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气象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榆林市气象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榆林市气象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榆林市气象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第一章发展条件一、发展基础(一)气候条件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属温带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春季多风沙、夏季多雨多年平均气温9.6,平均最高气温16.611,平均最低气温3.8,无霜期150天左右。年降水总量偏少,为404.5毫米,主要集中于8-9月,夏秋季暴雨频发。日照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2685.9小时,年日照百分率61%,是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高产的重要优势。年平均风速2.0米/秒,属于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区域。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榆林地区温度升高,冬春季升温幅度大于夏秋季,降水增多,在人工增雨雪的共同作用下,
2、榆林植被覆盖显著匕移,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二)气象灾害榆林市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霜冻、大风、扬沙、沙尘暴、冰雹和暴雨,尤以干旱、冰雹和霜冻危害严重。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干旱多发区主要为长城沿线风沙草滩区的定边、横山、榆林、神木、府谷和黄河沿岸的吴堡、佳县,其中以定边最为严重;暴雨多发区为东南部六县,其次是北部和西部区域;冰雹发生的次数和强度由北向南递增;大风天气西北部多于东南部;霜冻天气次数由西向东南递增,初日在9月下旬到10月中旬,终日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三)气象工作台站建设。榆林市气象局始建于1935年,最初命名为榆林测候所,1951年1月建立榆林气象站,后陆续成立各县气象站
3、。目前全市共建成国家级气象台站12个,其中国家基准气候站2个:绥德、定边;国家基本气象站4个:榆林、神木、横山、靖边;国家一般气象站6个:米脂、子洲、吴堡、清涧、佳县、府谷。观测网络。在全市各乡镇、农业示范园区及其它重点防汛区域建成区域自动气象站208个,加密实时监测网络。预报预警。提升预报业务科技含量,全市预报业务质量稳居全省前列。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时效达到72小时,为有效采取防御措施赢得宝贵时间。气候可行性论证。针对煤电、热电等能源化工重点建设项目,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全省首例开展低空气象探测技术服务,完成空冷气象观测报告和低空气象探测技术报告共7部。人工影响天气。人影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
4、中期,2007年市编委核定全市人工影响天气机构13个,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联动、气象主管”的运行管理机制,每年飞机人工增雨雪七个月,有效开发了空中水资源,发射增雨火箭弹、三七高炮弹,燃烧碘化银烟条等进行防雹减灾,减轻经济损失。二、“十二五”回顾(一)气象监测预报能力明显提升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更加完善。建成1部局地警戒天气雷达、13个气象数据卫星广播系统、164个区域气象观测站、2个闪电定位站、9个大气电场监测站、6个自动土壤水分站和12个人工土壤水分站,基本形成由天基、地基和空基组成的气象综合监测网络系统。气象预报预警更加准确。精细化预报预测业务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城镇预报和分县预报业务,拓展了乡
5、镇预报和城区预报业务。预报业务质量分析和评价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初步开展了城镇预报、乡镇预报、预警信号质量检验业务;建成了集约化、标准化的市、县两级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平台。全市晴雨预报正确率达87%以上,最高气温准确率达79%以上、最低气温准确率达80%以上,较“十一五”期间平均提高10%o(二)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全市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数由上世纪90年代年均8人左右下降到目前年均3人左右,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2%下降至1%。优质服务“三农”工作。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建设及三农专项建设,累计投资超过1500万元,建成各类农业气象监测站14个,形成较为完整的农业气象观测网
6、络。建成榆林农业气象服务网、榆林粮食作物气象服务系统和榆林林果气象服务系统。完成红枣气候适应性区划与暴雨、干旱、冰雹等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编印枣树田间管理与气象服务手册,全面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能力与水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气象支撑工程建设,建成大气成分站1个。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榆林农业布局影响研究,以及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雾霾预警、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完成了全市风能资源普查。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建成榆林飞机人工增雨基地、榆林气象预警中心、定边局地警戒天气雷达站,12个县山洪预警业务系统,省、市、县高清会商视频系统和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三)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成效显著政府主导、
