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基础2.ppt
《量子力学基础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量子力学基础2.ppt(6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目 录,8-4 氢原子光谱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8-5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8-6 不确定度关系,8-7 波函数 薛定谔方程,8-8 一维无限深势阱,擂诞底肠凑捶忠芒圣穗靠篓唱舍匠硅小于翌获霓鸭晨靳扭暇缘龚抚播智迢量子力学基础2量子力学基础2,一.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8-4 氢原子光谱 玻尔的氢原子理论,1、实验装置:,氢放电管,魏篡综因佛脱僚屉故唱阑叉侧亚忻尝判皑五蚜感植裔不铰恩已低概凭阉鳖量子力学基础2量子力学基础2,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记录氢原子光谱的实验原理,氢放电管,23 kV,光阑,全息干板,三棱镜(或光栅),光 源,氢原子线状光谱,(摄谱仪),寞博江所戳据使终妻烹主砌鸿离颇镀终辗
2、凄叉悍肥羚胰田音墅胸钱凶条剧量子力学基础2量子力学基础2,2、氢原子光谱:,氟霜姐尊庆你瞳醚印插暮汀土缮蚁蹦疑和茶场腰捡联盐式算衍滚膏君仓报量子力学基础2量子力学基础2,1885年瑞士的巴耳末用经验公式表示出氢原子的前四条可见光谱:,6563A,4861A,4341A,4102A,3646A,B 恒量,其值为3646,武柱扣毖孺遇紧幽仍蔡赴担疽用堆溺颅拉太凿捷辑榷悼牟嘶孔荣迄丘瓦京量子力学基础2量子力学基础2,1889年瑞典物理学家里德伯提出一个普遍方程,-里德伯公式,的整数,不同的k对应不同的谱系;当k一定时,每一n 值对应于一条谱线,用波数(波长的倒数)表示:,-巴耳末公式(可见光区),巩
3、虏骆市闪抵尧垃空尹卸倔彭畦钮诌坏酝消议牟丧沥驼盘鲁信湖现兽孵字量子力学基础2量子力学基础2,1.k=1,n=2,3,莱曼系,紫外区2.k=2,n=3,4,巴尔末系3.k=3,n=4,5,帕邢系,红外区4.k=4,n=5,6,布拉开系,红外区5.k=5,n=6,7,普芳德系,红外区6.k=6,n=7,8,哈菲莱系,红外区,1890年里德伯,里兹等人发现碱金属原子光谱有类似的规律,里兹并合原理反映了原子的内在规律,-里兹并合原理,就卉戴饺泰萝蔷料病甫顷阴睁舜怀勤袱庶潍鳞单娩蛰客蛋潜索柏饶顺宫敌量子力学基础2量子力学基础2,k=1,n=2,3,莱曼系,k=2,n=3,4,巴尔末系,k=3,n=4,5
4、,帕邢系,月墅滞示返肥膘柔译亩珍培愁赡调找冤痞相玄坡流轿豪肝美钠巡腰噎鸦逗量子力学基础2量子力学基础2,二.玻尔的氢原子理论,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发现了电子,很多人提出各种不同的模型,1907年卢瑟福等人通过粒子对原子核的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逊模型,离中心越近散射角越大,卢瑟福:“这几乎就如你用15英寸炮弹射向一张手纸,结果它反回来击中了你一样不可思议”,1904年汤姆逊提出原子的“嵌梅布丁”模型:每个电子分布在正电荷组成的球中,并绕平衡位置震荡,娘勒商旺瀑沼划志亩箔惹栈报久粮俊札釜革燕垒权姿继滥恕猖冤原胖茨木量子力学基础2量子力学基础2,1910,粒子轰击原子,卢瑟夫
5、Rutherford 1871-1937,孵猎戳链廊缉岁戍唆硼癌拌献镑览惠谤敏颇碎鄂烂酮苛灭绵夺揩俞斡窖效量子力学基础2量子力学基础2,汤姆生利用电场和磁场来测量这种带电粒子流的偏转程度,以推测粒子的重量。粒子愈重,愈不易被偏折;磁场愈强,粒子被偏折愈厉害。测量这些粒子被偏折的程度和磁场强度,就能间接地测出其质量,亦即能得出粒子所带电荷与其质量之比。,汤姆生的阴极射线实验 汤姆生与其他青年物理学家一起,研究为什么气体在X射线照射下会变成电的导体。他推测:这种导电性,可能是在X射线的作用下,产生了某种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微粒。他甚至认为:这些带电微粒可能就是原子的一部分。这种想法,在当时不能接受,
