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2023.09-2026.08)“耕读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工作规划.docx
《中学(2023.09-2026.08)“耕读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工作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2023.09-2026.08)“耕读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工作规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XXXX中学(2023.09-2026.08)“耕读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工作规划XXXX中学不断探索办学育人之道,在和谐中求进步,在发展中求创新,致力于学生和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多年发展历程,步履清晰坚实地走出了一条环境育人、课程育人、课堂育人、良师育人、活动育人、评价育人的特色“耕读教育”之路。学校以耕读教育为核心理念,立“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之校训,审视过去的成绩和困惑,着眼未来、着力素质,从实际出发,制定特色学校创建发展规划,逐步实施,分期达标。一、特色学校建设的现状与分析(一)学校基本情况XXXX中学位于XX市大瞳镇驻地,始建于1959年12月。2013年8月XX市机构编制委员会调整学校为
2、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26927平方米,建筑面积8615平方米,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现有9个教学班,其中初中部4个,小学部5个,教职工79人,在校生198人。学校现有中学部、小学部、幼儿园教学办公楼共3栋,300米标准塑胶操场1处,室外排球场2个,篮球场2个。实验室、活动室、创客室等配备齐全,教室配备了交互式电子多媒体,实现了校园内无线网络全覆盖。学校服务范围包括大瞳镇所属48个村和社区,学区内的所有适龄儿童不分户口性质均能就近入学,接受同等的优质义务教育。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正在淡化,浪费粮食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孩子不懂感恩,不会感恩,对劳动缺
3、乏正确的认识。同时学校出现教师老龄化、敬业精神弱化的问题,为提升师生素质和精神状态,学校树立鲜明的文化符号-“耕读”教育,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用传承了几千年的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引领学生勤奋向上,引导教师爱岗敬业,扎实推进立德树人,培根塑魂,逐步形成了耕读教育办学特色。(二)特色建设的背景分析1 .理论依据叶澜教授的“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教育就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真正有生命力的学术,必须首先通过“回归”找到自己的“根”。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教育来源于生活,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耕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骨干部分。“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说的是辛勤耕种
4、方知收获不易,熟读圣贤方学得礼义规范,习得高尚德行。2 .政策依据2019年6月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到,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到,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立根塑魂要着眼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引导人们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5、,弘扬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要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3 .现实依据我校地处XX内陆,以“创意手编”为特色项目,涵养师生农耕文化底蕴,打造了“勤劳、向上、团结、奋进”的农耕精神德育品牌,期间威海市张惠市长到校参观给予高度评价。近年来学校将农耕精神向学校教学、管理、课程等方面进行渗透,结合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农耕文化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核心价值观,逐渐提炼出“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耕读教育核心理念定位,将“家国情怀、励志担当、求真求美、力学笃行”作为育人目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
6、提升,先后有20多名学生在威海市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奖,1名教师被评为威海市道德模范,“耕读教育,留住文化的根”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4 .拟解决的问题(1)明确耕读教育特色创建价值及耕读文化的认同。(2)建构完备丰富的耕读树人校本课程体系。(3)以耕读树人课程带动全校整体发展。(三)耕读教育理念内涵办学特色:耕读教育办学理念:耕读树人核心理念: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办学愿景:耕读教育,汲取成长力量育人目标:家国情怀、励志担当、求真求美、力学笃行校训: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校风:知礼仪求进步守纪律爱劳动教风:严谨求实沟通激情学风:乐学善思,探究合作学校精神:胸怀天下,振兴中华(四)耕读教育理念体系耕读教育
