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的生命周期管理.docx
《企业制度的生命周期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制度的生命周期管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企业制度的生命周期管理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相应地,制度也应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演化,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周期。制度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同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样,制度本身也有一个产生、完善、更新以及被替代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作“制度变迁”,“制度变迁”通常表现为制度进化和制度变革两种形式。制度进化,是指一项制度通过自身的修正和改良逐步走向优化的过程,如: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人类社会生产组织制度长期发展进化的结果。制度变革,是指一种具体的制度形式被另外一种制度形式替代的过程,如:社会革命所导致的所有制革命。判断制度变迁优劣的标准,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如理论偏好、领导意志、社会理想等)和变革的程度,而是制
2、度的适应性效率如何,是否能够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达到,帕累托最优,推动社会进步。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制度存在的唯一意义是它的坐标衡量标准——效率,制度只有在均衡点上,其所提供的效率相对于环境来说才可能是最佳的,此时,任何制度变迁都可能会损害效率。否则,就说明制度在非均衡状态下,其本身仍有改进的余地或者被更有效的制度所替代的可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制度是有“生命”的,有“生”也有死制度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企业的制度应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当管理制度第一次落地并且推行后,不可认为就万事大吉,一劳永逸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制度都
3、不是一成不变的,前苏联因制度的僵化最终导致崩溃,在历史上也并不是孤例。根据制度生命周期理论的假设,制度都必然要老化,包括企业的价值观也会随着企业的成熟度而发生改变,因此,企业制度需要在不断的完善中得到发展,才能助力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制度不仅有一个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还有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淘汰替代过程。一项具体制度是因实践的需要而产生,因实践的发展而完善,它也必然会因实践的飞跃而终结,由新的制度来替代,实现新旧制度的转换。这既适用于整个社会,也适用于企业的发展过程。制度生命周期理论表明,任何组织都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制度形式,每一种制度都处于产生、发展、完善并最终走向衰亡的历史过程中。在某些时期,每
4、一种制度形式都存在效率递减的趋势,因此,企业应通过不断的制度变革,努力克服制度的衰老和不适用趋势。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经常会发现:企业的业务已经变化了,但管理制度还是老一套或者在广大员工的认识中还是老一套,没有更新,这就导致人员在新的业务环境下,很多行为准则、规范模糊不清,企业虽然发展了,但规范管理能力却下降了。因此,对于企业来说,作为基础管理的重要环节,应该将制度作为一个有机体的生命过程来看待,并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审视和管理这个过程。二、制度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循环体系构成,外部层次循环递进指导内部层次循环的建设方向,内部层次循环影响
5、外部层次的执行效果。微观循环是单一制度的生命周期管理,指一个制度从立项、制定到废止的闭环管理过程;中观循环是各职能部门对相应制度集合的管理,体现具体部门职能面的工作宏观循环是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对其全部制度的运行管理。宏观循环指导中观循环的方向,中观循环确定微观循环的主体各个循环由体到面、由面到条线、由条线到点,形成一个自我约束的管理体系。而制度的生命周期管理,是指根据中观制度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年度制度执行计划,进行某一单体制度的编制和管理,包括对制度立项、起草、审核、审议、颁布、实施、修订、报废的全过程的管理。以下对制度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具体介绍:各职能部门根据本部门年度制度制定计划,在
