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思政融合教学论文2篇.docx
《中职思政融合教学论文2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思政融合教学论文2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职思政融合教学论文2篇中职古代诗文教学融入思政的探析摘要:语文课程是课程思政的主要课程。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应在教学中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将立德树人贯彻到学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从经典诗文中感受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样式,欣赏古代文学瑰宝,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因热爱古代诗文而浸润其中。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古代诗文在世界古代文明摇篮之中,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过。古代文化的精髓大多浓缩于古诗文之中,学习古代诗文是使学生确立文化自信最好的方式,作为现代中职语文教师更应意识到语文教育的思政功用巨大。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在教与学
2、中领会古代诗文凝练典雅,表达精致,意涵丰富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从经典诗文中感受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样式,欣赏古代文学瑰宝,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因热爱古代诗文而浸润其中,有所积累,有所体验,有所感悟。语文课程思政切忌生拉硬扯,而应是东风化雨润物无声,古代诗文与语文课程思政本就融合在一起,不过是让老师更有意识地去挖掘更多的好的思政元素,丰富课堂,丰富学生的思想。于学生是思想筑底;于老师,是文化补缺;于国家,是文化传承;于未来,是回家之路。在古诗文教学中结合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完成教学,也就融入了课程思政,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定
3、当尽心竭力为国家培养人才,让学生成为合格的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中职古代诗文教学融入思政的价值分析(一)可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于黔勋的讲座上听到一句话不学语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语文是为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奠定基础的,是为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没有经典的国家是悲哀的,有了经典而不学更是悲哀的。古代诗文不正是我们国家的经典吗?更是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经典。古代诗文从字词、结构、意境、情感方面完美契合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既各有特点又不可分割,相互促进。在提升核心素养的过
4、程中无不贯穿着课程思政。(一)可提升教师的育人格局作为教师一定要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如此,因为语文课程本身具有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在教学中要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将立德树人贯彻到学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在语文课程的教授上,要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掌握的语文方面的技能,转化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言素养。让学生不仅关心自身发展,更要关注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命运,要清楚这三者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思想上帮助学生,在价值上启迪学生,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学习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在语文的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自我
5、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这些新时代教师的职责,是语文教师的职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书是教师的基本义务,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这两点自古以来都是不可分割的。(三)可体现古诗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中职语文课程学时安排中,古代诗文选读为36学时,是基础模块8个专题中学时最多的一个版块,而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由此可见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达成课程目标,就是重中之重了。语文课程性质与任务决定了我们在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达成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无处不在课程思政,无处不可融入课程思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古诗文是
