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写作.docx
《文学评论写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评论写作.docx(1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文学评论写作一、文学评论的几个要求1 .要注意评论的科学性。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2 .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4 .要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
2、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二、写作角度与内容:1 .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
3、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2 .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3 .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
4、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4 .谈谈作品的构思技巧。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2)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3)层次结构,如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一总、分一分;(4)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
5、;(5)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6)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5 .鉴赏作品的语言。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三、写作方法与过程:1.读懂作品。写作之前,要仔细阅读全文,精读作品,找出作品中
6、画龙点睛的句子,认真揣摩、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明确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力争有较深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阅读作品时可回忆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知识,以助探知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目的,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阅读作品一般采取“总体一部分一总体”的步骤。“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读作品,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部分”,就是对重要部分仔细地阅读,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通过分析研究,加深印象,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的特色,初步形成观点。“总体”,就是再次浏览全文,获得对作品完整的认识,最后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出自己准确的判断。2 .选准角度。阅读了作品
7、,把握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特色之后,那么,考生到底从哪个角度、选择哪个题目来写呢?这就牵涉到一个写作角度的选择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写好文学短评,在高考语文中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然后再根据考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经验来定。也就是说,要选择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所心得的、把握得最准确的、能够评好的角度来写。尤其是初学文学短评写作的同学,一定要扬长避短,要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3 .安排好结构。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它也是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因此,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文学短评结构的完整,短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总
8、一分一总”、“总一分”、“分一总”的结构模式。“总”,就是开头用简短精练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这篇文学短评总的内容概述出来。“分”,就是对照作品作深入的分析思考,有的放矢地列出鉴赏评析的要点;然后采用叙评结合、评析结合的手法,对原作品作深入的、有条理的分析。“总”,就是结尾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文学评论写作范本分析卡夫卡御旨据说,皇上临驾崩前曾在御床上向你传下一条御旨。而你不过是皇上的光辉在极其遥远的地方投下的一丝飘忽的影子,但皇上却恰恰只对你一个人一一可怜的属臣传下了这条御旨。皇上命传旨人跪在榻前,贴着他的耳,悄声传下了御旨。由于皇上对这条御旨很重视,因而讲完以后,还让传旨者在他的耳边复述了一遍
9、,并点点头表示领旨人没有弄错。临终前,群臣聚集,四周的护墙都拆除了,在高高的摇晃的拱形门前的台阶上,帝国的巨头们排成圆圈,当着群臣面,皇上遣出了这位传旨者。传旨者得令后随即就上路了。他十分强壮,精力充沛。他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分开拥挤的人群,辟出一条道来。遇到阻拦,他就指一指胸脯上的太阳标记;他畅通无阻,一直前往,没有别人像他这样顺当。但人群聚集得太多了,他们的房屋简直望不到尽头。如果传旨人能来到空旷的田野的话,他马上就会像飞一样地行走起来,这样不一会儿,你大概就会听到传旨人的拳头打你房门时发出的巨响。但代替这情景的却是,他的努力完全无用;他得不断地一再地穿过内宫里的屋子;可是他一直没有成
10、功;即使他穿过了这些内宫,也没有什么用;他还得费力下那些台阶;可是下台阶后,也是徒劳;他还得走过那些院子,但是,在走完第二个深宫四周的院落后,前面却又是台阶和院落;在它们后面又是一座宫殿,如此排列下去有好几千;假使他最终冲出最后一道宫门的话一一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一一于是,在他面前出现了一座都邑,它是世界的中心,那里堆积着很高的渣滓。这里还从来没有人能走得过去,更不用说一位带着死者的使命的人了一一当夜色来临时,你却坐在窗前,梦想着得到这道御旨。(刘小枫译)思路与提纲(一)内容复述:必要性。(二)主题意蕴:L点明隐喻:哪些方面。2.揭示隐喻:人物;场景。(三)艺术特色:象征手法。(