6、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制度的初步论证向制度主管部门提出制度新建、修订及废除的申请,一般包括如下内容:制度名称、修订(废除)制度的必要性、修订(废除)制度的依据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新建(修订)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初步方案、起草(修订)制度和起草(修订)责任人的组成、起草(修订)制度的进度计划、制度拟废除的具体时间,等等。制度主管部门主要审核:制度内容是否与该部门的职责定位相吻合、该制度是否经过初步论证、制度内容与原发布的制度内容是否有重叠、制度内容是否与其他部门职责存在交叉管Tffl3注,o对已列入年度制度工作计划而因情况变化无制定(修订)必要的,或因工作急需制定(或修订)而未列入年度制度工作计划的,
7、相关部门可提出特别申请,提交制度主管部门进行审查,视制度的不同重要级别,交不同的领导审批,审批通过后由制度主管部门调整制度工作计划并监督执行。2、起草经过制度主管部门立项审核后,制度进入起草阶段,起草由制度立项提出部门负责,对于业务、职责交叉的制度,由相关部门联合起草并明确牵头部门。起草制度应事先对制度制定的必要性、调整范围和对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与现有制度的关系、部门职责划分、主管部门的确定等进行充分论证;其中,对于重要的制度或有争议的问题,应当形成论证报告和制度草案,交给制度主管部门进行讨论。3、初步审核制度主管部门接到制度草案后,组织进行初步审核,审核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项:
8、(1)制度草案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是否符合企业中长期规划及发展战略的要求;(2)制度草案内容是否符合企业实际业务管理的需要和当前重点工作的安排;(3)制度草案内容与已有制度是否协调或冲突,更改制度的理由和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经过相关部门的讨论并取得一致意见;(4)制度草案结构、条款、文字等是否符合制度的形式审查要求。在收到具体的制度申报后,制度主管部门应在规定期限内向申报单位反馈审核意见,审核通过后,由制度起草部门形成制度审议稿,由制度主管部门根据制度的不同等级,启动具体的制度审议流程。4、审议与颁布由制度主管部门根据制度的不同分级,确定不同的审议过程:(1)企业
9、核心管理制度的审议与颁布企业的核心管理制度一般由总经理办公会审议,主要按照制度管理规定的要求从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两个角度进行审议。审议通过,由制度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会签,报总经理签署,制度主管部门向下颁发;经审议认为需进一步修改的,由制度起草部门根据审议意见修改完善,由制度主管部门重新组织审议;经审议认为需要取消或延期发布的,由制度主管部门备案,制度起草部门继续跟踪该制度的进展动态。(2)企业重要管理制度的审议与颁布企业重要管理制度由该业务主管领导审议。审议通过后,由制度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审核会签,报主管领导签署,制度主管部门向下颁发具体的制度;如审议未通过,由制度起草部门重新修改该制度,由
10、制度主管部门重新组织审议过程。(3)企业一般管理制度的审议与颁布企业一般管理制度由该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审议。审议通过后,送制度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审核会签后,部门负责人签署、颁发,由制度主管部门统一印制、下发和归档(含电子文档)管理。5、实施制度由制度主管部门颁发后,主管部门对该制度进行备案,制度进入实施阶段,制度起草部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已发布的制度进行宣传使与制度实施有关的部门和人员能够掌握、了解制度内容,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6、修订任何部门或个人,就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均可以向制度主管部门和制度起草部门提出改进建议,制度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对改进建议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
11、处理意见,并及时反馈给建议部门或个人。各制度起草部门每年度至少要对所颁布制度的执行情况收集意见一次,汇总后提交制度主管部门,纳入下个年度的制度制定(或修订)计划。具体的制度修订应遵循可行性、稳定性、总体修订和局部修订相结合的原则:制度的修订应列入年度制度工作计划,由制度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度的修订工作。制度修订草案及修订说明的编制一般由制度起草部门负责。对于制度执行过程中个别条款的适应性修改或补充,制度起草部门可采用下发解释说明的形式进行,解释说明经不同级别领导批准后,由制度主管部门负责发放和存档。制度的解释说明具有与制度条款同等的效力。废除某项制度,应由同级或高级的制度予以确定,废除核心管理制
12、度或重要管理制度时,还要考虑废除制度的从属附件。制度的废除列入企业制度管理的年度计划,由制度主管部门负责落实,负责废除制度的回收及销毁等工作。绝大多数企业的制度管理,实行的是各职能部门分散管理的专项管理体制,即一级管理体制。这种一级管理体制的弊端在于:制度的制定和监督分散在各个部门,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被削弱甚至被割裂;制度政出多门,要求各自不同,很不规范,影响其权威性;制度建设的出发点难以摆脱部门本位,不是完全站在企业的总体利益考虑问题制度建设存在短视行为,不能充分聚焦并服务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因此,对于较大规模企业、尤其是母子公司模式的多级企业,需要建立制度的二级管理体制,即:由一个职能部
