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
《济南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docx(4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济南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提高规划设计和管理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济南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等标准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长清、章丘、济阳、莱芜、钢城市辖十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规划管理活动。第三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以规划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城乡规划及本规定为依据,科学开展规划管理,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提升规划管理水平。规划设计单位开展设计活动,应当符合规划标准规范和本规定要求,规划设计成果应当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要求相
2、适应,体现规划先进理念。建设单位应当要求设计单位按照规划标准规范和本规定要求开展项目方案设计,严格依据规划要求组织实施项目建设。第四条本规定由总则、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建筑工程规划管理、市政交通规划管理、乡村规划管理、规划批后管理、附则等部分组成。总则是实施本规定的一般要求,其他内容是进行相应规划建设活动和实施规划管理的具体要求。第五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管理和实施的直接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未明确规定具体要求的,按照本规定要求执行。已经开展城市设计的历史文化街区、城市重要公共中心、景观风貌控制区、传统风貌区等特殊区域,建设项目设计也应当符合经审定的城市设计相关要求。第六条建设用地管理应保证
3、公共利益、注重集约发展、增强城市活力、维护特色风貌。第七条建设项目建筑方案的编制以及规划审查审批,应当符合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用地规划条件以及本规定有关要求。第八条交通设施应科学配置交通资源,优先保障步行、非机动车、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方式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应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安全高效,注重向集约、绿色方向发展。第九条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应当优化空间布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第十条批后管理应当严格维护规划的严肃性,确保建设工程满足相关规范和规划许可要求。第十一条鼓励在规划设计中采用新技术、新理念提高建筑设计水平,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宜业城市,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第十二条规
4、划主管部门应当定期评估本规定实施情况,适时予以修订完善。第十三条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应当向规划主管部门提交符合规划规范技术要求的报批成果,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信用状况列入信用档案。第二章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十四条在建设项目用地规划条件管理中,地块的用地性质、规划指标、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其它规划管理内容,应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本章规定要求确定。第十五条控规确定的用地性质,可在不改变街区主导功能的前提下,在满足环境相容、保障公益、景观协调等一般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用地兼容管理,部分或全部转换为其他用地功能。经营性用地可转换为公共服务设施或基础设施用地,部分经营性用地之间可相互转换。在满足行业技术规
5、范和实际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属同一大类的公共服务设施或基础设施用地之间、部分不同类型产业用地之间也可进行用地性质兼容。具体详见用地兼容参照表。第十六条地块划分应保持用地的完整性,保证地块及其周边地块单独建设的公平性和可行性,满足交通组织和消防安全等要求,并综合考虑原土地权属范围、用地周边实际建设情况以及行政区划等因素确定。居住地块、工业地块最小用地规模均不宜低于0.7公顷,商业、商务、娱乐康体地块最小用地规模不宜低于0.5公顷。属于以下确实无法整合合并情形的,可不再按上述最小用地规模要求控制:(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已为既成道路、河道或受其他现状条件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二)因公共管
