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特发性青少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全文).docx
《2022特发性青少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特发性青少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全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2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全文)摘要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idiopathicjuvenileosteoporosis,IJO)是一种罕见的、具有自限性的,以青春期早期全身骨痛、骨折、行走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骨病,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随青春期发育而自发缓解。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影像学表现为全身骨骼骨密度下降,容易出现腰椎椎体及长骨尤其干髓端骨折,新生骨骨质疏松症是其独特的影像学表现,其诊断需先排除其他常见的青少年降低骨密度原因。目前其药物治疗规范尚未达成共识,以补充钙剂、维生素D及双膝酸盐为主要治疗措施。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极少部分遗留严重残疾。笔者就近年来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
2、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治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关键词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病。青少年骨质疏松症指在没有局部疾病或高能创伤的情况下发生一个或多个椎体压缩性骨折,或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Z值-2.0同时伴有临床意义的骨折史(即10岁前发生2个长骨骨折或19岁前发生3个长骨骨折),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前者包括成骨不全(osteogenesisimperfecta,01)、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i
3、diopathicjuvenileosteoporosiszIJO)o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于不同的疾病或药物因素引起的,包括性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卵巢功能不全等内分泌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疾病、慢性炎症疾病、神经肌肉疾病、糖皮质激素过量使用等。特发性青少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罕见的、具有自限性的,以骨痛和骨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骨病,最早是由希珀斯在1938年提出。其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男女间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发病年龄通常在814岁,青春期前23年易患,特征性表现为青春期早期出现腰背痛、行走困难和椎体压缩性骨折、长骨(尤其是干骨后端)骨折,还可能出现牙齿异常,如不典型的牙冠形态和牙齿先
4、天性缺失等,症状可随青春期发育而自发缓解。目前其病因尚不清楚,虽然大部分患者于青春期时可自发性缓解,但仍有部分患者发生了严重残疾,甚至丧失行走能力。本文就近年来IJO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治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简要概述。OL发病机制1.1 低骨密度的机制IJO患者骨密度通常呈广泛性降低,骨活检提示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症,相较OI而言,二者具有相似低水平的骨小梁数量及体积,但IJO的骨小梁厚度更薄、破骨细胞数目更少、骨转换率更低,而皮质骨没有任何改变。目前IJO骨丢失的机制尚尚不清楚,部分学者认为是由于破骨细胞活性增加所致,而另一些研究发现IJo患者成骨细胞停滞或仅有极少数成骨细胞的
5、存在,表明其低骨密度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成骨细胞活性下降而致骨形成减少。例如Franceschi等对5名UO儿童行骨活检发现其骨小梁体积、骨小梁数量、骨皮质体积减少,骨小梁分离度及类骨质表面增加,认为UO低骨密度与骨形成减少和骨吸收增加有关。而Rauch等及Bacchetta等对Llo患者的骨组织形态学研究证实,IJO患者松质骨体积显著减少,骨小梁厚度和数量减少,成骨细胞受损,但没有发现骨吸收增加的证据,认为UO的主要病因是骨形成减少而不是骨吸收增加。还有学者提出JJo松质骨形成过程存在双重功能障碍,即更少的骨重塑周期合并每个周期中形成骨量的减少,可造成成熟的骨小梁变薄,干甑端次级骨小梁的生成
6、减少。1.2 遗传学机制UO的遗传学相关机制仍属未知,近年来,一些参与骨代谢的基因已被证实与UO有关。例如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RP5)是WNT信号通路中的一个共受体,在生长过程中调节骨量的增加,其基因杂合子突变可能会降低WNT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导致骨形成减少,并可能导致生命最初几年的骨脆性增加。LRP6杂合突变也可能导致成人骨质疏松症,PTHrP基因突变小鼠易患低骨转换型骨质疏松症,与JIo患者的表型相似。PLS3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编码肌动蛋白结合蛋白pastin3,该蛋白是专门负责动态组装和拆卸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蛋白质家族中的一员,PLS3基因的变异可导致骨密度显著降氏最新遗传
7、学研究发现,WNTl和PLS3的杂合突变导致早发性骨质疏松症,但携带这些基因突变的年轻患者通常不伴背部、臀部疼痛或步态障碍。综上JJO的遗传决定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进行探索。02临床表现UO有4个主要临床特点:(1)青春期前发病;(2)椎体或长骨的骨折,尤其是在干髓端;(3)无骨痂形成的新生骨骨质疏松;(4)青春期开始后逐渐缓解。UO典型表现为疼痛、骨畸形和骨折。临床症状和发病时间差异很大。据现有报道,首次出现症状的年龄为9个月至15岁不等(平均年龄约70岁常见的主诉包括腰背痛、下肢痛、身材矮小、步态异常和进行性驼背,症状在青春期开始前23年出现,通常持续25年,在此期间常有生长停滞和多处骨折发
8、生,随后疾病自发性缓解。中轴骨骼和外周骨骼均可受累,最常致椎骨和长骨尤其干部端骨折,没有儿童骨病家族史或其他骨骼外特征,除非极少数严重病例,一般很少遗留永久性残疾。目前尚未发现UO特异性骨代谢生化标志物。除了一些较严重的患者可出现负钙平衡外,IJO患者血清中钙、磷和碱性磷酸酶等骨代谢生化标志物通常均是正常的。03影像学特点UO放射学检查常表现为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楔形改变、长骨骨折、骨密度降低及骨小梁稀疏等。Lorenc等分析了61名IJO儿童的临床特点,通过骨密度测量,主要的影像学发现长骨普遍性骨量减少、干甑端骨折和双凹性椎体塌陷,骨折主要发生于新形成的负重骨区域,伴有椎体塌陷或畸形以及身高
9、渐进性下降。IJO患者除颅骨外,全身骨骼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脊柱和横骨的骨丢失比额部更明显。尽管长骨远端干靓端尤其下肢可能出现骨折,UO通常以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更常见。通常,新形成的骨质尤其干骨后端较为疏松,Dent等将其称为“新生骨骨质疏松症(neo-osseousosteoporosis)这种特征是IJo独有的,在成骨不全症中无此表现。04诊断与鉴别诊断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ofClinicalDensitometry,ISCD)提出,青少年骨质疏松症的定义是没有局部疾病或高能创伤的情况下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或骨密度Z值-2.0和有临床意义的
10、骨折史,其强调了识别无症状或骨密度正常的椎体骨折的重要性。一方面,无论骨密度Z值如何,在没有局部疾病或高能创伤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发生表明存在骨质疏松症。另一方面,在没有椎体骨折的情况下,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需同时有其他临床骨折史伴有骨密度Z值-2.0有学者提出,LIO通常需要在排除了其他青少年低骨密度的疾病后才能进行诊断。因UO症状无特异性,其诊断具有较大难度,需要结合临床表现、骨骼X光片、骨密度检测结果、骨代谢标志物等综合判断,同时排除其他常见的原发性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先天性疾病,如成骨不全、Turner综合征,以及获得性疾病,如乳糜泄、恶性肿瘤、长期制动、吸收不良综合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特发性青少 骨质 疏松 研究进展 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59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