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基因克隆的酶学基础.ppt
《第三章基因克隆的酶学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基因克隆的酶学基础.ppt(1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三章 基因克隆的酶学基础,常用的工具酶:,第一节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第二节 DNA连接酶第三节 DNA聚合酶第四节 DNA及RNA的修饰酶第五节 核酸外切酶第六节 单链核酸内切酶,一、寄主控制的限制与修饰二、型限制酶的特点三、影响内切酶活力的因素四、核酸内切酶对DNA的消化作用五、限制酶的用途,第一节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与DNA分子的体外切割,一、寄主控制的限制与修饰人们发现侵染大肠杆菌的噬菌体都存在着一些功能性障碍。即所谓的寄主控制的限制与修饰现象简称(R/M体系)。细菌的R/M体系类似于免疫系统,能辨别自身的DNA与外来的DNA,并能使后者降解掉。,限制与修饰系统是细胞的一种防卫手段。各种细
2、菌都能合成一种或几种能够切割DNA双链的核酸内切酶,它们以此来限制外源DNA存在于自身细胞内,但合成这种酶的细胞自身的DNA不受影响,因为这种细胞还合成了一种修饰酶,对自身的DNA进行了修饰,限制性酶对修饰过的DNA不能起作用。,修饰的甲基转移酶,作 用:,保护自身DNA不受限制;破坏外源DNA使之降解,E.coli B含有EcoB核酸酶和EcoB甲基化酶当(k)噬菌体侵染E.coliB时,由于其DNA中有EcoB核酸酶特异识别的碱基序列,被降解掉。而E.coli B的DNA中虽然也存在这种特异序列,但可在EcoB甲基化酶的作用下,催化S-腺苷甲硫氨酸(SAM)将甲基转移给限制酶识别序列的特定
3、碱基,使之甲基化。EcoB核酸酶不能识别已甲基化的序列。,数字表示在不同寄主中生长的噬菌体的成斑率,表示限制程度。,二限制和修饰作用的分子机制1大肠杆菌宿主细胞 K株,B 株,有各自的限制和修饰系统。1)它们均有三个连续的基因位点控制,hsdR;hsdM;hsdS.2)hsdR编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DNA分子特定位点,将双链DNA切断。(DNA分子转化细胞:受体细胞去掉hsdR基因位点)3)hsdM编码产物是DNA甲基化酶-催化DNA分子特定位点的碱基甲基化反应。4)hsdS表达产物的功能是-协助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甲基化酶,识别特殊的作用位点。,限制性内切酶本是微生物细胞中用于专门水解外源
4、DNA的一类酶,其功能是避免外源DNA的干扰或噬菌体的感染,是细胞中的一种防御机制。由于R/M现象的发现使得核酸内切酶成为基因工程重要的工具酶。根据酶的功能、大小和反应条件,及切割DNA的特点,可以将限制性内切酶分为三类:型酶、型酶、型酶,2、限制性内切酶的类型,(1)型酶:1968年,M.Meselson和R.Yuan在E.coli B和E.coli K中分离出的核酸内切酶。分子量较大,反应需Mg2+、S-腺苷酰-L-甲硫氨酸(SAM)、ATP等。这类酶有特异的识别位点但没有特异的切割位点,而且切割是随机的,所以在基因工程中应用不大。,(2)型酶 1970年,H.O.Smith和K.W.Wi
5、lcox在流感嗜血菌Rd株中分离出来的限制酶。分子量较小(105 Da),只有一种多肽,通常以同源二聚体的形式存在。,反应只需Mg2+的存在,并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识别位点是一个回文对称结构,并且切割位点也在这一回文对称结构上。许多型酶切割DNA后,可在DNA上形成粘性末端,有利于DNA片段的重组。,(3)型酶这类酶可识别特定碱基顺序,并在这一顺序的3端2426bp处切开DNA,所以它的切割位点也是没有特异性的。,二、限制性内切酶的特点1、定义、命名,(1)定义广义指上述三个系统中的限制酶;狭义指II型限制酶。(2)命名限制酶由三部分构成,即菌种名、菌系编号、分离顺序。例如:Hind前三个字母
6、来自于菌种名称H.influenzae,“d”表示菌系为d型血清型(菌株号);“”表示分离到的第三个限制酶。EcoRIEscherichia coli RI,2、限制酶的特点,(1)基本特点在DNA双链的特异性识别序列部位,切割DNA分子,产生链的断裂。两个单链断裂部位在DNA分子上的分布,通常不是彼此直接相对的因此,断裂的结果形成的DNA片断,也往往具有互补的单链延伸末端。,(2)识别顺序和酶切位点 识别-8个相连的核苷酸 Mbo I NGATCN Ava II GG(A/T)CC BamH I GGATCC PpuM I PuGG(A/T)CCPy,估算RE识别序列在DNA上出现的频率:识
