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数控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数控技术专业群主要面向先进制造业,紧密围绕学校发展的总目标和建设思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地方支柱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需求,通过深入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9大重点任务建设,着力培养机械制造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将数控技术专业群建成全国样板。一、建设基础(一)专业群概述数控技术专业群由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和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五个专业组成(如图2T),专业群五个专业现有在校生1778人,教师106人。专业群中数控技术专业是教育部示范专业点、江苏省A类品牌建设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央财支持服务能力提升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
2、业为全国机械行业“十一五”特色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为江苏省“十一五”品牌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发展势头迅猛,现已成为苏州市重点专业群核心专业。无锡市重点专 业群核心专 业、江苏高校 “青蓝工程”优 秀教学团队工业机器人 技术专业数控设备 应用与维护 专业教育部示蒲专业点、国家首个资 源库专业、国家级专业教学团 队、江苏省A类品牌建设江苏省“十五” 特色专业机械制造与 自动化专业材料成型与 控制技术 专业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央财支 持服务能力提 升专业、江苏 省十五品牌专图2-1数控技术专业群专业结构(二)优势与特色1.专业群优势(1)质量为先,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奖名列前
3、茅专业群始终坚持以质量为目标,秉持优良传统、聚焦发展,形成了“取机械规范、育行业栋梁”的专业文化。在教学成果奖、资源库、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规划教材、专业标准、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实训基地、技能大赛等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中获得全部项目和高级别奖项,在全国高职机械领域名列前茅。(2)人才为基,领军人才杰出教师全国有影响力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实施学校的双师工程、教授工程、博士工程、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和双语工程等六大人才建设工程,取得显著成效,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结构不断优化,涌现了一批政治素质高、表现突出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领军人物、杰出教师和教师团队。(3)创新驱动,科技创
4、新社会服务综合能力突出坚持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抓手,主动对接地方机械行业转型升级需求,解决地方中小微制造业企业生产一线实际工程问题,全面、持续、深入地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完成的国家和省科技项目、研发中心、技术标准制定、专利授权、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和科技到账等核心指标统计,综合实力全国一流。(4)技能为先,学生技能大赛创新获奖位居前列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构建了面向全体学生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一专项一综合”三阶段递进台阶。实施创客型品牌学生培养的创新班项目,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专利申获等获奖级别与数量方面位居同类院校前列。(5)
5、交流合作,国际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形成典范坚持以多元交流开放办学为契机,提升国际化水平。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于2009年开始对接美国社区学院,先后与美国皮特社区学院和阿拉莫学院举办三年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历教育项目,成为江苏省首个中外合作的工科专业,该项目也成为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示范建设项目。通过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引进优质资源,选派学生国外交流,教师参加美方教师资格认证,取得了系列成效。专业群还招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南非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与印尼UniVerSitaSMUhammaCliyahSUrakarta(梭罗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留学生,树立职业教育国际化和服务“一带一
6、路”的典范。(1)面向行业兼顾区域,服务地方成效显著数控技术专业群紧密围绕“两机”叶片(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汽车零部件和高端装备等地方支柱产业,精准对接产业转型发展需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为区域制造业企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能工巧匠”型的毕业生,涌现出一批享誉行业的杰出校友。据市机械行业协会统计,苏州及周边地区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和生产中层管理人员都有来自苏州职院的毕业生,专业群为地方制造业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2)技术引领与时俱进,保持鲜明智造特色专业群紧随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步伐,注重应用技术研究和服务能力提升。上世纪90年代初利用世行贷款改造国内