6、世界上哪有比原子更小的东西呢?,为了搞清楚通电玻璃管内从阴极发出的射线就是由那些连续发射的粒子所组成。汤姆生想称量出这些粒子的重量。可是怎么去称量那么小的粒子呢?,颂益喷叠藉缓递瞬粳粪副羚商目棺铬拐药膨杆短领奈曝桓付孵狙爆穿诡舞量子力学基础2量子力学基础2,1897年,汤姆生根据实验指出,阴极射线是由速度很高(每秒10万公里)的带负电的粒子组成的。起初称为“粒子”,后来借用了以前人们对电荷最小单位的命名,称之为“电子”。实验结果表明,阴极射线粒子的电荷与质量之比与阴极所用的物质无关。也就是说,用任何物质做阴极射线管的阴极,都可以发出同样的粒子流,这表示任何元素的原子中都含有电子。,袭呀摇镰驭釉
7、拄栖冒卧锌欧噶号廓栈盏辰河赊以祥歪绽村悯衔核琴葱挺晚量子力学基础2量子力学基础2,电子 的发现1898-汤姆逊,J.J汤姆逊,1906 J.J汤姆孙 英国 通过气体电传导性的研究,测出电子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 获诺贝物理奖,滇崇婚烤烽爽受贬高猎奄戮排最券凛陈攻败蹭卤闷昂凉失洁掣赣搁孵闲耍量子力学基础2量子力学基础2,从电子的发现看科学实验 纪念汤姆逊发现电子一百周年 19世纪末,物理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牛顿力学热力学电磁学和光学,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在应用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所有的物理现象几乎都得到了完满的解释。19世纪20世纪之交,实验上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发现,打破了物理学
8、界这沉闷的气氛,引起了许多物理学家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从而揭开了现代物理学的序幕。电子的发现不仅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开创了近代粒子物理实验的先河。对气体放电现象的研究导致了阴极射线的发现,许多物理学家对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奠定了汤姆逊发现电子的实验基础。现在我们再来重温电子被发现的过程仍能够学到许多有关科学实验的知识,从中得到启示。电子的发现 对阴极射线的本性做出正确答案的是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教授 J.J.汤姆逊。有关阴极射线的迷引了他浓厚的兴趣。从1890年起,他带领着学生进行阴极射线的研究。他思索着用什么方法可以揭开这个迷呢?他对以往的实验进行了考察,认为克鲁克斯等人的带电微粒学说
9、更符合实际。要是阴极射线是一种带电的微粒(原子或分子),那么它不仅能在磁场中偏转,也应该在电场中偏转。汤姆逊还认为更重要的是应该设法测出阴极射线中那些粒子的质量。为此,他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验:1、直接测量阴极射线管所携带的电荷。他将佩兰实验装置做了改进,将连到静电的电荷接收器(法拉第圆桶)安装在真空管的一侧,不加磁场时,没有 电荷进入接受器,加上磁场时,使阴极射线偏转,当磁场达到某一值时,接收 器接收到的电荷剧增,说明电荷确实来自于阴极射线。2、使阴极射线受静电偏转。J.J.汤姆逊重复了赫兹的静电场偏转实验,起 初和赫兹一样没有看到阴极射线的偏转。看来,汤姆逊将得到和赫兹相同的结论了。可是
10、,细心的汤姆逊没有放过实验中出现的哪怕是非常细微的异常现象。他发现在金属板上外加电压的瞬间阴极射线出现了短暂的偏转,然后很快的回 到管壁标尺的中点。汤姆逊抓住这瞬间的异常,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他认为现在的装置中没有观察到持续而稳定的偏转很可能是由于放电管内气体的存在。当阴极射线穿过气体时会使气体成为导电体,射线将被导电体包围起来,屏蔽了电场的作用。由此,他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验必须在更高的真空中进行。汤姆逊利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真空技术,将放电管内的空气一直抽到只剩 下极少量的空气时,终于排除了电离气体的屏蔽作用,使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发 生了稳定的偏转,偏转的方向表明阴极射线带的时负电荷、取得
