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大气本底站》GB31224-2014解读.docx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大气本底站》GB31224-2014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大气本底站》GB31224-2014解读.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大气本底站(GB31224-2014)解读张晓春1,2,3周怀刚4汤洁2(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IooC)81;2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北京IOoO81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IOoO49;4北京市气象局,北京100O89)1引言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局、黑龙江省气象局、青海省气象局、山东省气象局等单位负责起草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大气本底站(GB31224-2014)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于2014年9月30日发布,2015年1月1日正式实施。标准的3.2.L2条、附录A为推
2、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的,标准规范了大气本底站探测环境保护的技术要求,将为大气木底站及周边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和保障。2标准编制的目的和意义大气本底是指一定尺度范围内大气组成及相关特性的平均状态,主要着眼于全球和区域尺度范围内大气成分变化及其引发的大气物理化学过程,特别是对天气、气候、环境和人体健康等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大气成分进行长期、系统和精确的观测。20世纪70年代,世界气象组织(枷0)协调建设了背景大气污染监测网(BAPMoN,BackgroundAirPOIIUtiOnMOnitOringNetWork的缩写),开始对背景地区的大气本底污染等进行观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
3、益突出,WMO又于1989年开始组建全球大气观测网(GAW),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大气成分本底观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GAW已成为当前全球最大、功能最全的国际性大气成分监测网络。目前,已有60个国家400多个本底监测站(其中全球基准站30个)加入GAW网络,并按照GAW观测指南的要求,开展了大气中温室气体、气溶胶、臭氧、反应性气体、干-湿沉降化学、太阳辐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等的长期监测,涉及200多种观测要素。20ffl纪80年代初,中国气象局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IN)P)、联合国环阅吸曙(VNEP)和M)等的支持下,WWGAW雌术体系朦,的加上甸子、浙江)|破和黑燧
4、!龙凤IIJ建立了区域大气本底也1994年在育海省财啦了欧耿RI三唯的翎次气傩雌-ffl汽本题准峻台(窗处强关械台)o为步步!11喇瞅汽本g的则能力,中国气象局先后在云南香格里拉、蝙邮政达拉租机!馀沙建立了三个区域大气本麟.此外,中国科学院也在我国的东北长白山、西南贡喝山、华北兴隆、的鼎湖山、西J虎鹏地区建立了大气成分综合观测硅备国家环境保护部门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耨观测的建改开展大气本底观测,可为我国的气候预测、预估以及区域大气污染预报和控制提供基础数据,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环境外交等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所承担国际义务和履行的职责,
5、是我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有利于维护我国在环境外交、气候谈判中的形象和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由于大气本底站所监测的主要大气成分在大气中的含量极低,属于痕量或超痕量成分,即使是一点点很小的污染,都会对其监测结果造成极大的影响。如果大气本底站的探测环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将会直接影响到大气本底观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乡建设的进程加快,城乡规模不断扩大,全球和区域大气本底站周边的环境逐渐发生着变化。因此,保护大气本底站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确保站址及其气象探测环境的长期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全球和区域大气本底站点所代表的全球和区域大
6、气成分长期变化的背景特征,迫切需要制定大气本底立占探测环境保护方面的国家标准,对大气本底站的探测环境实施强制性保护。这不仅是保证获取的气象探测信息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可比性、连续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气象防灾减灾,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好气象服务的基本前提,更是获取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节能减排科学决策所需气象观测资料的重要保障。3标准编制依据标准的编制,主要依据MiO和我国气象、环境保护部门有关大气成分、空气质量观测站址选择的规定和技术文件等,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00年实施)、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23号,2012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
7、范(试行)(国家环保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GB501801993)、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TechnicalRegulationsVolume1,GeneralMeteorologicalStandardsandRecommendedPractices,1988edition,WMONo.49、internationalOperationsHandbookforMe
8、asurementofBackgroundPollution,Tnl0,NO.491、UnitialGuidancetoObtainRepresentative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satUrbanSites,InstrumentsandObservingMethodsReportNo.81,2006,WYO/TDNo.1250、WMOGlobalAtmosphereWatch(GAW)StrategicPlan:2008-2015,WM0,GAWNo.172、GlobalAtmosphereWatchMeasurementsGuide,WM0,GAWNo.143、
9、StrategyfortheImplementationoftheGlobalAtmosphereWatchProgramme(2001-2007),June2001,WMO,GAWNo.142等。在标准编制过程中,本标准还结合中国气象局已建的1个全球大气本底站、3个已建的区域大气本底站和3个新建的大气本底站探测环境保护现状,兼顾部门内、外大气本底站、空气背景站的有关情况,充分考虑了标准的适用和可操作性,并尽可能给出量化指标。同时,还考虑了本底站所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对有关保护技术指标进行了适度调整,以增强标准的可执行性。4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及依据标准由范围、术语和定义、保护区分级及范围
10、、保护要求以及规范性附录(大气本底扇区划分方法)等五部分构成。标准依据阳ANo.49号技术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等的有关要求,在兼顾了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气本底站保护区分级及范围、保护要求等。4.1 范围大气本底站包括全球大气本底站和区域大气木底站,标准规定的大气本底站探测环境保护区分级、保护区范围和保护要求等,适用于全球大气木底站和区域大气本底站,也适用于其他具有大气木底观测功能的观测站。4.2 术语标准给出了大气本底、大气本底站、全球大气本底站、观测场周边和大气本底扇区等五个术语和定义。其中,观测场周边是指包含大气本底站的所有采样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大气本底站 气象 探测 环境保护 规范 大气 本底 GB31224 2014 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62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