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docx
《运城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城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运城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运城市人民政府2022年第一章规划背景1一、规划背景1二、“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主要成就2三、问题与挑战6四、发展机遇9第二章总体要求11一、指导思想H二、基本原则12三、发展定位14四、发展目标15第三章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21第一节构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21第二节建立特优农业产业体系27第三节提升打造现代农业生产体系41第四节创新农业经营体系51第五节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56第六节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58第七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66第四章全面推进乡村建设70第一节打造乡村绿色生态环境71第二节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76第三节
2、加强村镇体系建设81第四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85第五章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89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89二、传承弘扬优秀乡土文化89三、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90四、推进实施新乡贤工程91五、打造乡村文化生态新格局92第六章加强乡村全面治理93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93二、深化村民自治管理94三、推进乡村法治建设95四、加强乡村德治建设96五、建设平安乡村97第七章深化农村改革98一、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98二、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99三、推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100四、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01五、构建农民多重收入的形成机制101六、创新金融
3、支农服务102第八章保障措施104一、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104二、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机制104三、完善农业农村法规体系105四、加强和推动区域协作106五、严格考核评价107第一章规划背景运城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现代农业强市的目标任务,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按照农业“特”“优”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要求,以“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集群化、融合化”的发展思路,全面建设运城特色农业、功能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康养农业,打造新亮点,作出新示范,走出一条具有运城特色的“农、旅、居、养”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农业强
4、市特色道路。一、规划背景“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出雏型的关键五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两个“十五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宏伟目标。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成为未来30年“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强
5、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山西时强调:“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省委、省政府根据山西发展实际,提出了“三大战略”、“十大集群”、“六新发展总体发展战略,全面促进山西农业转型发展。运城作为农业大市,必须紧紧把握住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历史战略机遇期,准确把握“特”“优”农业的核心内涵,加快观念转型、方式转型和路径转型,率先在农业农村转型发展上踵出一条新路来。二、“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主要成就“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认
6、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省委农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决策部署,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总抓手,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力用好“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总抓手,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十三五”期间,“三农”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村各项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乡村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86.5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2.5亿元,比2015年增长35.5%,其中水果产
7、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为42.2%,水果产量685.1万吨,比2015年增长14.2%,对农业经济拉动作用最大,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25.5亿公斤以上。粮食、水果、禽蛋等产量稳居全省第一,生猪养殖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截止2020年,全市高标准农田383万亩。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16.6万千瓦,全省第一,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4.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水浇地面积647万亩,农民人均2亩多,是全省人均水平的2倍;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化板块化特色农业布局已经形成,设
8、施农业、功能农业、城郊农业、数字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凸显。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销售额占全省近20%,果汁加工能力占全省的90%、全国的35%,全市各类水果已出口73个国家和地区,运城果业发展已经上升为省级战略。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8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销售过亿元的农业企业35家。全市合作社、家庭农场数量达到L57万家,连续多年全省第一;省级以上示范社占合作社总数的3.17%,全市已基本建成覆盖农资、农机、畜牧、蔬菜、果树等多专业多环节,市、县、乡、村四级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3 .农村发展活力
9、持续增强。农村改革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已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办证工作。出台引导土地流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意见,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扎实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累计流转土地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27%。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育,农民合作社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已完成土地承包权、经营权抵押贷款全省试点。完成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出台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破零。推进供销社、农村水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和农业水价等改革。深化林业改革,完善了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配套政策。推
10、动农村信用社改制,发展了多种形式新型农业金融组织,出台了信用社资金扶持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运城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和重大行动,探索积累了发展经验,释放了制度活力,有效推动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4,农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坚持“清、拆、改、种、建”五治并举,广泛开展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大力开展农村巷道硬化、亮化、绿化、美化,集中解决“脏、乱、差、污、绿”等问题。积极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1515个,推动农民外出务工创业、返乡创业,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2020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
11、2947元。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5个贫困县实现如期摘帽,55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2.7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通过持续不断的乡村建设,全市农民生活条件和水平大幅改善。5 .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加强。全市民生领域公共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2.4%。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标准逐年提高,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市完成了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顺利并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运城教育品牌不断巩固,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教育资源开发成为转型发展新动能。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省级项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河东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取得阶段性进展,农村社会总体和谐稳
