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标准.docx
《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标准.docx(5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44室内环境64.1 控制项64.2 评分项65能源节约95.1 控制项95.2 评分项106运行管理146.1 控制项146.2 评分项147创新16附录A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提交资料清单17附表B近零能耗建筑项目评价表18二、能源节约21三、运行管理26四、创新28本标准用词说明30引用标准名录31条文说明321总贝!1.0.1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窠,推动安徽省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可持续发展,规范近零能耗建筑的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1.0.2本标准适用于各级表现形式的近零能耗建筑评价,包含超低能耗建筑、近零
2、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1.0.3在评价近零能耗建筑时,除应符合本标准和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DB34/T4293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安徽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2.0.1近零能耗建筑nearlyzeroenergybuilding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在利用被动式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段大幅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技术措施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的建筑,其供暖、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能耗水平应较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和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I34-2010降低60%75%以上。2.
3、0.2超低能耗建筑ultra-lowenergybuilding超低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初级表现形式,其室内环境参数与近零能耗建筑相同,能效指标略低于近零能耗建筑,其建筑能耗水平应较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和行业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l34-2010降低50%60%以上。2.0.3零能耗建筑zeroenergybuilding零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高级表现形式,其室内环境参数与近零能耗建筑相同,充分利用建筑本体和周边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使可再生能源年产能大于等于建筑全年全部用能的建筑。2.0.4建筑能耗综合值buildingenergyco
4、nsumption在设定计算条件下,通过能源换算系数统一换算到标准煤当量后,单位面积年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的终端能耗量和可再生能源系统提供的能源利用量之间的差值,单位为kWh(m2a)o2.0.5供暖年耗热(冷)量annualheating(cooling)demand在设定计算条件下,为满足室内环境参数要求,单位面积年累计消耗的需由室内供暖(冷)设备供给的热(冷)量,单位为kWh(m2a).2.0.6建筑气密性buildingairtightness建筑在封闭状态下阻止空气渗透的能力。可表征建筑或房间在正常密闭情况下的无组织空气渗透量。通常采用压差实验检测建筑气密性,以换气
5、次数N50,即室内外50Pa压差下换气次数来表征建筑气密性。2.0.7可再生能源利用率utilizationratioofrenewableenergy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系统中可再生能源系统提供的能源利用量占其能量需求量的比例。2.0.8建筑综合节能率buildingenergysavingrate设计建筑和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2.0.9建筑本体节能率buildingenergyefficiencyimprovementrate在设定计算条件下,设计建筑不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建筑能耗综合值与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
6、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3基本规定3.0.1近零能耗建筑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两个阶段。设计评价应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应在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3.0.2近零能耗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为评价对象。3.0.3申请评价方应对参评建筑进行全寿命期技术和经济分析,选用适宜技术、设备和材料,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进行全过程控制,并应在评价时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文件。3.0.4申请评价方应对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3.0.5评价机构应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进行审查,出具评价报告。对申请运行评价的建筑,应进行现场复核。3.0.
7、6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室内环境、能源节约、运行管理和创新4类指标组成,控制项评定结果应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评价结果应为分值。3.0.7近零能耗建筑设计评价按照本标准第4、第5章和第7章的要求进行评价,运行评价按照本标准第47章的要求进行评价,评价的分值设定应符合表3.0.8的规定。表30.7近零能耗建筑评价分值阶段控制项基础分值评价指标评分项分值创新室内环境能源节约运行管理设计评价500100200050运行评价500100200100503.0.8近零能耗建筑评价的总得分应按下式进行计算。=(o+2+23+A)lO式中:Q总得分;QO控制项基础分值,当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时取500分
8、。QLQ分别为评价指标体系3类指标(室内环境、能源节能、运行管理)评分项得分;QA创新加分项得分。3.0.9近零能耗建筑评价应按下列规定确定:1超低能耗建筑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其评分项满分值的30%;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总得分均不低于60分;2近零能耗建筑应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其评分项满分值的30%;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总得分均不低于70分;3零能耗建筑应满足近零能耗建筑评价要求,且建筑可再生能源提供的能源利用量不应小于建筑年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的终端能耗量。4室内环境4.1 控制项4.1.1 近零能耗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
9、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应符合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DB34/T4293-2022第4.0.1条规定。4.1.2 近零能耗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新风量应符合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DB34/T4293-2022第4.0.2条规定。4.1.3 近零能耗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符合表4.1.3的规定。表4.1.3建筑主要房间室内噪声级要求建筑类型指标要求居住建筑昼间不应大于40dB(八),夜间不应大于30dB(八)0酒店类建筑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室内允许噪声级一级的规定。其它类建筑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室内允许噪声级高要求标准的规定。4.2评分
10、项4.2.1 控制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浓度,评价总分值为1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氢等污染物浓度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规定限值的10%,得3分;低于20%,得8分;2室内细颗粒物(PM2.5)24小时平均浓度不高于35gn,且室内可吸入颗粒物(PMlo)24小时平均浓度不高于50ugm3,得8分。4.2.2 选用的装饰装修材料满足国家现行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中对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10分。达到3类及以上,得5分;达到5类及以上,得10分。4.2.3 主要功能房间的隔声性能良好,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
