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专题报告:梳理产业低碳转型的政策脉络.docx
《碳中和专题报告:梳理产业低碳转型的政策脉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碳中和专题报告:梳理产业低碳转型的政策脉络.docx(2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碳中和专题报告:梳理产业低碳转型的政策脉络一、我国绿色产业政策体系的变迁在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下,我国实体产业低碳转型速度将显著加快。首先,在能源生产领域,以光伏、风能、氢能产业为代表的清洁能源绿色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煤炭、冶炼、石化等高耗能高污染传统能源产业面临落后产能淘汰退出或者进行绿色转型;其次,在能源消费领域,随着对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支持和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也将迎来电气化改造和绿色节能提效的技术改进;最后,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过程中,固碳领域的前沿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推广有望在全面中和阶段加速。产业政策将成为低碳转型的重要驱动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
2、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当前我国政策在金融端和产业端同时发力,其中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已经相对完善,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等方面有领先优势。绿色产业政策体系的构建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碳达峰行动计划仍未出台,细分产业政策部署也较为零散,但是未来随着具体行动计划的落地,我国也会加快绿色产业政策体系的构建,各个细分领域政策的精细化程度也将进一步抬升。1.1 历史脉络:从“经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从“行政手段”到“行政与市场化结合”回顾我国绿色产业政策脉络,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政策基调从“经济发展为主”逐渐向“可持续发展”过渡,具体措施从“行政手段为主”向“行政与市场化结合”转变。第一阶段:重发展轻环保(19
3、782001年)。1992年我国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列为国家基本战略,但是该阶段中国处于建设初期,主要任务是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对环境的重视程度不足,产业政策以战略性政策为主,缺乏精细化的政策指导;内容上以污染物排放管制为主要目标,强调污染的末端治理;执行方式上以行政手段为主,缺乏市场化的激励手段,社会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政策效果相对有限。第二阶段:政策萌茅阶段(20022011年)。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被提上议程,“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首次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
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量化要求。该阶段中的绿色产业节能减排的管理模式逐渐由事后治理转向事前监督,政策以纲领性和命令型政策为主。第三阶段:政策发展阶段(2012-2019)o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成为绿色化转变的开端。2016年“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由“以解决经济发展的环境负外部性”的从属问题转变为“引领新的发展模式”的主动性战略。十八大以来的绿色产业政策将行政手段与市场化手段结合,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以经济激励型政策为主,通过补贴等激励手段引导社会绿色发展。第四
5、阶段:向碳中和目标迈进(2020至今)。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绿色发展进入新征程,政策在金融和产业两端均加码发力,其中产业政策体系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目前顶层行动计划仍未出台,细分领域产业政策相对分散。1.2 政策体系:纲领性文件有待出台,细分领域政策相对零散产业政策体系主要由纲领性政策和细分领域政策组成,纲领性政策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进行总体规划和部署,细分领域政策针对特定领域制定节能减排计划和目标。我国绿色产业政策的构建主要从十八大以后开始,政策体系构建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缺乏统筹型的行动计划,各个细分产业的政策部署也较为零散。1 .纲领性政策目前绿色产
6、业的纲领性政策主要由“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和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等组成,今年预期出台的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可能会成为未来制定产业政策的重要基础。第一,“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低碳转型、改善环境、提升生态稳定性和提升能效等绿色发展方式。在绿色转型方面,提出要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改善环境质量方面,提出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等
7、;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方面,强调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物多样性工程,开展湿地生态保护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等。提升能效方面,提出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等。第二,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是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据。2019年3月,发改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将绿色产业分为6大类别,该将成为各地区、各部门明确绿色产业发展重点、制定绿色产业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官方主要依据。第三,2021年2月国务院指出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从生产、流通、消费、基础设施、技术等
8、多方面提出多个细分产业的纲领性要求。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指导意见从生产、流通、消费、基础设施、技术几大方面入手,对工业、农业、服务业、绿色物流、资源回收、绿色产品、低碳生活、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等细分产业作出统筹安排。碳达峰行动方案有望成为未来产业政策出台的基础。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该行动计划有望成为未来制定产业政策的重要基础。2 .细分领域政策从碳中和的实现路径来看,我国绿色产业政策也可分为能源供应、产业转型和固碳三大领域。能