7、别序列的频率=1/4n Sau3A(4bp)=1/44 256bp EcoR I、Pst I(6bp)=1/46 4096 Not I(8bp)=1/48 65536(rare cutters)仅是理论推测,对称性 限制酶切后产生两个末端,末端结构是5-P和3-OH,(3)末端种类 3-端突起,个数为2或4个核苷酸Pst I 5-CTGCAG-3 5-CTGCA G-3 3-GACGTC-5 3-G ACGTC-5 5-端突起,个数为2或4个核苷酸 EcoRI 5-GAATTC-3 5-G AATTC-3 3-CTTAAG-5 3-CTTAA G-5,平齐末端SmaI 5-CCCGGG-3 5
8、-CCC GGG-3 3-GGGCCC-5 3-GGG CCC-5 非互补的粘性末端切点在识别顺序之外的,如:FokI Fok I 5-GGATG()9-3 5-GGATG(N)9 3-CCTAC()13-5 3-CCTAC(N)13能识别简并顺序的,如:AvaI AvaI 5-CPyCGPuG-3 CCCGGG、CTCGGG、CCCGA、CTCGAG,(4)异源同序酶(isoschizomer,同裂酶),定义:能识别相同序列但来源不同的两种或多种限制酶 特点:识别相同顺序切割形成相同的末端 KpnI GGTACC SstI CCGCGG Asp718 GGTACC SacI CCGCGG,例
9、:限制酶HpaII和MspI共同的靶序列CCGG,(5)同尾酶(isocaudamer),来源各异,识别的靶序列不同,但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6)限制片段末端的连接作用,分子间连接,分子间连接:不同的DNA片段通过互补的粘性末端之间的碱基配对而彼此连接起来。,分子内连接:同一片段的2个互补末端之间的碱基配对而形成的环行分子。,返回,三、影响内切酶活力的因素,(1)DNA的纯度污染的蛋白质、酚、氯仿、酒精、EDTA、SDS以及高浓度的盐离子等都有可能抑制核酸内切酶活力。提高效率的方法:增加核酸内切酶的用量 扩大反应体积,使潜在因素被稀释 延长酶催化时间,(2)DNA的甲基化程度,基因克隆中采用失
10、去甲基化酶的大肠杆菌菌株制备质粒DNA。,应用:利用核酸内切酶对甲基化序列的敏感性检测序列中的甲基化位点,(3)酶切消化的反应温度,大多数核酸内切酶的反应温度在37,有些酶例外。(表 3-7)酶活力单位:一个活性单位(U),是指在50l反应体系中,37oC的条件下,经过1小时的反应时间,将1g DNA 完全酶解所需要的酶量。,(4)DNA的分子结构,DNA分子的不同结构对核酸内切酶的活性有很大影响:例如:切割超螺旋的或病毒DNA比线性的酶用量高出很多倍;切割不同位点的序列效率会有差异;可能是由于侧翼序列的影响对于局部消化时要考虑到不同位点的切割效率,(5)核酸内切酶的缓冲液(-20保存),主要
11、成分:氯化镁、氯化钠、氯化钾,Tris-HCl,-巯基乙醇,二硫苏糖醇(DTT)Mg2:酶发挥活性必需,不正确的Mg2和NaCl会影响对特异序列的识别。Tris-HCl:保证酶反应的pH,一般在pH 7.4条件下功能最佳巯基乙醇:保持某些酶的稳定性,非最适条件下酶的识别序列会发生变化:高浓度的酶,高浓度的甘油、低离子强度、高pH,用Mn2代替Mg2等甘油的影响(星号活性)例:EcoR在正常情况下识别GAATTC,但是如果甘油浓度超过5(V/V),识别序列发生变化,可在AATT或PuPuATPyPy序列处发生切割。,返回,四、核酸内切酶对DNA的消化作用,完全酶切消化:例如识别6个碱基的酶,可以
12、每隔464096切割一次。切割达到了这样的片段化水平,为限制酶对DNA分子切割完全。局部酶切消化 使酶切反应不进行完全,可以通过缩短反应时间,减少酶的用量,降低反应温度等方法约束酶活性。,五、限制酶的用途,DNA重组限制酶(物理)图谱绘制 突变分析(RFLP分析)限制酶的部分酶切与完全酶切,酶切图谱的构建,例1:限制性消化反应体系。总体积是30L。5L质粒DNA 1L EcoRI 1L XbaI 3L 10RE缓冲液 20L水,例2:画一张与这些结果一致的示意图,确切地标明所有限制性酶的酶切位点及它们之间的距离,包含下列所有的信息:(1)限制性酶位点之间要有合适的距离(例如:EcoRI-Bam
