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字政府发展规划.docx
《2023年数字政府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数字政府发展规划.docx(4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3年数字政府发展规划目录一、规划背景(一)发展现状(二)面临形势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三、数字政府体系架构(一)“1345+N”体系框架(二)总体架构四、构建科学规范的工作保障体系(一)完善组织运行机制(二)创新政策制度体系(三)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四)强化安全保障体系五、构建智能集约的基础设施体系(一)强化政务云支撑能力(二)提升政务网络支撑能力六、构建开放共享的资源要素体系(一)完善数据管理机制(二)提升数据综合治理能力(三)促进数据有序开发利用七、构建“平台+大脑”的应用支撑体系(一)业务中台建设(二)应用中台建设(三)知识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四)一体化
2、支撑使能平台建设八、构建协同高效的业务应用体系(一)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二)加快社会治理“一网统管”(三)推动政务运行“一网协同”(四)推动决策指挥“一屏通联”九、以数字政府引领驱动数字建设十、加强党对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的领导(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加大财政投入(三)提升数字素养(四)强化考核评价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以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以数字政府建设助推数字发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省“十四五”数字政府发展规
3、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数字(践行区)发展规划(2021-2025)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发展现状“全市一盘棋”整体推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建设,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各委办局主要负责同志为小组成员的数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统一领导、上下贯通、协同推进、执行有力的“全市一盘棋”工作机制,强化了全市数字政府统筹建设格局。发布了数字(践行区)发展规划(2021-2025),规划中明确了全市数字政府发展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有力保障了全市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整体推进。政务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基本实现市、县
4、(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覆盖。搭建统一的市级政务云,虚拟化资源实现5844vCPU20435GB内存、491TB容量的计算及存储能力,云资源使用率已达70%,己承载25个业务应用系统,非涉密业务系统上云率达60%。整体防护体系初步形成,共防护全市25个站点应用,日均拦截外部攻击10余万次,安全防护水平实现三级等保。数据整合共享有序推进。推进政务信息数据库建设,编制政务资源目录4668条,挂载目录1962条,其中库表资源(目录)1279条、接口资源(目录)683条。按照国家和省编制政务数据目录的工作要求,完成38家单位政务数据调研工作,汇总第二版政务数据目录763条,正在推进全市1
5、6个自建系统与市共享交换平台对接工作。已汇聚数据4905万条。市级共享平台发布数据开发接口683个,提供数据服务2257万次,累计为6个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数据共享交换总量17785435次。建设数据资源管理系统,推进全市政务数据汇聚、治理。积极深化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应用,生成电子证照种类185个,制作235个部门电子印章372枚,部门覆盖度100%,全市各县区、各部门共调用电子签章186.9万次,验章63.5万次。政务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加快自建系统标准化改造。按照省统一要求,推进市社保、市医保、市不动产和市住房公积金4个市本级自建系统完成面向我市政务服务网统一入口、与共享交换平台共享业务数
6、据等标准化改造。各自建系统通过跳转方式完成与一体化平台系统对接,实现网办事项“统一受理”。夯实“一体化”平台应用。申请类事项全部“进厅上网”,网上可办率100%o实现政务服务“综合受理、受办分离、平台流转、集成服务”,2022年以来累计办理业务138.84万件,其中网上受理134.52万件,网上申请办件比例达到96.89%o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完成“一件事一次办”跨部门联办事项梳理,全市534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录入政务服务网。数字化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全面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己建视频监控点位4000余个、人脸识别点位337个,所有前端视频监控已全部接入市视频监控平台,实现所有主要路口
7、、治安复杂区域和人员密集区域全覆盖。完成华夏花园、棉织社区等20个“智安小区”建设,有效解决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差、治安问题突出、安保力量不足、物业管理混乱等问题。推进城市管理领域数字化建设,升级城管信息化系统平台,增加21种部件、36种事件,涵盖二级主管部门12个,三级责任部门59个,15.3万个部件。建设全市应急指挥中心,形成具备“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平战结合”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安全生产感知网络,实现救援现场动态数据及视频数据的信息采集。民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加快“辽事通”对接应用,完成全市176项便民服务事项接入“辽事通”,推进城乡居民医保缴费、静态停车、供暖缴费、学杂
8、费收缴、停车场缴费、港华燃气和辽东水务等“高频便民”事项在手机端办理,“辽事通”事项接入数量、办理类别等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智慧校园建设深入推进,建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与省平台实现对接,基本建成市医学影像云虚拟平台,建设智慧养老综合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养老信息化服务体系。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推进高频事项“全市通办”。围绕工程建设、企业开办、准入准营、民生服务等高频政务服务,梳理公布第一批“全市通办”事项清单123项。持续优化审批系统建设,推进工程建设项目网上审批,2022年以来,工程建设项