9、源供应主要是限制化石能源和发展清洁能源。一方面,政策支持水电、风电、太阳能、核电、氢能、生物质能、地热、海洋能等在内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对高排放和耗能高的行业制定控制型政策,以推动煤炭、冶炼、石化等传统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淘汰退出或进行绿色转型。我国清洁能源领域绿色产业政策重点在风电和光伏项目。与其他清洁能源政策相比,风电和光伏方面已经出台了具体的开发建设政策和工作方案:2019年5月国家能源局出台2019年风电项目建设工作方案和2019年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工作方案,对风电和光伏发电开发建设工作提出具体要求,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21年4月国家能源局颁布
10、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该文件首次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写进推动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的总体要求中。产业转型聚焦工业、建筑和交通三大领域。其中工业行业的政策较为庞杂,政策内容围绕三部分内容,一是绿色生产制造,二是污染防治,三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建筑可分为绿色施工和绿色建材两大部分,施工方面,装配式建筑有望迎来政策的加码支持,建材处于行业标准的规范阶段;绿色交通政策分为结构优化型政策、约束管理型政策和技术支持型政策三类,其中结构优化型重点在鼓励绿色出行,约束管理型重视船舶排放和水域污染,技术支持型重点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固碳领域分为技术固碳和生态固碳。
11、技术固碳方面,CCUS是目前唯一能够实现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化利用的减排技术,未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生态固碳始终在持续推进,未来随着科技手段的逐步成熟,我国绿化的精细化程度将显著提高,科技手段融入生态固碳是大势所趋。二、减少碳排放:调整能源结构,加快产业转型2.1能源供应:光伏、风电布局领先能源结构调整是我国低碳转型的基础,发展清洁能源是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的预测,中国的能源结构在“加速转型情景”下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电能将占到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的53%,其中,92%的电能将由光伏、风电、氢能、核能等为主的零碳能源提供。
12、当前我国光伏、风电布局领先全球,未来将成为我国最主要的清洁能源,因此下文主要介绍光伏和风电的相关政策。1.光伏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光伏产业政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1) 1980-2008年,我国政策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布局在宏观层面,市场推进缓慢。二十世纪70年代之后,国家部门发布了节约能源法、电力法以及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规法律,提出支持广大农村地区的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1980年之后开始加大对光伏太阳能的政策:有关部门相继颁布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19962010年太阳能发展纲要、资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十五”规划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政策文件。但是在200
13、8年之前,光伏产业政策大多限于宏观层面,涉及具体内容的细则不多,光伏市场推进缓慢。其中较为重要的产业政策为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该政策明确了支持和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发电,并且提出了全网分摊、合理上网电价与全额收购的三项原则。在此之后,又出台了针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相应规划,指出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与中长期的发展目标。2) 2009年开始,我国颁布了一系列财政补贴措施以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第一,启动太阳能屋顶计划。2009年3月,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颁布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强调在可再生能源专项资
14、金中,中央财政可以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太阳能光伏应用在城乡建筑领域的示范与推广,是促进光伏屋顶计划与BIPV应用的补贴计划,也是我国光伏市场的重要转折点。同年9月下达第一批项目,中央财政的预算安排为12.7亿元人民币,正式启动国内太阳能屋顶计划。第二,金太阳示范工程。2009年7月我国发布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偏远无电地区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按70%补助;太阳能光伏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与光伏发电关键技术的产业化项目,予以适当的补助或者贴息。3) 2011年起,上网电价补贴成为光伏产业迅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上网电
15、价补贴指政府部门与应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企业或者个人签订合约,在合约期间内,发电者每次向公共电网输一度电,便能够得到相应的电价补贴。2011年8月,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确定了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2012年10月,国家电网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确定了分布式光伏界定标准,明确表示为并网工程开辟绿色通道。2013年7月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上网电价及补贴的执行期限原则上为20年。4) 2018年以来,我国光伏补贴进入下降阶段。2017年12月,发改委发布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项目价格政策的通知提出201
16、8年1月1日起投运的、采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全电量度电补贴标准降低0.05元,即补贴标准调整为每千瓦时0.37元(含税)。采用“全额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按所在资源区光伏电站价格执行。2018年5月31日,能源局发布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即“531”新政,再度下调分布式光伏发电度电补贴标准,新投运的、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全电量度电补贴降低5分,补贴标准由每千瓦时0.37元调整为0.32元,采用“全额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按普通电站管理。2019年的关于完善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机制有关问题的通知与2020年的关
