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版)(word精排版).docx
《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版)(word精排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版)(word精排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一)课程性质1(二)课程任务1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1(一)学科核心素养1(二)课程目标2二、课程结构3(一)课程模块3(二)学时安排3四、课程内容4(一)基础模块4(二)拓展模块11五、学业质15(一)学业质量内涵15(二)学业质量水平15六、课程实施16(一)教学要求16(二)学业水平评价18(三)教材编写要求20(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21(五)对地方与学校实施本课程的要求21附录1:课程内容分层次要求23附录2:教学设备设施配备要求25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0年版)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一)课程性质信
2、息技术涵盖了信息的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加工等各种技术。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基础支撑。提升国民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提升全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助于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与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二)课程任务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
3、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吸纳相关领域的前沿成果,引导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实践,增强信息意识,掌握信息化环境中生产、生活与学习技能,提高参与信息社会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为就业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与运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
4、面。1 .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有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方式获取信息,分析数据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游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过程中,能与团队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2 .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信息技术的思想方法,在分析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有计算思维的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模型、组织数据;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
5、信息资源,形成职业岗位与生活情境中的解决方案;总结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与技巧,迁移运用到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3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综合运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工具,自主或协作完成学习任务,进行实践创新的能力。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学生,能够适应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会利用数字化学习系统、资源、工具等开展自主探究、知识分享、协作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创新创业实践,助力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4 .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社会责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具有信息社会责任的学生,能够遵守信息法
6、律法规,遵守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懂得合法使用信息资源,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具备信息安全意识,注意保护个人、他人的信息隐私,以及公共信息安全;关注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对信息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观念和新事物,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负责的行动能力。(二)课程目标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相关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基础技能训练和综合应用实践,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和适应职业发展需要的信息能力。课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对当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理解信息技术、信息社会等概念和信息社会特征
7、与规范,掌握信息技术设备与系统操作、网络应用、图文编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产、生活和学习情境中各种问题;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能力,不断强化认知、合作、创新能力,为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二、课程结构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特点,以及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确定课程结构与学时安排。(一)课程模块信息技术课程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基础模块包含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网络应用、图文编辑、数据处理、程序设计入门、数
