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
《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docx(3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分宜县自然资源局二。二三年三月目录总则1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2(一)地质灾害现状2(二)“十三五”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成效2(三)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6(四)她质灾害防治形势分析8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9(一)指导思想9(二)规划原则9(三)规划目标10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防治规划分区13(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13(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14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14(一)完善地质灾害管理体系、工作机制14(二)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15(三)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17(四)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体系19(五)实施地
2、质灾害综合治理20(六)提升基层仿灾能力22五、保障措施24(一)政策保障24(二)组织保障25(三)科技保障25(四)资金保障25(五)监督保障26附图1分宜县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2.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附表1 .分宜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说明表2 .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说明表总则为全面谋划和科学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江西省新余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新余市地质灾害防治
3、“十四五”规划等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编制本规划。本规划所指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作用或地质现象,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本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本规划是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政府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要依据,适用范围为分宜县所辖行政区域。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形势(一)地质灾害现状“十三五”期间,全县共发生地质灾害22起,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96.95万元。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县共发现地质灾害隐
4、患点603处;险情等级中型4处,小型599处。共威胁人口4332人,威胁财产损失11226.25万元。(二)“十三五”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一步压实了各级党委、政府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及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强化了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核查工作,提升了监测预警水平,推进了工程治理项目的建设进程,各项工作得到了有效落实,基本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1 .构建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地质灾害防治的主体责任及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共同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和市场广泛参与”的地质灾害预防
5、、应急和综合治理机制。县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工作,协助同级党委、政府将有关防灾工作落实到相关部门、具体单位和人员;应急管理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相关职能工作,组织协调地质灾害现场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发展改革、财政、住建、交通运输、水利、农村农业、教育、气象、文化旅游、卫健、工信、铁路、通信、电力等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相关领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和治理等防治工作;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积极协助当地做好地质灾害调查、巡(排)查、监测、应急处置等工作,加强专业队伍与装备建设,及时提供专业技术支撑服务。2 .强化了隐患排查核查工作全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了
6、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活动,贯彻落实了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三查”制度。“十三五”期间,全县累计开展地质灾害巡查排查人数1630批次4517人次、9179点次;派出专家工作组106批次313人次;避险转移群众172户516人,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1320份。完成了山地丘陵区农村切坡建房704个图斑核查任务,完善了重要隐患点应急预案,落实了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切实提高了地质灾害隐患风险掌控能力。3 .提升了监测预警水平县、乡(镇)两级建立完善了以村组干部和群众骨干为主体的群测群防员队伍,加强了群测群防员遴选、补齐、培训和激励工作,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318人。县自然资源局与县气象局建立了
7、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机制,签订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合作协议,及时发布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县自然资源局与技术支撑单位江西省新达地质灾害防治有限公司建立了技术服务合作机制,加强专业队伍与装备建设,成立了技术应用专家组。汛期安排了专业技术人员应急值班,配备了无人机等专用设备。在分宜县1处隐患点进行专业自动化监测、8处隐患点进行普适性监测。4 .推进了灾害工程治理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县积极推进地质灾害工程项目治理,共投入各级财政资金258.22万元,实施了8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保护人数300余人。保护威胁财产约2000万元,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了地质环境条件,保障了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良好的
8、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5 .健全了应急处置体系县人民政府于2016年编制发布了分宜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2020年组织了修订并重新发布。全县建立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机制,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各乡镇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联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当发生特大型、大型、中型突发地质灾害,或者出现超出灾害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处置能力需要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处置的群发性小型地质灾害时,县人民政府成立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县内中型以上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督促、指导县(乡镇)人民政府、县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地质灾害应
9、急处置工作。县、乡(镇)人民政府根据地质灾情险情分级响应的要求和抢险救灾的需要,成立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领导和指挥现场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6 .提高了基层防治保障能力完成了分宜县的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按照有制度、有机构、有经费、有监测、有预警、有评估、有避让、有宣传、有演练、有效果的“十有县”建设内容,推进了分宜县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开展了分宜县地质灾害基层防治体系建设。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通过综合实施调查评价工程、监测预警建设、简易治理工程、基层防灾能力建设、科普宣传与培训共五大工程,建成县-乡(镇)-村-组四级地质灾
10、害综合防治体系,切实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重点从灾后治理转移到灾前预防上来,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地质安全保障。(三)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1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研究程度不够分宜县LlOOOo岩溶地面项目未开展,我县当前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精度和广度还达不到防治工作的需求,与全国新形势下防灾减灾工作的新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大部分区域未开展孕灾地质条件调查,对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核查还不全面,对工程治理、搬迁避让、自然灭失等原因需要进行核销的隐患点未调查到位,对各类承灾体的变化未调查更新,未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工作。2 .监测预警手段落后全县专业监测点
11、数量与现有灾害隐患比例偏低,监测方式总体上还是实行群测群防的“人海”战术,大多数处在肉眼观察、定点丈量和经验判断的水平,缺乏科学性、准确性。遇到紧急情况时,还是依靠放广播、吹口哨、敲锣打鼓等老方式向群众传递信息。缺乏地质灾害监测专业人员和监测设备。3 .防治机构尚未健全我县的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尚未独立设立,因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原因,没有设定专职人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由自然资源部门空间规划服务中心负责。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缺机构、缺人员、缺技术的问题难于得到根本解决。4 .防治经费投入不足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与防治任务的落实不相匹配。一方面,我县地质灾害隐患存在点多面广、规模小、危害大、突发