6、最能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版块。二、中职古代诗文教学融入思政的思路研析(一)古代诗文字词分析提升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1 .感受古代诗文中单音词的丰富意涵古代诗文中的单音词往往意涵丰富,并不因是单音词而单薄,反而更显文化底蕴的丰厚,有历史沉淀之美,读完唇齿留香,余韵无穷。在研习字词的过程中,对于古代用字的探究,更能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特点;在对文字的研究分析品评中,让学生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用意涵丰富的词去准确的表达,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赏析能力,感受中华文字独有的魅力。2 .体会古代诗文语言的凝练典雅用一段话来表情达意,讲述
7、道理,过多则使人觉得烦闷重复,过少怕表达不清,抒情不够。而古代诗文中的文字,就做到了少而精,不因字少而略减韵味和表情达意,真正做到了微言大义、凝练典雅。“语言文字之学,为各种学问之预备,舍此则一无可通”,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正在这从古至今一直流传的语言之中。在教学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字义意涵丰富、凝练典雅的特点呢?首先肯定是要有一定量的积累,职高学生的积累量虽不甚丰富,但我们通过对比比较阅读的方法,他们也是能够感受到的。(二)古代诗文逻辑分析发展和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1.用词的逻辑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的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是学好各学科也是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需的能力,在古
8、代诗文的教学中,从哪些角度入手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呢?中职语文中所选诗词文大都很简短,但诗文中的逻辑却是十分缜密的,这样就非常利于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够明晰的看到其中的逻辑关系。诗文的分析就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和提升。3 .结构的逻辑古诗文用字精确,讲究逻辑,但除此之外,它在结构上还有着十分严密的逻辑性。特别是律诗,其结构由起承转合组成,首颔颈尾四联环环相扣,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在阅读古诗文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批判,如有与自己不同的理解与自己生活经验的时候,多去感受不同的理解方式,多去体验不同的人生经验,以此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品质。(
9、三)古代诗文意向意境赏析提升发现美的能力核心素养的第三点是“审美发现与鉴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拥有辨别美丑的能力。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美,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最终能够创造美。而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就是各种美的集合,在这些赏析之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从而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发现美,体验美的能力1。(四)古代诗文背景把握提升学生的传承和参与感中国的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宝库,除了古诗文本身意蕴无穷之外,学习诗歌还需要去了解朝代和诗人,因为不去了解这些信息,很多的诗文就没有办法读懂,这就促使语文课一定要让学生去掌握这些东西
10、,包括朝代特点,诗人经历,特别是历史知识差的同学更需要了解。他们在初中阶段几乎没有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文化人物,而这些流传千古的诗文背后的故事就是历史文化本身,读古代诗文就是“开篇时与古人游”“诗有书中古圣贤”,如果真让学生有了这种心流的感受,相信他会沉浸于语文的学习之中。朝代背景、诗人经历往往是一个个故事,在学生心中比诗文本身更有趣味,这样的引入能够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诗文本身的好奇,这样的一个人会写出怎样的文章呢?三、中职古代诗文教学融入思政的案例赏析(一)古代诗文中单音词的丰富意涵如诗经邺风静女中“静女其姝”的“姝”字。“姝”最直接的字义为美丽,如若把句中“姝”字换为“美”或
11、“丽。顿失其味,如兰香换为香精。从字形来看“姝”由“女”和“朱”组成,女子的美,特别是少女的美总与青春活力满脸胶原蛋白分不开,自然白里透红,莹润白皙。那股子少女特有的生命力就芬芳的绽开了。所以一看到“姝”字就让人想象到少女柔润娇媚的脸庞,甚至是纯真无邪的微笑。红色总是与女性连接在一起的,“美人既醉,朱颜配些”“芙蓉不及美人妆”“人面桃花相映红”。从读音来看,“姝”轻轻的送气音,温柔缱绻,“姝”字也确实含有温柔和美的双重含义,又多了一层少女的娴静之美。再从“女”字旁看,我们会发现“姝”字所指的美为特指,现在所说的美可指一切美的事物,人、花、景、物等等,而这个“女”字旁使得“姝”特指女子的独有的美
12、,使用起来就不会混淆。再从词性来看,“姝”既可做形容词,也可以做名词,从形容女子的美到直接指温柔娴淑的美丽女子。(二)古代诗文语言的凝练典雅如诗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仅仅数字即工笔描摹出一位活泼灵动、神采飞扬的美丽女子。又如张岱湖心亭看雪“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寥寥几句,把整个湖心亭所见之景写得清晰可见,特点突出,见之难忘,言越约境远。如上文所述的“静女其姝”一句为例,让他们写出静女的特点来,也和原句一样四个字,且把姝的含义表达完整,那是一定完成不了的。但也可以通过这样的练习去理解字词的丰富的意涵。练习自己写作的准确性,也就达到
