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8手术管理制度.docx
《3.2.2.8手术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2.2.8手术管理制度.docx(4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Cl3.2.2.8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为了确保手术及有创操作的安全和质量,加强我院各级医师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的管理,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分级管理办法要及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参照有关资料,经院办公会研究制定本制度。一、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手术及有创操作指各种开放性手术、腔镜手术及介入治疗(以下统称手术)。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将手术分为四级(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手术权限为两级):(一)一级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各种手术。(二)二级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二、手术医师分级依据其卫生技术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
2、位工作的年限等,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一)住院医师1、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获得临床本科学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2、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临床本科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三)副主任医师:1、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三、各级医师手术权限(一)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可逐步开展一级手术。(二)主治医师: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可主持二级手术.(三)副主任医师:可主持二级手术。四、手术审批权限手术审批权限是指对拟施行的不同级别
3、手术以及不同情况、不同类别手术的审批权限。(一)常规手术1、一级手术: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审批,并可签发手术通知单2、二级手术:科主任审批,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报批手术通知单。(二)急诊手术预期手术的级别在值班医生手术权限级别内时,可由科室主任或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报批并施行手术。五、具体实施手术的相关规定(一)二级手术必须有科室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一名以上的医师参加。(二)一级手术应有科室主任或主治医师一名以上的医师参加。六、手术过程管理规范(一) .凡需住院手术的患者,应做好手术前各项检查,明确诊断,选择好手术适应证后,方可决定手术,科室要严格遵照各级医师手术范围合理安排手术人员。(二) .手术前,负责
4、医师填写好手术知情同意书(协议书),患者填写委托书者,可由被委托人签署.患者危重急需手术,但无行为能力且家属不在时,由科室或急诊值班医师报告医务科或分管院领导,批准后方可手术,但病历中必须详细记录以便备查。(三) .凡住院施行的手术,手术前负责医师都要写好术前小结,并由上级医师阅批后签字。(四) .急症手术,负责医师及时通知护理部做好术前准备,护理部及麻醉医师应积极主动配合急诊手术,不准无故刁难,推脱或拒绝。(五) .手术前麻醉师必须检查手术的患者,如术前准备不符合麻醉要求,麻醉师有权决定延期手术。(六) .各级医师要严格按照制定的”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进行手术。(七) .
5、参加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手术室的各项规定,术前认真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床号,诊断,手术部位后,方可手术.对违反制度以及不按无菌技术进行操作的医务人员,护士长有权停止手术,并根据情节及造成的后果追究个人责任。(八).手术中,术者和助手应密切配合.参加手术人员在术中对患者应高度负责,不得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在患者紧张状态下更应严格执行医疗保护性制度.台上会诊时,有关人员应随请随到,如发生意外,台上和台下医务人员要积极采取措施,由主刀医师负责组织抢救,并酌情请示上级医师或报告有关领导协助处理.手术当中主刀或助手发生意外(如晕倒等情况),由在场的最高职称人员决定替代人员或启动人员紧急替代程序。(九).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缝合前,术者和助手应仔细检查术野内是否有活动出血和异物存留.手术结束,要对患者的全身情况和手术情况做一全面严格检查。(十).患者手术后如病情允许,由负责医师及麻醉医师一同送回病房,手术医师应开好术后医嘱,并向病房值班人员交待注意事项。(十一).若遇特殊情况(例如:急诊,病情不允许等),医师可超范围开展与其职,级不相称的手术,但应及时报请上级医师,给予指导或协助诊治。七、医务科负责监督检查,发现违反以上规定者,有权停止其手术并按有关规定处理。7.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实施。2019年9月10日3.2.2.8Cl手术审批权限制度一、手术分类主要根据手术过程的复杂性和对手
