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患者血培养标本采集技术规范.docx
《急危重症患者血培养标本采集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危重症患者血培养标本采集技术规范.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急危重症患者血培养标本采集技术规范【名词定义】血培养(bloodculture),将新鲜离体的血液标本接种于营养培养基上,在一定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使对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生长繁殖并对其进行鉴别,从而确定病原菌的一种人工培养法。用于菌血症、败血症及脓毒败血症的病因学诊断。一套血培养(asetofbloodculture)指从一个穿刺部位抽取血液,分别注入需氧和厌氧血培养瓶分别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适应证及采集套数】1 .急性脓毒症:抗微生物药物使用之前,10分钟内从不同部位采集23套血培养。2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前12小时内,从3个不同部位采集3套血培养。如24h培养阴性,则
2、再采集两套。3 .疑似菌血症:起始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前,24小时内不同部位采集24套,间隔不小于3h。4 .不明原因发热:从不同部位采集24套。5 .疑似菌血症(儿科患者):立即采集血液标本,接种儿童血培养瓶,建议采集2套。6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方法1:未拔除导管的情况下,同时从留置管和外周静脉采集血液,各采集一套送检血液培养;方法2:拔除导管的情况下,剪下5cm导管尖端送检培养,同时送检一套外周血液培养。【禁忌证】1 .血培养瓶破裂、渗漏。2 .血培养瓶内注入非无菌标本。【目的】临床上疑为败血症、脓毒血症或其他血流感染的患者,需做血液细菌培养以明确病原。及时、准确地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病原菌,
3、才能进行有效的抗菌治疗,提高治愈率和降低医疗费用。【制度与依据】1.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发表于2018年第28卷第20期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的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指南。感染性疾病的正确诊治需要以正确的病原学检测作为指导,而正确的病原学检测其前提是采集和送检合格标本。因此,必须规范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和运送,避免因标本的不合格,产生错误的病原学检测结果而误导临床治疗。3 .本规范操作部分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12月11日发布,2019年6月1日实施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的采集和转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6402018
4、o本标准是按照GB/TL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起草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医院、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准备】1 .用物准备:医嘱单、血培养化验单或标本条形码、无菌治疗盘、血培养瓶1套(需氧瓶、厌氧瓶各1个)、采血针或IOml注射器2个、检查手套、安尔碘消毒液、棉签、利器盒、洗手液,检查用物的有效期,物品处于备用状态。2 .环境准备: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适宜操作,关闭门窗(或窗帘),请无关人员回避,保护患者隐私。3 .护士准备:衣帽整洁,洗手戴口罩4 .患者准备:患者处于安静状态,配合操作。【操作流程】1 .素质准备服装整洁2
5、.解释评估1.核对医嘱和执行单2.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合作能力3.了解患者心率、血压、SPO2等4.向清醒患者做好解释3 .洗手戴口罩七步洗手法正确洗手4 .物品准备1.血培养瓶1套2.IOml注射器或一次性采血针3.消毒用品(安尔碘、棉签、酒精棉签)5 .解释核对采用两种身份识别的方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腕带、反问式)6 .采血部位评估根据医生要求选取采血部位,评估患者皮肤情况,选取采血点,做标记7 .消毒L以穿刺点为中心消毒穿刺部位2遍,待干,消毒面积大于5cm5cm2.采用“非接触式”技术,即在皮肤消毒后,不能碰触穿刺部位3.酒精棉签消毒血培养瓶瓶口8 .采血从标记点穿刺采血,采血量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危重 患者 培养 标本 采集 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78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