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docx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11页(书上)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世界,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中的机械运动,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作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取决于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机械性。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第二,形而上学性。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
2、变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第三,不彻底性。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仍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使自然科学又回到神学的怀抱中。(PPT)主要观点:1、物质观认为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最小的粒子一一原子,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按力学规律形成的,因而也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这种原子论的物质观是经典力学世界图景的理论基础。2、时空观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它又可以名之为延续性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
3、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3、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4、因果观认为可以把经典力学的因果关系推而广之,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5、相互作用观认为物质粒子之间或由它们构成的物体之间存在着万有引力,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的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总体而言,机械论自然观提供了一幅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图景。在这幅图景里,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时
4、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特点:1、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拒斥目的因。2、形而上学恩格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的相互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3、机械论浅薄的机械论:把万物都看成机器一一拉美特利。深层的机械论: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一一牛顿。4、决定论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宿命论”5、还原论牛顿:”在自然科学里,应该像在数学里一样,在研究困难的事物时,总是应当先用分析方法,然后才用综合方法。用这样
5、的分析方法,我们就可以从复合物论证到它们的成分,从运动到产生运动的力,一般地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遍的原因为止。”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1314(书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尿素的人工合成理论、元素周期律、电磁理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理论。它们深刻揭示了自然的普遍联系和辩证性质,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PPTh)18世纪后期及整个19世纪:1、星云假说德国哲学家康德1775年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
6、的星云假说a)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是吸引和排斥b)对恒星轨道,行星质量和密度分布作出解释拉普拉斯1796年出版宇宙体系论独立提出类似假说,并从数学和力学上分析论证。当拿破仑问此书为何没有一处提到“宇宙的创造者一一上帝”时,拉普拉斯回答我用不着那个假定”。星云假说的核心思想:太阳系不再是一个既成的东西,“天”在演化中。“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学术价值与思想价值的区别。2、地质渐变论赖尔的地质渐变论:1830年发表地质学原理,认变地球是一个“屡经变化的舞台,而且至令还是一个缓慢的、但是永不停息的变动物体”。从自然的原因来解释地球的形成及变化,驳斥了“灾变论”和“神创说二地质的
7、演化无须外来的神秘力量,是一个自然的发生过程,可以用科学来研究。演化的地球,思想上强烈地暗示着物种的演化。3、生物进化论达尔文:1859年物种起源。1)生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分化而来。2)微小的自发变异经过定向的选择可以积累成新种,人工选择会产生新种。3)由于繁殖过剩引起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会导致物种的自然选择。4)人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直接起源于猿。纯粹机械的进化机制,科学思维中目的论、上帝创世说遭受了重大打击。生物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4、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迈尔、焦尔、赫尔姆霍兹、格罗夫等,在不同领域、从不同角度独立发现能量转化与守恒定
8、律。迈尔的工作最具哲学的普遍性,焦耳的工作则最具科学的精确性。法拉第、麦克斯韦提出电磁理论。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阐明了物质的永恒运动。将自然哲学的直觉和洞见转变为精确的定律。5、细胞学说1838年施莱登发现植物细胞。1839年施旺发现动物细胞。将动植物在细胞水平上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性与统一性。还原方法在生命现象研究上的伟大成功。6、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原子论:道尔顿1808年化学哲学新体系。提出化学原子论。阿佛加德罗1811年提出分子概念。门捷列夫1869年提出化学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暗示原子是有结构的。3.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16(PPT)系
9、统的定义可以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要素的总体。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属性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定义主要强调: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1)系统的组成一一系统的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单一组成元素不能构成系统。不同的组成元素会形成不同的系统。基本组成:对研究目的来说,显得特别重要的或无须再分解的那一个层次的组成。2)系统的结构一一系统诸组成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系统诸组成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3)系统的环境一一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
10、件,控制系统的发展变化;环境会诱发或迫使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系统的功能。4)系统的功能一一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总体的行为、特征、能力和作用的总称。系统的功能是系统本身所固有的,但要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表现出来。4.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PPT上)具体来说,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关系。2)系统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会造成部分中旧质的消失而在整体中产生出新质。因此,在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又存在着质的间断性与量的不守恒性一一非加和性关系(整体突现性关系
11、)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方法论启示:1)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2)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5 .生态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21(书上)(1)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生态系统是由人类及其他生命体、非生命体及其所在环境构成的整体,它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等特征;人类通过遵守可持续性、共同性和公平性等原则,通过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仍应以人类为主体,包括