17、于2020年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再度降低分布式光伏补贴标准。5) 2021年之后,分布式光伏正式进入平价上网阶段。2021年4月,关于2021年新能源上网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表示,2021年纳入当年中央财政补贴规模的新建户用分布式光伏全发电量补贴标准为每千瓦时0.03元,2022年起新建项目不再补贴,分布式光伏正式进入平价上网阶段。提升光电转换率和电网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是未来的政策方向。随着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从成本控制向更高的光电转换率迈进,这对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光伏发电存在波动大电性能不稳等问题,因此需要更加
18、智能化的电网基础设施加以匹配,电网的升级改造是未来趋势。预计未来我国光伏产业政策会向上述两大方面倾斜。2.风电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及政策变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早期探索阶段(2004年以前):风电产业发展主要通过引进和吸收外海技术,政策主要集中在资金支持上。“九五”和“十五”期间,政府组织实施“乘风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债项目和风电特许权项目,支持建立了首批6家风电整机制造企业,进行风电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其中部分企业掌握了600kW和750kW单机容量定桨距风电机组的总装技术和关键部件设计制造技术,初步掌握了定桨距机组总体设计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迈出了产业化发展的第一步。2
19、)快速成长阶段(20052010年):政策鼓励促进行业发展,风电行业进入大规模开发应用阶段。该阶段我国开始出台一系列鼓励风电开发的政策,解决了行业发展的部分障碍,风电开发规模和本土设备制造能力迅速提升,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在规划文件方面,2006年,我国实施可再生能源法,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提高到立法高度,极大地促进了风电产业的发展。财政补助方面,2008年财政部发布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满足支持条件的风电设备生产制造企业的首50台风电机组,中央财政将按600元kW的标准予以补助,补助相当于成本的10%。税收优惠方面,2008年发布关于公布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
20、008年版)的通知指出,风电企业享受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的优惠;发布的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指出,对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实现的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50%的政策。2其他政策方面,“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支持“大功率风电机组研制与示范”重大项目,规划了风电整机成套设备、关键零部件、海上风电、标准规范体系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直接推动了中国风电配套产业链及其产品创新机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3)规范整合阶段(2011-2013年):风电投资开发过热,政策规范行业发展。风电产业发展过快导致了电网建设滞后、质量难以保证和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政策也开始相应的做出调整,对行业的过热发
21、展进行规范和整治。2011年,能源局开始收紧风电审批权,并下发关于“十二五”第一批拟核准风电项目计划安排的特急通知,量化各地新建风电指标,标志着风电产业开始控制开发节奏。同年,中国相关部门表示,已经取消风电整机厂的补贴,产业进入整合阶段,新增装机开始下降。4)高质量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行业迎来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消纳新能源。在经历了行业的调整洗牌后,风电行业的过热发展得到了抑制,发展模式从重规模、重速度、重装机向重效益、重质量、重电量转变。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提出要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加强电源与电网统筹规划,科学安排调
22、峰、调频、储能配套能力,切实决弃风、弃水、弃光问题。2016年,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有效解决弃风问题,三北地区全面达到最低保障性收购利用小时数的要求,建设重心由三北地区向中东部和南部地区转移。双碳目标提出和“十四五”规划出台后,我国风电产业再度迎来景气向上阶段。但是目前风电行业仍面临以下问题,未来政策有望相应推进:一是风电行业仍面临并网消纳的制约,电力系统的升级优化是未来方向;二是海上风电面临国家补贴即将退出的压力,未来需要探索快速降本的前沿技术,同时,沿海省份对于未来海上风电的地方补贴政策可以期待。2.2产业转型:聚焦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领域1 .工业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耗
23、最大的领域,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的比重约为70%,是我国低碳转型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工业低碳转型的纲领性政策主要有中国制造2025、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三份文件,其中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遵循绿色发展的思路,其余两份政策文件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落实。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工业绿色转型的路径进行细化部署,根据该份文件,工业绿色发展主要有三大措施,一是绿色生产制造,二是污染防治,三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第一,绿色生产制造意味着提升能效,节约能耗。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了提升能效
24、的6大措施,分别是:(1)重点行业系统改造。例如钢铁行业实施高温高压干熄焦等技术改造,有色行业实施新型结构铝电解槽等技术改造。(2)通用设备改造,例如电机系统实施永磁同步伺服电机等。(3)余热余压高效回收利用。(4)煤炭清洁高效利用。(5)园区系统节能改造,例如开展风电、太阳能等分布式能源和园区智能微电网建设等。(6)能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发布领跑者企业名单,引导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第二,推进重点区域、行业的污染防治工程。(1)重点区域、重点流域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行动,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长江、黄河、珠江等重点流域实施污水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行动;(2)特征污染物削减,围绕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和 专题报告 梳理 产业 转型 政策 脉络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7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