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城市企业文化系列读本.docx
《某城市企业文化系列读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城市企业文化系列读本.docx(14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绿城企业文化系列读本绿城讲堂城市建筑篇1正在“褪色”的城市3主讲:绿城房地产集团副总经理 沈益人色彩城市建筑住宅21主讲: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宋建明一个城市160年的浮光掠影一一上海老洋房借鉴元素之我见 29主讲:同济大学教授卢永毅 近代都市文化环境中的上海建筑 39主讲:中科院院士郑时龄现代建筑演变47主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陆志成 建筑美学61主讲:同济大学教授沈福煦组景手法67主讲:同济大学教授沈福煦高层建筑认知73主讲:绿城房地产集团执行总经理 马 力考察91走近美国别墅绿城赴美别墅考察 93主讲:绿城房地产集团张志强美国记行99主讲:杭州桃花源项目规划与景观
2、设计师 张汛翰德国建筑考察117主讲:绿城房地产集团总规划师、北京兴业万发公司总经理 王朝 晖视觉日记一一澳洲18日行131主讲:绿城房地产集团副总经理 沈益人日本建筑考察139主讲:绿城建筑设计公司王静吴为民设计篇153房地产开发规划设计阶段的品质控制155主讲:绿城房地产集团执行总经理马力创建住区的情感空间 167主讲:绿城房地产集团副总经理袁笑雨住区景观设计浅析一一以绿城北京百合北寓为例177主讲:绿城房地产集团副总经理 沈益人住宅景观工程的营造 187主讲:浙江绿城房地产景观工程公司董事长卜照晖会所设计193主讲:香港PLA设计事务所总裁 梁景华解读北京星河湾201主讲:绿城房地产集团
3、总规划师、北京兴业万发公司总经理 王朝 晖从弗莱明戈的销售神话看龙湖公司的企业精神221主讲:绿城房地产集团副总经理陈明浅谈绿城第三代别墅产品特征229主讲:绿城房地产集团执行总经理 郭晓明编后247正在“褪色”的城市主讲:绿城房地产集团副总经理 沈益人正在“褪色”的城市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化也逐渐 进入了高潮,按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M. Northam)对城市化过 程的划分,已进入“加速阶段”。城镇建设,无论其规模还是速度,都 可以说史无前例,这一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还会有较长的持续期。1992年7月1日,矗立了80多年的济南标志性建筑一一具有典型日耳
4、曼风格,可与近代欧洲火车站媲美的济南老火车站被拆除1999年11月11日夜,国家历史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墙一夜之间惨遭摧 毁宁波保税区和开发区的建设使宁波的历史人文资源损失了 80%90年代的上海仅用5年时间就建成了2000多座高层建筑截至1996年,全国有86家城市喊出建立国际大都市的口号建筑史学家吉迪翁(S. Giedion)说:“只有城市的形态才能确实地 表现出一个时代的建筑成就,以及在那个时期人们组织自己生活能力所 达的水平。”整个20世纪是个“大发展”也是“大破坏”的时期。大规模的技术 和艺术革新造就了丰富的建筑设计作品,同时,现代城市的进程,也就 带来了诸多的难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城
5、市和建筑物的标准化和商品 化致使城市环境特色逐渐隐退和消失,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和 特色危机。正如前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长帕金森(ParkinSOn)所言: “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险,我们的城镇正在趋向同一个模样,这是很 遗憾的,因为我们生活中许多乐趣来自多样化和地方特色。”城市开发和改造对于城市历史环境特征的破坏。据英国文物建筑文 物学会的一份资料,20世纪70年代城市发展的旧区改造所破坏的具有文 物性质的建筑竟比第二次世界大战被炮火所摧毁的还要多。战争时期的 炮弹和和平时期的推土机都会对建筑遗产具有直接的威胁和破坏力。北 京的四合院与胡同、上海的里弄与骑楼,分别构成了各自城市独特的城
6、 市景观,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时空背景和历史文脉。对于北京的意象, 林语堂先生曾以诗意的笔调在迷人的北平中写道:“北平是清净的。 这是一所适于住家的城市,在那里每一所房屋有一个院子,每一个院子 里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棵石榴树,那里的蔬果是新鲜的,要生梨有生梨, 要柿子有柿子。这是一个理想的城市,那里有空旷的地方使每个人得到 新鲜的空气,那里虽是城市却调和着乡村的清净,街道、狭胡同、运河, 这样适当的配合着。”今天,我们就很难找到林语堂先生心中迷人的北 平了,因为北京这座“世界都市规划的无比杰作”(梁思成语)被现代 和后现代主义建筑“强暴”得差不多了。同样,这种困扰和危机现象也 出现在上海自20世纪8