8、字媒体技术应用、信息安全基础、人工智能初步8个部分内容。拓展模块设计了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小型网络系统搭建、实用图册制作、三维数字模型绘制、数据报表编制、数字媒体创意、演示文稿制作、个人网店开设、信息安全保护、机器人操作10个专题。教学中可根据学生专业能力发展需要选择部分专题、设定教学内容,以项目综合实训的方式实施教学。各地区、各学校也可根据地方资源、学校特色、专业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自主确定拓展模块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二)学时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基础模块是必修内容,共108学时,6学分;拓展模块是任意选修内容,共36学时,2学分。模块内容学时学时小计基础模块信息技术应用基础16108网络应用
9、16图文编辑20数据处理18程序设计入门12数字媒体技术应用16信息安全基础6人工智能初步4拓展模块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教学中可根据学生专业能力发展需要,选择部分专题,灵活组合内容、确定学时36小型网络系统搭建实用图册制作三维数字模型绘制数据报表编制数字媒体创意演示文稿制作个人网店开设信息安全保护机器人操作四、课程内容(一)基础模块1.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本模块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应用领域,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形态和个人行为方式带来的影响,了解信息社会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常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履行信息社会责任;理解信息系统的工作机制,掌握常见信息技术设备及主流操作系统的使用技能。【
10、内容要求】(1)认识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能描述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典型应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了解信息社会的特征和相应的文化、道德和法律常识,在信息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智慧社会的前景。(2)认识信息系统了解信息系统组成了解二进制、十进制及十六进制的转换方法;了解信息编码的常见形式和存储单位的概念,会进行存储单位的换算。(3)选用和连接信息技术设备能识别常见信息技术设备,了解设备类型和特点;能描述常见信息技术设备主要性能指标的含义,能根据需求选用合适的设备;能正确连接计算机、移动终端和常用外围设备,
11、并将信息技术设备接入互联网;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等常见信息技术设备基本设置的操作方法,会进行常见信息技术设备的设置。(4)使用操作系统能描述操作系统的功能,能列举主流操作系统的类型和特点;了解主流操作系统用户界面的类型、基本元素(对象)和功能;会进行图形用户界面操作;会安装、卸载应用程序和驱动程序;了解常用中英文输入方法,能熟练运用一种中文输入法进行文本和常用符号输入,会使用语音识别、光学识别等工具输入文本;了解操作系统自带的常用程序的功能和使用方法。(5)管理信息资源能描述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与作用,会运用文件和文件夹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操作管理;能辨识常见信息资源类型,会检索和调用信息资源;会对
12、信息资源进行压缩、加密和备份。(6)维护系统能对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简单的安全设置,会进行用户管理及权限设置;会使用工具软件进行系统测试与维护;会应用“帮助”等工具解决信息技术设备及系统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提示】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搭建学生感知和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结合生产、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通过实用性的项目案例,创设做、学、教一体化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常见信息技术设备和操作系统的使用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知识与技能。在“认识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思
13、考、讨论等方式,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前景,理解信息社会的特征,认识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产生的巨大影响,理解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产、生活和学习问题的重要意义,在信息活动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履行信息社会责任。在“认识信息系统”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通俗易懂的真实案例、形象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解读信息系统的组成结构;掌握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等常用数制的换算方法,会借助计算器等工具进行数制换算;了解数值、字符等信息编码的形式,数据存储单位的概念,掌握存储单位的换算方法。在“选用和连接信息技术设备”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应用体验等方式,综
14、合了解计算机、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智能设备等)和常用外围设备(打印机、扣描仪、摄像头、音视频设备、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的功能和特点,会根据生产、生活需要提出恰当的设备配置方案,并完成与互联网及其他设备的连接和基本设置。在“使用操作系统”“管理信息资源”“维护系统”等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体验、任务操作等形式,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的桌面及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特点,会搭建虚拟机环境,会安装、使用和维护其中一种或几种操作系统,能熟练进行图形用户界面操作,会使用不同设备及操作系统环境中的功能程序并进行安装和卸载,能进行中英文本和常用符号输入,能根据实际业务要求熟练进行信息资源的操
15、作管理,会通过信息资源压缩、加密、备份及用户权限设置等方式对信息资源进行简单保护,会使用相应的工具软件测试系统的性能、发现故障并进行相应的维护。要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帮助”等工具解决信息技术设备及系统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借助数字化学习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2.网络应用本模块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网络技术的发展,综合掌握在生产、生活和学习情境中网络的应用技巧;理解并遵守网络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意识;能合法使用网络信息资源,会有效地保护个人及他人信息隐私;会综合运用网络数字资源和工具辅助学习。【内容要求】(1)认知网络了解网络技术的发展;能描述互联网对组织及个人的行为、关系的影响,了解
