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舒适性概论.docx
《服装舒适性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装舒适性概论.docx(4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绪论服装工效学(APPareIErgonOmics):以服装功能为主线,以人体-服装-环境系统为对象,在生理卫生学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来讨论人体、服装、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人体-服装-环境系统最优组合的一门科学。人是服装设计和穿用的主体,服装在各种环境下必需适合人的工作、运动和生产中人体特定活动的生理卫生要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如何作用要用环境卫生学、心理学的学问来予以研讨。讨论内容:人体特性的讨论(人体的基本结构、运动系统、新陈代谢、人体机能调整、人的工作力量、基本素养、体力负荷、智力负荷和心理负荷等等);服装特性的讨论(款式、结构、造型、形态、颜
2、色、材料、热阻、透湿指数等;环境特性讨论(大气、气候、季节、地域、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生活方式等);人与服装的关系,包括服装与人体生理机能的关系(调整服装的微气候、热舒适、爱护人体平安、保持皮肤清洁),服装与心理的关系(求实、求新和求美心理对服装的体现共性、地位、年龄、性别、地位的需要),服装与人体结构的关系(适合人体、穿着舒适、适合活动),服装与人的感觉器官的关系(颜色、光泽、质地、挺括、重量、压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服装与环境的关系;人-服装-环境系统总体性能的讨论(对舒适、美观、经济等的分析、设计与评价)。学习目的:依据社会环境从人体生理卫生学和社会文化科学动身,设计、穿用合适的服装
3、,达到防护、舒适、装饰审美、道德礼仪、标识类别的目的,使服装适应人。第一章服装舒适性概论第一节服装舒适性的讨论与进展【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同学了解服装舒适性的讨论内容、方法。【教学重点】舒适性的讨论内容【教学难点】舒适性的讨论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课时安排】1学时左右【课外作业】了解服装舒适性的进展状况【教学内容】一、服装舒适性的讨论范畴1.服装舒适性是讨论人-服装-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边缘科学。从人体的需要动身,系统讨论各种服装及其材料的服用性能,为科学制衣、穿衣,维持一个有利于人类生活与工作的舒适满足的状态供应依据。2 .讨论重点:人体与服装及环境之间的热、湿两方面的相互耦
4、合作用。服装与人体的热平衡:包括显热和潜热。显热:由人体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交换;潜热:由水和蒸汽相变导致的能量交换,与水蒸气的浓度变化亲密相关。服装的热湿性能的主要指标:隔热性能和透湿性能。二、服装舒适性的讨论方法1.物理学方法:将人视为一个热源,依据人体的产热速率和皮肤温度等指标,建立传热机理建立人体的热平衡方程。缺点:不考虑不舒适的感觉和人体对冷热的反应。优点:有利于讨论各种环境因素对散热的影响和建立舒适性指标。3 .生理学方法:从人体的热调整机制动身,讨论人体对冷热的反应机理。缺点:只讨论特别状态下人体的反应机理。优点:有助于了解血管收缩、寒颤与出汗等生理反应与冷热刺激的关系。
5、4 .心理学方法:讨论人的感觉。心理生理学:借助于测量心率或皮肤电阻等反应来观看心情与感觉间的关系。行为心理学则观看人体刺激消失后的行为变化。三、服装舒适性理论的进展服装舒适性的讨论始于20世纪30年月的美国。1940年生理学家RSipIe等人发表了选择寒冷气候服装的原则论文,提出服装防寒隔热的原理。1941年生理学家格杰等人提出了用克罗值来衡量服装热阻的大小,开创了服装热湿讨论的新纪元。1962年美国服装科学专家Woodcock提出将透湿指数作为热环境下服装热舒适性与否的指标,是服装热湿舒适性讨论的里程碑。20世纪60年月服装生理学家Goldman运用服装热阻和透湿指数来描述服装系统的特性,
6、完善了服装热湿舒适评价指标体系。20世纪70年月初期,NormanHollies、StevenSpivak将服装舒适性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提升了服装舒适性评价系统的高度。第二节服装舒适性的概念与定义【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同学了解人体生理学基础学问、把握服装舒适性的概念【教学重点】舒适性的概念【教学难点】服装舒适性的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课时安排】2学时左右【课外作业】了解服装舒适性的影响因素【教学内容】一、人体生理学基础人体的体温调整和代谢产热机制是讨论服装舒适性的生理学基础。(一)能量代谢1 .概述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并在体内进行物质转化的过程,
