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爱思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教学设计教案.docx
《儒家仁爱思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仁爱思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教学设计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点题入题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仁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激励古人成圣成贤的精神力量,也是日用不离的行为规范,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偏好,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色。在历史上,仁爱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典型的思想理念,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挖掘阐发儒家仁爱思想的
2、价值内涵,可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益启示。二、儒家仁爱思想的历史传承脉络仁爱被置于儒家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的首位。从字义训诂上看,历史上关于仁的解释,主要涉及内涵和条件两个方面。在内涵上,仁,亲也。从人二,其基本意思是亲爱。在条件上,言仁必及人(国语周语下)。“仁字左边是人、右边是二,表示二人之间的关系。综合来看,仁指人与人之间的亲爱关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交互性特质。先秦时期,人们对仁的理解已经达成一定共识。仁,文之爱也(国语周语下),爱人能仁(国语周语下),为仁者,爱亲之谓仁(国语晋语一),等等,皆以“仁为亲、爱。孔子、孟子都将仁解释为爱人。荀子亦讲“仁,爱也,故亲(荀子大略
3、)。除儒家外,其他各家也在这个意义上使用仁,如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庄子在宥)、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等等。可见,在先秦时期,解仁”为亲、爱是通行用法,“仁之亲爱又以爱亲为基础。以仁为爱、以爱解仁,基本上被后世继承,成为思想史上的主流解释。尽管有儒者强调仁与爱的区分,但总体上看,“仁与爱含义相通。在现代汉语语境中,基本上是将仁爱连用的,仁与仁爱并无明显区别。从传承谱系上看,尽管仁在先秦时期多有使用,并已经具备共识性理解,但仍然被视为一种普通的德性,列为诸种德目之一。仁的重要性的提升肇始于孔子,孔子以仁为全德,”以为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将其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和人格境
4、界。孔子在与弟子的对话中,阐释了仁的基础、含义、表现、践行、境界等,凸显了孝悌、爱人、忠恕与仁的密切关系,奠定了仁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孟子对孔子的仁论进行了普遍化、内在化和政治化的发展,强调真正的仁要爱一切人和一切物,将仁看作人的心性本质,并将其落实于政治实践。荀子亦关注仁,认为必须重视礼的教化作用和修身的涵养作用,从外在和内在的双重维度,强调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仁心的“养和积。此后,汉儒根据现实需要将先秦仁说抽象化为政治原则。宋明理学在宇宙论层面发展出了“生生之仁,在心性论层面把仁视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细致的工夫论,以回应佛教的挑战。近代以来,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
5、理念,仁不断被激活和转化,如谭嗣同以通解仁,尝试将仁置于现代社会语境之中,赋予其平等开放的特质。可见,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仁爱的解释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问题意识,展现出丰富的诠释可能性。三、儒家仁爱思想的价值内涵仁爱是情感认同、道德理性、价值选择、行为规范的综合。尽管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仁爱总是被赋予新的诠释角度,但其含义仍然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后世的阐发往往离不开孔子、孟子等先秦儒家的原初解释。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的基本意思是爱,以爱亲为基础,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儒家仁爱思想的主题。孟子将爱人扩充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6、),这成为儒家仁爱思想一以贯之的传承线索。亲亲、仁民、爱物体现了仁爱的扩展性,贯穿于家庭、社会、自然的道德要求之中,内在贯穿着“自爱”的自我修养维度,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偏好和价值取向。Ol亲亲之仁:以孝悌为本仁爰的第一重内涵是亲亲,即爰自己的亲人。儒家对此最著名的表述莫过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句话虽出自有子之口,但显然受到了孔子的肯定。关于孝悌为仁之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根本说,为是系词,孝悌是仁的根本;一种是行仁说,“为是动词,孝悌是行仁的根本。按照“根本说,孝悌之所以能够成为仁的根本,关键在于理解家庭之爱、亲子之情的重要性。在个人意义上,儒
7、家认为,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之中,体验到真挚温暖的亲亲之情。每个人都要在家庭血缘关系中认识自己的角色,承担责任和义务,履行规粉口要求。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从天然的血缘、情感到自觉的责任、行为的转化和提升。孝悌是安顿血缘亲情的方式,不行孝悌、不求心安,则是取消了仁的自然基础。因此,孔子在三年之丧的讨论中评价宰予“不仁。在社会意义上,家庭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孔子及其弟子洞察到孝悌对家庭成员的教化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因而强调孝悌是仁的根本。按照行仁说,孝悌是行仁之本,行仁的实践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为根本。在日常生