7、术技术的要求,把手术分为甲、乙、丙、丁四类。二、手术医师分级根据其取得的卫生技术资格及其相应受聘职务,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规定手术医师分级。(一)住院医师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内,或临床硕士生毕业,从事住院医师工作2年以内者。2、高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工作3年以上,或临床硕士生毕业,从事住院医师工作2年以上者。(二)主治医师1、低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工作3年以内,或临床博士生毕业,从事主治医师工作2年以内者。2、高年资主治医师:担任主治医师工作3年以内,或临床博士生毕业,从事主治医师工作2年以上者。(三)副主任医师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工作3年以内者
8、。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医师工作3年以上者。3、主治医师担任责任医师者,等同于低年资副主任医师。(四)主任医师三、各级医师手术范围(一)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逐步开展并熟练掌握丁类手术。(二)高年资住院医师:在熟练掌握丁类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丙类手术。(三)低年资主治医师:熟练掌握丙类手术,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乙类手术。(四)高年资主治医师:掌握乙类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适当开展一些甲类手术。(五)低年资副主任医师:熟练掌握乙类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逐步开展甲类手术。亦可根据实际情况,经医务部门或分管院长批准后,独立进行部分已开展的甲类手
9、术、经批准的新开展的手术和科研项目手术。(六)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在主任医师指导下,开展甲类手术。亦可根据实际情况,经医务部门或分管院长批准后,独立进行部分已开展的甲类手术、经批准的新开展的手术和科研项目手术。(七)主任医师:熟练完成经医务部门批准的已开展的甲类手术,独立完成已批准的新开展的手术和科研项目手术。四、手术审批权限规范和执行手术审批权限,是控制手术质量的关键。(一)正常手术1、甲类手术:指经医务部门批准的已开展的甲类手术。由科主任(单一专业组的由责任医师)审批,报医务科备案。特殊手术,由科主任根据科内讨论情况,签署意见后报医务科科长或分管院长审批。2、乙类手术:由科主任(单一专业组的
10、由责任医师)审批。3、丙类手术:由责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审批。4、丁类手术:由主治医师审批。(二)特殊手术凡属下列之一的可视作特殊手术:1、被手术者系外宾、华侨、港、澳、台同胞。2、被手术者系特殊保健对象。3、各种原因导致毁容或致残的。4、可能引起司法纠纷的。5、疑难、复杂、诊断不明及高风险的手术。6、请外院医师参加的手术。以上手术,须经科内(单一专业组的组内)讨论,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科备案。(三)值班期间的急症或紧急手术经治医师应当机立断作出决定,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事后补办审批手续。五、麻醉科实施麻醉前应查看手术审批的落实情况1、非急症手术在麻醉前要检查术前小结,如发现没有按规
11、定的审批手续时,应缓接病人或暂不实施麻醉,等手术审批手续完备后再实施麻醉。2、急症手术时如出现违反规定者,应向手术者提出警告,如无效时应向科主任或医务科报告,但不要影响手术或抢救的进行。六、新开展甲类手术:由科室提出申请,经医务部门同意后报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后进行。紧急情况时,需邀请上级医院会诊进行,术毕一周内补办书面手续。序号手术及操作名称手术分级1阑尾切除术一级2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一级3肛周脓肿穿刺抽吸术一级4肛疹切除术一级5腹股沟疝修补术一级6胸腔闭式引流术一级7胸壁肿瘤切除术一级8胸腔穿刺术一级9门诊、急诊、中小面积创伤清创术一级10脓肿单纯切开引流术一级11简单手外伤处理一级12胃肠镜