11、四)特别指出:意义的多元化。一切归于绝望读卡夫卡御旨御旨这篇情节并不复杂的短篇小说,却是一则蕴意不甚清晰的现代寓言。寥寥数百字,读来似乎得到的只是一些似懂非懂的领悟。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皇帝”(主要人物之一)临终前想通过一个传旨人将御旨传给“你”(主要人物之二),“你”作为小说中自始至终贯穿的线索,“是皇上的光辉在极其遥远的地方投下的一丝飘忽的影子”,然而“你”却受到皇上的重视,恰恰是唯一将得到御旨的人。如果“传旨人”(主要人物之三)顺利到达目的地,“你”将成功地得到御旨,而“你”的希望最终落空一一由于人群的阻挡,尤其是迷宫般的宫殿结构,“传旨人”的使命最终没有完成,“当夜色来临时,你却坐在窗
12、前,梦想着得到这道御旨。”作品一开始就使用了“据说”这个词,这是一个假定,一个道听途说的传言,卡夫卡其实就是用这样的假设确立了这篇作品的现代寓言特征。像变形记一样,卡夫卡的作品充满着变形、荒诞与象征意味,这篇令人费解的御旨也不例外。在我看来,御旨整部作品都充满着象征意味,而揭开其中的隐喻意义的,是三个主要人物(皇帝、“你”、“传旨人”),一个串联起人物的线索(御旨),以及那阻挠了传旨人的迷宫(宫殿的结构)。首先,御旨-希望。皇上的御旨是“你”日思夜想的东西,象征着一种梦想,一种希望;而结果却是希望落空,传旨人最终未能走出迷宫般的宫殿,这又象征着希望的破灭。其次,迷宫-现代社会。作者用8个句子不
13、厌其烦地描写了传旨人面临的困境,他走不出这个迷宫,迷宫象征着现代社会体制化的樊笼,也许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猜疑与隔膜,也许还包括人自身为自己设下的牢笼;而结果是传旨人未能找到出口,这又象征着人类面对自己设置的困境,永远也走不出去。第三,你-现代人或人类。“你”是小说中最模糊的一个人物,更具象征意味,隐喻着现代人或整个人类;而结果则是像“等待戈多”那样没有等到希望的到来,这又是一个象征,表现了卡夫卡的幻灭感与绝望感。感受着这样的象征意味,我们不难理解另外两个人物身上的隐喻色彩。皇帝是给“你”希望的人,现在却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这其实象征着人类希望的渺茫。传旨人代表着人类的努力,但最终也未能完成使命,
14、这岂不征兆着人类的一切努力都不过是一种徒劳?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承继了卡夫卡一贯的象征手法,大到整部作品的构思,小到人物的塑造、迷宫的描写,都表现出十足的象征意味。作者用一个“据说”,就奠定了整部作品的现代寓言的基调,可谓言简义丰;而在这部原本就篇幅不长的作品中,不惜笔墨连用8个句子描写层层叠叠、曲曲绕绕的迷宫,又可谓渲染尽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卡夫卡本人来说,这篇小说中的皇帝、御旨、传旨人、“你”等等,究竟在暗示什么,在我看来也许并不那么重要。我认为最好不要把它们的象征内涵理解成一种确定的、单一的意义,这样做无疑会大大消弱作品多重意义解读的可能。正如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的
15、“文本”理论一样,文本一经被创造,其内容与形式的自洽已构成一个独立的自足体,文本就在这里,作为一个读者是有权利做出自己的解读的。也许,笔者的这番解读并非卡夫卡的原意,但这又有何妨呢?象征本就充满着难以解索的隐喻意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思路与提纲(一)主题意蕴:逐联分析(另一种复述)。(二)艺术特色:诗画;意境;手法。(三)特别指出:文学史:山水诗的成熟。山水的画卷与人生的感怀王维山居秋暝细读这是一首山水诗歌的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16、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属于全景式的描写,交代了时间(晚)、时令(秋)和地点(山),似一幅水墨山水的画卷,营造出清新淡远、恬静舒畅的世外桃源景象。其中,“空”字不仅是对山的实写,也在一定意义上渲染了山的空灵之美,为全诗表现诗人的空旷寂静的心境做好了铺垫。而“新”字用得尤其出色,点出了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的山间气象,同样为诗人表现自己返璞归真的纯净理想进行了铺垫。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由首联的全景转入山中的近景,同样是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诗人通过描写如此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表现了自己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
17、舟”,则由山间自然景色转入人世之景。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的人们。这幅图画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向往纯朴本真的生活愿望。正因为此,作者在尾联自然而然地转入了感情的直接抒发: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虽然春天已去,芳华不再,但山间的秋色也格外动人,面对如此清新的山水,面对如此朴素单纯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留下来呢?至此,诗人通过对山间景色和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渴望归隐田园的理想与志趣,抒发了自己对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在艺术
18、上也非常成功。首先,诗歌一如既往地承继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可以说,首联、颔联和尾联,就分别是三幅关于山水田园的精致的画卷,诗人的理想和志趣则寄托在这样的画卷之中。其次,意境的清新淡远,诗人以“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翠竹”、“荷花”等意象,营造出清新淡雅远的诗歌意境。第三,陌生化的语言也是本诗的一个亮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采用了倒装的手法,将耳所听,眼所见放在前面,将“喧”和“动”的原因放在后面,不仅造成了阅读的陌生化效果,而且也非常符合当时的情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诗人先是听到竹林里的喧声,看到荷叶的动静,才发现(或许是推
19、测)浣女归、莲舟下的。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魏晋六朝时期,陶谢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人生感怀,为山水田园诗开宗立派。到唐代,王孟继承陶谢的诗歌传统,山水田园诗派蔚为大观,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创作日臻完美,手法也趋于圆熟,尤其是王维的山水诗作,如鹿柴、鸟鸣涧等,能够通过一种淡远幽深的意境,表现诗人归隐林下的志趣,以境写心,了无痕迹,象外有象,韵外有致,在看似简略的描写中隐含无限丰富的意蕴,在我看来,这首山居秋暝正是如此。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黄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评论 写作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24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