7、职业院校首台四轴数控铳床,建立了数控技术平台;2000年起参加CCTV机器人大赛,和清华浙大等名校同台竞技,获得高职院校最高奖一一季军,并发展了自动牵引小车(AGV)寻轨技术;2002年,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产教结合型柔性制造系统通过成果鉴定,掌握了FMS相关核心技术;2013年国内一流的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智能工厂示范项目落成;2017年,学校明确“高水平建成领军全国的智能制造特色校”的总目标。本群始终围绕学校办学总目标,坚持先行先试、技术引领专业建设,通过制定智能制造领域国家标准和教育标准“双标同步”优化来加速向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凸显“智”造特色。(3)积淀深厚声望卓著,传承发展彰显品牌专业群坚
8、持传承与创新的理念,在长期的专业建设和办学实践中,涌现了一批全国具有影响力、行业知名度高的职教专家和技术能手,引领教学改革、示范育人模式,勇立潮头的进取精神赢得了卓越声望,取得了领先全国同类专业群的丰硕成果。本群被同行贴上了全国高职机电类专业“单打冠军”的标签,形成了专业群独有的品牌特色。(三)机遇与挑战1 .面临的机遇(1)制造强国战略推动,专业群对应产业集群大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将培育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等13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万亿的世界级先进制造
9、业集群。苏州市将打造“两机”叶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16个年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的制造业集群列入政府重点工作,人才需求强劲增长。数控技术专业群服务上述省、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2)技术交叉融合发展,专业群技术技能积累有优势机械行业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趋势分析报告把机械行业智能制造分为五大领域,即智能装备制造、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工业网络、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管理,是集成了制造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的先进制造技术和应用模式的结合体。今后,技术的交叉与融合会越来越明显,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方向不会仅仅依赖于一两类学科或某种单一技术,而是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
10、度交叉和深度融合。这种技术融合趋势决定了专业不可能也不应该孤立地发展,而是既要有利于推动传统专业的创新,又要有利于新兴专业的崛起。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融合也将是大势所趋,专业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面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专业群迎来深化内涵建设的好时机。(3)学校确立“智”造特色,专业群符合学校总体发展定位学校第四届党代会明确“高水平建成领军全国智能制造特色校”的目标,建设方案对接江苏制造强省战略,服务国家智能制造战略核心和江苏行动纲要,发挥学校机电类专业传统优势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区域强势,围绕产品智能制造生命周期重点建设数控技术专业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等五个专业群,协同培养智能制造
11、领域紧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数控技术专业群作为五大专业群之一,学校将给予充分的政策、资源等保障,助其建设成为国内标杆专业群。2 .面临的挑战(1)产业转型升级,经典长线专业面临转型提速更高要求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应用智能制造模式来降本增效、迈向产业链中高端的意愿突显。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相应的工作岗位和人才技术技能要求同步提升,对应产业发展需求,专业群尤其是其中的经典长线专业亟需随产业升级而加速升级,调整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以满足新兴岗位的要求。(2)新兴岗位涌现,课程资源面临内容形式创新更高标准智能制造技术交融发
12、展,以离散型智能制造单元为例,相关的工艺设计与调整、柔性自动工装技术、多轴加工技术、工业机器人协同制造技术、智能物流仓储技术、智能信息管理与可视化技术等在同一应用场景中融合,形成了交叉融合的新兴岗位,对课程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原来按学科构建的相对独立、分散的课程内容和资源,必须按照新的应用场景下的岗位能力要求构建,如何将课程内容设计和资源建设跟上技术交融发展的步伐,建成一批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的课程资源,是专业群面临的新挑战。(3)学生多元成长,人才培养模式和“三教”改革亟待创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和“人民满意”的现代高职教育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多元成长成才。随
13、着技术的进步,企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拔尖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群亟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拓展学生成才通道、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提出新要求。培养的学生多为在优越生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OO后,更具有自由精神、开放思想以及自主意识,对教学形式和方法提出更高要求,亟需“三教”改革,对教学质量提出新标准。二、组群逻辑(一)对接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组群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数控技术专业群由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和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五个专业组成。专业群面向先进制造业,聚焦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两机”)叶片制造、
14、汽车零部件等区域高端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以难加工零部件制造工艺、离散型智能制造单元在智能工厂的应用等为主攻方向,围绕产品工艺实施过程中智能设计、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等环节,对接数字化设计、毛坯制造、智能工装制造、协同制造、单元安装调试、产线维护维修等技术链,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专业群与产业群对应关系如图2-2所示。式代 横迭&齐暹骞an翻Ifi产亚市级技升集成优化鬻能工厂设计智能工厂建造智能工厂交付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智能管理工艺规划设计技术 智能工装设计技术 近净成形技术 材料改性技术工业机翳人协同制作技术 智能仓储物流技术 多轴加工技术 高速高精加工技术 设备