12、一级13胸腔穿刺术一级14腹腔穿刺操作技术一级15门诊、急诊、中小面积创伤清创术一级16脓肿单纯切开引流术一级17简单手外伤处理一级18胃肠镜一级19上环、取环、人工流产、药物流产一级20诊断性刮宫一级21前庭腺脓肿切开引流术一级22巴氏腺类肿切开术一级23局麻一级24神经阻滞麻醉一级25骨牵引术一级26常见骨折手法复位术一级27关节脱位手法复位一级28筋膜缝合术一级29皮肤和皮下组织脓肿抽吸术一级30皮肤和皮下组织血肿抽吸术一级31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引流术一级32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异物取出术一级33皮肤和皮下坏死组织切除清创术一级34甲床去除术一级35拔甲术一级36皮肤和皮下组织非切除性清创
13、一级37皮下组织病损切除术一级38皮肤缝合术一级39清洁伤口一级40外固定置换一级41伤口填塞物置换一级42缝线去除一级43导尿管去除一级44石膏外固定去除一级45洁牙一级46拔牙术一级47阻生齿拔除术一级48牙齿充填一级49牙齿修复一级50牙固定桥安装一级51牙活动桥安装一级52根管治疗伴冲洗术一级53牙龈脓肿切开术一级54牙齿充填一级55牙齿修复一级56牙固定桥安装一级57牙活动桥安装一级58根管治疗伴冲洗术一级59牙龈脓肿切开术一级60心肺复苏一级61电除颤一级患者术前评估制度一、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由有资质的医师、护士及相关人员对患者进行的病情评估。二、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
14、查等手段,明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心理和生理状况、营养状况、治疗依从情况、家庭支持情况、医患沟通及自理能力等,以此为依据,制定适宜有效的的诊疗方案,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三、患者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包括:所有住院患者评估、手术前评估、麻醉评估、手术后评估、危重病人评估、住院患者再评估、住院前评估等。四、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对患者的评估:普通患者病情评估应在8小时内完成,急诊患者应该1小时内完成,ICU患者应在15分钟内完成,特殊情况除外。五、执行患者病情评估人员的职责1 .在科主任(护士长)指导下,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书写医嘱和病历。2 .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患者变化及疾病诊疗
15、流程,适时地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3 .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的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患者隐私。4 .评估结果应当告知患者或委托人,患者不能知晓或无法知晓的,必须告知患者委托的家属或直系家属,同时医院启用住院病人(或家属)知情谈话记录,对住院患者入院后、住院病程、出院前必须要有三次谈话记录,评估结果必须在三次谈话记录中焦准确的体现。5 .积极参加患者病情评估专业教育、培训工作,掌握专门的病情知识和技能,定期参与考核,持续改进评估质量。六、医师对患者病情评估1 .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主要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等手段进行。2 .按照相关灰度,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入院记录等
16、病历书写。新入院患者还应在首次病程记录中进行首次患者病情评估及病历分型病友规范的记录。3 .手术(或介入诊疗)患者还应在术前依照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进行术前评估。4 .患者入院后发生病重、病危等特殊情况的,主管医师应及时向上级医师请示,科室应组织再次评估。必要时申请全院会诊,进行集体评估。5 .住院患者230天的患者、15天内再次住院患者、再次手术患者,主管医师应按照相应的评估要求进行病情评估,重点针对患者长期住院、再次入院、再次手术原因进行评估。6 .患者入院经正确评估后,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协商在本院继续治疗或转院治疗,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7 .对出院患者要进
17、行出院前评估,完成出院记录,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现状、治疗效果、随访事项、饮食注意事项、康复注意事项及未解决的问题等。8 .入院48小时主治医师和72小时副主任医师(或主任医师)查房时要对患者病情进行动态评估,并将病情结果记录与病程记录中,记录必须要标明“病情评估”字样。9 .患者入院第8天,必须由上级医师再次对患者病情评估,并在查房记录中进行记录,并在查房记录中进行记录。10档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更重要医嘱及患者实行重大操作(如血透、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插管等)、手术前及手术后第一日均要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并在病程记录中完整记录。IL专科病历必须在转出、转入记录中记录对患者的病情评估,转入病历视为
