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黑土地保护工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黑土地保护工程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时代黑土地保护工程方案为扎实开展黑土地保护,夯实粮食产能根基,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综合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因地制宜、高效有序实施黑土地保护工作,逐步改善黑土耕地基础设施条件、内在质量、生态环境,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一珍贵资源,为市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二、基本原则(
2、一)坚持用养结合、保护优先。全面贯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以耕地保护为重点,实施耕地、林地、园地、草地、湿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全地类保护。统筹粮食增产、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黑土地保护之间的关系,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种养循环、秸秆粪污资源化利用、合理轮作等综合治理模式,促进黑土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更好地保护。(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针对各县(市)区黑土地利用与保护中面临的具体问题,坚持统筹协调、因地制宜、辩证施策,根据不同农业生态区和土壤类型,实行科学分区分类,统筹土、肥、水、种及栽培等生产要素,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构建“防止减少一防止破坏一防止退化一修复损伤
3、一复垦废弃一能力提升”的全方位保护体系。(三)坚持机制创新、示范带动。以建设黑土地保护工程标准化示范区为载体,积极推进多种保护利用模式的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探索项目统筹、资金整合、技术集成、规模建设、评价验收等黑土地保护机制,实施集中连片一体化综合治理示范,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四)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发挥政府投入引领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企业积极参与。健全黑土地保护责任体系,进一步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建立黑土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形成黑土地保护建设长效机制。三、目标任务20212025年
4、,4个东北黑土地保护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落实黑土耕地保护利用示范区面积461.1万亩。2021年,建设黑土高标准农田57.33万亩以上(含黑土地保护标准化示范区15.2万亩以上);实施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碎混和翻埋(压)还田(即秸秆综合利用碎混翻压还田)等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461.1万亩,其中有机肥深翻还田68.4万亩。到2025年,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达到850万亩,其中黑土地保护重点县高标准农田面积超590万亩;治理侵蚀沟累计达到2042条;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碎混和翻埋(压)还田等保护性耕作累计达到2305.5万亩次(每年实施461.1万亩),其中有机肥深翻还田面积累计达到
5、345.2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1克/千克以上,力争增加1.5克/千克;旱田平地耕作层平均达到30厘米以上,坡耕地、风沙干旱区耕作层平均达到25厘米以上,水田耕作层达到20-25厘米,有效遏制黑土耕地退化趋势,基本构建形成持续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的长效机制。四、实施内容(一)加强黑土耕地水土流失防治。坚持水土保持工程与耕作、生物措施相结合,强化耕地水土流失治理。1 .坡耕地治理。禁止在15度以上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对15度以上已经开垦并种植农作物的坡地由当地政府制定限期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并组织落实。在15度以上坡地种植经济林的,应科学选择树种,合理确定规模,防止造成水土流失。2 .侵蚀沟治
6、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侵蚀沟治理为重点,实施侵蚀沟治理相关工程措施,遏制侵蚀沟道发展。通过工程措施稳固后,栽种护沟林草等恢复生态。3 .林草重点任务(村庄绿化、退化林修复等)建设。落实营造林建设任务,安排部署落实地块、苗木等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营造林任务。市水务局、市林草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牵头,相关县(市)政府落实)(二)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聚合要素、强化保障,扎实推动农田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1 ,推进农田灌排体系建设。加强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的有效衔接配套,完善田间排灌渠系,配套输配电设施,大力推广节水灌溉。2 .推进田块整治建设。试点推进旱地格田化、水田条田化建设,合理划分和适度归
7、并田块,确定田块的适宜耕作长度与宽度,加强耕地平整,合理调整田块地表坡降,提高耕作层厚度。3 .推进田间道路建设。按照生产作业需要和农业机械化要求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整修田间道路。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公路,因地制宜确定道路密度、宽度要求等(机耕路宽度宜3-6米,生产路宽度一般不超过3m,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路面可适当放宽)。试点推进道路裁弯取直,合理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坡道、桥涵、错车道和末端掉头点等附属设施,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耕作田块农机通达率平原地区达到IO0%、丘陵山区达到90%以上,满足农机作业、农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按照职责分工牵头,相关县(市)政府落实)
8、(三)加强耕地质量提升。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坚持多措并举,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1.实施耕地深松轮作。推行深松(翻)整地,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耕层厚度,建立“土壤水库”,提高土壤抗旱防涝、蓄水保墙能力,实现春旱秋防。逐步建立米豆、豆麦、米豆薯、米豆杂、米豆经等“二二”或“三三”轮作制度,实现耕地用养结合和各作物均衡增产增效。4 .实施保护性耕作。以秸秆还田为核心,旱田推广“龙江模式”,因地制宜采取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碎混和翻埋(压)还田;水田主推“三江模式”(全国十大黑土地保护模式之一),采取秸秆粉碎翻埋还田、原茬旋耕和原茬搅浆整地,提升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5 .实施有机肥
