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急性术后内脏痛的防治进展.docx
《最新:急性术后内脏痛的防治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急性术后内脏痛的防治进展.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最新:急性术后内脏痛的防治进展急性术后疼痛(acutepost-surgicalAPP)由外科手术损伤及炎症刺激引起。尽管采取多种防治措施,但仍有80%以上的患者术后经历APP,其中约40%为中重度疼痛。APP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治疗费用治疗不善可能转化为慢性术后疼痛(chronicpost-surgicalpain,CPSP),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转归。APP主要由躯体痛和内脏痛组成。随着腔镜和机器人等微创手术的普及,体表小切口产生的躯体痛已相对容易控制,而内脏痛则成为APP的主要因素。因为微创手术并不意味着对内脏微损伤,相反术中内脏受损程度比开腹手术更严重。因此,内
2、脏痛引发的一系列临床问题逐渐凸显。K受体被认为可能是唯一与内脏痛传入相关的受体,K受体激动剂能有效抑制内脏痛传入,但目前尚不能被克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就急性术后内脏痛及其防治的最新进展进行讨论。1内脏痛的危害内脏痛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发病率高,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以心绞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发作时患者胸前区感到疼痛,严重者出现濒死感。痉挛性肾绞痛多由肾盂及输尿管结石引发,疼痛程度甚至超过分娩。肠易激综合征以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为特征,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2%,占所有胃肠道疾病的40%以上。痛经是经期前后腹腔或盆腔的剧烈疼痛,涉及50%以上的成年女性,其中3
3、0%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欠佳,10%的患者工作及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急性术后内脏痛多由胸、腹腔脏器受机械牵拉、扩张、缺血、痉挛及炎症等伤害性刺激所致,定位不准确、痛感缓慢而弥散,也可迅速转为剧烈疼痛。此外,内脏痛可引发恶心、呕吐、盗汗、心血管及呼吸活动改变等自主神经异常反射,由于涉及管理心理情绪的边缘系统,内脏痛易诱发不愉快等负性情感反应。RUiZ-Tovar等发现在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手术中,内脏痛约占所有术后疼痛的30%,且相较躯体痛,内脏痛更难以被控制。Koh等发现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胃切除手术APP主要为内脏痛。Jiang等发现减轻腹腔镜胃肠手术术后内脏痛可明显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加
4、快康复速度;50%的产妇术后遭遇难以忍受的宫缩痛,增加了产妇产后抑郁的风险。此外,Duan等发现经产妇较初产妇更易遭受术后内脏痛的困扰,可能是经产妇腹内脏器组织黏连程度高于初产妇,因此,应重视经产妇术后内脏痛的防治。有研究发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CPSP与术后1周急性疼痛有关。多变量模型进一步分析发现术后第1周内脏痛严重程度、术前胆道痛发作频次与术后12个月CPSP发生率呈正相关,因此,未经及时、有效控制的急性术后内脏痛可能演变为难治性的CPSP,且内脏痛也可用于预测CPSPo2内脏痛的神经传导通路内脏痛初级感觉神经通过两条途径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迷走神经内脏感觉纤维的神经元胞体位于颈静脉孔下方的
5、迷走神经下神经节,周围突随内脏运动纤维分布于心、肺和食管等器官,中枢突终止于孤束核,向上投射至间脑和大脑皮质等部位;胸、腰及既部脊神经节内的感觉神经元周围突随同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分布于腹部及盆腔各脏器,中枢突随同交感干和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灰质后角,呈树状广泛分布于多个脊髓节段,换元后通过脊髓背柱、脊髓丘脑束等向上投射至脑干等高级中枢,最终在岛叶皮质、前扣带皮质及躯体感觉皮质完成信息加工。如脊髓突触后背柱神经元接受初级感觉神经传入纤维后通过脊髓背柱向丘脑传递内脏痛信息,再投射至前扣带回皮质立于背角深层的神经元通过脊髓丘脑束将信息投射至丘脑腹后内侧核和丘脑腹后外侧核,经初步整合后再投射至皮质高级
6、中枢。调节整合内脏痛下行信息的高级中枢位于中脑和脑干。脑干的延髓腹外侧区是调节内脏痛的重要部位。研究发现,延髓腹外侧区与脊髓背角神经元存在直接联系,对其电活动产生抑制或兴奋的作用。延髓头端腹内侧区同样被认为是下行抑制或易化通路的主要调节部位,它募集不同神经元,增强或抑制下丘脑向脊髓的信息传导,如前扣带皮质向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投射,形成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延髓头端腹内侧区-背角抑制性神经回路,机体通过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减轻内脏痛。3术后内脏痛的特征、临床表现及评估内脏痛的特征包括:痛阈较高。相较躯体感觉纤维,内脏感觉纤维数量少、分布密度低,痛阈相对较高。外科手术切割或烧灼并不引起疼痛,但内脏器官活动
7、剧烈时则产生明显痛觉(如牵拉、过度充盈等此外,当内脏器官缺血、发生炎症等时,痛阈明显降低,若被长时间刺激可形成痛觉敏化,痛阈进一步下降。感觉弥散。内脏感觉纤维传入途径分散,可经过多个节段脊神经进入中枢或一个节段脊神经接受若干器官的神经感觉纤维。因此,一旦发生内脏痛,其痛感往往弥散且定位不清。常伴有牵涉痛。即当某些内脏器官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内发生疼痛或感觉过敏。牵涉痛可出现在病变内脏器官邻近皮肤区域,也可出现在距离较远的皮肤区域,其机制是涉及病变内脏器官与体表部位的感觉神经共同进入同一节段脊髓后角并形成联系。内脏痛临床表现为深部的、弥漫的、缓慢持续且定位不清楚的钝痛,常伴情绪变化、恶心、盗
8、汗、气促等不适,症状复杂多样。发作时常在邻近或远离脏器的某些特定体表区域引发牵涉痛,牵涉痛有助于诊断原发内脏病变(例如阑尾炎早期疼痛常发生在上腹部;心肌缺血或梗死时,在心前区、左肩等部位会感受疼痛;胆囊炎和胆结石常表现为右肩及颈部疼痛;胃溃疡或者胰腺炎可导致左上腹和肩胛间出现疼痛当患者术后身体深部感到明显不适后,并在相应体表区域亦感到疼痛时,应高度考虑为内脏痛。急性术后内脏痛治疗前需评估疼痛程度川缶床上多采用VAS或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RatingScales,NRS术后患者可同时对躯体痛及内脏痛分别评分,当VAS疼痛评分或NRS疼痛评分4分时需处理。此外,还需关注疼痛对患者生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急性 术后 内脏 防治 进展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79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