11、并累计:1构件及相邻房间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3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5分。2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得3分;达到高要求标准限值,得5分。4.2.4建筑应充分利用天然光,评价总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住宅建筑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其采光照度值不低于300IX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8hd,得6分。2公共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60%,
12、得2分;2)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的面积与地下室面积的比例达到10%以上,得2分;3)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的采光照度值不低于采光要求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4hd,得2分。3主要功能房间采取以下眩光控制措施,得6分。1)透明围护结构外侧采用反射板、可调节遮阳设置等,减少直射眩光,得2分;2)减少使用镜面、金属表面等光滑表面,减少反射眩光,得2分;3)安装低透光型窗帘,减少外界眩光,得2分。4.2.5 室内人员长时间停留场所采用能减少产生频闪的照明产品,评价分值为8分。频闪效应可视度(SVM)WLO,得4分;频闪效应可视度(SVM)WO.4,得8分。4.2.6 具有良好的
13、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总分值为10分。主要功能房间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室内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整体评价11级的面积比例,达到70%,得7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10分。4.2.7 优化建筑空间和平面布局,改善自然通风效果,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利用穿堂风进行自然通风的建筑,其迎风面与夏季最多风向宜成6090角,且不应小于45,评价分值为2分2住宅建筑: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达到8%,得5分;每再增加2%,再得1分,最高得8分。3公共建筑: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的面积比例达到70%
14、,得5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4.2.8 设置可调节遮阳设施,且应采用构造措施避免形成冷热桥,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东、西向建筑外窗可调节遮阳设施占外窗透明部分的比例达到30%,得2分;达到50%,得4分;2南向建筑外窗可调节遮阳设施占外窗透明部分的比例达到60%,得3分;达到100%,得6分;4.2.9 主要功能房间的供暖空调系统可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调节,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每IoOm2的区域有1个可个性化调节的环境控制装置,且环境控制装置的传感器位置应能正确反映该区域的人体热感觉,得3分;2每50m2的区域有1个可个性化调节的环境控制装
15、置,且环境控制装置的传感器位置应能正确反映该区域的人体热感觉,得6分。4.2.10 使用蓄能、调湿等显著改善室内热湿环境质量的功能性材料,占同类部品用量比例达到50%以上的,评价分值为8分。5能源节约5.1 控制项I建筑能效5.1.1 住宅建筑能耗采用绝对指标控制,设计建筑供暖年耗热量、供冷年耗冷量,以及能源消耗量应符合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DB34/T4293-2022第4.0.6条规定。5.1.2 公共建筑能耗采用相对指标控制,建筑能效指标应符合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DB34/T4293-2022第4.0.7条规定。5.1.3 应制定完整的建筑设计、施工、运营节能方案。11建筑与围护结构5.1
16、.4 近零能耗建筑节能设计应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应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和建筑功能需求,对建筑的体形、平面布局、空间尺度、围护结构等进行节能设计,并应满足国家和安徽省标准相关规定。5.1.5 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桥部位应进行断热桥处理。5.1.6 透光围护结构气密性和传热系数应符合应满足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DB34/T4293-2022第4.0.4条规定。In建筑设备5.1.7 空调采暖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通用规范GB55015的规定。5.1.8 合理设置热回收机械通风装置,并满足下列规定:1热回收效率应符合下表要求:表5.1.8热回收新风机组的热回收效率类型热回收
17、效率制冷制热全执型50%60%显热型60%70%2居住建筑新风系统单位风量耗功率应小于0.45W(m),公共建筑单位风量耗功率比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3送风口气流温度及速度设定应保证夏季出风口附近不结露。5.1.9 采用高效节能光源和灯具,主要功能房间照明功率密度值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通用规范GB55015规定。公共区域的照明系统应采用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5.1.10 冷热源、输配系统、通风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5.2 评分项I建筑与围护结构5.2.1 建筑主体的主入口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为建筑日照、采光与通风创造
18、条件,评价分值为12分,并按下列规则进行评分:1建筑朝向位于南偏东15至南偏东35或南偏西5至南偏西150时,得4分;2建筑朝向位于南偏东15至南偏西50时,得12分。5.2.2 建筑外形设计应减少外围护结构的表面积,评分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公共建筑体形系数小于0.40,得5分;2居住建筑的体形系满足表5.2.2的规定,得5分。表5.2.2居住建筑的体形系数建筑层数3层4层9层20层建筑体形系数0.500.400.355.2.3外墙保温选用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系统、内外组合保温系统或自保温系统,评价分值为15分,并按表5.2.3的规定进行评分。表5.2.3新型保温系统应用面积比例应用比
19、例指标要求分值保温与结构一体化系统、内外组合保温系统或自保温系统占外墙保温系统的应用比例S40%S60%560%S80%10S280%155.2.4建筑非透明外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符合表5.2.4的规定,评价分值为10分。表5.2.4非透光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W/(m2K)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屋面0.250.15外墙0.400.305.2.5建筑透明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符合525的规定,评价分值为15分。表5.2.5建筑透光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围护结构部位传热系数(W/(ri?K)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外窗(含玻璃幕墙)1.20.85.2.6建
20、筑透明外围护结构采用活动外遮阳系统,评价分值为15分。采取手动控制方式,得5分;采取电动控制方式,得10分;采用结合室外太阳辐射强度、室内照度等智能联动的控制方式,得15分。11建筑设备5.2.7 选用高效的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评价分值为15分。冷、热源能效达到国家能效标准规定的一级要求,自评得5分;比国家能效标准的一级能效限值提高6%,自评得10分;比国家能效标准的一级能效限值提高12%,自评得15分。5.2.8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供暖空调系统的末端及输配系统的能耗,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以下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比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21、GB50189的规定低20%,得7分;2 .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比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规定值低20%,得8分。5.2.9 合理设置热回收机械通风装置,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以下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表5.2.9新风机组热回收效率评分规则热回收装置工况热回收效率评分要求显热制冷75%8制热80%全执制冷70%8制热75%5.2.10 通风与空调系统的水系统、风系统采用变频技术,且采取相应的水力平衡措施,并经调适后处于高效运转状态,评价分值10分。5.2.11 通风设备的运行控制运行控制,评价总分值15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能耗 建筑 评价 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36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