6、理与公共服务、市政公用等公益性设施,以及行政区划等因素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第十七条结合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交通枢纽、交通场站等进行地下空间建设的,以及结合轨道交通设施进行上盖建设的,可分层确定用地范围及性质。第十八条商业服务业地块、居住地块地上容积率应在控规基准容积率基础上,结合相关规范、标准确定;在满足市政交通、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承载力及日照、消防等要求前提下,地上容积率可在基准容积率基础上乘以综合调整系数确定(表1)O表1商业服务业地块与居住地块地上容积率调整系数表业务商服业调整系数1地块临已建成、在建或已批复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200米综合枢纽站1.4一般站1.3调整系数2地块临
7、主干道数量221.2地块临主干道数量二1或临次干道数量221.1地块临次干道数量=I或临支路数量221.0地块临支路数量20.9居住调整系数1地块临已建成、在建或已批复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400米或地块临道路数量241.2地块临道路数量二31.1地块临道路数量二21.0地块临支路数量Wl0.9调整系数20.7公顷W地块面积V4公顷1.04公顷W地块面积V8公顷0.95地块面积28公顷0.9注:1、采用临轨道交通站点200米/400米对应的调整系数时,建设用地位于轨道站点任一出入口200米/400米范围内的部分必须占总用地面积的50%以上。2、地块综合调整系数二调整系数1*调整系数2工业、物流仓储
8、用地地上容积率可结合产业业态、立项计划以及相关政策综合确定。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与交通设施(不含城市道路用地)、公用设施等用地的开发强度可按照行业部门规定和实际需求合理确定。涉及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或特殊业态需求的项目,可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地块地上容积率。笫十九条地块地上建筑密度的确定应考虑地块功能、交通组织、景观控制等因素,并满足相关规范标准要求;处于泉水直接补给区范围内的,地上地下叠加建筑密度还应满足泉水保护相关要求。其中:居住地块地上建筑密度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配建服务周边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地块,地上建筑密度可在标准基础上适当上浮;商业服务业地块地上建筑密度一般
9、不宜超过45%o以大型零售商业业态为主的,地上建筑密度可适当提高,其中地块用地面积小于3公顷的,地上建筑密度最高不宜超过60%o第二十条居住地块应统筹周边区域,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要求配建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和集中绿地。第二十一条可在同一地块内复合设置两种及以上用地性质,并应分别明确各类功能对应的用地性质,以及用地或建筑规模。在满足功能用途互利的基础上,重点产业园区内的工业、仓储、研发、办公、商业等用地可作为一个混合地块进行空间功能复合开发;鼓励规划公交枢纽、首末站、轨道交通站等交通设施用地,在保障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与商业商务、文化等功能进行用地混合。KftM三M13(O)器(MKJFt(A
10、n(M):即留黑(M1mwM福掘(9)!-三)用Ir11MPM超阖阖洲洲苗XXXXOOOXXXXXOOOOOOOOJJXOOXXXXXXXXOOOOOOOOJJXOOXXXXXXXJOOOOOOOOJJOXOXXXXXJOOOOOOOOJJOOXXXXXJOOOOOOOOJJOXOXXXXXJOOOOOOOOJJXOXOXXXXXXXJOOOOOOOOJJXOXOXXXXXOOOOOOOOJOOXXXXXXJOOOOOOOOJJJOOXXXXXXXXXJOJXXXXXJXXXXXXXJOXXXXXXJOXJXOOOOOXXXXXXXJOOJOOXXXXOXXXXJJOOOJOOXXXXXOOO
11、OOOOXXXXXXXXOOOOXOXXOXXXXXJJOJOOOOXXXXXXXXXXXXOOOOXOOOXXXXXXXXXXOOOOOXXXXOXXXJJOOOOOOOOXOXJJOOOJOOOOOXXOXXXJJJOJOOJOOOOOXXXOXXXXXXJJOJOOJOOOOOXXXJJOOOJOOXOOXXXXXXJJOOOOOXXOOXOOXXXXXJOOOJOOXXOOXXXJJOJOOJOOXXXXXXXXXJJJOJOOJOOXXXXXO、OXXXJJJOOOOOXXX用地兼容参照表备注:“表示满足一般性原则可兼容;“O”表示满足一般性原则以及行业管理要求、安全防护距离等基础上
12、可兼容;“X”为不可兼容。第三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第一节建筑设计第二十二条建设项目应依据所处自然地形地貌合理进行场地和竖向设计,妥善处理基地与相邻基地、道路的竖向关系,避免大规模的挖方和填方,避免进行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沿城市道路不应设计大量挡土墙、凸出室外地坪的地下(半地下)建筑,地形高差较大、沿路需设置挡土墙或地下(半地下)建筑的,高度不宜大于L5米,且应作绿化护坡等景观处理。第二十三条建设项目规划布局应与场地及周边地形地貌、现状建筑、道路等要素相协调。用地出入口应与城市道路合理衔接,机动车出入口的位置、数量等应满足有关规范、规定和规划要求。用地内道路设计应遵循安全便
13、捷、尺度适宜的原则,宜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应满足无障碍设计的有关要求。用地内道路的宽度、道路与建筑物的间距等应满足有关规范、规定要求。用地内绿地等开敞空间宜集中设置,并适当考虑与城市绿地等开敞空间相衔接。第二十四条建筑群体设计应充分考虑与周边环境、建筑关系,营造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空间形态。住宅建筑应避免大面积采用行列式布局。单体栋数较多的居住类项目,宜采用2个以上高度层次,沿城市主要界面形成梯级变化,相邻梯级之间高度差宜为较高建筑高度的20%-30%o泉城特色风貌带、黄河生态风貌带及小清河生态景观带、传统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名城保护重要空间视廊等特殊区域及其他