18、新入院病历,转入后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必须在48小时或72小时内要对患者病情再次评估并记录于病程记录中。七、护理对患者的病情评估1 .初次评估(I)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2小时内完成初次评估并记录,主要内容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费用支付及经济状况营养状态自理能力和活动耐受力患者安全家庭支持教育需求疼痛和症状的管理出院后照顾着和居住情况。(2)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治疗护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并提供必要的教育及帮助。2 .再次评估(1)护士至少每班对危重、手术前一天、手术当天、术后三天内患者进行评估、记录,主要内容:按已注定其测量生命体征生理状态心理状态营养状态自理能力和活动耐受力患者安全家庭支
19、持教育需求疼痛和症状管理治疗依从性。(2)在下列情况下,需对患者及时评估及记录;评估重点内容按医嘱及病情需要决定。判断患者对药物、治疗及护理的反应;病情变化创伤性检查镇静/麻醉前后。八、教育监督考核机制1 .对于具备患者病情评估资质的临床医师及其他岗位卫生技术人员,由医务股、护理部每年组织1-2次患者病情评估培训和教育,提高评估工作质量。2 .本制度执行情况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中,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和奖金挂钩。3 .医务股、护理部等职能部门对患者病情评估开展情况进行不定期监督检查,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相关科室,并限期整改。4.对于在执行患者病情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重大失误,造成
20、恶劣影响者,相关职能部门将根据医院相关规定严肃规定。术前讨论制度1、凡重大、疑难、新开展、诊断未确定的探查手术及二级以上择期手术,均需进行术前讨论。二级以上急诊手术无条件进行常规术前讨论时,应由主管医师召集至少一名三年以上的主治医师参加讨论,由职称最高者担任主持人,讨论结果向科主任汇报。2、二级手术的术前讨论在医疗组内进行,由医疗组长主持,参加人员为医疗组成员,必要时通知护士长、责任护士参加。3、三级以上手术、新开展手术、重大手术、疑难手术、外请专家进行的手术、诊断未确定的探查手术的术前讨论由科主任主持,全科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参加。主持人根据需要确定其他应参加讨论的人员,如麻醉医师、医技专
21、业、其它临床人员、管理人员等。4、讨论前,主管医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病历、影像学资料、各种辅助检查报告及查房用具等,同时将病情提前通知参加讨论的人员,疑难病例应提前一天请相关专业会诊。5、术前讨论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术前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手术风险评估、术前准备情况、术前诊断、手术指征、拟施手术及拟施麻醉方案、手术风险与利弊、手术中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对策、是否需分次完成手术、手术后观察注意事项及护理要求、手术后治疗措施、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参加手术和麻醉的人员等。6、主管医师在术前讨论会上,应首先就上述内容筒明扼要地提出初步意见,然后逐一讨论研究。参加讨论人员应认真检查患者,详
22、细分析病情及辅诊资料,提出各自意见。7、主持人应在最后就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决定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者和参加手术人员以及其他事项,指定相关人员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如为重大手术,应安排专人提前填写手术报告审批单。手术报告审批单一式两份,一份保存于病历中,一份上报医务部备案。8、术前讨论结束后,主管医师应根据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认真填写“手术风险评估表”。9、非急诊手术的术前讨论应在手术前13天内完成。术前讨论结束后五天内实施手术的,手术医师应在手术前一日对患者病情进行重新评估,将评估结果报科主任,由科主任确定是否重新进行术前讨论。术前讨论结束五天后仍未实施手术者,在实施手术前必须重新进行术前讨论
23、。10、二级手术的术前讨论意见应由主管医师归纳记录到术前小结中,手术者负责审签。三级以上手术、新开展手术、重大手术、疑难手术、诊断未确定的探查手术的术前讨论应由专人记录在病例讨论记录本中,讨论结束时记录人签字、主持人审签。主管医师根据讨论内容填写术前讨论记录,经主持人审签后列入病历之中。新入院急诊手术患者的术前讨论意见应由主管医师归纳记录到术前小结中。Ih术前讨论程序(一)患者主管医师汇报病历内容,提出手术指征,汇报术前准备情况。(二)医疗组主治医师或组长报告医疗组意见,包括术式选择、麻醉选择,简要手术步骤、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处理。(三)全科讨论(四)主持人总结。(五)患者主管医师根据讨论内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3.2 2.8 手术 管理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33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