9、目审批管理系统已在线运行了218个项目,办件总量529件,30分钟共享比例88.74%,对应国家标准事项覆盖率95%,竣工验收项目36个。依托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成市本级706项、县级3031项监管事项编制。“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部门联合抽查检查比例逐年提升,“互联网+监管”水平明显提升。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2022年以来,全市共产生“好差评”“一事一评”130.39万条,上传国家平台130.39万条。虽然市数字政府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顶层设计不足,标准规范不够健全,信息化项目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规划布局,部门专网整合深度
10、不够,共性应用缺乏统一支撑;科学决策体系尚未建立,部门协同程度有待提升,数据壁垒依然存在,数据共享政策通道不畅;创新应用能力不强,跨部门、跨领域的治理场景未能真正落地;干部队伍数字意识和数字素养有待提升,市民和企业对数字政府建设进步的体验不明显,政府治理数字化水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二)面临形势数字中国引领数字政府发展新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建设“数字中国”战略,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以数字化转型整体
11、驱动社会治理方式变革。数字时代赋予政府职能转变新内涵。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引领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社会建设、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程,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形成数字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数字技术激活数字政府建设新动能。当前,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处于跨界集成和群体式突破爆发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孕育和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深度跨界融
12、合,将推动政府治理模式、经济社会发展路径不断创新,新应用、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服务层出不穷,为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智能化水平提供有效支撑。数字应用加速数字政府新升级。数字(践行区)发展规划(2021-2025)提出着力打造“数字践行区”,把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政府数字化发展、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数字应用建设将全面推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政务运行、政务公开等政府履职能力数字化转型升级,有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
13、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数字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建成“数字、智造强市”发展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加快推进数字治理系统变革和整体重塑,构建数字化、智能化政府运行新形态,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特色、人民满意的数字政府,提升数字化政府治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数字践行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
14、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数字政府建设各领域各环节。把党中央、省委关于数字政府建设的精神转化为全市决策部署的行动,为数字政府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准数字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具有特色的数字政府新模式。坚持改革创新。始终将创新视为改革生命线,贯穿于数字政府建设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建起企业群众与服务事项、政策的桥梁,让便民利民惠民成为数字政府建设的主旋律。坚持数据赋能。加强数据的汇聚、融合、共享、开放
15、和开发利用,促进数据依法有序地流动,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助力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管理服务效率,催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坚持系统统筹。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加强数字政府顶层设计,统筹云网环境、数据共享、通用技术等基础能力建设,推进业务、技术、数据融合发展,实现跨层级、跨县区、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协同管理和服务。坚持安全可控。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工作,推动政务数据按需共享、有序开放,严格落实网络和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完善安全制度体系和技术防护体系。(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市数字政府“1345+N”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工作体系更加科学规范,基
