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
《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数控技术专业群主要面向先进制造业,紧密围绕学校发展的总目标和建设思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地方支柱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需求,通过深入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9大重点任务建设,着力培养机械制造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将数控技术专业群建成全国样板。一、建设基础(一)专业群概述数控技术专业群由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五个专业组成(如图2T),专业群五个专业现有在校生1778人,教师106人。专业群中数控技术专业是教育部示范专业点、江苏省A类品牌建设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央财支持服务能力提升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
2、业为全国机械行业“十一五”特色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为江苏省“十一五”品牌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发展势头迅猛,现已成为苏州市重点专业群核心专业。无锡市重点专 业群核心专 业、江苏高校 “青蓝工程”优 秀教学团队工业机器人 技术专业数控设备 应用与维护 专业教育部示蒲专业点、国家首个资 源库专业、国家级专业教学团 队、江苏省A类品牌建设江苏省“十五” 特色专业机械制造与 自动化专业材料成型与 控制技术 专业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央财支 持服务能力提 升专业、江苏 省十五品牌专图2-1数控技术专业群专业结构(二)优势与特色1.专业群优势(1)质量为先,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奖名列前
3、茅专业群始终坚持以质量为目标,秉持优良传统、聚焦发展,形成了“取机械规范、育行业栋梁”的专业文化。在教学成果奖、资源库、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规划教材、专业标准、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实训基地、技能大赛等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中获得全部项目和高级别奖项,在全国高职机械领域名列前茅。(2)人才为基,领军人才杰出教师全国有影响力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实施学校的双师工程、教授工程、博士工程、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和双语工程等六大人才建设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结构不断优化,涌现了一批政治素质高、表现突出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领军人物、杰出教师和教师团队。(3)创新驱动,科技创
4、新社会服务综合能力突出坚持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抓手,主动对接地方机械行业转型升级需求,解决地方中小微制造业企业生产一线实际工程问题,全面、持续、深入地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完成的国家和省科技项目、研发中心、技术标准制定、专利授权、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和科技到账等核心指标统计,综合实力全国一流。(4)技能为先,学生技能大赛创新获奖位居前列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构建了面向全体学生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一专项一综合”三阶段递进台阶。实施创客型品牌学生培养的创新班项目,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专利申获等获奖级别与数量方面位居同类院校前列。(5)
5、交流合作,国际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形成典范坚持以多元交流开放办学为契机,提升国际化水平。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于2009年开始对接美国社区学院,先后与美国皮特社区学院和阿拉莫学院举办三年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历教育项目,成为江苏省首个中外合作的工科专业,该项目也成为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示范建设项目。通过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引进优质资源,选派学生国外交流,教师参加美方教师资格认证,取得了系列成效。专业群还招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非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与印尼UniVerSitaSMUhammaCliyahSUrakarta(梭罗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留学生,树立职业教育国际化和服务“一带一
6、路”的典范。(1)面向行业兼顾区域,服务地方成效显著数控技术专业群紧密围绕“两机”叶片(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汽车零部件和高端装备等地方支柱产业,精准对接产业转型发展需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为区域制造业企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能工巧匠”型的毕业生,涌现出一批享誉行业的杰出校友。据市机械行业协会统计,苏州及周边地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和生产中层管理人员都有来自苏州职院的毕业生,专业群为地方制造业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2)技术引领与时俱进,保持鲜明智造特色专业群紧随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步伐,注重应用技术研究和服务能力提升。上世纪90年代初利用世行贷款改造国内
7、职业院校首台四轴数控铳床,建立了数控技术平台;2000年起参加CCTV机器人大赛,和清华浙大等名校同台竞技,获得高职院校最高奖一一季军,并发展了自动牵引小车(AGV)寻轨技术;2002年,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产教结合型柔性制造系统通过成果鉴定,掌握了FMS相关核心技术;2013年国内一流的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智能工厂示范项目落成;2017年,学校明确“高水平建成领军全国的智能制造特色校”的总目标。本群始终围绕学校办学总目标,坚持先行先试、技术引领专业建设,通过制定智能制造领域国家标准和教育标准“双标同步”优化来加速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凸显“智”造特色。(3)积淀深厚声望卓著,传承发展彰显品牌专业群坚
8、持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在长期的专业建设和办学实践中,涌现了一批全国具有影响力、行业知名度高的职教专家和技术能手,引领教学改革、示范育人模式,勇立潮头的进取精神赢得了卓越声望,取得了领先全国同类专业群的丰硕成果。本群被同行贴上了全国高职机电类专业“单打冠军”的标签,形成了专业群独有的品牌特色。(三)机遇与挑战1 .面临的机遇(1)制造强国战略推动,专业群对应产业集群大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将培育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等13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万亿的世界级先进制造