12、定。6 .乡村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完成农村“两委”换届。坚持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每年开展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提升培训,实现全覆盖。乡镇(街道)“五小”设施全部建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得到提升,乡村两级干部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普遍建立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制度,村民自治工作不断完善,规范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把“三零”单位创建与坚持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起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农村法治建设不断向前,“乡村治、百姓安”的局面正在形成。三、问题与挑战从总体看,运城市“三农”改革发展已经站在
13、了新的历史起点,深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条件得到极大提升。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运城乡村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仍处于低水平;乡村文化和农耕文明挖掘开发程度低,乡风文明亟待提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不紧,脱贫质量和成效亟待提升;乡村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必须顺应新时代要求和全市人民期盼,进一步增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 .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大而不强。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2020年第一产业产值占比16.3%,远高于全国7.3%和全省农5.3%的比例,经济结构落后。第一产业增加值中,种
14、植业占比81.57%,比重过高。农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缺乏优势企业、强势产业和知名品牌,农业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带动不广,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为1:1.18,远远低于全国22:1的平均水平。农产品市场功能不足,特色产品知名度低、知名产品影响力弱,没有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运城代表产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刚刚兴起,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深,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正处于起步阶段,动能不充分。2 .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产品多而不优,低端化、同质化严重,主要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竞争力不足。2020年全市粮食亩
15、产351公斤,低于全国382公斤的平均水平。农业保险深度仅0.38,距离基本农业现代化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经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蔬菜产量仅占蔬菜总产量的19.92%,经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水果产量占总产量的54%,符合市场高质量需求的产品不足。运城农产品出口额虽然近年逐步增长,但距出口高峰,尚有较大差距。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素质不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构不合理,2020年全市农业企业仅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的L79%,国家级龙头企业仅6家,销售过亿元的农业企业仅35家,龙头企业实力总体较弱。农民合作社发展重数量,轻质量,覆盖不广,农民入社率仅19%;合作社总体质量不高,省级以上示范社占
16、合作社总数的3.55%,国家级示范社仅占0.65%o家庭农场数量少,家庭农场经营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85%o部分农民素质还不高,培训覆盖率低,职业农民较少,农民适应生产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业小、散、弱和农民增收难问题突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亟待优化提升。4.农村基础建设相对滞后,城乡差别大。到2020年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9.27%,低于全省62.53%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滞后,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农村人居环境和农业生态等问题依然突出;乡土文化传承、保护和弘扬力度不够,婚丧大操大力、铺张浪费现象还较盛行,“因婚致贫”、封建迷信时有发生,乡风文明亟待提振。农村资源资产
17、效能低下,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乡村整体建设力度亟待加强。四、发展机遇“十四五”是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时期,站在百年历史的交汇点上,纵向看成效明显,横向比任务艰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国际环境的改变:“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织。世界将呈现经济增速放缓、科技革命突破、力量格局重构的叠加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将前所未有地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颠覆性变革,深刻改变国家间比较优势和竞争格局。农业的国际竞争更加
18、激烈,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大宗农产品价格呈现上升的趋势。国家战略的支撑:“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开局期。党的十九大及系列全会精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规划目标均强调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长期发展的战略支撑明显。省市战略的推动:从省级层面上,“十
19、四五”时期,全面深化落实“三大战略”“十大集群”、脱贫攻坚成效巩固和“六新”发展,目标明确支持有力,为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国家赋予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我省在“十四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崛起、高标准保护、高品质生活带来重要机遇。从全市看,运城作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具有较大的优势与机遇。运城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交汇处,既有产业发展的基础,又有物流四方的条件;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建设,作为山西省“三大战略”之一,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又赋予了运城率先发展的机遇;汾渭平原
20、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生产带,发展地位重要;打造运城现代农业强市、乡村建设先行市的目标,为运城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腾飞的基础,具备了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运城要重点发展“先进制造、新型材料、高效农业、文化旅游”四大产业,为我市加快农业农村转型发展带来重要机遇。总的来看,我市正处于转型改革集聚力量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虽然挑战严峻,但发展机遇优势多重叠加,大发展大跨跃已成必然。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大有可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全面推动运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
21、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牵引,以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为工作定位,坚持农业“特”“优”战略,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运城现代农业强市建设。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
22、组织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足富裕,瞠出一条具有运城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品特点和农民增收的新路子,在全省率先建成现代农业强市和乡村建设示范市,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1.坚持党管农村、农民主体。党的领导和农民主体的合力是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全面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主人翁地位,发挥人才聚集保
23、障作用,打造一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的乡村振兴主力军。2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农业“六新”发展,贯穿现代农业的全过程,是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的提升,应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在更高起点上推动运城农业的高标准建设,引领山西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3坚持城乡融合、改革创新。坚持以城乡融合、产城联动、信息共享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实现城乡要素的相互流动,协同发展,推进市域内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将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运城市 十四 农业 农村 现代化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14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