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模型分析.doc
《手足口病模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足口病模型分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 . . 手足口病模型分析摘要:本文建立了一类带有出生和死亡的手足口病的SIR模型,计算了模型的阈值,通过数值模拟以与与近几年传染手口足病的儿童患病人数的拟合估计出模型中的参数。而且近几年手口足病对应的都是大于1的,即疾病至少爆发一次,与数据显示的结果一致。说明我们的模型是有效的。关键字:传染病,SIR模型,阈值1 引言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16,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此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普通病例多为急
2、性起病,并伴有发热、口痛、厌食等症状,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与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与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
3、道,呼吸道与接触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是有接触传播、接触病人接触过的毛巾、玩具等。感染者分为染病者和隐性感染者,疾病流行期间,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包括染病者、隐性感染者。我国全国各地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流行此病,并且我国不少地区都有死亡病例的报导。1981年,我国在发现手足口病,很快、等省市均有报道。1983年发生时,5月到10月五个月的时间里就有7000 病例;2年后又爆发了以托儿所与幼儿园为主的流行。2000年,省招远市流行了此病,约有1698例患儿,其中有3个小孩并发症死亡。到了2008年,手足口病蔓延,、等地爆发,特别严重,五月份就有病例17.6万例,死亡31例。2009 年,仍是上升阶段
4、,到4月份全国共有115618例,死亡50例。对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基本上是沿用Kermack和Mckendrick在1927年和1932年分别提出的仓室模型。他们把人群分为易感者、染病者和恢复者三大类,分别用S,I,R表示,构造了著名的SIR流行病仓室模型,建立常微分方程组来描述传染病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考虑更多更现实动力因素,如接种、迁移、隔离等因素,得到更为复杂的动力学模型。如:SVIR、SEIR、SIQR等模型。郭静7等用复杂网络上的动力学传播模型研究了手足口病的传播规律,讨论了数据了对模型中参数的影响,该文章指出,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后,病例数下降迅速,即采取的措施对疾病的控制有决定
5、性的影响。Felix和Jane建立了一个简单的SIR动力学模型,模拟预测了手足口病的传播趋势,并计算了疾病人数的阈值。文献8建立了连续的SEIR手足口病传染病模型,采用的是标准发生率。将人口分为四类:易感者、潜伏者、染病者和康复者,给出了基本再生数的表达式,证明了无病平衡点和地方病平衡点的稳定性,而且研究了脉冲接种的情况,证明了无病周期解的存在性和稳定性。文献9研究了SEIQR型的模型,潜伏者染病者均具有传染性,采用的是双线型发生率。文献10建立的也是SEIQR型的,作者模拟的情况精确度较高,得出了几个参数的流行病学意义,做出了控制措施的定量描述,给出了合理的控制传染率的围,即需要把传染率控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手足 模型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