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外国教育史——第十五章17—19世纪西方教育思想.docx
《下篇外国教育史——第十五章17—19世纪西方教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篇外国教育史——第十五章17—19世纪西方教育思想.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下篇外国教育史第十五章1719世纪西方教育思想第一节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思想基础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撰写了大教学论、泛智的先声等重要著作。他继承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成果,总结了自己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的经验,对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做了系统的阐述,其代表作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该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探索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可以使教师教得少而学生学得多的方法”。夸美纽斯主要从事泛智教育的研究。“泛智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只要发展人的智力,给人以广泛的知识,就可以使个
2、人和社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应使每个人都能尽自己的能力学习和积累所有的知识,国家应为每个人设立适合他们发展需要的学校,夸美纽斯用近代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来认识和解释人和教育的系统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但他在研究中又往往把人和教育看成一部机器,带有机械唯物论的特征。二、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受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夸美纽斯十分重视教育对于社会改良的作用,认为“教会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导”。他的泛智教育思想,就是要通过创办学校来普及知识,扫除愚昧和无知,使国家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夸美纽斯也十分重视人的地位和发展。他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人是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具有生长和发展的潜在
3、机能。因此,教育只需把他原有的、潜在的东西显露出来,并注意个别的因素就够了。夸美纽斯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思想是一种内发论。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论述出发,夸美纽斯指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人的内在本性。他要求教师对儿童的发展要抱有信心,要求人们注重生命的自然需要,反对把生命浪费在没有价值的事情上,要过好现世的生活。但是,夸美纽斯把现世的人生看成向永生过渡的准备,这是他的思想的消极方面。三、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根本性的指导原则。他批评旧学校的教育工作不符合事物的自然秩序的种种弊端,提出“学校改良的基础应是一切事物里恰切的秩序”,“教导的
4、恰切秩序应当从自然中借来”。“教育适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在大教学论中,他提出了29条自然法则来论证教与学的一般要求、教与学的便利性原则和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等。(2)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夸美纽斯利用自然论证教育,提出了很多科学的教学原则,但是当运用自然原因不能说明问题时,他又认为在一切事物里面发生作用的都是上帝,赋予自然以神启的色彩,这是他神学世界观的必然局限。他的宗教观保护他的自然观,他的自然观又保护他的教育观,使其教育观带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色彩,从而为他公开引证自然、全面阐述教育创造了条件。四、“泛智教育”论和学校教
5、育体系的主张夸美纽斯在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视对“泛智”的研究,他认为,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是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因此他写了泛智的先声一书,并创办了“泛智学校”。从“教育适应自然”和“泛智教育”的思想出发,夸美纽斯论述了学校教育的体系和普及教育的思想。夸美纽斯认为:人受教育的最好时期是从出生到成年(024岁)这一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6岁,儿童在母育学校接受家庭教育,培养外部感觉。儿童期:7岁到12岁,培养内部感觉,为初等教育。少年期:13岁到18岁,培养理解力和判断力,为中等教育。青年期:19岁到24岁,培养协调性和意志力,为高等教育。夸美纽斯首次提出了这种前后衔
6、接、统一的学校教育体系,这对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夸美纽斯十分重视通过设置学校开展普及教育工作。他提出:“所有城镇乡村的男孩和女孩,不论贫富和贵贱,都应该进学校。”他还强调,应当将初等教育普及到手工业者、农民、脚夫和妇女,使广大劳动人民有一定的受教育权。夸美纽斯关于普及教育和扩大教育对象的主张,尽管在当时不可能实现,但反映了他对民主和平等理想的追求。五、教学论教学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教学论就是阐明“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教学论应该研究使教师可以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等问题。于是,夸美纽斯提出了有关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和教育用书等一系列主张,形成了夸
7、美纽斯教学理论的丰富内容。(一)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批判经院主义的教学原则,主张教学要遵循自然的法则。(1)直观性原则。教学要为儿童提供感知事物的条件,充分发挥其多种感官的作用。教学要从观察实物开始,如不能进行直接观察,可利用图像或模型代替。(2)循序渐进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教学活动也应按一定顺序进行。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特征合理地安排教学科目的顺序,使每一学科的内容都细分成段,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3)彻底巩固性原则。教师要讲清事物的原因和理由,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练习和运用。(二)学年制和班级教学组织形式夸美纽斯批判了旧
8、教育学校工作的随意性和无序性,改革了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学校管理和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1)学年制。夸美纽斯提出:学校工作应实行学年制,各校应在一年的同一时间开学,同时放假。每年招生一次,秋季开学。同时,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计划好,使学校的全部工作有序。(2)班级教学组织形式。针对个别教学低效的弊端,夸美纽斯主张实行班级集体教学,具体做法是把学生编成班级,由一位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集体授课。他认为这样一个教师同时可以教几百个学生,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三)三学过程和教学用书教学过程:主要是传授知识。教学用书:教科书应带有插图,要形象直观,要有生动的实例。夸美纽斯编写