12、性强的特点,防治难度大,防治资金需求大;另一方面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未列入地方财政预算,采矿权价款收入也未提取地灾防治专项资金,每年投入到地质灾害防治的各级财政资金有限,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难于满足地质灾害防治资金需求。5 .应急调查装备短缺目前全国已有部分先进省市更新配备了应急调查车、车载型应急通信保障车、三维激光和无人机航摄成像系统等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标准配置。我县地质灾害应急装备相对欠缺且落后,有待进一步加强。6 .少数干群防灾意识不强分宜县历年来地质灾害发生相对较少,发生的地质灾害规模不大,损失较小,少数干群认为分宜是“一方福地”,年年讲、年年防,从未出现重大地质灾害事故,存在侥幸心理和麻痹
13、思想。表现为个别领导干部对地质灾害防治既匮乏相应的知识、又无明确的认识,在工作中常常存在“说起来重要、计划中重要、实施中不重要”的倾向,制约着防灾工作的开展。还有少数群众讲利益不计危害、讲风水不讲科学,如背靠“大山”切坡建房,基础设施建设未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等,人为因素埋下了地灾隐患。(四)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分析十四五规划期内,全县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发生明显变化的可能性较小,气候因素和人为活动将是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随着人类活动强度和方式的变化,地质灾害特别是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增多的趋势。1 .交通、工程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及县、乡、村级公路及风景区道路的改造扩建等存在大
14、量的人工切坡;其它重要工程建设(如水利工程建设、开发区工程建设等)的人工切坡,这些边坡特别是乡、村公路未进行工程治理,在一定诱发条件下,存在崩塌滑坡的可能性。2 .采矿工程露采矿山(如采石场等),存在高陡的人工边坡面,遗弃了大量的废石(渣),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坑采矿山易产生冒顶型地面塌陷及岩溶型地面塌陷等。3 .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的出现,集中降雨及强降雨会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
15、一的理念,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大力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与避险移民搬迁,强化自然空间规划管控和生态保护修复,加强统筹协调,全面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为建设富裕美丽的分宜作出新贡献。(二)规划原则1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提高社会公众防灾意识和能力,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从灾后治理向灾前预防转移,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 .提升能力,降低风险把减轻地质灾害风险贯
16、穿地质灾害防治全过程,创新地质灾害防治体制机制,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应急体系,继续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努力把地质灾害风险降到最低水平。3 .统筹部署,突出重点紧密围绕国家、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目标和重大发展战略,对接国家、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统一部署和要求,统筹协调,分步实施,集中专项资金,优先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地质灾害集中连片区综合治理。4 .依法依规,合力减灾依据现行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完善配套管理制度与细则,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强化各级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合力做
17、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三)规划目标1 .总体目标到2025年,健全全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基础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现状与风险程度,完成县级地质灾害风险与区划,推进地质灾害防控方式由“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完善地质灾害动态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继续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加强和夯实地质灾害基层防灾能力建设,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心从灾害治理逐步向风险防控转变,从被动治理逐步向主动预防转变,从单点治理逐步向片区防治转变,形成有组
18、织、有计划的地质灾害全面防控工作局面,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2 .具体目标管理体系、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在年度风险排查、考核考评、技术服务、信息报送和推广宣传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实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地质灾害隐患和风险全面掌握。全面完成县1:50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工作,摸清全县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建立县、乡(镇)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高。开展60处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点建设,建立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预警平台,实现系统与省厅及市相关部
19、门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提高地质灾害预警准确性、时效性和覆盖面。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作稳步推进。完成1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结合基层防灾能力提升工程实施10处排危除险工程,推行片区综合治理,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标准,严把工程质量关,基本完成全县威胁30人及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工作。基层防灾能力全面提升。全面落实专业技术队伍包县技术服务,开展分宜县地质灾害基层防灾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提升地质灾害防御装备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风险防御和应急处突能力,在全县推行“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模式。专栏1“十四五”时期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指标类别
20、指标预期目标值调查评价1.1:5万地质灾害风险与区划(县)12.山地丘陵区切坡建房评估(处)16监测预警3.地质灾害隐患普适型监测点(处)604.雨量监测点(处)105.群测群防网络人员(人)3186.地质灾害隐患警示系统(套)17.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建设(区)1应急体系8.专业应急队伍(支)1综合治理9.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含搬迁避让1处)1010.地质灾害隐患点排危除险10基层防灾能力建设11.地质灾害基层防灾能力建设工程(区)112.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县)113.专业技术队伍包县技术服务(县)1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防治规划分区本次分宜县崩滑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和重点防
21、治区评价依据新余市“十四五”规划及分宜县1/50000地质灾害调查项目成果资料的分区结果重新修编,根据灾点的数量、经济损失、威胁人口及财产、地层岩性综合分析结论划分。(一)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全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2个,面积480.33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37.61%;中易发区1个,面积616.1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48.25%;低易发区2个,面积137.8平方千米,占全县面积的10.79%;不易发区1个,面积42.77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35%o(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全县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2个,面积1074.7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77.38%;次重点防治区3个,面积247.
22、55平方千米,占县总面积的17.82%;一般防治区2个,面积66.71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4.80%。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一)完善地质灾害管理体系、工作机制1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以各级党委、政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体,努力营造自然资源部门主管,应急管理、水利、交通运输、文化旅游、住建、气象等多部门协助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体系,形成各部门分工协作、协调一致的运作模式,与时俱进,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逐步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2 .创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推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年度考核考评制度,将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围。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宜县 地质灾害 防治 十四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97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