15、预测性维护技术 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图2-2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对应关系(二)针对技术交融新兴岗位,组群培养企业急需人才精准对接长三角区域先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中小微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人才需求,着重培养德技并修,满足工艺设计、机器人协同制造、智能制造单元维护维修等工作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群共同岗位包括数控设备操作员、运行维护员、机电产品售后服务与支持等,新岗位包括智能制造单元调试与维护、MES下单与排程、工业机器人协同制造与编程等,专业群就业岗位如图2-3所示。叵新兴交叉岗位智能制造单元维护与调试MES下单与排程工业机器人协同制造与编程m专业岗位工艺技术员造型工艺员数控设
16、备身程员数控设备机械装调员系统集成员工装技术员钱徽工艺员数控工艺员数控设备电气装调员控制系统安装员通用序位数控设备操作员运行维护员机电产品总后服务与支持生产管理员质检验员零专业R机械制造与自动化9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T数控技术Q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工业机器人技术图2-3数控技术专业群学生就业岗位(三)根据技术细化专业分工,保障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以智能制造单元的生产组织方式为应用场景,以“两机”叶片等关键零部件工艺设计、工艺协同、工艺实施为主线,专业群按所涉及的核心技术和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专业分工。其中,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主攻智能工装设计,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主攻近净成形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主攻机器
17、人与数控设备的协同制造,数控技术专业主攻多轴复杂零件加工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修专业主攻预测性维护等硬核技术,各专业核心技术自强、共性技术互补,协同发展,精准对接智能制造单元。专业群构建逻辑如图2-4所示。qS数控技术专业群图2-4专业群构建逻辑专业群根据共同的服务面向、就业岗位群,遵循“公共课程通用、基础课程共享、核心课程聚焦、选修课程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将思政教育和创新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将“AI+”“物联网+”等智能制造新技术融入平台课程,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构建经典制造课程与新兴“智”造课程内容迭代更新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提升综合能力培养,满足因技术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岗位对复合型人
18、才的培养要求。三、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服务制造强国战略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对接江苏省打造制造业高地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数控技术专业群不断完善“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智能制造领域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为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引领者;坚持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并重,树立服务中小微企业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行业标杆;聚焦优质教学资源整合运用和实训基地提档升级,建成服务区域、辐射全国的开放共享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推动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引进、创生、输出”,策应“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企
19、业“走出去”。到2023年,将数控技术专业群建成在智能制造领域国内标杆、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专业群。到2035年,数控技术专业群的建设水平、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建设思路围绕专业群建设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德技并修打造培育“大国工匠”的摇篮;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核心,实践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深化校企合作,增强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建设产业学院引入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标准输出为抓手,培养国际化人才,服务企业“走出去”;以创新专业群内机制为动力,形成智能制造国家标准开发与专业教学标准同步优化,实现专业集群、资源集成、管理集
20、约的“双标同步、三集统筹”专业群建设模式,引领全国机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改革发展,为机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融合育人:完善“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以1+X证书制度和校企“双元”精英制造人才培养为抓手,着力培养紧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依托“智能制造协同育人中心”,着力培养创新创业拔尖人才。技术引领:依托丁汉院士为顾问的校企混合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年科研到账千万元级的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同步建设资源转化中心,促进技术开发和服务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产教融合:基于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迅速、复合创新型人才紧缺的特点,联合西门子、苏州富强等行业区域领军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标