16、础设施体系和资源要素体系更加健全,“平台+大脑”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一屏通联”业务应用体系持续优化,政务履职能力数字化实现全覆盖,“上联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整体协同”的体系化推进机制更加完善,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人员线下处理日常工作事务的比例明显减少,市民与企业获得感显著提高,营商环境大幅改善,为推进数字践行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工作体系保障有力。强化以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为驱动的工作体系建设,推动数字政府建设运营模式持续优化。到2025年,政府数字化发展组织管理与政策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推进工作机
17、制基本形成,打造数据治理、安全保障、运行管理等重点领域标准化成果,助力政府数字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数字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到2025年,基本形成稳定、安全的数字政府基础设施体系。各级电子政务网络优化提速,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100%覆盖。政务云扩容升级,政务应用实现“应上尽上非涉密信息系统上云率达95%以上。建成可信、可靠、可控的安全体系。数智赋能平台高效运转。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备的资源要素管理体系和应用支撑体系。形成权责明确、协调有力、安全有序、机制完善的数据管理制度,初步建成包括一体化数据资源管理系统、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等资源要素
18、体系,及涵盖业务中台、应用中台、知识资源服务平台和使能平台等“平台+大脑”的应用支撑体系,持续打造数字“大脑”,赋能政务数字化应用及跨域协同治理场景创新。数字化履职能力提质增效。围绕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统管”、政务运行“一网协同”及决策指挥“一屏通联”,构建政府治理和政务服务的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到2025年,建立健全多领域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政务运行、政务公开、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数字化应用全覆盖,推动政府服务效率和治理能力大幅提升。表1市“十四五”数字政府发展主要指标序号类别主要指标指标释义2022年2025年属性1基
19、础设施云平台整合率各级各部门整合融入全巾政务“一朵云”管理体系的云平台数量占比70%95%约束性2政务外网接入率财政预算单位接入数量与财政预算单位总数的比值70%90%约束性3网络安全事件及时整改率网络安全事件及时整改数量与网络安全事件的比值90%95%约束性4数据资源数据编目率按数据应编尽编原则已完成编目的数据比例/80%预期性5数据归集率按数据需求已完成归集的数据比/70%预期例性6数据共享率部门间实现共享的数据类别数量与应共享的数据类别数量的比值70%95%约束性7行政效能“辽政通”用户日活跃率全市各级党政机关人员使用“辽政通”处理日常工作事务的活跃率/80%约束性8“辽政通”部门覆盖率
20、“辽政通”覆盖的部门履职应用数量与所有部门履职应用数量的比值50%90%预期性9营商环境便利度(1-100分)涉及市场主体营商办事体制机制性因素条件的综合评价分值7090约束性10政务服“辽事通”用户日活数全市“辽事通”口均活跃用户数(万名)36预期性11务电子证照用证率使用电子证照行政许可的事项数与行政许可事项总数的比值50%80%预期性12社会治理“一网统管”部门覆盖率“一网统管”覆盖政府部门数与政府部门总数的比值/80%约束性13掌上执法率现场执法应用“辽政通”掌上执法比例60%90%约束性14“双随机、一公开”覆盖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在所有行政检查事项中的占比20%80%约束性
21、三、数字政府体系架构(一)“1345+N”体系框架遵循数字化转型发展规律,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改革引领和数据赋能双轮驱动、业务融合和技术应用相互促进,在深度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基础上,整体打造“1345+N”的数字政府建设体系框架,全面推进市数字政府建设高质量发展。“1”即一套工作保障体系。持续提升全市政务组织运行、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保障的工作保障体系,形成工作运行和推进机制的新局面。“3”即三大核心能力。整合现有数字化资源与能力,形成支撑数字政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资源要素体系、“平台+大脑”应用支撑体系三大核心能力。“4”即四类业务应用。按照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推进的原
22、则,突出需求导向和场景牵引,打造“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一屏通联”的业务应用体系,全面覆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政务运行、政务公开等数字化履职能力,加快推进政府治理流程再造,着力破解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实现营商环境和服务效能的大幅提升。“5”即五级纵向贯通。强化数字政府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基于全省全市一体化的数字政府建设体系架构逻辑,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分别负责、分级管理,全面推进省市县(区)乡村五级数字政府建设整体协同、融合贯通。“N”即N项重点任务。聚焦数字政府发展目标,围绕工作保障体系、基础设施体系、资源要素体系、应用支撑体系、业务应
23、用体系制定可执行的工作任务,形成建设重点。(二)总体架构打造上联省、下接市县乡村、横贯各委办局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府数字化体系,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和核心应用统筹推进、共建共用。市数字政府总体架构(见图1)由“四横四纵”组成,“四横”包括基础设施体系、资源要素体系、应用支撑体系、业务应用体系,“四纵”包括组织运行机制、政策制度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其中:基础设施体系包括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网络基础设施;资源要素体系包括数据资源门户、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平台、一体化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等;应用支撑体系包括业务中台、应用中台、知识资源服务平台、使能平台;业务应用体系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数字 政府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41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