7、理念框架体系图:(五)耕读校园精神文化1.将耕读文化理念融入校徽外圈是同心圆外形,构成耕读凝聚的同心圈,代表着学校”协作、共进、传承、发展”的美好愿景。中间抽象化的牛头图案体现15中名称特点及耕读教育文化内涵。牛是勤劳、质朴、执着的象征,寓意教师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服务、奉献的育人精神,学生有“昂扬向上、奋发有为、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鼎,国之重器。以鼎铭志,寓意学校鼎故革新,铸造卓越,培养创新创造拔尖人才。书本,打开的书本寓意学校教书育人的办学宗旨。麦穗,饱满的麦穗寓意学校成果丰硕,突出农村学校劳动教育的特色。整体寓意为:耕读教育,汲取成长力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励志担当、求真求
8、美、力学笃行的学子目标2.精心打造学校耕读之歌(六)耕读特色校园文化学校本着一草一木参与教育,一景一物引导教育的理念,打造了极具特色的八个文化载体。即“一场”“一宫”“一树”“一角,“一树”“一廊,“两园,“两馆”。“一场”:耕读文化广场,位于学校耕读文化墙前。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宣讲、爱心农产品义卖、展示经典诵读等大型活动在此举行。它见证了学生的多才多艺,也见证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一宫”:复兴少年宫,位于小学楼,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项目,琳琅满目的小组作品,带学生在特色的宫殿里徜徉成长。“一树”:两棵古树。操场上两棵55年的大榆树,这是当年两棵充当挂排球杆的小树,经历多年风雨,现在伟岸挺拔。这两
9、棵树确立为学校历史景观,分别起名为“立己树”“达人树”。每届毕业生都在此合影留念,寓意为:十五中学子不忘母校培育,刻苦奋斗,长成参天大树。“一角”:指为打造书香校园,学校在大厅内角处设置的阅读角-惠静书吧,每层都有阅读台。着力为学生创设一个“人在书中,书在手中”的轻松阅读空间。同学们自发的成为阅读角志愿管理者,定期组织图书漂流,让爱读书成为每个学生的终生习惯。“一廊”:位于中学楼三个楼层,一楼用农耕历史长卷和学生四季劳动剪影,展示“立根”何为耕;二楼用七彩德育、心育和家校沟通,展示“铸魂”为何耕;三楼用教学和科创展示“力行”耕为何。“两园”:指耕读园和桃李园,犹如两颗明珠镶嵌在学校中轴两侧。通
10、过栽种各类树木、中草药植物、蔬菜,并由班级进行了认养管理,让学生体验了劳动的艰辛、采摘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热爱自然的习惯。“两馆”:指农根文化馆和种子馆,位于中学教学楼一楼和三楼。种子馆为耕读苑准备四时所需的种子和育苗,孕育的是希望,耕读馆内展示着农家文化,摆放着各类农耕文化器具及老物件,通过每学期的“家风”系列演讲和“农家小导游”活动,对学生进行传承传统文化教育,沉淀的是文化记忆。学校的一草一木、一苑一馆都是“耕读教育”无声的代言者,默默地激发着师生的成功渴望,展现着多彩的收获,引领着不一样的成功。二、特色学校建设的发展目标基本思路:构建“耕读教育”体系,营造“耕读”校园发
11、展目标:打造耕读教育特色,构建耕读教育品牌在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引领下,以深入解读“耕读精神”为突破口,以“爱国”“励志”“求真”“立行”四方面为路径,打造“耕读教育”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完善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落实,形成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阵地、社会教育为补充的全员育人机制,聚焦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科学精神的传承、健康身心的塑造、艺术素养的提升、劳动意识的树立、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胸怀天下,振兴中华”的美好愿景和“勤读力耕,力己达人”的特色学校目标。我们力争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实现具有梯次性的学校特色创建发展目标。我们力争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实现具有梯次性
12、的学校特色创建三年发展目标,成功创建“威海市特色学校”。阶段目标:我们将“耕读教育”特色建设落实在学校的学年工作目标中,有计划、分梯度地逐一落实。第一阶段:辐射带动共建孵化(2023.09-2024.08)1.建立耕读教育的目标体系,成立特色学校建设的领导小组与创建骨干小组等机构,制定耕读教育的年度目标计划、实施方案、规章制度等,对耕读教育提出规范性的要求。2 .加强耕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根据学校的建筑风格,划分功能区域,设立主题专区,充分利用有效空间,让校园各处的彰显耕读教育文化,凸显学校教育特色。3 .加强耕读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请知名专家到校指导的同时,也让教师走出学校,外出参观、学习,