21、准输出:联合制造业先进国家同类院校,开发可共享、可推广的教学标准;依托“中国一东盟教师培训发展中心”“泰中罗勇机电学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本土化人才,服务企业“走出去”。建设思路如图2-5所示。名师团队质量工程总组建校企创新团队足培养智造特色人才科技服务 国际合作深厚积淀图2-5专业群建设路径四、建设内容与实施举措(一)完善“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模式,培养紧缺复合创新人才坚持传承与发展的理念,通过实践和完善“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先进制造业培养“思想品德优秀、职业素养过硬、专业技术精湛、实践技能突出、迁移能力较强”的复合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引领智能制造特色的机械类专
22、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 .校企双元主体投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探索校企合作利益共同点,与威孚集团实施威孚精英制造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培养30名左右综合素质好、学习能力强、实践技能优、可迁移性佳的“大国工匠”式精英制造人才;与西门子、苏州富强等智能制造领域行业领军企业共建2个产业学院,吸引企业投入1000万以上,新扩改建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研究所、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培训中心等,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为长三角经济区域培养智能制造及相关产业紧缺技术技能人才,有力推动专业群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以技术为引领,依托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标准研究所,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开发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专业系列
23、标准5个,包含专业目录、专业教学、双师、课程、教材、顶岗实习、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和实训条件建设等标准,并对外开放,引领和辐射同类专业群建设。2 .德技、专创两融合,共育复合创新人才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依托“大国工匠”顾秋亮工作室、省技术技能大师黄成工作室等,涵养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新建以工匠精神培育、“智造中国”为主题的系列人文课程(专题)30门以上;充分挖掘课程、项目、活动中的劳动元素,构建专业群“1+N+N”层层递进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精密钳工实训等专业技
24、术劳动课程8门以上,培养“最美劳动者”。依托专业群,实施跨专业培养,构建跨技术领域、跨工作领域的平台课程群与专业选修课程群体系,推动培养学生不仅具备本专业核心能力,而且掌握群内其他专业相关基础能力;围绕智能制造单元构建与应用,形成较完整的技术技能链复合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实施“一生一品微制作”工程,开发企业技改微项目库,突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工艺预测和仿真、机器人技术等,鼓励学生进行微创新、微创业、小改进、小发明;实施“六个一”工程,通过举办创新班等形式,为每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实践“导师制”式培养模式,以专利申请、优秀毕业设计、创新项目、竞赛获奖、纵横向课题、论文等标志性成果产出项目,
25、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占比超15%;学生获国家级奖项25项以上,其中一等奖7项;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奖65项以上;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团队)6项以上,形成国家级教学成果1项。3 .多通道助学生成才,培养双证实用人才以基于个性化、多通道教育的“学分银行”改革为突破,遵循“学有所获、尊重差异、发挥特长”的理念,推行学生学习成果产出导向的课程改革,按照“每16学时至少1个成果性作业,每项作业均有质量标准”的要求,全面实施“学习成果+过程考核”的课程考核方法变革;落实学校“学分银行”制度,学生获得的各类证书通过多元评价,兑换学分,免修相应课程或模块,完成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以X证书为纽带,对
26、接国家“学分银行”,专业群内所有专业参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逐步形成以X证书为主,企业证书和国际证书为辅的学历+职业“双证”全覆盖,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终身学习通道;深化职业本科“4+0”试点改革,借鉴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益举措和经验,促进高职专业内涵建设。响应国家“百万高职扩招”计划,统筹教学资源,组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等专业面向退役士兵、下岗职工、进城务工人员等社会人员招生,实行弹性学制,通过集中学习、自主学习及送教入企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在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同时,增强社会人员就业竞争力,为区域产业发展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等
27、问题。坚持工学结合、育训一体,着力培养一批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至2023年,实现专业对口率88%以上,高端岗位就业率50%以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8%以上,就业江苏比例90%以上,就业现状满意度75%,雇主满意度95%以上,母校满意度95%以上。(二)优化课程体系,升级具有智造特色的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紧随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技术更新迭代、岗位职业能力变化加快的趋势,优化书证融通课程体系,形成国内可复制、可推广的“1+X”课程体系构建模式与案例;以数控技术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为载体,制作凸显智能制造特色的“金资源”、X证书配套培训资源等,持续升级资源库,打造辐射全国、覆盖海