9、的世界图解,图文并茂,成为当时深受欢迎的教科书。夸美纽斯一生丰富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理论为人类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夸美纽斯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改革家,是教育史上的“哥白尼”。第二节洛克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思想基础约翰洛克,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是17世纪英国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人物,被马克思称为“一切形式的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又被恩格斯称为“1688年的阶级妥协的产儿”。洛克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君权神授”论,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为了监督和制约政府的权力,洛克提出了“君主立宪”和“分权制约”的思想。洛克继承并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提出了著名
10、的“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中没有天赋的原则,人之初生,心灵如一块白板,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所有的理性和知识都是从经验中而来。洛克的“白板说”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确立了新的儿童发展观:儿童的观念和经验是在不断成长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知获取的。另外,它还表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二、绅士教育论洛克的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探讨了当时资产阶级最关心的绅士培养和教育问题,对英国乃至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洛克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培养作用,他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是以“白板说”为基础的,不同于封建社会把人的形成看做遗传或天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洛克
11、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通过教育使绅士具有四种品质,即“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他认为,一个社会只有进行绅士教育、以绅士为榜样才能进步。洛克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要求。如何进行绅士教育?洛克反对学校教育,推崇家庭教育。绅士所具有的道德品质在学校教育中是不能获得的。因此,绅士教育应当在家庭中进行,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其子弟举止文雅、思维敏捷。(二)论绅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洛克所倡导的绅士教育是一种资产阶级贵族化的教育。在教育漫话中,洛克把绅士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体育、德育和智育,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方法,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1)体育。洛克在教育漫话
12、中指出,“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洛克关于体育的见解反映了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对其子弟在身体素质上的要求,其中有许多是合理的和科学的。(2)德育。德育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洛克认为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道德优秀的人。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洛克主张首先要以理性为指导,进行说理教育;其次要重视榜样示范作用。洛克还主张运用奖励、表扬等办法而反对体罚。洛克关于德育的见解,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3)智育。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把智育放在仅次于德育的地位。他提出智育的根本任务是“增进心的活动与能力,而不是扩大心的所有物”。在智育的原则和方法上,洛克强调多样性的学习以避免智力的狭窄和僵化;要养成儿
13、童热爱求知的习惯;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第三节卢梭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思想基础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爱弥尔中,他提出应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培养新人。他的著作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学和教育等领域,其共同点是抨击法国封建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并寻求克服不平等的方法和途径。1754年,他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阐述了“天赋人权”的政治主张。1762年,他发表社会契约论,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同年,发表教育小说爱弥尔。17701771年,他痛苦地写下了自传忏悔录,表达了对封建专制统治迫害的控诉。二、自然教育论
14、卢梭十分重视教育对人与社会的作用,他明确指出教育是人类一切事业中最重要的事业。卢梭的自然教育论思想是建立在其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他认为人最初是性善的,只是后来受到腐朽“文明”的影响而变坏了,社会改造的根本任务就是对人及人的本性进行改造,使人重新成为自由的人。爱弥尔就是卢梭提出的培养自然人的教育计划,他认为必须通过自然教育来完成。卢梭试图通过这一理想的教育计划,寻找解决社会危机的出路。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I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在卢梭看来,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主要来自于自然、人为和事物的教育三个方面。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
15、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对于如何对儿童进行自然教育,卢梭提出了“消极教育”的方法。“消极教育”是指在儿童发展早期阶段,要避开不良环境和因素的影响,使儿童在无外来干扰的情况下按其本性健康地成长。卢梭主张自然教育应当在乡村中进行,他认为城市的环境是腐朽和堕落的。儿童只有在乡村自然、纯朴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才能培养和发展纯真的自然本性。爱弥尔一书中爱弥尔就是被送到乡村接受自然教育的。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比文艺复兴以来“教育适应自然”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他看到了教育中人的自然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提出教育要依据人的发展开展,为更深入地揭示教