16、与互联网相关的社会文化特征;了解网络体系结构、TCP/IP协议和IP地址的相关知识,会进行相关的设置;了解互联网的工作原理。(2)配置网络了解常见网络设备的类型和功能,会进行网络的连接和基本设置,能判断和排除简单网络故障。(3)获取网络资源能识别网络资源的类型,并根据实际需要获取网络资源;会区分网络开放资源、免费资源和收费认证资源,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能合法使用网络信息资源;会辨识有益或不良网络信息,能对信息的安全性、准确性和可信度进行评价,自觉抵制不良信息。(4)网络交流与信息发布会进行网络通信、网络信息传送和网络远程操作;会编辑、加工和发布网络信息;能在网络交流、网络信息发布等活动中,坚
17、持正确的网络文化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运用网络工具会运用网络工具进行多终端信息资料的传送、同步与共享;初步掌握网络学习的类型与途径,具备数字化学习能力;了解网络对生活的影响,能熟练应用生活类网络工具;能借助网络工具多人协作完成任务。(6) 了解物联网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了解智慧城市相关知识;了解典型的物联网系统并体验应用;了解物联网的常见设备及软件配置。【教学提示】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体验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网络应用环境中,感受网络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了解网络技术原理,认识网络环境的优势与不足,加深对网络文化和规范的理解,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在“认知网络”“配
18、置网络”等内容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知识讲解、实践操作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TCP/IP协议和IPV4、IPv6类型地址基础知识,熟悉常见网络设备的使用方法并会配置网络系统,了解互联网的运行原理,以及DNS、WWW、E-mail、FTP等互联网服务的工作机制。在“获取网络资源”“网络交流与信息发布”“运用网络工具”等内容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源自生产、生活实践的项目任务,引导学生综合使用桌面和移动终端等平台中的相关网络工具,从网络中检索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会通过电子邮件收发、即时通信、传送信息资源和网络远程操作等方式进行网络交流,会使用云笔记、云存储等网络工具进行多终端资料上传、下载、信息同步和资料
19、的分享,掌握网络购物、网络支付等互联网生活情境中不同终端及平台下网络工具的运用技能,会编辑、加工和发布个人网络信息,能借助网络工具多人协作完成任务。在“了解物联网”等内容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智能监控、智能物流等不同类型的物联网系统,让学生体验物联网应用效果,了解网络基础环境、传感器、RFlD标签、应用系统及平台等物联网部件的功能,初步了解物联网的常见设备及软件配置。3 .图文编辑本模块旨在引导学生综合选用字处理、电子表格、图形绘制等不同类型的图文编辑软件,根据业务要求进行文、表、图等编辑排版。【内容要求】(1)操作图文编辑软件了解常用图文编辑软件及工具的功能特点并能根据业务需求综合选用;会使用不
20、同功能的图文编辑软件创建、编辑、保存和打印文档,会进行文档的类型转换与文档合并;会查询、校对、修订和批注文档信息;会对文档进行信息加密和保护。(2)设置文本格式会设置文字、段落和页面格式;能使用样式,进行文本格式的快捷设置。(3)制作表格会选用适用软件或工具制作不同类型的表格并设置格式;会进行文本与表格的相互转换。(4)绘制图形能绘制简单图形;会使用适用软件或工具插件绘制数学公式、图形符号、示意图、结构图、二维和三维模型等图形。(5)编排图文会使用目录、题注等文档引用工具;会应用数据表格和相应工具自动生成批量图文内容;了解图文版式设计基本规范,会进行文、图、表的混合排版和美化处理。【教学提示】
21、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生产、生活中图文编辑应用的典型案例,以项目和任务驱动方式实施教学。在进行图文编辑技能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图文编辑相关的业务、版式规范和美学常识,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设计,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综合选用办公、图形绘制等软件和功能插件,进行图文编排和版式设计,编辑的图文可以是文本、表格、图片或静态网页等不同类型,能展示或打印。兼顾桌面与移动终端等环境,熟练掌握其中的几种软件操作,并迁移到其他功能相近的软件、工具或平台中;了解不同类型业务文档图文版式的设计规范及不同类型图示的使用方法,并应用到图文编排中。4 .数据处理本模块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数据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2、根据业务需求选择相应的数据处理工具采集、加工与管理数据,初步掌握数据分析及可视化表达等相关技能。【内容要求】(1)采集数据能列举常用数据处理软件的功能和特点;会在信息平台或文件中输入数据,会导入和引用外部数据,会利用工具软件收集、生成数据;会进行数据的类型转换及格式化处理。(2)加工数据了解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会使用函数、运算表达式等进行数据运算;会对数据进行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3)分析数据能根据需求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会应用可视化工具分析数据并制作简单数据图表。(4)初识大数据了解大数据基础知识;了解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教学提示】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生产、生活中数据处理分析的典型案例
23、,以项目和任务驱动方式实施教学。在进行数据处理技能训练的同时,渗透数据结构、数据分析、可视化表达等知识,指导学生通过数据提取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与分析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处理需求,灵活使用数据处理软件、信息平台等采集数据,应用函数、运算表达式等进行必要的数据运算,对数据进行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等加工处理,使用查询、数据透视、统计图表等可视化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制作数、图集成的简单数据图表,并了解大数据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方法。数据处理工具可综合选用相应的功能软件或数据处理平台,兼顾桌面与移动终端等环境,熟练掌握其中的几种软件操作,并迁移到其他功能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等职业学校 信息技术课程 标准 2020 年版 word 排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62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