28、外部分合作办学点的开放共享资源平台。1 .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优化书证融通课程体系遵循课程体系集约化、模块化建设思路,群内课程“公共通用、基础共享、核心聚焦、选修融通”,融入大思政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X证书标准,构建“书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如图2-6所示。专业机械制造7与自动化O材料成型与投制技术三机人H数控技术敛控设备夕应用与埴护区如iIA)专业群进修课程智隹制造技术制造信息化技术耕电检消技术智雕制造单元维护与检修生产现场管理(=1职业技能l三W哥级证书机械制造IZ镣造工Z工装设计PLC控制系就的构建与运行数控加工18程数控机床PLC装正与试工业机器人应用与境程金属切削机床工业机器人Ie
29、程多轴加工数控机床机电联调创新专费核心S课程成型技术技术数控设备姬护与维修专项)机床夹JI设计材料成型CAE优化机器人控制技术高速切削技术散控机床I故0诊后与缰修(I数控车铳-O专生群机械设计鼻磁IQWBB电工电子技术工程材H及热处理加工创新)ocO平台课程工业机舞人!作智能制造导论工业物联网M破多轴数控加工illlS/R公共塔平台课程思想政治理论类公共艺术应用数学劳动教育基础英语就业教有大学体育文化索历军事理论体晶健康心理健康大思政教育图2-6专业群课程体系架构打通专业群思政的“孤岛”困境,整体规划每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少于2学时,从中国“智造”中提炼中国故事,结合课程特点融入课程内容,将
30、“敬业、诚信”要求贯穿在课程教学全过程和全环节。根据“基础训练重工具、专项训练重设计、综合训练重制作”的开发原则,在原有“三阶递进”创新课程体系基础上,开发并融入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创新设计等“人工智能+”系列创新课程IO门以上。根据专业群各专业核心技术领域和岗位工作领域,遴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整合所需的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按“基础、专项、综合”进行模块化划分,引入企业优秀工程案例,以此为载体,按照“由简到难,技术相近”的原则整合形成模块化课程群,覆盖专业群平台课、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根据1+X证书试点制度要求,加强与证书培训评价组织合作,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考核大纲、教学资源
31、等开发。开发融通数控车铳加工的数控铳实训、融通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编程的机器人技术综合实训、融通数控设备维护与维修的数控机床装配与调试等10门覆盖“初、中、高”证书衔接课程,构建和优化“1+X”书证融通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打造课程经纬线,体系动态调整。本群内有积淀深厚的传统优势专业,形成一系列经典专业课程,例如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与热成型技术等,这些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相对稳定的对象,构成课程体系的纬线;同时,对接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开设智能夹具设计、典型产品三维设计与快速成型制作、机器人控制技术、多轴加工技术等新兴课程,这些课程随产业技术
32、发展而动态更新,是课程体系调整的重点对象,构成课程体系的经线。秉承“传承传统优势、持续技术升级”的理念,开发课程考核标准,根据标准决定课程开设、教学内容、课时调整等,形成专业群可动态调整的经纬线课程体系。2 .开发智能制造“金资源”,升级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实践国家教学成果“跨前跨境跨界系统开发高职优质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如图2-7所示,高标准开发具有智能制造特色、原创性和颗粒度适宜的“金资源”,升级数控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其中年均更新智能制造技术资源比例25%以上,累计推广使用达2000万人次。图2-7系统开发高职优质课程资源“三跨”模式模型“技研先行、跨前开发”,以职业能力
33、标准为纽带,国家技术标准为引领,聚焦智能制造单元关键技术,服务区域中小微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将新技术开发和服务成果转化成100OO个具有智能制造特色的“金资源”,建设覆盖专业群核心与选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洋为中用,跨境开发”,以中外合作项目为载体,引入NXCAD等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与西门子、DMGMORI等国际500强企业深度合作,开发500个国际化“金资源”,重点建设数字化设计基础、工业机器人基础等全英文及双语课程。“共建共享,跨界开发”,与政府、行业、院校合作,发挥学校全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职教集团纽带作用,建设500个思政、公共和专业平台课程、实践项目“金资源”。依托数控技术国家专
34、业资源库运行平台一一智慧职教平台,引入M00C.SPOC、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方式,深化专业群全课程信息化成果,结合“金资源”加强内涵建设,着力解决学生“用”与学习“效”的难点问题,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证机制。按国家级标准建成“机械制造工艺”等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5门按省级标准建设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开发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课程10门。(三)创建基于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建设“两快一新”教材以“三金”工程(金种子、金课堂、金资源)为抓手,大力推进“三教”改革。以“金种子”教师为核心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开展“金课堂”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形成教学改革范例并辐射推广;与行业领军企
35、业深度合作开发“金资源”,包括一批体现“两快一新”(技术追踪快、项目更新快、表现形式新)的行业引领型教材。1 .实施“金课堂”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提升教学质量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研究成果,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角度,遴选数控编程与加工等群内共享度高的课程,组织“金种子”教师,探索满足深度学习的课堂设计方法,利用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技术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融入课堂,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建成覆盖100%专业课程“金课堂”系列新课标;依托学校课程诊改信息平台,对照“金课堂”新课标,改革课堂
