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
《莱芜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莱芜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6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莱芜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2022年3月第一章规划基础1一、现状与问题1(一)发展现状1(二)存在问题3二、机遇与挑战4(一)发展机遇4(二)面临挑战6第二章总体思路7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原则7三、发展目标9第三章产业体系10一、立足发展基础塑强产业优势10二、瞄准省十强和市十大千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11三、突出先进制造业主体地位11四、坚持差异定位、协同联动发展12五、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14第四章空间布局15一、“一核”引领16二、“两区”拓展16(一)雪野旅游区16(二)莱芜农高区17三、“三轴”联动18(一)京沪高速产业轴18(二)滨莱高速产业轴18(三)青兰高速产业轴19
2、四、“多点”突破19五、跨区域协同20第五章重点产业21一、高端装备智造产业21(一)产业定位21(二)发展目标22(三)发展方向22(四)空间布局24(五)重点任务25二、先进材料产业26(一)产业定位26(二)发展目标27(三)发展方向27(四)空间布局28(五)重点任务29三、生物医药产业30(一)产业定位30(二)发展目标31(三)发展方向31(四)空间布局32(五)重点任务33四、新能源产业34(一)产业定位34(二)发展目标35(三)发展方向35(四)空间布局35(五)重点任务37五、现代农业38(一)产业定位38(二)发展目标38(三)发展方向38(四)空间布局40(五)重点任务
3、41六、现代物流42(一)产业定位42(二)发展目标42(三)发展方向43(四)空间布局43(五)重点任务45七、文化旅游47(一)产业定位47(二)发展目标47(三)发展方向47(四)空间布局49(五)重点任务49八、现代服务业51(一)产业定位51(二)发展目标51(三)发展方向51(四)空间布局52(五)重点任务53第六章重点工程56一、产业生态优化工程56(一)推动传统产业升级56(二)加快新兴产业培育57(三)前瞻布局未来产业58(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58二、科技创新提升工程59(一)培育产业创新主体59(二)打造高端创新平台60(三)强化人才引进培育61三、绿色低碳发展工程61(一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61(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62(三)加快低碳城市建设62四、基础设施提升工程63(一)改造提升道路交通63(二)提升能源基础设施63(三)建设新型基础设施64五、产城融合发展工程64(一)打造产城融合新区64(二)构建产城融合格局66(三)构筑产城融合生态65第七章保障措施65一、加强组织领导65二、强化要素保障66三、优化营商环境66四、深化政策支持67五、严格监督考核67附件:重点项目表(按年度滚动编制更新)69莱芜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
5、军的第一个五年。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一系列部署要求,深入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全面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和省会城市副中心,全力争当强省会建设发展“排头兵”,特编制莱芜区“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为指导莱芜区2021年至2025年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第一章规划基础一、现状与问题(一)发展现状“十三五”时期,莱芜区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全区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动能转换效果明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改革开放持续
6、深化,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各项经济指标稳中向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实现新的突破,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工业经济支撑作用更加稳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98%,第一产业增加值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1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26亿元。全区市场主体数量达到ILII万户,规模以上企业突破481家,新经济主体规模不断壮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十三五”期间,共引进过亿元项目213个,实施技改项目153个,开工建设大项目409个,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
7、加值明显高于一般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8.8:49242调整为2020年的7.6:39.6:52.8,新经济、新业态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区高端装备智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落地,开启了打造“东强”核心增长极的新征程。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7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32.85%,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全部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砂石资源整治成效明显,城乡面貌持续改善。改
8、革开放持续深化。积极落实国家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部署,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放管服”“一次办成“改革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区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进出口规模实现新突破,济南国际标准地招商产业园(莱芜区片区)功能不断提升,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倍,年均增长30%。(二)存在问题“十三五”时期,全区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偏重。主要以钢铁、机械装备等附加值较低产业为主,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慢,现代化农业占比偏低,文化旅游缺乏有影响力的项目,现代物流支撑能力较弱。资源集聚能力偏弱。目前,我区有序竞争、配
9、套协作、上下游协同的产业链条并不完善,企业缺少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发展的能力与动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重点工业园区的基础配套对人才、资本、创新资源的吸引能力不强。产业载体能级不高。缺乏高能级产业承接平台,现有工业园区定位不够清晰,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生态。园区内产业集聚多为初阶段、低水平的空间集聚,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一园一主业”特征不够明显,“宏观集聚、微观分散”现象突出。同时,环境、土地、能耗等限制也逐步显现,导致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不畅,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要素仍需要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截至“十三五”末,全区高新技术企业为136家,占规上
10、工业企业总量的比重较低。“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为33.68%,比济南市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左右。科技型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机遇与挑战(一)发展机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重大战略叠加优势凸显,创新要素不断集聚,改革红利加速释放,“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加速形成,趋势性、关键性变化逐步显现。作为省会城市副中心和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莱芜区定位明确、资源集聚、机遇叠加、优势凸显。/一,、晾环费海.s国济BlJM*/A/、一修菜至中朦城脸
11、、/长三角I经济ES、I长江中蒯市阱-i*/图1莱芜区位优势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转移机遇。随着新一轮科技变革深入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市场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制造本土化趋势凸显。先进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原有制造业加快向周边地区转移,这为莱芜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机遇。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为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莱芜区打造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落实省会经济圈发展战略机遇。全区
12、深入落实“强省会”战略、省会经济圈发展战略,加快打造省会城市副中心,持续深化与周边市、区合作,积极融入区域市场,促进资源、技术、人才、产业、资本等要素循环,打造省会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和资源要素的重要承载地。济南东强战略实施机遇。济南市加快推动形成“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东强”战略的实施重点是做强东部的科创实力和产业能级,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为载体,推促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催生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打造智造济南、科创济南东部隆起带。我区地处“东强”核心区域,在“十四五”时期将迎来重大机遇。图2济南“东强”示意图(二)面临挑战新的历史时期,莱芜区
