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诊疗.docx
《神经内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诊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内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诊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神经内科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诊疗血栓性脑梗死最常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另外,各种性质的动脉炎、高半胱氨酸血症、血液异常或血流动力学异常也可视为脑血栓形成的病因。一、临床表现中老年患者多见,常于静息状态或睡眠中起病,约1/3患者的前驱症状表现为反复出现TIAo根据动脉血栓形成部位不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1.颈内动脉形成血栓病灶侧单眼一过性黑蒙,偶可为永久性视物障碍(因眼动脉缺血)或病灶侧Horner征(因颈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受损);颈动脉搏动减弱,眼或颈部血管杂音;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等(大脑中动脉或大脑中、前动脉缺血);主侧半球受累可有
2、失语症,非主侧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亦可出现晕厥发作或痴呆。2 .大脑中动脉形成血栓(1)主干闭塞:三偏症状,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或象限盲,上下肢瘫痪程度基本相等。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主侧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症,非主侧半球受累可见体象障碍。(2)皮质支闭塞:上分支包括至眶额部、额部、中央回、前中央回及顶前部的分支,闭塞时可出现病灶对侧偏瘫和感觉缺失,面部及上肢重于下肢,Broca失语(主侧半球)和体象障碍(非主侧半球)。下分支包括至颗极及频枕部,颗叶前、中、后部的分支,闭塞时常出现Wernicke失语、命名性失语和行为障碍等,而无偏瘫。(3)深穿支闭塞:对侧中枢性
3、上下肢均等性偏瘫,可伴有面舌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有时可伴有对侧同向性偏盲。主侧半球病变可出现皮质下失语。3 .大脑前动脉形成血栓(1)主干闭塞:发生于前交通动脉之前,因对侧代偿可无任何症状。发生于前交通动脉之后可有: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偏瘫,以面舌瘫及下肢瘫为重,可伴轻度感觉障碍。尿潴留或尿急(旁中央小叶受损)。精神障碍如淡漠、反应迟钝、欣快、始动障碍和缄默等(额极与脐月氐体受累),常有强握与吸吮反射(额叶病变)。主侧半球病变可见上肢失用,亦可出现BrOCa失语。(2)皮质支闭塞:对侧下肢远端为主的中枢性瘫,可伴感觉障碍(骈周和骈缘动脉闭塞)。对侧肢体短暂性共济失调、强握反射及精神症状(眶动脉
4、及额极动脉闭塞)。4 .大脑后动脉形成血栓(1)主干闭塞:对侧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较轻),丘脑综合征,主侧半球病变可有失读症。(2)皮质支闭塞:因侧支循环丰富而很少出现症状,仔细检查可见对侧同向性偏盲或象限盲,而黄斑视力保存(黄斑回避现象);双侧病变可有皮质盲。主侧颗下动脉闭塞可见视觉失认及颜色失认。顶枕动脉闭塞可见对侧偏盲,可有不定型的光幻觉痫性发作,主侧病损可有命名性失语;距状动脉闭塞出现对侧偏盲或象限盲。(3)深穿支闭塞:丘脑穿通动脉闭塞产生红核丘脑综合征(病侧小脑性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舞蹈样不自主运动、对侧感觉障碍)。丘脑膝状体动脉闭塞可见丘脑综合征(对侧感觉障碍,深感觉为主,
5、以及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轻偏瘫,共济失调和不自主运动,可有舞蹈、手足徐动症和震颤等锥体外系症状)。中脑支闭塞出现韦伯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中枢性偏瘫),或贝内迪克特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不自主运动)。(4)后脉络膜动脉闭塞:罕见,主要表现对侧象限盲。5 ,基底动脉形成血栓(1)主干闭塞:常引起脑干广泛梗死,出现脑神经、锥体束及小脑症状,如眩晕、呕吐、共济失调、瞳孔缩小、四肢瘫痪、肺水肿、消化道出血、昏迷、高热等,常因病情危重死亡。(2)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基底动脉尖端分出两对动脉即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其分支供应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额叶内侧及枕叶,故可出现以中脑病
6、损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眼动障碍及瞳孔异常,一侧或双侧动眼神经部分或完全麻痹、眼球上视不能(上丘受累)及一个半综合征,瞳孔对光反射迟钝而调节反应存在(顶盖前区病损)。意识障碍,一过性或持续数天,或反复发作(中脑或丘脑网状激活系统受累)。对侧偏盲或皮质盲。严重记忆障碍(颗叶内侧受累)。(3)其他:中脑支闭塞出现Weber综合征(动眼神经交叉瘫)、Benedikt综合征(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不自主运动);脑桥支闭塞出现米亚尔-谷布勒综合征(Millard-Gublersyndrome)(外展、面神经麻痹、对侧肢体瘫痪)、福维尔综合征(Fovillesyndrome)(同侧凝视麻痹
7、、周围性面瘫、对侧偏瘫)。6 .椎动脉形成血栓若双侧椎动脉粗细差别不大,当一侧闭塞时,因对侧供血代偿多不出现明显症状。当双侧椎动脉粗细差别较大时,优势侧闭塞多表现为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瓦伦贝格综合征),主要表现: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受损)。交叉性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同侧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受损)。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舌咽、迷走神经受损)。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绳状体或小脑受损)。由于小脑后下动脉的解剖变异较大,临床常有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二、辅助检查1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流变、血糖、血脂、肾功能、凝血功能等。这些检查有助于发现
8、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对病因进行鉴别。2 .头颅CT检查是最常用的检查。脑梗死发病24小时内一般无影像学改变,24小时后梗死区呈低密度影像。发病后尽快进行CT检查,有助于早期脑梗死与脑出血的鉴别。脑干和小脑梗死及较小梗死灶,CT难以检出。3 .MRI检查与CT相比,此检查可以发现脑干、小脑梗死及小灶梗死。功能性MRI,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早期(发病2小时以内)显示缺血组织的部位、范围,甚至可显示皮质下、脑干和小脑的小梗死灶,诊断早期梗死的敏感性为88%100%,特异性达95%100%4 .血管造影检查DSA和MRA可以发现血管狭窄、闭塞和其他血管病变,如动脉炎、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等。其中D
9、SA是脑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但因对人体有创且检查费用、技术条件要求高,临床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5 .TCD检查对评估颅内外血管狭窄、闭塞、血管痉挛或侧支循环建立的程度有帮助。用于溶栓治疗监测,对判断预后有参考意义。三、诊断要点根据以下临床特点可明确诊断。1.中老年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糖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2 .静息状态下或睡眠中起病,病前有反复的TIA发作史。3 .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在数小时或数日内达高峰,多无意识障碍。4 .结合CT或MRI可明确诊断。应注意与脑栓塞和脑出血等疾病鉴别。四、治疗原则治疗流程实行分期、分型的个体化治疗。1.超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神经内科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 脑梗死 患者 护理 诊疗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80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