14、对景观有特殊要求区域内的项目,应结合景观风貌分析确定建筑形态和空间布局。第二十五条建筑高度应符合日照、城市景观、风貌保护、名城保护、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航空、国家安全等要求。一般区域内平屋顶建筑高度应按建筑物主入口场地室外设计地面至建筑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无女儿墙的建筑物应计算至其屋面檐口上沿。坡屋顶建筑起坡角度不大于30度的,建筑高度自建筑物主入口室外设计地面计算至檐口上沿;坡屋顶建筑起坡角度大于30度的,建筑高度自建筑物主入口室外设计地面计算至屋脊上沿。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下列突出物不计入建筑高度内:(一)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
15、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不超过1/4者;(二)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施等;(三)空调冷却塔等设备。第二十六条建筑位于机场、电台、电信、微波通信、气象台、卫星地面站、军事要塞等工程设施的技术作业控制区内及机场航线控制范围内时,应按净空要求控制建筑高度。建筑处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有特殊高度要求区域内的,应按相应规划要求控制建筑高度。前述建筑高度应以绝对海拨高度控制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建筑物和构筑物最高点的高度。第二十七条建筑面宽应根据建筑功能及所处区位合理确定。沿城市主、次干道的高层建筑鼓励采用塔
16、式或短板平面设计,高层住宅主体面宽投影不宜大于70米,高层公建塔楼面宽投影不宜大于60米。临山、临水及位于对建筑景观有特殊要求区域内的建筑,还应通过景观风貌分析确定具体面宽尺寸。第二十八条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及以上级别道路两侧的建筑,应当注重建筑界面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高层商务办公、酒店等公共建筑等应注重立面造型的变化处理,宜采用变化丰富的轮廓,高层住宅立面应进行公建化处理,不得设置开敞阳台。建筑地下车库出入口和坡道宜与地上建筑主体合并设计,确需在建筑主体外设计地下车库出入口及坡道的,不宜沿城市道路设计。应注重建筑第五立面设计,建筑屋顶应结合建筑功能、所处区位等采用合理形式。公共建筑裙房屋顶设计
17、应考虑对屋顶设备的适度遮挡,同时宜设置屋顶绿化。第二十九条建筑外立面鼓励采用石材、铝板、陶板、面砖等富有质感、高品质、新型环保绿色材料。建筑色彩应根据相关色彩规划、城市设计,结合建筑的位置、功能、形式以及环境等合理确定,避免使用大面积暗沉色系。规模较大的居住项目宜进行色彩分区设计。消防站、派出所、邮政局等有特定色彩要求的,可结合相关要求合理确定。第三十条新建商业、商务办公建筑、居住区配套商业服务业设施确需设置广告、标识、牌匾的,其位置、尺度等应当与建筑立面统一设计,风格、色调、材质及整体效果应当与建筑主体风格相协调,并符合户外广告和牌匾标识相关管理要求。第三十一条空调室外机搁板、排水管道、太阳
18、能设备等构件应当结合建筑立面统一设计,并设置装饰构件适度遮挡。多层建筑女儿墙高度不宜大于1.5米;高层住宅建筑女儿墙高度不宜大于L8米。女儿墙上方确需设置装饰性构架的,不得形成围合墙体,其高度根据建筑造型与景观需要合理确定。第三十二条除有安全、保密等特殊需要的建设项目,原则不修建围墙,鼓励采用绿篱、绿植等形式进行空间分隔。沿城市道路的建设项目确需修建围墙的,应当结合整体景观统一设计透空型围墙,高度不应大于2.2米。鼓励对现有围墙进行开墙透绿。第三十三条因功能需要确需跨越城市道路设计建筑连接体的,连接体宽度不应大于30米,功能以交通功能为主,下部净高不小于6米,且应满足车辆通行要求,并视其宽度采
19、取必要的照明、通风等措施。建筑连接体支撑结构不得占压规划道路红线用地。第三十四条建设项目地下空间应首先满足地下停车、设备用房等有关规范、规定要求。穿越市政道路的地下空间应满足市政管线敷设要求;轨道交通沿线的建设项目,应满足轨道交通线路敷设要求;靠近轨道交通站点的,地下空间利用宜与地铁站点统筹考虑。涉及名泉保护的项目,地下挖深应满足保泉要求。第二节建筑间距与日照要求第三十五条一般情况下,南北向生活居住类建筑与其南侧各类建筑的正向间距按照表一确定,东西向生活居住类建筑的正向间距在满足国家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按照表一规定的0.8倍确定。表一南北向生活居住类建筑与其南侧各类建筑的正向间距参考值南侧遮挡建筑
20、的建筑高度建筑正向间距L24米以下L2L5H且L215米24米以上(含24米)36米以下L2L0H且L230米,并结合日照分析确定36米以上(含36米)100米以下L20.7H且L236米,并结合日照分析确定100米以上(含100米)LH70米,并结合日照分析确定注:H指南侧遮挡建筑相对高度。第三十六条一般情况下,南北向生活居住类建筑与其北侧各类非生活居住类建筑的建筑间距按照表二确定。表二南北向生活居住类建筑与其北侧各类非生活居住类建筑的建筑间距参考值北侧非生活居住类建筑的建筑高度H建筑间距L24米以下L20.8H且L215米24米以上(含24米)50米以下L20.5H且L220米50米以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济南市 城乡规划 管理 技术 规定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99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