36、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按常态纠偏理念,实时反馈生成课堂质量报告,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逐步实现“金课堂”全覆盖。培育覆盖钳工实训、机械设计基础、智能夹具设计等不同类型课程的有实效、可推广的教法改革范例8个,教师获得教学能力、微课和信息化等各类省级及以上比赛奖项15项以上,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2 .实施教材建设机制改革,校企合作开发行业引领教材加强与行业领军企业的深度合作,对接职业标准和规范,引入企业生产案例,按“两快一新”的要求,紧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技术不断发展的步伐,“迭代式”修订教材内容,动态更新配套教学资源,增强教材内容的现实性和时代性。借助无线网络与智能终端,遵
37、循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互联网+”的理念,将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有机融合,开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出版智能工装夹具工业机器人技术与应用等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一体化行业引领型教材20部,其中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及操作等国家级规划教材IO部以上。(四)聚焦“双师四能”团队建设,打造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围绕专业群发展方向及重点领域,依托现有教学科研平台,充分利用国家、地方和学校各类人才计划,培育和引进一批包括专业群领军人物、专业建设带头人、科技创新服务人才和技术技能大师等高层次人才,构建具备教学研究改革、技术研发转化、社会培训服务和技能训练指导等专长的多个校企混编教师团队,为同类院校提供高水平教师教学
38、创新团队的培养范式。1 .聚力专业群领军人物培养,打造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落实学校六大人才工程,培育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国内知名专业群领军人物2人,打造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根据专业群发展战略及重点方向,依托现有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个国家教学团队,江苏省智能工厂仓储物流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难加工零部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科研平台,培育和引进一批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专业群带头人,显著提升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影响力。培育“金种子”教师,选取40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作为专业长远发展的“金种子”,制定专门培养计划,鼓励和支持参与教学科研工作,进入企业基地研修学习,
39、参与企业重大项目建设,申获省级及以上教科研课题30项。教学团队成员定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每年选派5%的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职业教育培训活动,拓展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国际视野。2 .聚焦“双师四能”团队建设,创建国家“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依托学校教师发展学院,以争创全国有影响的“双师型”名师工作室为抓手,重点培养具有执教能力、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国际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四项能力的“双师四能”型教师,专业专任教师“双师”比达95%。实施“青蓝蓝”工程,为新进教师配备校企双导师,加快提升职教能力,提高工程实践经验,确立技术研发方向。对接1+X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按初、中、高三级实施教师分级培
40、训,适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指导要求。实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把教师党支部建设成为新时代高校基层的坚强战斗堡垒,以争创“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为契机,促进基层党建和教学科研工作双融合、双促进、双提高。3 .构建校企互聘互派人才库,促进人才共享双向流动常态化为促进专业建设校企双带头人、校企混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及学生双创教育企业家辅导员等制度落地,根据学校校企互聘人员管理办法,构建校企互聘人才库,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互动机制,柔性聘用、项目式聘用工程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来校任职;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兼职,通过制定实施“百师百企”工程方案,每年选派不少于20%的专任教师进入企业参加岗
41、位实践,通过企业任职攻克技术难关,提升技术技能;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双聘,推动校企人才共同进行产品研发、社会服务、双创教育以及青年教师培养等合作常态化;引培市级以上技术技能大师3人,新增江苏省产业教授4人;筹建顾秋亮、黄成等“大国工匠”工作室,传承技能,弘扬工匠精神。(五)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构建共享基地服务区域辐射全国坚持技术引领,职业教育标准紧密对接企业岗位标准,以人才培养为重点、社会服务为特色,按照“基础一专项一综合”三级递进模式,统筹校内外各级各类实训资源,打造产教深度融合,服务区域、辐射全国的开放共享实训基地,助力高技能人才培养。1 .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健全机制可持续发展以“两服