12、改造自然的内容,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防灾减灾;生态自然界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2)生态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它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PPT)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地球”“可持续发展”这两个口号就是生态自然观最简洁的表述。与传统中把自然视为“聚宝盆和垃圾场的观念相反,生态自然观把地球看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它以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主张适度消费取代过度消费;以尊重和爱护自然,代替对自然的占有欲和征服行为;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利和利益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
13、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1、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由其组成要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生物圈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自然界又可划分成大小不同的各种生态系统。无论是大的生态系统还是小的生态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2、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外,而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中,是与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息息相关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不是生态系统的征服者和统治者,而是生态系统中普通一员,人与其他生物在生态上是平等的。3、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并高于人类的利益。人类只是生态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整体的
14、利益高于部分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只有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类这个子系统的利益才有保证。4、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一切破坏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的行为都是错误的。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完整与繁荣,因此,人类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对大自然负有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5、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
15、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6 .关于科学的本质特征,西方有哪些基本理论?31(书上)(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第一,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是“真正的知识”,“科学就在于把理性方法运用于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第二,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第三,科学是“一种在历
16、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是一般生产力。第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它和资本结合起来,就成为资本家统治的工具而“迫使反叛的工人就范”。(2)国外学者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成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西方科学哲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到逻辑实证主义再到伪证主义、精致伪证主义、历史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演变历程,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对科学的理解。对上述这些研究,应该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3)科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
17、狭义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其特征。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PPT)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是求真、求实的活动。就科学活动的成果而言,科学是由概念、规律和理论等组成的
18、关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具有通用性、共享性。就科学活动本身而言,科学是种以探索客观世界规律为目的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探索性、创造性、预见性。就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而言,科学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具有一般生产力的特点。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属于知识范畴,但科学只是知识的一部分,是知识的较高状态。局部的经验、行家的判断等零碎的知识还不是科学。18世纪,哲学家康德提出了科学是一种知识系统的见解。黑格尔认为科学是系统化的知识,指出:“一堆知识的集聚,并不能构成科学。”2、科学是产生知识的实践活动。保加利亚学者伏尔科夫强调说:“科学的本质,不在于认识已有的真
19、理,而在于探索真理。”“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生产知识的社会活动,即是一种科学生产。”3、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所谓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家的所作所为,就成为科学的一种简单的定义。4、科学是一种方法科学是人类求真的一种认知活动、方法系统。科学家遵循和运用这套方法取得科学成果。在历史上,英国哲学家培根最早认识到科学方法是科学本质特征。他说,“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5、一种生产力马克思的科学观: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是一
20、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邓小平于1988年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6、科学还是一种文化这是从人类文明史的视角,指出科学既是知识生产又是精神的创造,它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科学文化。强调考察科学的文化本质与价值。7、科学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它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成为一种控制人的力量。“随着人类日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日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性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7 .技术的本
21、质特征。32-33(书上)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对这些观点应该应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3、技术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认
22、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观性、跳跃性和累积性的统一。(PPT上)“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技术是自然属性和社会
23、属性的统一。技术是对自然规律的运用。技术的目的总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技术的应用明显地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教育、民族传统等社会条件的影响。(1)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的统一技术的主体要素是指人类在技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活动能力,包括经验、技能、技术知识和理论。技术的客体要素主要指以工具、机器设备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技术在本质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能动关系,是人对自然界有目的性的变革。(2)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作为活动方式的技术手段,除了物质因素外,还有精神因素。人类在运用技术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同时还改变着自身,特别是使人所特有的思维能力得以不断的变化。(3)本身有一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 辩证法 概论 复习 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24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