9、业集群。苏州市将打造“两机”叶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16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的制造业集群列入政府重点工作,人才需求强劲增长。数控技术专业群服务上述省、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2)技术交叉融合发展,专业群技术技能积累有优势机械行业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趋势分析报告把机械行业智能制造分为五大领域,即智能装备制造、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工业网络、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管理,是集成了制造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应用模式的结合体。今后,技术的交叉与融合会越来越明显,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方向不会仅仅依赖于一两类学科或某种单一技术,而是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
10、度交叉和深度融合。这种技术融合趋势决定了专业不可能也不应该孤立地发展,而是既要有利于推动传统专业的创新,又要有利于新兴专业的崛起。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融合也将是大势所趋,专业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面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专业群迎来深化内涵建设的好时机。(3)学校确立“智”造特色,专业群符合学校总体发展定位学校第四届党代会明确“高水平建成领军全国智能制造特色校”的目标,建设方案对接江苏制造强省战略,服务国家智能制造战略核心和江苏行动纲要,发挥学校机电类专业传统优势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区域强势,围绕产品智能制造生命周期重点建设数控技术专业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等五个专业群,协同培养智能制造
11、领域紧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数控技术专业群作为五大专业群之一,学校将给予充分的政策、资源等保障,助其建设成为国内标杆专业群。2 .面临的挑战(1)产业转型升级,经典长线专业面临转型提速更高要求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应用智能制造模式来降本增效、迈向产业链中高端的意愿突显。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相应的工作岗位和人才技术技能要求同步提升,对应产业发展需求,专业群尤其是其中的经典长线专业亟需随产业升级而加速升级,调整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以满足新兴岗位的要求。(2)新兴岗位涌现,课程资源面临内容形式创新更高标准智能制造技术交融发
12、展,以离散型智能制造单元为例,相关的工艺设计与调整、柔性自动工装技术、多轴加工技术、工业机器人协同制造技术、智能物流仓储技术、智能信息管理与可视化技术等在同一应用场景中融合,形成了交叉融合的新兴岗位,对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原来按学科构建的相对独立、分散的课程内容和资源,必须按照新的应用场景下的岗位能力要求构建,如何将课程内容设计和资源建设跟上技术交融发展的步伐,建成一批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的课程资源,是专业群面临的新挑战。(3)学生多元成长,人才培养模式和“三教”改革亟待创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和“人民满意”的现代高职教育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多元成长成才。随
13、着技术的进步,企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拔尖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群亟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拓展学生成才通道、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提出新要求。培养的学生多为在优越生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OO后,更具有自由精神、开放思想以及自主意识,对教学形式和方法提出更高要求,亟需“三教”改革,对教学质量提出新标准。二、组群逻辑(一)对接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组群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数控技术专业群由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和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五个专业组成。专业群面向先进制造业,聚焦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两机”)叶片制造、
14、汽车零部件等区域高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以难加工零部件制造工艺、离散型智能制造单元在智能工厂的应用等为主攻方向,围绕产品工艺实施过程中智能设计、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等环节,对接数字化设计、毛坯制造、智能工装制造、协同制造、单元安装调试、产线维护维修等技术链,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专业群与产业群对应关系如图2-2所示。式代 横迭&齐暹骞an翻Ifi产亚市级技升集成优化鬻能工厂设计智能工厂建造智能工厂交付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智能管理工艺规划设计技术 智能工装设计技术 近净成形技术 材料改性技术工业机翳人协同制作技术 智能仓储物流技术 多轴加工技术 高速高精加工技术 设备
15、预测性维护技术 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图2-2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对应关系(二)针对技术交融新兴岗位,组群培养企业急需人才精准对接长三角区域先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中小微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需求,着重培养德技并修,满足工艺设计、机器人协同制造、智能制造单元维护维修等工作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群共同岗位包括数控设备操作员、运行维护员、机电产品售后服务与支持等,新岗位包括智能制造单元调试与维护、MES下单与排程、工业机器人协同制造与编程等,专业群就业岗位如图2-3所示。叵新兴交叉岗位智能制造单元维护与调试MES下单与排程工业机器人协同制造与编程m专业岗位工艺技术员造型工艺员数控设
16、备身程员数控设备机械装调员系统集成员工装技术员钱徽工艺员数控工艺员数控设备电气装调员控制系统安装员通用序位数控设备操作员运行维护员机电产品总后服务与支持生产管理员质检验员零专业R机械制造与自动化9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T数控技术Q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工业机器人技术图2-3数控技术专业群学生就业岗位(三)根据技术细化专业分工,保障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以智能制造单元的生产组织方式为应用场景,以“两机”叶片等关键零部件工艺设计、工艺协同、工艺实施为主线,专业群按所涉及的核心技术和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专业分工。其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主攻智能工装设计,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主攻近净成形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主攻机器