7、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形成,市气象局与环保、林业、民政、农业、国土等部门实现了预警应急信息的共享共用,建成市、县、镇、村四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市、县两级政府全部成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完成了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乡镇全部成立气象工作站,多数行政村成立气象信息服务站,气象协理员、信息员覆盖所有乡镇、行政村。预警信息覆盖面不断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更加完善,市、县两级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与国土、环保、交通、农业等部门的预警信息接入,预警信息覆盖率达95%以上。全市自建及共享气象预警大喇叭近1800套,建成电子显示屏402块;建立
8、手机短信“绿色通道”,年均发布预警信息300万人次;开办市级4套、县级12套电视气象服务节目4档,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即时插播。“榆林气象”微博、微信用户达8万人;400热糊口12121声讯电话年受众超250万人次;与基层气象信息员年均互动500人次以上。人影作业能力显著提升。增雨防雹高炮达70门,车载式WR-1D新式增雨防雹火箭17副,固定增雨火箭23副、Ag工燃烧炉10套,租用作业飞机1架,形成了市、县、乡三级管理的人影作业体系。每年开展为期7个月的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年均增加地面降水15%平均每年组织地面防雹增雨作业200余次,作业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其中防雹保护面积0.66万平方公里
9、,降低气象灾害损失7-8亿元。防雷减灾工作继续加强。面向社会公众开展防雷科普宣传,围绕重点项目开展防雷技术服务,对重点能化企业定期开展防雷集中培训,每年发布雷电预警80余次。防雷重点单位雷电重大事故发生率小于1%,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呈下降趋势。(四)气象自身能力建设成效显著科技创新,加强重点领域研究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连续4年实施“火车头计划”,明确重点研究领域3个,立项科研项目34项,投入资金161.85万元。鉴定为省级科技成果3项,获市科学技术奖3项。组建市气象局创新团队,共聚集骨干人才15人。人才培养,持续实施科技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五批共22人入选市局科技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全市气象系统正
10、研级高工1人,副研级高工10人,工程师以上科技人员占职工比例达63%o依法行政,草拟出台榆林市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榆林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榆林市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17件。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评估6次。积极推行简政放权,组建市级行政执法机构,严格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公布行政服务清单。“十三五”时期,榆林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稳步提升期、资源型城市转型攻坚期,也是气象事业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决战期,榆林气象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一)发展机遇从中省层面看,党中央提出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和举措,为进一步拓展气象服务领域
11、、提升气象服务效益、促进区域气象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开拓了新空间,成为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所在、潜力所在。中国气象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共同推进陕西省气象事业发展的协议,以此为依托,陕西省气象局与榆林市人民政府也签订了落实协议,为榆林气象事业发展赢得了重大战略和政策机遇。从市域层面看,榆林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三五”时期打造三区一高地的战略目标,加快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安全生产成为保障发展的生命线,对防雷、减灾等工作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现代特色农业规划布局马铃薯、山地苹果、羊子等十大优势产业基地,迫切需要“直通式”气象服务提供保障。生态文明将成为“十三五”的主旋律,建成国家
12、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将给强化人影作业、气候论证等工作带来重大机遇。榆林2018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目标,将在重大项目审批、中省市项目资金安排等方面赢得先机。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势必倒逼气象工作走精准化、多样化的道路。(二)面临挑战1 .精细化水平不高。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及时性还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安全运行和市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需求。特别是强对流天气分析预警和重大灾害性天气气象保障能力不足,综合气象观测站网、气象大数据信息存储和运算处理能力不能满足要求。2 .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中心城市高影响、高敏感部位,能源化工产业安全高风险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经济作物连片种植区等重点区域
13、的气象防灾减灾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多灾种早期预警体系不够完善,在资源整合、技术研发和部门联动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充分。3 .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不足。围绕重点流域水库防汛、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危险能化行业、城市交通旅游等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不足,尚未形成市民互动、关注健康、快捷服务等惠民运行机制。面向公众的气象防灾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的科普宣传有待进一步加强。4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部分县区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底子薄、建设滞后,基础设施标准和配套水平亟待提升。*见则自动(储度不高,天气螭日旦等匹割颜倾目拿哈动化,天气雷因标双酶级自防螂站网、区域顺蝴崛渐级改造,整体气象科技与国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第二章
