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docx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docx(4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 .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二O2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田可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3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4 .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5 .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
2、言获得.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6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7 .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8 .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9 .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1
3、0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11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12 .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13 .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第一节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对比分析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学的理
4、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1 .对比分析假设的理论阐释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分析方法以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2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包括三个方面:1)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及其分布,连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中去。2)当学习者的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相似时,就会产生正迁移,学起来比较容易;当目的语与母语结构特征有差异时,就会产生负迁移,也就是母语干扰,学起来比较困难。母语干扰是引起困难和偏误的主要原因或者唯一原因。3)差异=困难,差异与困难相对应,差异越大困难越大,这种差异构成了语言习得的难度等级。3 .对比分析的
5、分析方法,顾名思义是对匕5口分析,系统对比学习者的母语系统和目的语系统。对比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而且语音、语法的对比较多.4 .对比分析的目的可以是预测学习者的难点,也可以是7寸学习者的偏误进行解释。5 .“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过高估计了对比的预测功能.6 .弱势说”:把重点放在事后错误的分析上,通过对比来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目的是在偏误出现后通过对比来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三对比分析的步骤和难度等级对比分析包括描写、选择、比较、预测四个步骤。描写:是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
6、个语言系统进行细致描写。选择:结合偏误找出造成学习者学习困难的语言项目.比较: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对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预测:在对比的基础上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在哪些方面出现错误进行预测。第二节偏误分析一偏误分析产生的背景1 .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2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并提出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进行描写和分析的系统方法。3 .偏误的四种类型(Dulay&Burt):语际偏误(两者之间,母语对目的语的影响);语类偏误(目的语内部);类型混淆;特殊类型的偏误.4 .失误指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偏
7、误不是偶然发生的,是有规律的系统性偏误。二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偏误分析一共包括五个步骤: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价偏误.(一)收集资料:进行偏误分析的第一步目标是收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语料,通常要考虑三个问题:收集方式、收集范围、影响偏误的因素。1 .偏误的收集方式。(1)按照收集时间长短,收集方式分为横向、纵向两种。(2)采取诱导的方法收集语料,一种是比较自然的方法,像面谈、作文等方式;另一种是实验的方法,如双语句法测量等。2 .偏误的收集范围.收集范围按大小分为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三种。3 .影响偏误的因素。外部因素:学习者的母语背景,学习者的偏误是口语的还
8、是书面语的,是自由交谈中出现的偏误还是书信中的偏误,会话的主题和内容等等。内部因素:被试语言水平、语言习得环境、学习经历等。(二)鉴别偏误首先是偏误的标准问题;其次是偏误和失误的辨别问题;第三是隐性偏误和显性偏误的鉴别问题。第四是得体性问题。(三)描写偏误1 .描写偏误是对可以观察到的偏误现象进行语言表面特征的描写。2 .对偏误进行归类的三种主要方法:3 )表层特征分类法,指按照目的语范畴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4 )表层策略分类法,根据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方式对偏误进行描写和分类,包括省略、附加、类推、错序。3)Corder认为学习者的偏误可以分成前系统偏误、系统偏误、后系统偏误。该分类方
9、法需要研究者对学习者进行访谈,才能知道他们的偏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以及他们是如何运用目的语规则的,这种描写方法比较笼统,操作性不强.(四)解释偏误1 .解释偏误是要对偏误的来源进行分析.2 .Richard将偏误分为三类:干扰偏误”,主要由母语干扰形成语内偏误,指过度使用目的语规则,也称过度泛化发展偏误”,指因为语言知识有限所以建立了错误的假设。(五)评估偏误:偏误分析的最后一步1 .这一步是对偏误分析的标准进行评估。2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2)作为评估者,他们对偏误的评估是否相同。3)评估标准问题。有学者提出了三个标准:可理解程度”可接受程度冒犯程度。第三章中介语研究
10、第一节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Corder(科德),Nemser(奈母塞尔)和Selinker(塞林克)这三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先驱的主要理论贡献.第二节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1.SeI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一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一)过渡能力和过渡方言”1.Corder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统或过渡方言”.2 .所谓的“过渡能力”指的是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这种规则系统是处于逐渐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是由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不间断地进行假设检验,从而逐步更新这个系统所造成的。3 .过渡方言是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群体出发来描述其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
11、上说的方言,因此Corder也将其称为“特异方言。(二)假设检验”1.学习者进行假设检验的前提是其内部有一个系统生成器,这个系统生成器对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处理,从而建立起“过渡系统,即包括一系列假设”的规则系统.4 .系统生成器”将新的语言材料和原有的“假设进行比较,当两者不一致的时候,系统生成器便会对过渡系统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引导其不断更新.5 .系统生成器并不是一旦发现差异就会对已有的规则系统进行调整。(三)”内在大纲1.”内在大纲指的是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6 .教学大纲和“内在大纲”相吻合的情况下,教学才会有效。(四)
12、“输入”和吸纳“7 .输入指的是外在的环境所能提供给学习者的语言材料。8 .吸纳则是由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决定的从外在的语言材料中真正吸收的东西(五)失误和“偏误”1 .失误并不能反映学习者现时的过渡能力、2 .偏误是系统性的,是学习者现时心理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因此对于研究习得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3 .Corder的中介阖岚设是建立在其偏误分析的基础上的,因而带有较强的偏误分析的色彩。二Nems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一)近似系统:指的是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几层含义:1 .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2 .近似说明近似系统”是以目的语为参照的。3 .近似系统