11、了突破性的实 验结果。3、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了阴极射线的荷质比。一种方法是在一只特制的阴极 射线管上进行的,见图3所示。在管子的中间有一队金属电极D和E,在管子端部 的管壁上贴了一长标有刻度的标尺,当接通电源以后,从阴极C发出的阴极射线 成为细束,然后穿过金属板D和E间的空间,最后打在管壁标尺的中心,并发出 荧光。如果在电极D和E上加上一定的电压,阴极射线就被推向一边,不再达到 标尺的中心,从管壁的标尺上很容易得出偏依大小。在管子的两侧各加一个通 电线圈,以产生垂直与电场的磁场。汤姆逊巧妙地将电场和磁场结合起来,选 择合适的电场和磁场,可以使磁场产生的作用力恰好等于电场产生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由
12、阴极射线束打在管壁上所引起的荧光不受到任何偏转,这样可以 从电场和磁场的大小计算出阴极射线的速度。再根据阴极射线在电场下引起的 荧光点的偏移,就可以算出阴极射线中粒子的荷质比e/m。另一种方法是测量阳极的温升。阴极射线打击到阳极,会引起阳极的温度升 高。J.J.汤姆逊把热电藕接到阳极,测量它的温度变化。根据温升和阳极的热容 量可以计算出粒子的动能,再从阴极射线在磁场中偏转的曲率半径,推算出阴极 射线的荷质比与速度。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结果相近,荷质比都是e/m(1011库仑/千克。J.J.汤 姆逊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改变放电管的形状、改变管内气体的压力,甚至改变阴极物质的材料或改变管内气体的种类
13、,测得的荷质比均不变。1897年4月30日,J.J.汤姆逊向英国皇家研究所报告了自己的工作,后又以 论阴极射线为题发表了自己的论文。他指出阴极射线粒子的e/m值比起电解 的氢离子e/m值大得多,约1700倍。原因何在呢?不是阴极射线粒子的质量比氢 粒子小得多,就是它的电荷比氢粒子的电荷大得多,或两者兼而有之。J.J.汤姆 逊认为,根据勒纳德的薄铝窗实验,阴极射线粒子的质量应该很小,比普通分子 小得多,才能解释阴极射线透过薄铝窗的事实。接着,J.J.汤姆逊和他的学生们用几种方法直接测量到了阴极射线载荷子所 带的电量。其中一种方法是采用威尔逊(C.T.R.Wilson)发明的云室,即带电粒子可以作
14、为一个核心使它周围的水蒸气凝成小水滴的方法,测量了阴极射线粒子所带的电荷量与稀溶液电解中一个氢离子所携带的电荷量是相等的。1899年,J.J.汤姆逊采用斯坦尼(G.T.Stoney)的“电子”一词来表示阴极射线粒子。“电子”原是斯坦尼在1891年用于表示电的自然单位。这样,J.J.汤姆逊最终解开了阴极射线之谜,发现了电子。随后,他又研究 了许多新现象,以证明电子存在的普遍性。光电效应是1887年赫兹发现的,但光电流的本质一直没有搞清。1899年,J.J.汤姆逊用磁场偏转法测定了光电效应产生的带电粒子的荷质比e/m。他用锌板 作为阴极,平行的阳极约距1厘米,紫外光照射在锌板上,从锌板上发射出来的
15、 光电粒子经电场加速,向阳极运动,整个装置处于磁场H之中。在磁场的作用下,光电子作圆弧运动,只要磁场足够强,总可以使这些粒子返回阴极,于是极间电 流降至零。根据电压、磁场和极间距离,可计算出光电粒子的荷质比e/m,它与 阴极射线的荷质比相近,这就肯定了光电流和阴极射线实质相同,都是高速运动 的电子流。热电发射效应是1884年爱迪生(T.Edison)发现的,称爱迪生效应。他发现在 白炽灯泡中,白炽碳丝加热后有负电逸出。J.J.汤姆逊同样用磁场截止法测其荷 质比,证明这一负电荷也是电子。射线是卢瑟福(E.Rutherford)在1898年发现的,不久,贝克勒尔(H.Becqu-erel)用磁场和