13、努力培养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的耕读教育师资队伍。4 .构建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LO版本)。组织全校师生深入解读“耕读教育”,强化师生的耕读教育意识,挖掘学校及周边的优势资源,把有价值又可行的教育素材纳入特色学校创建项目之中。重点放在开发兴趣小组课程,形成丰富的校本课程体系。5 .探索耕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利用科研引领,将特色学校建设和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综合实践、学生阅读能力等紧密结合起来,申报系列重点课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引领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耕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6 .打造耕读教育高效课堂。积极探索创新开展导学三步曲、“五步三查”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凸显“自助、生助
14、、师助”特点,抓好“自主先学、合作展学、点拨促学、检测固学、总结悟学”五个教学环节,将耕读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整合,打造耕读高效课堂。第二阶段:做优项目擦亮特色(2024.09-2025.08)1.构建三级课程体系(2.0版本)重点是三级课程与“耕读教育”理念的融合,聚焦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乡土化,校本课程特色化。7 .优化耕读卓越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根本,以“五向标准”为核心,对学生进行品德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全面、规范地实施各类教育活动,探索规律,形成完善的“耕读教育”育人模式。8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探究耕读教育内涵,
15、在各学科的教学研讨、课堂模式、课后实践、家庭教育等各方面贯穿这一理念。9 .加强耕读教育课题研究,凸显科研导行的作用,各类教育活动中,逐步提炼“耕读教育”经验,提升特色建设的策划力、组织力、执行力。第三阶段:对标一流品质提升(2025.09-2026.08)1.形成完善的耕读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师生特色品质,打造学校特色品牌。全面而系统地构建耕读环境、耕读课程、耕读活动、耕读评价等富有特色的“耕读学校教育行动”办学格局。将其与“耕读育人”相融合,形成学校文化价值体系,总结经验规律,生成经验成果。10 形成完善的学校制度保障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的耕读教育实践体系和评价体系。一定范围内实施、推广成果,
16、彰显学生个性,凸显学校特色。11 优化三级课程体系(3.0版本)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三个维度深化课程建设,注重价值观形成、科学素养培养,注重学科融合和课程特色建设,使课程指向人文底蕴、实践创新、健康生活、审美情趣等核心素养的力度更强,实施效果更好。12 打造耕读生命课堂。通过“自主先学、合作展学、点拨促学、训练固学、总结悟学”五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生命课堂上实现从“记中学”到“做中学、悟中学”的转变,汲取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学会交往,打造充满民主、乐学、高效和灵动的生命课堂。13 全面提升师生特色品质,打造学校特色品牌。努力挖掘阳光的精神与特质,巧妙地与学校教育相对接,全面而系
17、统地构建耕读环境、耕读课程、耕读活动、耕读评价等富有特色的“耕读学校教育行动”办学格局。三、特色学校建设的发展举措学校以“耕读教育”文化理念统领校本课程建设体系。依据特色建设规划,重点打造课程、德育、教学、管理、耕读共同体建设五个品牌,让每名师生都能参与其中,获得从课程中汲取力量的机会。(一)创建课程文化,增强育人实效1.基础课程校本化实施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深入理解,并通过学科内外知识点进行分解整合,开发贯通课程(包括引桥课程、分层课程、整合课程)、智慧课程(包括思维训练、趣味实验和竞赛课程)、阅读课程(包括阅读名著、家风家训、楹联拾趣),为国家课程学习的知识打牢根基。14 拓展课程特色化开发人
18、文修养课程群。耕读文化类课程,包括耕读文明源源流长之中国精神教育读本;伟人风范世人楷模之耕读伟人风范读本;耕读传家不忘本之耕读家风家训读本耕读家书读本。校本课堂上,师生通过民族精神教育、传统文化学习,引领师生形成崇尚道德、克勤克俭、自强不息的品格。人文传承和礼仪交往类课程,分为说文解字、服饰礼仪、美食美器、中华医药、节气礼俗、八礼四仪等主题,各年级按“工具性、功能性、工艺性、文化性”的学习脉络层层递进,小学以工具性和功能性体验综合实践课程,初中学生倾向“工艺性和文化性”的课程,将博物馆中的文物或历史古迹、古代技术、传统习俗等融入校本课程,使其成为中化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学习了民族知识、
19、节气礼俗,养成规范的举止言行,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国防课程:按照学校为主、军地联合的思路,国防安全课上,师生共同学习国防理论、国防技能、国防科技课程,国防理论介绍了军史、军事思想,分析经典战例、国家安全形势等;国防技能课内容涵盖基础队列与战术、擒拿格斗、应急救护、野外生存、安全防卫、军事地形学、信息安全技术等。实践技能课程群。主要包括艺体素养和劳动课程两类。其中,艺体素养涵盖了学校音乐、体育、美术各类活动课程,劳动课程则包括农事劳作课程、劳动创意课程和美好生活课程三大板块。劳动创意课程主要在综合实践室进行,学生掌握了包括:创意手编、烙画、标本制作等技能,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意思维和创作展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2023.09 2026.08 耕读 教育 特色学校 建设 工作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33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