13、站上全新的起点,多重机遇叠加,未来展现出光明前景。但全区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面临区域竞争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诸多挑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产业中钢铁、传统机械装备等产业节能减排任务较重,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挑战。在“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下,部分企业生产受到较大约束,全区产业发展的生态环保压力将长期存在。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产业结构较重,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不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需要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任务依然艰巨。区域竞争压力加大。与钢城区、章丘区、历城区等相比,资源禀赋没有绝对优势,产业存在一定同质化问题,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竞争。第二章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
14、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突出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围绕“生态立区、工业强区、创新兴区”战略,巩固提升主导产业。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优势做优,把长板拉长。巩固提升高端装备智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前瞻布局新兴产业,
15、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制度创新、主体培育、平台搭建、产业升级、载体建设和环境营造,加快高端要素和现代化产业集聚,促进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推动全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成为“东强”核心增长极、工业强市主阵地、“南美”靓丽新名片,加快建设省会城市副中心、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奋力争当强省会建设发展排头兵。二、基本原则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战略支撑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推动创新要素、创新机制、创新文化集聚迸发,让创新成为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应用新高地,引领产业实现高端化发展。突出特色、集聚发展。坚持走集聚、集
16、群、集约发展的道路,以重点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加大产业整合力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优势资源和规模企业向符合产业布局要求的园区集中,增强规模效应。强化产业内部联系,加强产业协作配套,形成分工明确、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生态引领、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产业的空间集聚度,引导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产要素和资源合理配置使用,构建具有弹性的开放空间布局结构。坚持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产业生态化、低碳化、高技术化。加大生态保护,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开放合作,联动发展。实行更
17、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紧紧抓住黄河国家战略、省会经济圈发展战略、济南东强战略等带来的机遇,深度参与跨区域产业合作、价值链分工,重塑产能布局和区域竞争格局,在开放合作中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形态,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联动发展的新格局。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莱芜区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产业结构显著优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全面提升,初步形成空间集聚、功能集成、高度协作、资源节约的空间发展格局,打造形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更加扩大。到2025年,高端装备智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主导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现代农业、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等特
18、色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和百亿级企业,全力打造“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空间布局更加合理。重点板块、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发展重点更加突出,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各镇街分类施策,“加快发展类、率先发展类、城乡融合类”三种类型发展定位更加明确,区域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一核引领、两区拓展、三轴联动、多点突破”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持续提升,培育、引进15家以上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全
19、面提升,企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高,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成为聚合各类创新资源的强磁场。绿色发展更加扎实。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规模持续扩大,资源产出率明显提升,“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园区由传统园区加快向绿色循环型园区转变。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碳排放完成济南市下达目标。表1主要发展指标汇总表类别指标单位2020年20232025年属性总量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4.98年均增长7%左右预期性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617090预期性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319420510预期性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426510600预期性旅游总收入亿元31.860100预期性能换动转
20、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54148预期性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33.683845预期性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633.253.45预期性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37.340.543.4预期性“四新”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7.254.557.2预期性亩均税收万元/亩7.357.47.6预期性绿色发展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8.5完成市下达任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23.4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幅%31.1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幅%21第三章产业体系一、立足发展基础塑强产业优势目前,全区聚集了泰山钢铁、泰嘉新材料等一批先进材料企业和登胜药业、宏葵生物
21、等生物医药企业,高端装备智造规上企业超过50家,现代农业规上企业超过60家,现代物流产业产值超过20亿元,文化旅游收入超过30亿元,全区高端装备智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已经初具规模,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二、瞄准省十强和市十大千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五大新兴产业和“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五大优势产业(简称“5+5”十强产业),释放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活力。济南出台济南市十大千亿产
22、业振兴计划济南市十大千亿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重点培育和发展产业基础好、技术能力强、带动效应高的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量子科技、生物医药、先进材料、产业金融、现代物流、医疗康养、文化旅游、科技服务等产业领域,加快形成若干产业链完善、规模效应明显、特色鲜明的千亿级产业基地。从山东省十强产业和济南市十大千亿产业的发展看,高端装备智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新能源内生增长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和前景十分广阔。我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应重点考虑高端装备智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三、突出先进制造业主体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大国家战略在济南交汇叠加,赋予济南更大的
23、责任和使命担当。在此背景下,济南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五个济南”(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培育发展省会经济圈,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大任务。济南市关于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工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形成产业结构优、集约水平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开放层次高的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高地。面对发展新阶段、新格局,济南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形成“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的城市发展新格局,重点推动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催生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莱芜 十四 产业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9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