17、人与数控设备的协同制造,数控技术专业主攻多轴复杂零件加工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主攻预测性维护等硬核技术,各专业核心技术自强、共性技术互补,协同发展,精准对接智能制造单元。专业群构建逻辑如图2-4所示。qS数控技术专业群图2-4专业群构建逻辑专业群根据共同的服务面向、就业岗位群,遵循“公共课程通用、基础课程共享、核心课程聚焦、选修课程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将思政教育和创新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将“AI+”“物联网+”等智能制造新技术融入平台课程,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构建经典制造课程与新兴“智”造课程内容迭代更新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提升综合能力培养,满足因技术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岗位对复合型人
18、才的培养要求。三、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服务制造强国战略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对接江苏省打造制造业高地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数控技术专业群不断完善“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智能制造领域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为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引领者;坚持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并重,树立服务中小微企业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行业标杆;聚焦优质教学资源整合运用和实训基地提档升级,建成服务区域、辐射全国的开放共享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推动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引进、创生、输出”,策应“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企
19、业“走出去”。到2023年,将数控技术专业群建成在智能制造领域国内标杆、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专业群。到2035年,数控技术专业群的建设水平、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建设思路围绕专业群建设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德技并修打造培育“大国工匠”的摇篮;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实践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深化校企合作,增强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建设产业学院引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标准输出为抓手,培养国际化人才,服务企业“走出去”;以创新专业群内机制为动力,形成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开发与专业教学标准同步优化,实现专业集群、资源集成、管理集
20、约的“双标同步、三集统筹”专业群建设模式,引领全国机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改革发展,为机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融合育人:完善“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以1+X证书制度和校企“双元”精英制造人才培养为抓手,着力培养紧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依托“智能制造协同育人中心”,着力培养创新创业拔尖人才。技术引领:依托丁汉院士为顾问的校企混合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年科研到账千万元级的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同步建设资源转化中心,促进技术开发和服务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产教融合:基于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迅速、复合创新型人才紧缺的特点,联合西门子、苏州富强等行业区域领军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标
21、准输出:联合制造业先进国家同类院校,开发可共享、可推广的教学标准;依托“中国一东盟教师培训发展中心”“泰中罗勇机电学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本土化人才,服务企业“走出去”。建设思路如图2-5所示。名师团队质量工程总组建校企创新团队足培养智造特色人才科技服务 国际合作深厚积淀图2-5专业群建设路径四、建设内容与实施举措(一)完善“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模式,培养紧缺复合创新人才坚持传承与发展的理念,通过实践和完善“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先进制造业培养“思想品德优秀、职业素养过硬、专业技术精湛、实践技能突出、迁移能力较强”的复合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引领智能制造特色的机械类专
22、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 .校企双元主体投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探索校企合作利益共同点,与威孚集团实施威孚精英制造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培养30名左右综合素质好、学习能力强、实践技能优、可迁移性佳的“大国工匠”式精英制造人才;与西门子、苏州富强等智能制造领域行业领军企业共建2个产业学院,吸引企业投入1000万以上,新扩改建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研究所、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培训中心等,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为长三角经济区域培养智能制造及相关产业紧缺技术技能人才,有力推动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以技术为引领,依托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标准研究所,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开发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专业系列
23、标准5个,包含专业目录、专业教学、双师、课程、教材、顶岗实习、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和实训条件建设等标准,并对外开放,引领和辐射同类专业群建设。2 .德技、专创两融合,共育复合创新人才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依托“大国工匠”顾秋亮工作室、省技术技能大师黄成工作室等,涵养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新建以工匠精神培育、“智造中国”为主题的系列人文课程(专题)30门以上;充分挖掘课程、项目、活动中的劳动元素,构建专业群“1+N+N”层层递进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精密钳工实训等专业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控技术 专业 建设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10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