7、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城市改造的过程中,一些有历 史价值的近代建筑被拆毁。如金陵东路外滩的原法国领事馆、长江剧场、 大舞台等等。在城市建设中追求时髦,不从实际出发,对有特色的城市建设成果 依葫画瓢,结果事与愿违。上世纪末,“欧陆风”情结和盲目“模仿风” (仿古、仿洋、仿大等)曾席卷全国各大、中城市,在我国城市及建筑 中形成了空前规模的“形式盗版”浪潮、许多新兴中小城市或文化内蕴 较少的城市明显出现赶时髦,大杂炫的局面。盲目地模仿大城市高楼大 厦的模式,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有部分城市对传统形式生搬 硬套,四处是仿古一条街,以至于一眼望去,难以分辨它们是历史的记 载,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城市化
8、装舞会”。工业化和信息化为这类模 仿提供方便的同时,城市的趋同化倾向也越发明显。城市环境特色建设中出现“主题公园”和“主题化空间”倾向。“主 题公园”和“主题化空间”只会给城市带来虚假、矫饰和浮华,作为商 场和娱乐公园招揽生意的伎俩另当别论。最为不幸的是我国一些城市历 史保护区强调旅游获益的最大化,不惜牺牲本属于它的原真生命和鲜活 状态而沦为一种以出卖“当地历史”为主题的主题公园。城市环境特色 建设来源于城市生活本身,来源于世代相传的城市文化特征,而决非“做 秀” O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举世瞩目,我国入 境旅游连续10年以高踞世界前列的速度增长。旅游本身强调城市生活差 异
9、的体验和城市环境特色的欣赏,时下的城市建设留给旅游者记忆深刻 的画面越来越少。回想我们曾经到过的城市,看到的是大同小异的街景 立面,人们走在相似的街道和城市中,近乎千篇一律的风光,已很难分 辨究竟是南方,还是北方。我们在“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口号和追求中建设我们的城 市,推土机式的大拆大建,高强度的快速开发,造成了人们对城市空间 形态所传达的城市人文意象的断裂和空白。57岁的张老楷在自己的狗 说狗讲一书中,这样描绘着昆明的变化:“故乡昆明如今已面目全非, 有如熟悉的长者一个个与世长辞,那昨日的老街道正一条条消隐死灭。 时过境迁情随景移,老昆明人迷失在新昆明城中徘徊嘘唏我这一辈 人正好碰到
10、了老昆明荡然消失、新昆明突然拔起的场景转换时期,在情 感上一时难以接受,多少有点像第3幕话剧就该退场的人物,到了布景 已全然换过的第5幕,却还呆在舞台上犯傻。”我们的城市在“褪色”,褪去的无非就是特色。特色就是指某一事 物所具备的突出的或独有的性质、特征。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的内容和 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全球化在给我们创造频繁交流的 今天,城市环境特色尤为重要,造成我国城市特色流失,风貌趋同现象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发达的信息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负面影响在过去的世纪中,大多数建筑物是当地材料建造,其形式同时适应 社会需求和气候,只有那些最重要的建筑才由建筑师或建造
11、专家设计, 而他们常使用进口的和更耐久的材料。而如今,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材 料正越来越国际化和标准化,它们更多地随时尚的指示而变化,而不是 其实效。(-)国际投机资本的利益驱动投机者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中的投资往往十分成功,这种投资有 时采用与当地一家公司联合承担风险的形式,以避免在投资途径上可能 会遇到政治和官僚的阻碍,而政府对于大型投资也常网开一面,为保证 外资的引进,不得不在城市建设的某些方面妥协和让步。(三)学术研究工作的滞后目前正值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转折时期,城市建设要求错综复杂,各方面都在探索前进,理论研究的滞后,我们目前的城市特色建设 大多数只是停留在记录的层面,缺乏清晰的概
12、念和方法论,反映在作品 中往往显示出拼凑的痕迹,造成城市整体形象不完整,城市特色不系统、 不突出、不完善。(四)高素质人才的匮乏我国城市建设从高层管理到规划、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方面人才缺 档和不足情况显著,尤其在中小城市。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我们城市环境特色建设理论研究不足和滞后, 缺乏清晰的理论指导和方法研究。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信息媒介, 种种城市建设理论和作品纷见杂陈,但对于新时代中国城市建设的发展 道路却莫衷一是。我国近年来也意识到城市特色的重要性,地域特征、 场所感、可识别性成为一些设计的创作追求,但在城市迅速变迁的过程 中,仍显得措手不及。城市环境特色建设中有共性,但更多的是差异。