13、了语言理解与运用的要求:在具体的生活、学习、工作等语言运用情境中,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又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让学生用五句话写出一处景来,并且要有其突出的特点。多多练习,训练学生思维,如何让文字简练,然后追求文字的典雅。(三)古代诗文的逻辑分析如千古第一律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以景起,连用六种景物,又分别各有特点;组合在一起,又能组成一幅晚秋萧瑟的图景,直接把人带入他所要营造的秋的氛围里。西风瑟瑟,急速的刮过人的脸,人的心,只觉得凄凉遍身。本来秋天的天很高远,易激发人的兴致,但由于有前面的风急,只觉着高天增加了秋风的面,更觉天地之中人的渺小
14、无力。而在这时一声声猿啸哀鸣进入耳中,让你从触觉,视觉,听觉上无处可逃。进入这秋的悲凉之中,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瘦削佝偻的身影,独立在高处,在苍茫的大地中,在急劲的秋风里,在哀戚的猿啼里,衣袂飘动花白胡子和头发欲离他而去,无言可说的孤寂浸润了夔州的天地万物,也浸润了我们的心,诗人的心中是装下了多少不可言说的心事,便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感。在高处俯瞰万物,只见渚清沙白鸟飞回,一派渚清沙白的清冷景象,在这深秋的时节里,水清沙白并无其他缤纷色彩,除此还有一只落群的孤鸟,不知目的独自盘旋,他的茫然孤独不正,和此时的诗人一样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接首联,仍写眼前所见之景,首
15、联概写,而颔联细写,首联代入意境,颔联细细感受。但情绪情感是融合统一的,是对首联悲凉孤寂之感的延续、提升、递进。那无边的枯萎的落叶,在猎猎秋风中再也无法留恋树枝,只得飘摇落下,漫天落叶犹如诗人纷乱的情绪无处排解,而那亘古长流的长江哪管落叶,哪管你不尽的思绪,只自顾自的奔流着,而长江的奔流,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但一个人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流逝却是一直持续的。在这亘古的大自然面前,人类的生命是多么的短暂,而你的短暂的一生里,你的愿望实现了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你做到了吗?杜甫少有猛志“致君尧舜上,但使风俗淳,但他所处的中晚唐,国家破败,百姓疾苦,君主不明,没有尧舜之贤明君主,没有纯良之世
16、风人情。诗人一生壮志难抒,如今年事已高,再无希望可济天下,可他心中有天下有百姓,这是最悲哀和痛苦的。“转”的意思非常之明晰,颈联不再写景转而抒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所抒之情又是和前两联一脉相承,都是悲情,哀情。由景到情到事点出了一些令人觉出悲哀的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他常年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远离故乡,靠朋友,救济度日,且他的漂泊并不是少年游学,而完全是为了生计。如今年已半白浑身是病,九月九日登高也无人陪伴,但内心的苦痛无处排解,只得一个人蹒跚爬上这高处着秋,怎么不是万里悲秋呢?最后一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合,是对全诗的收束。照应起承,写的
17、哀景点出诗人眼中全是哀情的缘由,也是对转句抒情的递进。他的悲哀不仅是“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有别样的“艰难苦恨”。是国家的灾难,百姓的疾苦让他白了双鬓,也是自己年过半百、一身病痛、壮志未酬,让他花了头发,这沉重的痛唯有借酒消愁,而新添的肺病让他连借酒消愁的唯一权利也没有了,只能让痛郁积于胸,苦痛加倍。(四)古代诗文意向意境赏析以李清照的一剪梅为例,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红藕”即红色荷花。它在古诗词里从来不是单独的存在,只要想到它就有大量的诗歌涌入脑海,形成记忆的洪流,美的冲击。如“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如涉江
18、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把最美的荷花和最美的人最深的相思之情,连续在了一起。“相残”用含蓄的手法表现出荷花的凋谢,自古以花喻美人,花易凋零人易老,作者以此表达自己新婚燕尔,却独守空房,青春年少,却无人陪伴欣赏的落寞之情。“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人独自在家,季节由夏到秋天,气候逐渐变凉。那夏天的凉席仍铺在床上,那浸人的凉意再次提醒着词人是一人独眠,身体触感是凉的,心又何尝不是。何不换掉这凉意袭人的竹席呢?那人不在,一个人无所事事,换又如何,不换又如何,不过是一日凑合一日,又哪有心情和精神去换呢?“轻解罗裳”之“轻”字再次表达诗人一人百无聊赖的心情,轻轻的缓缓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动作。在日
19、常生活中令人开心振奋的消息,总让人充满力量,是迅捷的,快速的。“独上兰舟”的“独”终于让读者明确了那些孤独的心情从何而来,直接表达出自己孤独的心境。为何要上兰州?应是词人丈夫在家时两人一起划过小船,本想再次划船,排遣心中的寂寥和相思,但回忆的甜蜜却让现实的残酷更加无处遁逃。后一句的明月、大雁、西楼,也是意涵丰富的常见的古诗词的意象。大雁南飞,大雁北去,仿佛承载了分别的人们的相思。自古就有鸿雁传书一说,如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还拂来”,那徘徊的月光就如词人一刻都不曾离去的思念,词人仰望月光,他们的目光是否能在月亮上相遇。夜已深,月色铺满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职思政 融合 教学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82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