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人兽共患病狂犬病的诊治要点.docx
《宠物人兽共患病狂犬病的诊治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宠物人兽共患病狂犬病的诊治要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宠物人兽共患病狂犬病的诊治要点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virus,RV)引起的所有温血动物和人的一种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以狂躁不安、行为反常、攻击行为、进行性麻痹和最终死亡为特征,潜伏期长,致死率几乎100%。人狂犬病的预防是世界大多数地区面临的巨大公共卫生挑战,全世界统计的每年狂犬病死亡人数3500050000人,实际发生人数为50000100ooo人。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功控制了家养动物的狂犬病,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狂犬病仍是一种主要的健康威胁。一、病原(一)分类地位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根据狂犬病病毒血清和抗原
2、性之间的关系,可以将狂犬病病毒分为4个血清型。血清1型指的是传统的狂犬病病毒,主要包括“街毒”(野毒)株和疫苗毒株;血清2,3,4型分别是以LagoS病毒、MOkola病毒和Duvenhage病毒为原型的狂犬病相关病毒。血清1型中的疫苗株对血清2,3,4型狂犬病相关病毒具有很弱的保护作用或无保护作用。近年来,通过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证实并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分类,证明了与该4个血清型相对应的4个基因型,另外通过分子遗传学研究还鉴定出了欧洲1型蝙蝠狂犬病毒(EBI)和欧洲2型蝙蝠狂犬病毒(EB2),分别划分为血清5型和血清6型。1996年在澳大利亚又发现了澳大利亚型蝙蝠狂犬病毒。(二)形态学基本特征狂犬
3、病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粒子呈圆柱体,底部扁平,另一端钝圆。有些病毒粒子,在其底部有一尾状结构,系病毒由胞浆膜芽生脱出的最后部分。整个病毒粒子的外形呈弹状,长130200nm,直径75nm,表面有1072-1900个突起,排列整齐,负染标本中表现为六边形蜂房状结构。每个突起长810nm,由糖蛋白组成。病毒内部为螺旋形的核衣壳,核衣壳由单股RNA及5种蛋白质(M,L,N,P,G)组成,其中糖蛋白是RV的主要保护性抗原。(三)培养特性狂犬病病毒可在鸡胚内、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以及小鼠和仓鼠肾上皮细胞培养物中增殖,并在适当条件下形成蚀斑。此外,RV也可在兔内皮细胞系、蜂蛇细胞系、人二倍体细胞
4、如Wl-38、MRe-5和HDCS等细胞株中良好增殖,并能形成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嗜酸性包涵体。接种狂犬病病毒于乳鼠脑内,可以获得高滴度的病毒,因此,乳鼠常被用于进行毒株的传代。细胞内培养的狂犬病病毒可以凝集鹅和1日龄雏鸡的红细胞。动物脑内的病毒不呈现血凝现象。狂犬病病毒凝集鹅红细胞的能力可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故可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四)理化特性狂犬病病毒不稳定,但能抵抗自溶及腐烂,在自溶的脑组织中可以保持活力710d。冻干条件下长期存活。在50%甘油中保存的感染脑组织中至少可以存活1个月,4。C数周,低温中数月,甚至几年。室温中不稳定。反复冻融可使病毒灭活,紫外线照射、蛋白酶、酸、胆盐、乙醛、
5、升汞和季胺类化合物(如新洁尔灭)以及自然光、热等都可迅速破坏病毒活力。56,1530min内,1%甲醛溶液和3%来苏儿15min内可使病毒灭活。60%以上酒精也能很快杀死病毒。真空条件下冻干保存的病毒可于4。C存活达数年。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来源狂犬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界中的一些野生动物作为狂犬病的储存宿主和传播载体保证了狂犬病的维持。目前,在欧洲大陆,红狐是狂犬病的主要载体,在北美,浣熊和臭鼬起着主要作用。在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尽管狂犬病也与野生动物有关,但目前犬是狂犬病的主要载体。蝙蝠是狂犬病病毒2,4,5,6基因型的主要贮存宿主,但也和基因1型的传播有关。(一)传播途径咬伤是