13、HI=3.3 kb)(2)在你的图中央标明质粒的总大小。(3)限制性酶的位点应在与它彼此相对应的正确位置上标明。,BamH:得到3.3和3.7kbEcoR:得到5和2kb BamH和EcoR:得到3.3,1.7,1.5,0.5kb,酶切反应注意事项,价格昂贵决不能用水稀释,以免变性失活。预先加入除酶以外的所有其他试剂。取酶立即放于冰上。分装小份避免反复冻融。使用无菌的新吸头。少加水,使体积最小,但保证酶液体积不超过总体积的10,否则酶液中的甘油会抑制酶活性。,返回,一、DNA连接酶的种类及反应条件二、反应机理三、粘性末端DAN片断的连接四、平末端的连接(1)衔接物连接法(2)DNA接头连接法(
14、3)同聚物加尾连接法五、热稳定的连接,第二节 DNA连接酶和DNA分子的体外连接,能够将DNA链上彼此相邻的3-羟基(OH)和5-磷酸基团(-P),在NAD+或ATP供能的作用下,形成磷酸二酯键。只能连接切口(nick),不能连接缺口(gap)。而且被连接的DNA链必须是双螺旋DNA分子的一部分。,ds DNA结构:切口,缺口,断口,一、连接酶的来源1、DNA连接酶大肠杆菌染色体编码的 2、T4 DNA连接酶大肠杆菌T4噬菌体DNA编码的 DNA连接酶 NAD+T4 DNA连接酶 ATP,从T4噬菌体的受感染细胞中提取,是由T4噬菌体基因组所编码。特点:只连接ds DNA分子,要求3-羟基和5
15、-磷酸基 用途:1)相同或相容粘性末端的连接 2)平整末端的相连 DNA平端来源:限制酶作用结果;限制酶与其它酶共同作用结果。平端的连接比粘性末端的连接要困难得多,所需的酶量也多。,返回,二、反应机理,返回,三、粘性末端DAN片断的连接 由于具粘性末端的载体易发生自连。对载体的5末端进行处理,用细菌的或小牛肠的碱性磷酸酶移去磷酸基团,使载体不能自连。而外源片断的5-P能与载体的3-OH进行共价键的连接。这样形成的杂种分子中,每一个连接位点中载体DNA只有一条链与外源片断相连,失去5-P的链不能进行连接,形成3-OH 和5-OH 的缺口。,返回,四、平末端DNA片断的连接T4 DNA连接酶用末端
16、核苷酸转移酶给平末端修饰之后,再用DNA连接酶连接。常用的连接方法:同聚物加尾法、衔接物法和接头连接法,1、同聚物加尾法,2、衔接物连接法 平末端的另一种处理方式是利用衔接物(linker)进行处理,人工加上粘性末端。衔接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小分子DNA,约1020个核苷酸,其结构特征是含有多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酶切位点的回文结构。,将衔接物分子与平末端DNA分子连接,再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便可产生粘性末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克隆位点具有限制酶的酶切位点。,衔接物连接法,衔接物(linker)是指用化学方法合成的一段由1012个核苷酸组成、具有一个或数个限制酶识别位点的平末端的双链寡核苷酸短片
17、段。双衔接物:可以实现定向克隆,防止发生自连,同时对克隆片断的再删除也比较方便。,双衔接物连接法的基本程序,cDNA链的合成,通过DNA聚合酶合成第二链,加入Sal I衔接物,S I核酸酶作用后的末端单链突出序列,由Klenow补齐,加入第二衔接物EcoR I,在用DNA衔接物连接法时,如果待克隆DNA的片断或基因内部,含有与所加衔接物相同的限制位点,在酶切消化衔接物产生粘性末端的同时,也会把克隆的基因切断。,3、DNA接头(adapter)连接法197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生化分子生物学系的教授吴瑞博士发明的。是一类人工合成的一头具有某种限制酶粘性末端另一头为平末端的特殊的双链寡核苷酸短片断。
18、,粘性末端容易通过碱基配对形成如同衔接物一样的二聚体分子。对DNA接头分子末端,进行必要的修饰。移走粘性末端5-P,暴露出5-OH,不能产生稳定的二聚体分子。,DNA接头连接法,返回,五、热稳定的连接 从嗜热高温放线菌的菌株中分离出来的。能在高温下催化两条寡核苷酸探针发生连接用的一种核酸酶。使用这种连接酶进行体外连接,可以明显降低形成非特异性连接产物的机率(1)寡核苷酸连接测定(oligonucletide ligation assay,OLA)用两个寡核苷酸探针(2025bp),同已知序列靶DNA杂交,探针在靶DNA分子的位置是相邻的。,洗涤后加入碱性磷酸酶底物,(2)连接酶链式反应(lig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基因 克隆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02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