14、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三区一高地”和两个“率先”目标,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监测预报、防灾减灾、农业保障、公共服务、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为抓手。更加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更加注重核心业务技术的突破,更加注重人才队伍结构的优化,更加注重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率先建立“满足需求、注重技术、惠及民生、富有特色”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大美榆林、幸福榆林”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气象保障。坚持创新发展,提升气象核心实力。着力推进以气象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5、,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气象核心技术突破,推进科研业务深度融合,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管理创新,推进管理科学化、标准简口智能化。培育创新人才,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坚持培养、引进、激励并举,培养引进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夯实气象科技和人才基础。坚持统筹兼顾,促进事业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统筹业务服务、科技人才和管理,构建分工更合理、结构更优化、资源更互动、运行更集约的现代气象业务。统筹省级、地方、社会和市场的力量,进一步优化事业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围绕增强发展均衡性、协调性,统筹协调全省气象事业发展,统一规划、布局和建设,构筑平衡发展格
16、局。一坚持需求牵引,服务绿色低碳发展。围绕建设“大美榆林”的目标,夯实生态文明气象服务基础,加强环境气象与生态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强化基础支撑作用提升对气候规律认识水平和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强化气候服务意识,为全市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提升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强化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等影响评估。不断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坚持开放发展,保障地方重大战略。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加强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气象交流与合作格局,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工作法治化迈向新阶段。坚持共享发展,提升公共气象水平。以推进城乡服务均等化
17、为目标,创新服务手段,广泛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在满足公众普适性气象服务需求基础上,推进个性化、交互式、智慧型的智能气象服务,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全覆盖和均等化。广泛借助社会资源,推进形成公共气象服务多元供给格局,使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提高O(一)总体目标榆林气象事业“十三五”分两步走,到2018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到2020年,气象现代化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精准、智慧、无缝隙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政府主导、部门主体、社会参与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聚焦核心技术、开放高效的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以科学标准为基础、高度法治化的现代气象管理体系,榆林气象事业整体实力
18、稳居全省先进行列。(二)主要指标到2018年主要目标:1.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2 .预警信息社会公众覆盖率达98%以上;3 .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达90%以上;4 .气象服务数据精细化水平达到1km;5 .公众满意度达85分以上。到2020年主要目标:1 .暴雨预警准确率达75%以上,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准确率达80%以上,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15分钟以上;2 .全市城镇天气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以上;3 .全市数值天气预报空间分辨率达5公里5公里,精细到乡镇和主要街区,时间分辨率达1小时,准确率基本满足实际应用;4 .寿顺庚腔g(七,传曲助省-市磔除宽星J100M,市-县
19、髓iJ1M;5 .全市预警信息社会公众覆盖率达98%以上;6 .公众满意度达90分以上;7 .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增雨作业影响面积达到全市90%以上,防雹保护面积基本覆盖经济作物种植区。第三章重大任务提高预报水平。应用好国家级集合数值预报应用系统,强化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技术,密切跟踪省级精细化数值预报最新技术,结合榆林市地域特点和经验指标,提高气象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率。强化气象资料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强化卫星、雷达、自动站等常规及非常规气象探测资料分析能力,提升多源资料综合应用水平。完善天气预报业务体系。针对突发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加强灾害性、关键性和突发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榆林市 气象 事业 十三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91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