6、狂犬病病毒传播的最重要的途径。98%的动物或人的狂犬病都是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引起的。少数病例是通过其他暴露方式如通过动物舔舐黏膜(如肛门)或溃疡表面感染,动物抓伤并污染感染性物质时也会引起感染。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病毒可通过尘埃或气溶胶传播。如在实验室中对感染病毒的脑组织进行匀浆化时,所造成的飞沫传播可导致人感染。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有两例狂犬病病人是因造访山洞感染,因为山洞中聚焦着数百万只墨西哥无尾蝙蝠,蝙蝠是狂犬病病毒的携带者,但这种传播只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狂犬病在人群之间水平传播可能性很小,但这种传播自20世纪70年代就有报道,传播方式有:通过器官移植传播,在法国、美国、泰国、印度
7、和伊朗均报道了通过角膜移植发生狂犬病,2004年在美国报道了通过器官移植致使器官受体发生狂犬病。通过胎盘传播,迄今只有一例报道。人被咬伤或感染性唾液暴露给黏膜,在埃塞俄比亚曾有两例报道。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狂犬病病例没有明确的咬伤史,也没有和感染狂犬病的亲戚或朋友有过任何接触的历史。这种情况在美国和前南斯拉夫发生过,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三)易感动物1 .自然宿主野生动物和狼、狐、浣熊、鼬、香猫等是狂犬病的自然贮存宿主,蝙蝠也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携带者,并广泛流行本病,但犬仍是最主要的发病者,而且也是感染人与其他动物的主要传播媒介,其次是猫,偶为牛、猪、马、骡和驴等家畜,家畜多由其他动物传播而
8、来。人和大部分家畜在自然情况下都不会发病,只有在被其他动物咬伤后才可能发病,因此,人和大部分家畜都应该看作是狂犬病的终末宿主。在我国狂犬病流行区,据不完全统计,外观健康的犬中,有8.3%25%的血清阳性率,说明也有较多的无症状病例或康复病例。也曾有报道,人被“健康”犬咬伤,人患狂犬病死亡,但犬仍健康存活。这就是所谓的“顿挫型感染“,是一种非典型的临床感染,病程极短,症状迅速消退,但体内仍可存在病毒。这种顿挫型感染主要见于犬,还有狐、鼬等野生动物,也见于人工接种的大鼠等实验动物。2 .实验动物小鼠、大鼠、地鼠、豚鼠、兔和灵长类动物均对狂犬病病毒敏感,其中鼠类在我国和美洲一些地区有自然感染的报道,
9、其他实验动物未见类似情况。人工感染时,所有这些实验动物均易感。(四)流行特征1 .人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在世界大多数地区很难做到对人狂犬病死亡进行准确的估计和统计。1993年WHO粗略统计,20世纪90年代孟加拉国每年有2000人,中国每年有1014人,印度每年有30000人死于狂犬病。拉丁美洲在19901996年共有1392人感染狂犬病病毒死亡。世界范围内每年平均死亡人数为35000-50000o除了因狂犬病而死亡的人员以外,世界上每年有数百万人接受暴露后治疗。过去在发达国家中,人狂犬病的情况与现在发展中国家狂犬病发生情况的统计结果基本相似。目前人的狂犬病在发达国家中发生很少,主要是由于可以获
10、得高质量的细胞培养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狂犬病的发生人数伴随着犬狂犬病的下降已经大幅度降低,1990年以来,每年的狂犬病死亡人数平均只有3例。狂犬病在发达国家的发生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野生动物储存宿主引起,主要来自各种蝙蝠和浣熊、鼬类及狐等;另外一种是由其他国家带入的,即来自犬狂犬病流行国家暴露病人。人狂犬病全年均可发生,大部分发生在春季至秋季,高发期过后,在冬季和春季主要是陆地食肉动物的狂犬病。近年来,蝙蝠相关的狂犬病变异株的出现,成了人狂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出现了在夏末发生人狂犬病的明显趋势,这种人狂犬病的发病高峰与秋季蝙蝠狂犬病的发病高峰基本一致。
11、在发展中国家,即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地区的大部分国家,犬是狂犬病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同时也是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播宿主。热带地区人的狂犬病死亡数占99%,暴露后治疗的数量占90%o通常情况下,犬和人群的密度最高时,发生狂犬病的危险就越大;公共卫生措施不当的城市中心也容易发生,和发达国家一样,20岁以下的男性狂犬病发病率最高,大部分受害者在15岁以下。狂犬病的危险性与社会经济状态有关,经济落后,社会混乱的地区更容易发生狂犬病,主要和这些地区流浪犬数量较多,免疫覆盖率较低有关。2 .动物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犬的狂犬病呈地方性流行。1岁以下的青年犬在犬群和暴露给人的传播中尤其重要,一是因为该年龄的犬在犬群
