2023药物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与诊治.docx
《2023药物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与诊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药物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与诊治.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3药物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与诊治摘要:药物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属于继发性血栓性微血管病,药物通过免疫介导或剂量依赖性毒性积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使含I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13(ADAMTS13)活性降低或者产生针对性抗体和补体替代途径的过度激活,导致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微血管血小板血栓引起器官受累,目前对于药物诱导的血栓性微血管病认识不断完善,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明确药物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生机制、药物种类、风险因素及治疗策略。关键词:药物;血栓性微血管病;化疗药物;蛋白酶体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microan
2、giopathy,TMA)是一组具有共同病理特征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内皮细胞肿胀脱落、内皮下绒毛状物质沉积和血管腔内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血管腔内栓塞及红细胞碎裂等微血管系统异常。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和微循环中血小板血栓造成的器官受累,其临床表现与TMA病变范围和不同器官累及造成的功能障碍有关1TMA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药物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drug-inducedthromboticmicroangiopathy,DITMA)作为继发性TMA,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随着对该病的认识,与之有关的药物种类持续增加。DITMA的可能机制是免疫介导或剂
3、量依赖性毒性积累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但是不同药物诱导的内皮损伤机制是有差异的,可能涉及直接内皮损伤、使含I型血小板结合蛋白基序的解聚蛋白样金属蛋白酶13(ADAMTS13)活性的改变或不同内皮生物途径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核转录因子-B(NF-B)途径的失调2。与DFTMA相关的致病性基因目前仍在探索,虽然已经在少数DITMA患者中发现潜在致病性突变,但是这些变异与TMA的易感性没有明确关联,可能是由于致病突变的作用仅在少数病例中1,3。另外,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已存在的机体损伤可能增加DITMA的易感性。目前已知可能引起DITMA的药物种类包括化疗药物、蛋白酶体抑制剂、单克隆抗体、酪氨
4、酸激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及其他4。本文探讨不同药物发生TMA的潜在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与危险因素,以利于临床更好地早期识别、积极诊治、改善患者预后。1、DlTMA的发病机制1.1 化疗药物丝裂霉素诱发典型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uremicsyndrome,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藏(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的比例最高,达至J2%10%,另夕卜博来霉素和顺粕合用时可引发TMAo其他如柔红霉素、阿糖胞甘、长春新碱、5-氟尿Il密陡也有引起TMA的个案报导。丝裂霉素C和吉西他滨会以累积剂量依赖性方式直接引起细胞
5、损伤,其中丝裂霉素通过内皮损伤诱导TTP5.吉西他滨是一种与阿糖胞苗结构相关的核苗类似物,适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目前已有吉西他滨诱导HUS的报道。吉西他滨引起的DITMA较罕见,可能的机制包括微血管内皮损伤和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内皮损伤。化疗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的病理变化可以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表现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毛细血管内皮分离以及内皮下基底膜的形成6。奥沙利粕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晚期结肠癌的药物,其诱导DITMA的可能机制为奥沙利粕化疗相关抗体介导的溶血和(或)血小板减少,这种发病机制与直接凝集试验阳性有关,且呈剂量依赖性7。1.2 蛋白酶体抑制剂(proteasomeinhibitor,PI
6、)蛋白酶体是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多催化酶复合物,通过蛋白质的降解和循环来帮助细胞内蛋白质稳态。因为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高度依赖这些酶复合物,所以它们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靶标。PI可阻断细胞周期,针对许多类型肿瘤具有抗增殖活性。Pl可阻止促凋亡因子的降解并激活骨髓瘤细胞中的程序性细胞死亡,PI还通过阻止NF-KB抑制蛋白泛素化,减少NF-KB的释放和活化并抑制VEGF转录最终减少骨髓瘤细胞增殖。因此,卡非佐米等Pl通过减少内皮细胞增殖、分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JL)-6和阻断VEGF具有抗血管生成活性,可能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和TMA,另有证据表明补体替代途径突变也可能是
7、卡非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诱导TMA的危险因素。1例个案报告显示连续5d血浆置换治疗伊沙佐米相关TMA没有改善血小板减少症,停用伊沙佐米20d后这一症状改善,提示Pl可能干扰巨核细胞出芽导致血小板减少症,而不是由于对骨髓的直接抑制;另外可能提示Pl通过剂量依赖性机制诱导DITMA8o13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是一种抗VEGF人源单克隆抗体,能够抑制血管生成,用于抗肿瘤治疗。VEGF受体表达于内皮细胞、单核细胞、造血干细胞、足细胞等,目前有9例贝伐珠单抗相关TMA病例。贝伐珠单抗导致肾小球TMA是由于贝伐珠单抗使肾小球足细胞VEGF受体表达减少,影响其完整性,分泌的VEGF减少进而改变内皮细胞通
8、透性。不同于其他病因所致的肾TMAJ例贝伐珠单抗诱导TMA病例报道停用贝伐珠单抗后不能缓解肾脏损害,提示其可能通过药物依赖性抗体形成引起的免疫介导反应诱发TMA,但不能排除联合应用其他化疗药物所致的内皮损伤同时该患者既往存在慢性肾脏疾病对TMA发生可能也存在影响9。1.4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kinaseinhibitor,TKI)酪氨酸激酶参与肿瘤血管生成和恶性肿瘤转化,TKI的靶标包括VEGFx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C-KIT(也称为干细胞因子受体X尼达尼布是一种多靶点TKIz可阻断成纤维细胞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药物 相关 血栓 微血管 发病 机制 诊治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75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