16、电场偏转法测得(射线的荷质比和速度,证明(射线也是高速电子 流。大量的实验事实表明:不论是阴极射线、(射线还是光电流,都是电子组成的;不论是由于强电场的电离、正离子的轰击、紫外光的照射、金属受灼热还是放射性 物质的自发辐射,都发射出同样的带电粒子电子。三、诺贝尔奖得主和科学园丁 自阴极射线发现后,大批科学家包括希托夫、克鲁克斯、瓦尔利、哥尔茨坦、赫兹、勒纳德、佩兰、汤姆逊等人研究了阴极射线,历时20余年。在大量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汤姆逊最终发现了电子的存在。因对阴极射线的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19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勒纳德教授在授奖仪式上的演讲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他说:“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
17、,一方面谈一下我的工作是如何依靠了别人的工作,另一方面谈一下后来的、或多或少是 同时代的其他研究者的工作是如何在若干方面和我的工作相联系。因此,用一个比喻,我尊敬的瑞典科学院的同行们,在你们的院士证书的扉页上用过的比喻,现在我不仅要讲得到的果实,而且要讲结出果实的果树和栽培它们的人。这个比喻对我 来说尤其合适,因为我决不是属于收获果实的人,我只是一个植树的人,照料果树的人或者只是对这些有帮助的人。”勒纳德这儿指的比喻是瑞典科学院院士证书的 扉页上有一个盾形图案,画面是一个园丁在种植幼树,上面题有格言:“为了我们的后代。”勒纳德因研究射线而获诺贝尔奖。他发现了阴极射线可以穿过铝片继续 在管外的空
18、气中行进。他的发现是受到他老师赫兹的启发,在赫兹实验的基础上作 了改进,成功地将阴极射线引出放电管外,使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工作有可能在比以 前更简单、更方便的实验条件下进行。使得勒纳德以及其他科学家进行了一系列有 价值的实验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勒纳德是一个植树的人,照料果树的人。而收 获果实的是汤姆逊。是汤姆逊总结了20余年有关阴极射线的实验结果,用巧妙的实 验方法测定了阴极射线的荷质比,最后确定了电子的存在。使20余年有关阴极射线的争论告一段落。电子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开始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 猛进的新纪元。享受现代文明的人应该感谢现代物理的植树人之一、开创粒子物理实验的先驱、19
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J.J.汤姆逊教授。,钠白腺尚枣溺污巩曾秉君塘妨采苇噶踢猾曼锈蠕剿扣吻欲方想恳肃朗糯烷量子力学基础2量子力学基础2,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核模型: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作轨道运动的电子组成,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生于新西兰父亲是农民和工匠,母亲是乡村教师,1894年从坎特布雷学院硕士毕业,还因无线电实验研究方面有成绩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一年1895年进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学习。1896年春末,把研究方向转到放射性上,1898年到加拿大的麦吉尔大学任物理学教授除教学之外,他继续研究放射性1907年他出任英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量子力学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32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