12、中占绝大多数,同时青年犬对狂犬病更易感,并且该年龄犬接受免疫次数少,尚未获得足够的免疫力。猫在狂犬病传播给人和其他家畜的传递链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国由猫引起人狂犬病的报道较少,美国有报道。患狂犬病的猫主要是那些未免疫过和通常无主人的流浪猫,大部分在1岁龄以下。因猫咬伤的人患狂犬病人群比重女性高于男性。但在犬狂犬病呈地方性流行的地区,猫的狂犬病只是相对次要的角色。牛的狂犬病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河南省发生过一次以“怪叫”为主要症状的流行病例,初步诊断可能与当地家鼠携带狂犬病病毒有关。在拉丁美洲如阿根廷北部至墨西哥分布有大量的吸血蝙蝠,大部分牛的狂犬病地方流行均为吸血蝙
13、蝠传播。在美国中部的牛狂犬病主要和臭鼬狂犬病病毒变异株有关,在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则与浣熊适应狂犬病病毒有关,每年大约有100例病牛报道。在南部非洲地区,牛在家养动物中的狂犬病位置仅次于犬。犬和豺是牛狂犬病的主要暴露源头。在世界其他地区,牛的狂犬病呈散发。马、猪、山羊、绵羊和其他家养动物的狂犬病均呈散发。三、致病性(一)对动物的致病性犬感染狂犬病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28周,长的可达数月至数年,短的仅有1周。这主要与被咬部位、暴露类型、病毒在暴露部位的数量和机体的免疫状态等有关。犬患病时,往往改变习性,病初常有逃跑或躲避趋势,故有将狂犬病称为“逃跑病”的。病犬可能失踪数天后归来,此时体重减轻,满身污
14、泥,皮毛上可能带有血迹。主人对其爱抚或为其洗涤血迹时,往往被咬。狂躁发作时,疯犬到处奔走,远达40-60km,沿途随时都可能扑咬人及所遇到的各种家畜。病犬行为凶猛,间或神志清楚,重新认识主人。拒食或出现贪婪性狂食现象,如吞食木片、石子、煤块或金属,可能发生自咬,也常发生呕吐。经过24d的狂暴期,进入麻痹期,下颌下垂、舌脱出口外,严重流涎,后躯麻痹,行走摇摆,卧地不起。病犬最后呼吸麻痹或衰竭而死。猫的症状与犬相似。病猫喜隐于暗处,并发出粗砺的叫声,继而狂暴,凶猛地攻击人畜。病程24d。牛和羊狂犬病的平均潜伏期15d,平均发病期4d。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流涎过多(100%)、行为改变(100%),鼻翼
15、颤动(80%).吼叫(70%)、有侵略行为、感觉过敏、高度兴奋(70%)和咽部局部麻痹瘫痪(60%)。牛狂躁型狂犬病占70%,羊为80%o在很多情况下,牛的狂犬病不易确定,可能在回顾性调查中才能确诊。患病牛经常会出现气闷症状(或窒息症状),容易给人造成异物堵塞的感染。我国牛感染狂犬病的报道近年来较少,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河南发生了一起牛的狂犬病,当地人称为“怪叫病二马狂犬病的平均潜伏期为12d,平均发病期为6d,纯种马潜伏期和发病期较短。马的症状包括鼻翼(口)震颤、咽部痉挛或麻痹、运动失调或局部麻痹和嗜眠。某些马最初表现为沉郁型,但最后的患病马发展为狂躁型狂犬病。其他动物在12d后出现急性神
16、经期,可见到神经性活动,即整体兴奋性增强,对听觉、视觉或触觉刺激物等过敏,并出现突然的非激发性震颤和对有生命及无生命物体出现过度侵害行为。野生动物则会失去它们对人的注意力,家畜和其他动物则会改变它们的活动周期,寻找冷僻处,或变得更加群集,并能观察到病畜头歪,或头顶头或抵物及凝视星星等行为。动物也会出现在已知或它假设的病毒暴露部位梳理被毛或搔痒行为,很可能是对感觉改变的反应,与感染神经元的病毒兴奋作用有关。这种异常行为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自残症甚至自身消耗机体部分器官,尤其是附属器官。在雄性动物,异常舔舐阴茎。在临床期,动物可能攻击非生命物体,如笼具、木棒或动物的交通工具,其他一些动物则表现为对疼
17、痛不敏感。狂犬病的临床表现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即狂躁型和沉郁型。狂躁型狂犬病是以剧烈震颤和攻击行为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形式,沉郁型狂犬病可能完全缺乏攻击行为,但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还会出现进行性厌食、沉郁,面神经症状,出现唾液分泌增多。这两种极端的临床表现可能反映了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特异性部位不同。某些情况下,动物个体可交替出现两种全身性症状,随着临床病程的发展,首先出现狂躁型症状,然后出现沉郁型症状,或是相反的情况。人狂犬病呈现的特征性神经症状,即真性恐水症和高空恐惧症在动物尚未见记载。(一)对人的致病性人在被狂犬病犬咬伤或创面等接触狂犬病病毒后,可能发生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潜伏期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宠物 人兽共 患病 狂犬病 诊治 要点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78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