8、活中,人们总是先关心自己的亲人,然后及于他人;先着眼于一人一家之孝悌,再遍及家国天下之泛爱。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孟子尽心上)从生活经验和人之常情出发,仁者固然无所不爱,但是当务之急是爱亲。亲亲是仁爱的根本和基础,孝悌是行仁的起点和关键。儒家并不反对爱一切人,但“泛爱众并非脱离自然基础,而是对血缘亲情的拓展。差等之爱不等于偏私,只是在践行的方式上有差异。孔子言仁,实已冶道德、人伦、政治于一炉,致人、己、家、国于一贯。物我有远近先后之分,无内外轻重之别。仁爱固然是普遍的,但孝悌在实践上具有优先性,因此孝悌是行仁之本。实际上,上述两种理解并不是截然相反的,而是相互联系和补充的,都体现了亲亲
9、之仁的基础性和关键性意义。儒家基于对家庭血缘的珍视,将亲亲视为仁爱的第一层含义,仁之基础、仁之根本、彳二之起点在亲亲、在孝悌。但是,儒家既充分肯定亲亲之仁的重要性,又强调对亲亲之仁的扩展和超越。亲亲是仁爱的基础,但不是仁爱的全部;孝悌是行仁的根本,但不是行仁的全部实践。孔子答樊迟问仁为“爱人(论语颜渊),孟子讲仁者无不爱(孟子尽心上),都已经将仁从亲亲之爱扩展为普遍意义上的爱。“大仁者恩及四海,小仁者止于妻子。亲亲只是小仁,超越血缘而推展出的大爱则是大仁。就如树木有根基,又要生长出枝叶一样。始于亲亲,但不终于亲亲,仁爱得以成为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方为大仁。心兼爱人谓之仁,反仁为戾。如果不
10、能将亲亲之仁扩而充之,就不是真正的仁爱,甚至会走向暴戾。02仁民之仁:以他人为重仁爱的第二重内涵是仁民,即所谓“大仁”。仁民之仁突破了宗族血缘,指向普遍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自觉互助、对等互尊之爱。在仁民的意义上,仁爱从家庭伦理和规范扩展为普遍的社会伦理和规范。仁民之仁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对人的价值的关注。一方面,仁爱是不同主体间的交往原则,肯定他人的尊严,是爱人、立人、达人的前提。“承认人人都有独立的人格,这是孔子仁说的核心含义。”另一方面,性相近也(论语阳货),作为同类,人们对美好价值的向往和追求是相通的。人与人之间能够感同身受,仁民的实践才可能推己及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
11、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仁爱具有交互性特点,体现了社会交往过程中以对方为重、以他人为重的价值取向。基于此,梁漱溟将中国文化的伦理特点概括为:”就是要人认清楚人生相关系之理,而于彼此相关系中,互以对方为重而已。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与仁民之仁密不可分的是忠恕。忠恕是仁爱的具体方法,其要义在推己及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意思是我希望实现自己的愿望,同时我也尊重并创造条件帮助他人实现他人的愿望。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凡是我不愿意别人强加于我的,我也不强加给别人。一般认为,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讲,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讲。实际上,将忠恕看作
12、T本,可以避免落于偏颇。忠强调的是换位思考的原则,并不必然意味着己欲立与人欲立的内容是相同的。恕强调的是尊重对方,而不是单方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忠恕是仁民之仁的T本两面,无忠无以落实仁爱,无恕则仁爱滑向偏执。忠恕充分承认具体社会关系中人的差异性,强调换位思考、相互尊重的普遍原则和以他人为重的价值取向,以实现人与人和而不同、和谐相处,避免己所欲,施于人带来的困境。忠恕是不离日用常行、能够实践、切己可为的。仁民之仁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就是仁政,孟子对仁政进行了系统阐述。在他看来,施政行为反映了统治者的价值选择。仁政要求保障人民的基本物质生活,摆脱死亡和苛政。同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
13、),教化民众、移风易俗,实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在政治语境中,仁民之仁是以民为本、发政施仁、保民而王的王道之行,代表了国家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取向。03爱物之仁:以自然为伴仁爱的第三重内涵是爰物。仁爱不仅是成己、成人之学,亦是成物之学。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爱物之仁要求把自然看作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生命共同体,以自然为伴,并充分地加以尊重和爱护。在儒家看来,天地自有其运行法则。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甚至其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需要树立和谐共存的价值观,顺应规律而为,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论语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大戴礼记载曾子引孔子之言:”伐一
14、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大戴礼记曾子大孝)孟子提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人作为天地之间最灵秀的存在,在面对自然时拥有主体性和主动性。正因如此,人类更不可以肆无忌惮地伤害自然万物,反而更应该承担起爱惜万物、珍视自然的责任。即使是为了获取生存资料,也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不可以破坏式地开发。人可以赞天地化育,协助、帮助自然运行,而不是加以干预和扰乱。掠夺自然的行为破坏了祖先留下的美好家园,是不孝;没能给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不慈。不孝不慈,就是不仁。爱物之仁在宋明儒学中得到了更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儒家 仁爱 思想 培育 践行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启示 教学 设计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34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