13、只有加强理论研究, 才能面对各城市的不同背景和现状,因地制宜地指导城市环境特色建设 的实践。与城市环境特色建设相关的内容和矛盾繁多、复杂,涉及经济、 交通、生态、文化等各个层面。城市意象之于城市特色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许多设计师经常把自己对一个地方的感知和 描述代替当地居民自己的感受,许多建筑师都习惯只依靠着场所描述一 样,忽略感受作用中的重要元素。意象研究使我们更实在地从使用者和 体验者的角度去获取城市特色的内容及信息,同时发现和总结塑造城市 特色的方法及规律。当然,城市意象并非是研究城市特色的惟一途径,但它一定是城市特色研究的重要因素。城市意象是人们在城市生活过程中对城市直接或间接经验的认
14、知, 是通过大脑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是对客观存在的城市现象的 主观反映;是人们行为决策的基础。它有助于人们对城市景观的解读和 评估,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研究环节。城市规划师和城市设计师追求的目 标是创造供众多人使用的良好的城市环境,因此城市规划感兴趣的是绝 大多数人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即在单个物质实体,一个共同的文化 背景以及一种基本生活特征三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希望可能达成一致 的领域。”城市意象研究是维护和培育地方特色的一项有效举措。地方特色是 城市设计师追求的目标之一。在林奇看来,地方特色就是使人能区别地 方与地方的差异,能唤起对一个地方的记忆,这个地方可以是生动的、 独特的,至少
15、是有特别之处,有自己特点的。尽管地方特色的涵义更深、 更丰富,但某种意义上它也是人们对城市或某一地方的体验和感受,它 应该是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意象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空间指 认和方向辨别的层面,只有当它拓展到城市特色的领域才充分有效地发 挥城市意象的研究作用。城市意象的提升过程是对资源挖掘的一个文化的扬弃过程。要创造 一个城市特有的、惟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甚至具有垄断资源的文化 主体,并加以开发和光大,在城市意象的提升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从各种层面进行整合,使这些资源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凸显差异城市所在地城市意象性的提升是建立在对城市形态个性特征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16、凸显它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尤其在城市风貌日渐趋同的今天,提升城 市意象就是寻找差异、建立差异、凸显差异。城市是由它所在的自然基地建立的人工产物,由水面、山体、旷地 和风景区、街道、建筑组群等要素组成的。城市形态的形成一方面受城 市所在地自然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受不同文化模式、历史发展进程的 影响,产生了城市文化景观上的差异。既然城市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那么城市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 如何在自然状态与人工物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但对于城市意 象的提升,自然特征是与城市作为人工物产生对比和差异的主要来源。 由于平原、峡谷、盆地、丘陵、滨水地区等的自然环境状况不同,城市 形态的构成手法与美学意
17、境也不尽相同。城市设计应把有特色的自然景 观作为与其他城市的差异凸显出来,包括峭壁、山峰、高原、河流、湖 泊、地平线上的连绵轮廓等上帝赋予城市先在的特征。鬼斧神工的大自 然为城市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存在基础和背景,它是一个城市区别与其他 城市无法更改的差异性,是构成人们城市意象的天然素材。这些自然景观特征也是城市建筑形式的补充,应当最大限度地保持 其自然状态。莫什萨夫迪(Moshe Safdie)在他的后汽车时代的城 市一书中说:“一个值得记忆的地方通常占有一个景观中的重要特征: 一个港口、一道海湾、一条河的三角洲、一个湖、城中的一座山丘一一 一种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存在。我们记住的是那些因为独特的
18、人造与自 然之间互动而变得尊贵的场所。像靠海岸的纳波利斯,在湖一端的日内 瓦,在泰佰河拐弯处的罗马伟大的都市街道经常维持与自然地形间 特殊的关系(巴塞罗那的拉姆布拉斯直通海湾),并且将最密集的都市 活动与宏伟的公园和花园联系在一起(纽约市的第五大街、巴黎的香榭 丽舍林荫大道或者在伦敦的雷金特街)。”城市设计应该充分利用城市自然环境中的山、水、植被。远山往往 形成一个城市的背景,近山则通过一些主要建筑或造型优美的园林风景 建筑,如塔、阁、亭等,通过人工与自然的结合加强差异性,使城市意 象轮廓鲜明。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布达拉宫,背靠海拔3700多米的玛布山(红 IlJ),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