13、门对企业的制度建设进行统一归口管理,加强企业层面制度建设的统筹管理,而各职能部门仅行使对本职能领域制度的垂直监督与管理职能。这种多级管理体制有利于实现制度建设与企业总体目标、发展战略的有效协同,从而形成制度的合力。企业制度建设是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涉及企业各个部门和各级管理人员。因此,要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在制度设计前对各职能部门进行充分的统筹和协调,兼顾企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依据职能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制度管理自上而下的原则,采用职能组织与委员会制相结合的方式,对制度进行分级管控,即:以企业的制度管理委员会作为制度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以制度管理职能部门、制度管理岗位作为制
14、度管理的执行单位,制度管理的组织形式。1.制度管理委员会制度管理委员会是企业制度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一般由企业高层领导与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其主要使命是确定制度管理工作的方向、计划和目标,并负责企业关键制度的审议与决策,具体责任包括:(1)负责制度管理规划的审批、相关制度的发布审批。(2)负责重大制度优化工作的最终决策。(3)负责企业级关键制度的评审。(4)负责其他涉及企业制度管理体系优化工作的重大决策。2.制度管理职能部门制度管理职能部门在企业制度的中观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制度管理职能部门由制度责任部门和制度主管部门组成。制度责任部门负责相关制度的建立、发布、优化、废止,并负责宣贯、培训
15、、协调及组织工作。制度主管部门负责制度管理各项制度的制定,以及对企业关键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管控,其具体职责如下:(1)负责企业制度体系框架以及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动态优化。(2)负责企业的整体管控,指导各部门实施制度管理。(3)负责企业制度IT固化需求的提出,利用信息系统推动制度信息化管理进程。(4)组织企业级制度的建立、发布、优化及废止管理,负责企业制度知识库的建立和更新,落实制度的生命周期管理。(5)负责企业级制度的建立、优化、废止申请的审批,组织协调工作和制度的发布工作。(6)负责企业各级各类制度文档的备案管理。(7)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企业制度的培训、交流等工作。3.制度管理岗位制度管
16、理岗位由各部门的制度管理员组成,制度管理员负责部门内制度的管理工作,以及制度建立、发布、优化、废止的发起工作,并负责响应制度管理职能部门对制度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其具体职责如下。(1)负责部门内部制度的建立、优化、废止申请与实施。(2)参与企业级制度的建立、优化、废止工作。(3)依照制度主管部门的要求,针对部门内部制度实施调研,并及时反馈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负责部门内部制度指标的设定与动态调整。(5)负责部门制度文件的留存备查,以及向制度主管部门的提交报备。(6)协调制度主管部门组织本部门员工进行制度培训,确保制度执行到位。1、学院概况M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学、经济学、管理学、
17、文学、农学、理学类相结合的多学科性省属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4000人,本科专业及方向41个。学校拥有一支热爱教育事业、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有教职工400余人。该校成人教育学院成立2000年,拥有教职职工26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有专升本、高升本和高起专等类型,电大学历教育有普通专科、开放专科等。学院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有全日制、函授、夜大等,非学历教育主要有专业证书、岗位培训、各类考证和各级培训等。2、组织结构成教学院设立院长1人负责学院全面工作,3位副院长。其中1人负责管理教务科、教研室;1人负责管理招生办、培训中心;1人负责办公室。教务科负责函授、业
18、务和脱产等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教务、学籍管理工作;培训中心负责各类短期培训和教材管理工作,招生办主要负责招生和学生管理工作。办公室负责行政工作和资料印刷、复印工作。教研室组织传达学习和贯彻中央、省、部有关部门、学校、院有关文件和精神,落实教学任务,组织并实施课程建设工作。(1)管理人员情况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人,管理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工作经验对组织实施绩效管理、考核起到关键性作用。成教学院具有专科学历的管理人员6人,具有本科学历的管理人员9人,具有高中学历的管理人员有3人,没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管理人员。从管理人员的学历上看,人员的总体文化素质不高。学院实行的是半独立核算的财务管理模式。每年需要向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企业制度 生命周期 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7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