7、包括:同化作用:机体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养分物质合成机体自身成分并储存能量;异化作用:机体分解自身成分,释放其中的能量,供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最终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人体通过摄取食物获得各种能源物质,这些物质在体内发生氧化反应释放能量,50%以上快速转化为热能以维持人体体温,并不断向体外散发,其余转化成ATP等物质为载体的可以做功的自由能,保证机体各种生命活动。能量代谢:新城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的能量释放、转移和采用等,称之为能量代谢。2 .能量代谢测量方法和产热率直接测量法:采用各种类型的测热装置直接测定机体在肯定时间内所散发的总热量的方法。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受试者肯定时间内的耗氧量和二氧化
8、碳产生量,并依据化学反应中的定比关系,计算出机体的能量代谢。影响因素:人体肌肉活动水平、环境温度、精神状态、进食、人种、季节、养分及药物。代谢产热率:单位体表面积的能量代谢,单位是kw.Dubois公式为:A=友3”*S0.725式中:A人体体表面积的数值立采用m2;3人体休承白勺数值单位采用kg;h人体身布的数值,单位采用m;k不同人种格数。DUboiS公式适用于欧美人群的体表面积计算。JSt七ver*SOn-HC:A=O.OO1X典+O-Ol28X3O.1529SyVeoTT公工C运AH51E洌I人群的体表面枳计3.基础代谢及影响因素基础代谢:又称基础代谢率,指人体在糊涂而又极端宁静的状态
9、下,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急等因素影响时的能量代谢。不是能量代谢的最小值。影响因素:身体的大小、年龄、性别和季节等因素。年龄越大,基础代谢率越小。(二)体温调整1 .人体体温(bodytemperature)体温:体内温度,或中心温度,使包括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器官在内的人体中心温度保持在相当窄的(43-25C)、对其正常功能来说是必不行少的温度范围之内。多用直肠温测定,正常温度为37。2 .皮肤温度(Skintemperature)皮肤温度,又称体表温度,反映了人体冷热应急的程度,是推断人体通过服装与环境之间进行的热交换。在20-40C之间波动。皮肤温度比体内温度低0.5C。测量方
10、法:采纳热敏电阻或热电偶贴于待测表面,然后由各点测得的皮肤温度按肯定权重后获得加权评价温度(腋窝温)。或者采用红外热图摄像仪来获得完整而连续的皮肤温度分布图。平均皮肤温度:由于人体各部位存在着不同的肌肉强度、皮下脂肪厚度、血流供应和表面几何状态,所以,各部位皮肤的温度相差较大。将不同部位测得的皮肤温度乘该部位占体表面积百分比再相加的结果即是平均皮肤温度。31.534.5C属于正常体温,3334C时感觉最舒适,超过35,90%的人感觉热,31.5以下,多数人感到凉。3 .平均体温(meanbodytemperature)体内温度与皮肤温度的加权平均温度称为平均体温。体内温度用直肠温度ter代替,
11、皮肤温度用t$代替,平均体温用代替。则:热环境:tb=0.9ter+0.:Ik冷环境:tb=0.67ter+0.33t$;4 .产热糖、脂肪、蛋白质在体内氧化转化为热、电、化学、机械能量的过程称为能量代谢,或产热过程。宁静时,主要产热组织是躯干肌肉、内脏以及脑,活动时,主要为肌肉。5 .体温调整机制人体温度能够保持恒定,是由于体内不断产生热量的同时又向外散发热量,且两者能保持平衡。产热主要靠肌肉、肝脏、肾脏等器官的代谢,散热是通过皮肤表面的热传导、辐射、蒸发及呼吸和粪尿等方式进行的,产热靠化学因素,散热靠物理因素。S=M-(RCK+E)S为体内储热量;M为产热量(常为正值);R为辐射放热;C为
12、对流放热;K为传导放热:E为蒸发散热(常为正值)。当热流入体内时,R、C、K为负。S为正时,体温上身,S为负时,体热亏损。为维持体温恒定,储热量S应为0。体温调整是产热和散热及人体内外热交换的调整过程,当人体产热转变或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将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性调整和行为性调整,其中生理性调整是有限的。生理性调整:通过自律神经或激素进行的非随便性体温调整。如防止体温下降有颤栗,汗毛竖起,防止体温提升有不感知蒸发、出汗。皮肤血流量的增减,关系着放热量的增减,受寒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削减,皮肤温度下降。行为性调整:冷时屈曲团缩身体,热是躲到树荫下,服装、房屋、电扇、空调的使用都是行为性调整。两者关系
