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的时态——读《散文的时态》之悟.docx
《公文的时态——读《散文的时态》之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文的时态——读《散文的时态》之悟.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公文的时态读散文的时态之悟近日读屏,读到作家周晓枫的文章散文的时态。这是一篇文学理论方面的佳作,曾被选用作为2021年浙江省高考语文科目阅读理解题的阅读材料。饶有兴趣地读罢此文,我忽然想到,能不能就公文的时态也做些探讨,写上一篇文章呢?我从事公文写作已有32年,对公文的时态,属于“日用而不知”(周易系辞上),从来没有认真琢磨过。然而,即便是后知后觉,也总比不知不觉、糊里糊涂要好。就此专门研究一番,想来不仅对自己继续走好文路有好处,对读者也会有启迪。诚如周晓枫所说,“汉语和英语不一样,所谓过去时、正在进行时、将来时,对我们来说只是昨天、去年、此时此刻、三个月以后等等这样的时间副词标注,之后并无词
2、形和句型的变化”。对汉语表达的这个特点,周晓枫抓得很准。但她没有谈到的是,对于不同时态,可以用不同的时间副词作标注,这一点英语、汉语并没有区别,区别在于英语往往通过词形、句型的变化加以呈现和区分,汉语则常常使用具有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意和区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属于殊途同归,很难说哪种方式更好,但我觉得汉语的表达方式因时态而产生的变化相对较少,因而更显简约。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写完了这篇文章(过去完成时)。我正/在抓紧起草这篇文章(现在进行时)。我将/打算/计划就此写一篇文章(将来时)。这三句话,分别对应着三种时态,其中都没有时间副词,但由于各自包含有标志性词语(下划线标注),时态是显而易见的。这种
3、表达方式,在所有基于汉语的写作中是一致的,无论写散文、写新闻还是写公文,以及其它文体。周晓枫认为,从古人到今人,往往习惯于用过去完成时态来写散文,从终点望向来路,作品平铺直叙,“事后诸葛”地讲道理,多数充满回忆的味道,容易使读者产生阅读上的安全感乃至倦意。与此相反,她更为主张像写小说一样,以正在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更注重表现“此时此刻”,更注重过程和细节,赋以对事物更多元、多义和多彩的理解,这样能为散文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一一“把读者凌空抓起来,直接扔进叙述的情境中”“使他们的角色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大道相通,大道一也。我历来主张,写文章要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公
4、文和散文都是“文”,一笔写不出两个“文”字。如果借用周晓枫的“时态观”来审视公文写作,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呢?首先必须明确,公文是应用文,要求结构严谨,表达准确、精练、明了。我们不能也不应把公文写得像小说一样充满悬念、扑朔迷离,写得像诗歌一样情感奔放、节奏跳跃,写得像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但是,也并不是说公文写作只能平铺直叙,只有一个平面上的几条线、一条线上的几个点,只是扁平的二维世界。适当吸收和借鉴文学创作别出心裁的结构方式、灵动多样的写作笔法,对于我们在保有公文实用性的前提下,增强其可读性乃至吸引力,无疑是有益的。公文以实用性为根本属性、第一属性,但并不排斥可读性。恰到好处的
5、可读性非但无损于实用性,反而有助于增强实用性。如果一纸公文在手,读者看不下去、看不进去,其实用性就无从谈起,没有任何意义。具体来说,我从散文的时态中主要获得了这样一些启示:时态的选择和运用不仅是语法问题,更是思维方式问题。周晓枫认为,“所谓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我理解,周晓枫所说的时态包括进行时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时态,是语法意义上的,一个句子就是一种时态。广义的时态,则是写作思维方式和文章整体意义上的,旨在以更具表现力(作者维度)和吸引力(读者维度)的方式巧妙处理文章核心内容所处之“时”与所写之“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由内而外、由写作思维之变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散文的时态 公文 时态 散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13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