16、育的本质和建立新的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卢梭的自然教育是对几千年来以“原罪说”为基础的封建教育的有力挑战。三、论儿童身心发展各阶段的教育卢梭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强调教育过程应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相一致。他认为,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生理和心理特征。根据对儿童发展进程的理解,卢梭把儿童的身心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并提出了每一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婴儿期:从出生到2岁,主要任务是使其身体得到健康的发育。这一时期的教育应把婴儿的充分而自由的活动放在第一位。因此,婴儿的穿衣要宽松,不要紧紧地束缚他,以便其四肢自由活动。婴儿正是在不停的自由活动中接触四周的事物、学习最初的知识的。儿童期:312岁
17、,这是儿童的“理智睡眠”期。儿童的理智处于睡眠状态,认识上只能接受形象而不能形成概念。因此,不应向儿童灌输知识和道德,而应进行身体的各种感官的教育。他反对让儿童在12岁以前读书和学习,认为儿童“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应让儿童在大自然中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感觉经验,为发展判断、形成理智打下基础。卢梭关于儿童感官教育和活动教育的思想,包含着唯物主义感觉论的因素,有许多合理的见解。少年期:1315岁,应当接受智育和劳动教育。在智育上,卢梭主张儿童学习的知识实际、有用,要有益于儿童的幸福。在学习方法上,卢梭强调要让儿童主动地进行学习。卢梭也十分重视劳动教育。他认为,一个人要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在许
18、多方面依赖于他人的劳动,因而,每个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必须为社会劳动,否则与流氓和强盗一样。在各种劳动中,卢梭最看重的是手工劳动。卢梭关于智育和劳动教育的论述许多是具有合理性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如轻视书本知识等。青春期:对于16岁至成年阶段的教育,卢梭认为,在青春期阶段应当回到城里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儿童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卢梭认为,人类的美德都是从原始善良的情感发展起来的,因此应当培养儿童善良的情感,通过适当的指导使它得到自然成长。卢梭的教育思想是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产物,不仅影响了同一时代的许多教育家,也成为后世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源泉。第四节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19、一、生平及教育活动裴斯泰洛齐是瑞士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思想家。他深受法国教育家卢梭的关于适应人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的思想的影响,致力于慈善教育和普通教育,力图通过教育改善人民的生活,被誉为“贫苦者之友”。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工作最初开始于对自己儿子的抚养。一他发现按照广校的方法教育核厂有些缺点,于是,他按照自己对儿童及教育方式的理解,做了观察记录,并记下了“教育3岁孩子的日记”。1774年,裴斯泰洛齐办了一所孤儿院,收留了50名510岁的孤儿和流浪儿。他于1781年写下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提出人类进步的根源在于通过教育发展人的内在力量,通过立法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1799年,裴斯泰洛齐在布格多
20、夫的幼儿学校任职,继续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期间,他写下了葛笃德怎样教育子女一书,试图研究出一种简便的方法,使每一个家庭的主妇都能掌握,而且能改进初等学校的教学工作。1805年,布格多夫学院迁到伊佛东,改为伊佛东学院。此后,这所学校存在了20年,在欧洲享有盛名。1827年,裴斯泰洛齐留下最后一部著作天鹅之歌之后去世。二、论教育的目的与作用裴斯泰洛齐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培养只通过政治途径是不够的,还应通过教育,激发人身上存在的力量的萌芽,使其得到和谐的发展,使人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他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
21、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裴斯泰洛齐主张所有人都应受教育。他把人的发展分作三个阶段:最初,自然状态的人类社会中,人是作为自然人存在的:后来,有了人类社会以后,人开始成为一种社会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最后,人类社会进入一种道德状态,人成为一种道德人,通过道德的力量,人类社会充满亲情和博爱。因此,他认为,国家的改革在于人的变革,良好的国家始于良好的公民。三、关于教育内容的论述裴斯泰洛齐认为,要使人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就要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对儿童来说,就是要“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育的任务就是和谐地发展一个人的各种能
22、力。裴斯泰洛齐关于和谐教育的主张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三个方面。()德育裴斯泰洛齐认为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他是从道德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来论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的。他认为,罪恶的社会环境是人犯罪的原因,为防止道德败坏,必须改善社会环境。但是如果人的内在本性善良到能够抑制罪恶时,便有力量去改善周围的环境,就可以避免犯罪。因此,必须进行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实践上,裴斯泰洛齐把爱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重视家庭式的道德情感教育。如果家庭中亲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破裂,儿童将会终生受苦。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中把儿童对母亲的情感转移到他人、转移到社会,这是教学艺术的关键。他还认为应把
23、家庭的爱的关系引进学校,学校应像家庭一样充满亲情和欢乐。(二)智育裴斯泰洛齐非常重视智力教育。他认为智力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儿童的天赋才能和能力,发展儿童的心智;发展儿童的心智主要是发展其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以及表达和接受印象的能力。裴斯泰洛齐强调智力教育的进行主要依据两个原则:一是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儿童的学习是从直接经验的已知物开始发展到未知物的。二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儿童所有的学习都必须从具体开始,逐渐过渡到抽象。(三)体育和劳动教育裴斯泰洛齐主张体育与劳动教育应紧密联系。他认为,体育是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生理能量全部发挥出来,因此,从小就应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体力,使其养成强健的体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下篇 外国 教育史 第十五 17 19 世纪 西方 教育 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62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