13、”的不断演化说明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二)近似系统”的本质:学习者的近似系统是一个内部结构化的系统,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性和系统性。三种“定型产物”的表现:移民语言,个体方言,学习者的洋泾浜.(=)”稳定的中介系统”其实说的就是Selinker的僵化现象。这种僵化现象主要表现在相同母语背景下的学习者在理解和生成目的语时所产生的带有固定模式的错误.三SeIink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一)中介语”的定义: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定义包括三个方面:1 .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言语输出。2 .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所谓结构化指的是中介语内在结构的系统性。3 .中介语是独立的语
14、言系统。(三)僵化”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僵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就是所谓的回退现象,即在早期出现的错误有重复出现。第三节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及后续研究一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中介语具有独立性。三位学者首先都认为中介语系统是一个独立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系统。2 .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3 .中介语具有系统性。4 .中介语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中介语系统的动态性可理解为两个方面:可塑性,即学习者的整个语言系统是变化发
15、展的。开放性,即中介语系统内部的语言规则会同时受到母语和目的语的影响。5 .关于“僵化”产生的心理机制。6 .关于学习者的策略。学习者的策略指的是学习者所从事的旨在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行为或行动。第四节中介语语用研究一中介语语用学的定义1.作为第二语言运用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考察非母语者如何理解和产出目的语行为。2 .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研究非母语者如何发展理解和产出目的语行为的能力。3 .狭义的中介语语用学研究的是非母语者第二语言言语行为的理解和表达,以及与第二语言言语行为相关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三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一)语用语言能力1 .语用语言层面关注的是一种语言
16、当中形式和功能的映射问题,即哪些语言材料可以用来实施特定的语言行为。2 .语用能力包括两个维度:(1)学习者需要能够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诸如请求、道歉、拒绝等等;(2)学习者还需要能够把自己的意图通过一定的方式恰当地表达出来,以免引起误会.3 .语用语言能力包括关于规约性手段和规约性形式的知识和实际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Q)规约性的手段指的是人们惯常用来表达交际意图的方式。(2)规约性的形式指的是具体实现规约性手段的语言形式。(二)社会语用能力1 .社会语用层面研究的是某一特定语言文化社团的成员在特定的语境中如何实W口解释特定的语言行为,研究的是得体性的问题。2 .社会语用能力包括如下知识:关于
17、交际行为和权势、社会距离以及强加度之间关系的知识,关于交际双方权利义务、禁忌以及规约性行为的知识。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缘起一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 .语言本身就是一组刺激一反应。例如,两人见面时的问好,甲首先说出你好,这就是刺激,激起乙作出反应:你好!出去啊r2 .语言是一种习惯,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基本部分,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这种习惯和其他任何习惯一样,实实在在,完全可以看得见。3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外部影响是内因变化的主要因素.语言行为和语言习惯是受外部刺激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不是受内在行为的影响。
18、4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发出动作一三得结果一得到强化.二心灵主义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具有遗传属性,为人类独有。正常人从出生到十二岁,语言习得机制发生作用,因此所有正常人都能学会自己的母语。2 .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3 .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无需学习.第五章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第一节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假说二自然习得顺序假说1.自然习得顺序是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2.自然习得顺序自然反映的是“习得的过程,这
19、个过程是受学习者内在大纲支配的,因而是可以预测的;课堂语言知识的学习反映的是学习的过程,是受外在大纲支配的,因而这种知识的运用所表现出的顺序与自然习得顺序不同。三监控假说1 .监控即注意、留心、纠正语言形式,是对学习者学习知识的作用或功能而言的.2 .学习者的言语输出是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3 .学习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在成人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监控器和编辑器,能起的作用很有限。4 .通过习得获得的语言能力使学习者可以把表达的意思薪IJ的说出来,而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知识使学习者在说话之前有意识地判断和调整语言形式。5 .根据监控的程度,克拉申还把学习者分成了三类
20、:(1)监控过多者:时刻用学到的知识监控”自己的语言输出。(2)监控不足者(3)监控合理者:在适当的时候和场合,以不影响语言交际为前提运用监控手段。6.使用监控的三个条件:1)充足的时间在阅读、写作中,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中,人们有充足的时间斟酌措辞,检查语言形式,提高语言的准确性.2)注意语言形式只有当第二语言学习者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第二语言的形式上,集中到第二语言使用的准确性上,监控”才能发挥作用。3)懂得语法规则语言结构极其复杂,使监控运用的范围和质量都受到了很大限制。四输入假说1 .输入的语言难度要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能力,即“i+1。2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其实包含了四个要素:1)输入数
21、量。语言习得需要大量语言输入,必须为学习者提供足够数量的语言输入。2)输入质量。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必须含有i+r结构。3)输入方式.语言材料主要是在语言环境中自然接受,注重语言意义的粗略调整输入。4)输入条件。学习者必须在情感焦虑低,情感屏障弱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接收输入。第六章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第一节语言变异的基本含义与研究范式一语言变异的含义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第七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第一节文化适应模式二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1.文化适应模式的核心内容是:
22、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连续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其中,“文化适应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融入目的语群体之中。2.Schumann通过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来分析和阐述文化适应程度。(一)社会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关系,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的提高.社会距离主要包括八个因素:1)社会主导模式: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与目的语群体的平等程度。2)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包括“通话策略、保留策略、适应策略3)封闭程度:指第二语言习得群
23、体和目的语群体共同享有社会设施、共同工作的程度.4)凝聚程度: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密切程度.5)群体大小: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人数的多少。6)文化相似性: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的文化与目的语群体文化的相似程度。7)态度:指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对目的语群体的整体态度。8)打算居住时间: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是否打算在目的语群体所在国长期居住。(二)心理距离: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与目的语群体的距离.心理因素由以下相互关联的四项因素构成:1)语言休克: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2)文化休克:指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虑。3)学习动机:指学习者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 习得 研究 重点 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33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