19、殿。它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 峨,气势雄伟。人工和自然的巧妙结合,成为拉萨城市意象的一部分。 城市设计也不乏将山体与城市布局组织城市景观的例子。桂林利用城市 独特秀丽风光成为城市主要道路的对景或借景,丽君路对隐山,正阳路 对独秀峰,解放东路对七星岩,形成了桂林风景城市的特有风貌。城市设计中对水的利用也非常重要,水是城市主导性景观元素之一, 对城市美化、特色创造、意象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设计中应注意对 水体的保护,注重水面与城市意象塑造的结合,严格控制滨水建筑的尺 度、体量、高度、密度、色彩等,使之不影响滨水景观和保障一定的水 景视廊,并沿岸留出足够的绿地、广场,满足市民亲水公共活动的需要
20、。古人常以“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来获取自然和谐的灵感,我们今 天应通过城市空间意象的体察,遵循城市现有生态及社会发展的城市空 间秩序,来培育有气质和品质的山水空间特征,给城市发展带来生命和 活力。除了城市自然环境特征,城市发展历史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性也是提 升城市意象的宝贵资源。城市在各自沧桑的历史印迹里饱含着不同的信 息,它们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城市环境中历史性要素为人们提供超越时 间的连续感,随着城市的发展,保持那些不可转换的要素,是一项衡量 人类成就的尺度。一个城市的意象更多的是在过去历史的积淀中逐渐形成的,城市的 特色和个性在任何时代也是既定的。城市是一部真实的、具体的人类文 化历史的记录
21、本。如果没有紫禁城、天坛、颐和园、四合院等历史文化 古迹,北京的意象是残断和断裂的,也无从谈特色和个性。如果没有布 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等闻名于世的古迹和建筑,以及佛教和藏文 化,拉萨也不称其为拉萨。阿巴沙龙街是哥本哈根城市博物馆旁的一条小巷,被人称作“博物 馆街”。这条街有传统的粗糙大理石铺路和排水沟,并且放置了各种各 样的旧街头家具和元素。这里的旧商亭、街灯、消火栓、电车站、邮筒、 长凳和其他元素收集得相当齐全,所看到的是传统上在设计及制作街景 元素时所用的精湛及优雅的细部。但更为重要的是,这条小巷通过传统 的细微的历史性元素维护意象的连续,使人们看到了老哥本哈根的一个 侧面。城市历史
22、遗迹往往是城市意象独特的人文资源。城市设计要研究是 针对不同的城市历史遗迹,往往是城市意象独特的人文资源。城市设计 要研究是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如何将其保护、利用和拓展。近几年,国 外城市设计都非常注重基地原有历史人文特征的延续,通过历史变迁内 容的记录强调场所的差异,甚至是那些通常看起来不足称道的内容,例 如加拿大格兰威尔岛的更新改造。格兰威尔岛(GranVine ISIand)位于 加拿大温哥华市佛斯河(FalSe Greek)流域南岸,与温哥华市中心隔水相望。上世纪20年代格兰威尔岛是温哥华市制造业的中心。在经历了二战 期间的繁荣之后,战后格兰威尔岛的经济发展却因火灾、供水等一系列 问题而
23、陷入困境并趋于荒废。1972年,加拿大联邦政府从国家港口委员 会手中收回了对格兰威尔岛的行政管辖权,出资近2000万加元将格兰威 尔岛更新改造为服务于周围居民的社区中心。格兰威尔岛更新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由温哥华豪森拜克建筑事务 所(HotSOn Bakker Architects Vincouver)主持。城市设计师豪森 (Norman Hotson)却提出了建设“城市公园”的设想,即将格兰威尔 岛传统的工业生产功能与现代的商业和文化功能相结合,在总体上形成 一系列景点,以广泛吸引城市中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乃至不同收入阶层 的群体。改造过程中始终保持其历史延续性,使人们总是能够看到不断演进 中的
24、格兰威尔岛,同时看到它的过去和现在,正是这种场地在历史变迁 中所反映出来的差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规划设计方面的匠心独运,使格兰威尔岛的更新改造锦上添花。为 尊重格兰威尔岛的历史延续性,规划师们在进行更新改造规划设计时, 不仅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原有工业建筑,而且在新的建设中有意识地增添 和强化了其工业建筑的特点,加以修饰和润色,例如多数建筑物临水布 局,建筑本身采用锡铁或拉毛水泥墙面,部分起重设备被保留在建筑内 外,原有的铁道路轨被镶嵌在柏油路面里,轮船的叶轮和工业设备的部 件经处理后被用作小品装饰等等。利用这些被保留下来的传统工业特色, 与现代的商业和文化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使人们在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 企业文化 系列 读本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39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