42、务,三聚集”(服务人才培养,服务企业需求,聚集校企引导、技术发展、政府服务三大动力)为指导,探索实训基地校企协同建设模式。实训基地以校企各自发展需求为引导动力,以技术推动、技术势差为发展动力,以政府的外部环境支持为服务动力,以服务于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为最终目标,整合装备、人力、文化、信息、技术等要素,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互动机制,健全合作平台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技术技能积累,推动双向互动可持续发展。0深度合作技术技能积累I合作平台机制I长期合作关系I双向品牌互动发展图2-8实训基地建设模式2 .设备购置与自研相结合,高标准开发实训项目紧跟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紧密围绕学校深化内涵建设需要,改扩建专
43、业群共享的智能制造虚拟仿真、机械制造工程、工业机器人技术等实训中心。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校企共建工业视觉与检测实训室、精密测量实训室、五轴加工高端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等一批体现“高精尖新”技术的实验实训室。在实验实训室创建过程中,教师将自身积累的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进行资源转化,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赛项平台和中国技能大赛智能制造技术应用赛项平台基础上,联合企业共同研制代表企业先进应用技术、符合专业教育装备标准的教学设备120台套;发挥教师团队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开发符合岗位需求的实验实训项目200项。3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助力高技能人才培养依托苏州科教工业产业园区实
44、训基地,吸引西门子、雄克、贝斯特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实训基地。通过西门子PLC证书培训试点实训室、雄克自动化工装实验室、贝斯特智能制造单元等实践条件建设,培养智能制造领域专门人才,为相关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研发工程师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将实训基地升级成国内一流的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X证书培训评价组织紧密合作,建设5个满足1+X证书制度试点的高级证书实训室,参与1+X证书标准开发3项,参与编写证书培训考核配套教材5部。(六)打造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平台,助力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升级以打造年科技到账达千万元的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为抓手,培育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为重点,以智能制造工程中心2.O项目为支撑
45、,聚集智能制造产品生命周期中智能设计、生产和物流等环节,打造集“研发引领、示范应用、资源转化”于一体的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提升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树立服务中小微企业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行业标杆。1 .建设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破解智能制造关键难题围绕苏州地方企业转型中急需解决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难题,依托丁汉院士为顾问的科技创新团队,将江苏省智能工厂仓储物流工程研究中心和江苏省难加工零部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联合打造成年科技到账达千万元级的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成为地方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的策源地。与华中数控、宝鸡机床等企业合作,聚焦数字化设计、工业机器人协同制造、加工过程智能化控制等关键技术
46、,主持设计并推广国内知名企业自主品牌机床的切削加工单元;与施耐德电气共建“施耐德电气系统解决方案合作,破解企业物流仓储痛点,开发WMS(仓库管理系统)、WCS(仓库控制系统)等,形成标准化产品,积极向企业推广应用,破解企业智能化改造的难点问题。2 .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校企协同培育核心技术面向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和专业技术前沿,发挥专业群在智能制造领域所形成的技术优势,在保持专业群各专业现有特色优势基础上,实现专业布局的调整与转变,拓宽专业面,延伸专业内涵,促进科技新增长点的产生。聚焦近净成形技术和材料改性技术,升级新型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科研创新团队;聚焦智能设计制造和智能物流技术,筹建
47、智能制造装备设计及工程应用科研创新团队。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2个,主持和参与国家、地方标准制订10项,申获国家级项目2项、专利260件(发明专利180项),专利技术转让100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20篇,服务地区300家中小微企业产品创新和智能化改造。3 .组建应用技术研究实验室,促进科技成果反哺教学聚焦智能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智能设计、生产和物流等环节,结合智能制造工程中心2.0项目建设规划,建设智能工装设计与应用实验室、难加工材料切削技术研究与应用实验室和智能工厂仓储物流技术实验室等一批应用技术研究实验室,重点围绕AGV调试算法、大数据分析、智能设计、工业视觉技术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培育一批核心技术;在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开展示范应用,服务区域中小微企业技术改造;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为专业群研制实训装备、开发实训项目等,进而打通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应用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资源转化的创新链条,推动科研反哺教学,提升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七)整合优化智能制造特色教育资源,加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服务区域高端产业和行业企业发展为目标,依托“全国装备制造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10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