13、:生理性调整是基本,是热舒适性讨论的内在规律;行为性调整是更为简单,是生理性调整的补充和保证。(三)人体出汗1 .出汗机理:出汗是一种反射性活动,由脑出汗中枢掌握。在高温或大量活动条件下,人体内热量会积聚,为促进体热散发,大脑出汗中枢调动出汗功能,依靠出汗促进皮肤表面水分蒸发散热,达到体热平衡、体温恒定的目的。2 .温热性出汗(thermalsweating)指在暑热环境下产生的汗(以液态水为主),汗液从全身的小汗腺(除手掌和足底外)分泌。以额部、颈部、胸部、手足、背部为多。3 .精神性出汗(mentalsweating)精神兴奋时引起出汗,与温度无关。通常称为冷汗,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乳头、
14、手掌、足底、毛发。4 .味觉性出汗(emotionalsweating)由酸辣等味觉刺激引起的脸部出汗,与温度无关。5 .有效汗量:能够蒸发的汗量为有效汗量;附着在皮肤上的汗量为附着汗量:流下来的汗量为流淌汗量。只有有效汗量有助于体热的散失,附着汗量和流淌汗量只会造成服装的汗渍感染。6 .出汗的影响因素(1)环境温度:人在宁静状态下,环境温度超过30lC,便开头出汗。肯定范围内,出汗量与环境温度成正比。(2)环境湿度:汗液蒸发的原动力是生理饱和压差(即皮肤表面的水汽压与空气中的水汽压之差)。生理饱和压差大,汗液蒸发速度越快。湿度大时,汗液不易蒸发,体热不易散失,对散热中枢刺激进一步增加,导致大
15、量出汗。(3)代谢率代谢率增加,出汗量增加。活动强度大,产热量多,出汗量越多。(4)风速风速大,有利于汗液的蒸发,蒸发散热量增加,皮肤温度下降,导致出汗量削减。(5)大气压力气压越低,蒸发散热系数增加,蒸发速度加快。高原地区或低气压地区,汗液蒸发速度比海平面快。(6)服装:取决于服装的透湿指数和隔热性能,透气性和吸湿性好的服装,对汗液蒸发影响小。被汗水浸湿的服装因透气性差而会减慢蒸发速度。二、舒适性定义很难下定义的简单和模糊的概念:舒适与各种感觉的主观感知有关;舒适包含人的很多感觉,如视觉(美观舒适性)、热(冷与热)、痛(刺扎与痒)和触觉(滑、糙、软、硬);主观感觉包含全部相关的感觉的形成、深
16、入、结合及对过去经受和现在期望的评价所构成舒适状态的总体评价的心理过程:人体服装接触(热、力)在打算穿着者舒适状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外部环境(物理、社会和文化)对穿着者的舒适状态有重大影响。1 .美国闻名学者Slater将舒适性定义为:人与环境间生理、心理及物理协调的一种愉悦状态。2 .Fourt和HOlIieS认为舒适性是:静止或休息时的舒适是在肯定温度下,身体既不感觉冷也不感觉热。3 .Ress指出:人与环境之间热传递结合水分运动之间不易察觉的热传递时保持舒适的主要机理。4 .正面定义难,反面定义:无痛、无不舒适感觉的一种中性状态。5 .普遍全都的看法:对现代人来说,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舒适
17、性标准是满足的热平衡;生理、心理和物理因素之间以符合要求的方式发生相互作用时,才能达到舒适状态。广义定义:着装者通过感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知觉对所穿着服装的综合体验,包括生理上的舒适感、心理上的愉悦感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自我实现、自我满足感。狭义:生理舒适性。包括温度性舒适、接触性舒适、适体性舒适。温度性舒适:在外部环境条件与自身活动条件的交互作用下,服装发挥适当的帮助体温调整功能,使人体保持热平衡(净产热量与净散热量相等)。接触性舒适:触感舒适。适体舒适性:服装与人体的简单曲面相吻合,包括尺寸合体性与运动自由度。从最终使用的角度来考虑,服装必需能够从心理、生理、感觉方面同时满足消
18、费者的需要,具有生理舒适性、感觉舒适性和心理舒适性。生理舒适性:指着装后运动机能的舒适性(服装的弹性、刚柔性、平滑性、带电性、合身性、服装结构尺寸适合性、服装重量和服装款式等)和着装后卫生气能的舒适性(即织物的吸湿性、透湿性、放湿性、防水性、透气性、含气性,服装的保暖性与服装款式)。感觉舒适性:织物的接触粗糙感、接触冷暖感、悬垂性、颜色、透亮度、丝鸣、香味和风格。心理舒适性:织物的质感、风格;服装的流行性、品尝、共性化、差别化、美感和加工质量。6 .影响舒适性的因素:113蚊3响极式舒适性的因求(1)人体因素生理因素:健康状况、新陈代谢、体温、出汗量。心理因素: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服装 舒适 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79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