9、还田。坚持种养结合,将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或按比例与秸秆混合高温发酵生产有机肥还田。采用粪肥还田专用机械施用有机肥,结合秸秆粉碎实施深翻整地作业。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相关县(市)政府落实)(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发展绿色低碳、节约集约农业,推动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1.节约化肥投入。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方法,推广高效新型肥料和配套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实现减量增效。强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改造升级。通过市场化运营模式,在养殖密集区建设畜禽粪污集中处理中心,推进畜禽粪污肥料化生产,以有机肥替代化肥。到2025年,畜禽粪
10、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6 .节约农药使用。强化病虫疫情监测网点建设,提升末端监测能力,科学指导防控,实现精准用药。更新改造施药机械,推广科学规范用药技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用残膜回收处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到2025年,全市黑土地保护利用示范区减量规范施药技术实现全覆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2%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8%以上。7 .节约利用水资源。旱田区因地制宜发展喷灌、滴灌、坐滤水种等旱作节水技术;水田区通过完善田间渠系配套基础设施,减少水资源损失率。大力推广水稻节水技术,提高田间水利用效率。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按职责分工牵头,相关县(市)
11、政府落实)(五)加强监测评价体系建设。合理布设耕地质量监测调查点,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立黑土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加强黑土耕地质量变化规律研究。1 ,建立黑土耕地监测网点。建立健全黑土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和调查点,加强黑土耕地质量监测数据汇集和共享。2 .建立黑土耕地保护监测体系。探索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建立黑土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完善病虫疫情监测预警体系。3 .建立实施效果评价制度。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黑土地保护措施结合,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价机制,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效果评价,监测黑土地保护实施效果。市农业农村局牵头,相关县(市)政府落实)五、分区保护技术路径根据地形
12、特征、自然条件、土壤类型、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农业生产实际等因素,将黑土耕地划分为平原旱田、水田2个类型区,以培育增肥、保育培肥、固土保肥、改良培肥等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落实“龙江模式”“三江模式”等关键技术模式,分区保护、分类治理。(一)平原旱田类型区。主要土类为黑土、草甸土、白浆土。1 .以有机质全耕层补给、增加耕层厚度、建立肥沃耕作层为重点,推广以秸秆翻埋(压)还田为核心技术,因地制宜实施秸秆碎混还田、少免耕秸秆覆盖还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2 .在种养结合区因地制宜实施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还田,与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同步作业。3 .大力推行耕地轮作,建立科学轮作体系。4 .白浆土耕地可结合秸秆粉碎+
13、有机肥翻埋(压)还田等技术消减白浆障碍层,快速培肥耕作层。5 .完善灌排设施,规范化改造低洼内涝区排水系统。6 .因地制宜开展田块整治,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防护林。(二)水田类型区。主要土类为草甸土、沼泽土、白浆土、水稻土。1 ,推广以水稻秸秆翻埋、旋耕、原茬搅浆为核心技术,合理配施有机肥的“三江模式”,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2 .以地表水置换地下水,保护利用地下水资源。3 .完善大中型灌区配套,加强灌排工程建设。4 .规范化改造低洼内涝区排水系统,完善农田基础设施。5 .因地制宜开展条田化改造,开展田块整治,完善农田基础设施。6,推广水稻节水控灌技术,提高田间水利用率
14、。7 .因地制宜推行少免搅浆耕作,适当深翻,消除土壤盐碱障碍等关键技术。六、工作要求(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省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全面加强组织协调指导,确保黑土耕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将黑土地保护纳入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全面落实“田长制”,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长效机制和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机制,压实黑土地保护利用责任。(二)强化项目支持。以黑土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载体,综合组装项目资金、加大投入,统筹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还田、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等政策项目,进行综合治理,形成政策合力,打造黑土
15、地保护示范区。(三)完善科技支撑。依托省科研院所和专家团队,重点开展黑土保育、土壤养分平衡、保护性耕作、水土流失治理等技术攻关,推广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组建黑土耕地保护科技创新队伍,为黑土耕地保护技术创新提供支撑。深入开展技术培训,普及黑土耕地保护知识,提高全市黑土耕地保护意识。(四)抓好主体培育。加大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利用专业合作、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形式,引导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大力推进规模经营,促进耕地集中连片生产,将黑土地保护利用责任分解到具体地块、落实到实施主体。(五)开展监测评价。建立黑土地调查监测评价制度,对黑土地理化性状、黑土层厚度、地形地貌、水土流失、污染状况等数量和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价。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定期开展耕地等级评价。(六)坚持依法保护。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健全黑土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厉打击盗采泥炭黑土等违法犯罪行为,做到依法管土、依法护土。(七)广泛宣传引导。及时总结黑土地保护利用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推广黑土地保护利用好经验、好模式,突出政策导向,做好政策解读,树立黑土地保护意识,形成保护黑土地的良好氛围。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95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