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文学批评.docx
《第十二章文学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章文学批评.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十二章文学批评目录第一节文学批评的性质第二节文学批评的主体第三节文学批评的标准第四节文学批评的方法第一节文学批评的性质一、文学批评是一种审美判断二、文学批评是一种审美对话三、文学批评是文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四、文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思想生产文学批评是在文学鉴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各种文学活动、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及评价的一种科学活动【名解】。一方面,它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文学理论、文学史共同构成了文艺学;另一方面,它又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要认识文学批评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功能,必须先把握和界定文学批评的性质。首先,文学批评是一种审美判断:其次,文学批
2、评是一种审美对话;再次,文学批评是文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最后,文学批评是文学思想的生产。一、文学批评是一种审美判断较早对“文学批评”一词进行阐释的是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他认为:“批评源于一个希腊字,意思是做出判断;因而,在广义上来说,批评就是判断。对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进行评价、做出判断,是文学批评的目标,也是文学批评的主要功能。“判断”可以说是一切批评话语的基本性质。但文学批评又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判断或一般的逻辑判断,而具有“审美判断”的特性。首先,文学批评是审美判断的典型形态之一,审美判断是对所有审美现象的意义的把握,包括对自然、社会生活以及文学、艺术的审美解释。文学批评所面对的对象
3、主要是文学现象,而文学艺术是人类有意识创造的审美对象,属于艺术美范畴0文学作品作为人类“依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产物,从根本上决定了文学艺术具有美的属性和审美价值。在方式上,文学艺术是人们对世界的审美掌握,是审美创造的一种高级形式,其所体现的审美意义具有更深刻、更突出的审美内涵。因此,运用美学理论和文学理论,致力于挖掘、评判深刻审美意义的文学批评可以说是审美判断的典型形态之一0它不仅能够对批评对象所蕴涵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形成敏锐的发现和把握,并且能够从理论的高度上进行阐释和分析.其次,文学批评与审美判断都是具有普遍性的特殊判断。也就是说,二者一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一种普遍
4、必然的有效性。在审美活动中,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往往是因人而异的,具有个体的特异性。西方广泛流传的一句谚语“趣味无争辩”,就是说人们的趣味标准不可能千篇一律。由于性别差异、个性气质、学识修养、立场见解、文学基础等的不同,在对同一文学作品进行鉴赏与批评时,经常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得出的结论也因人而异。同时,优秀的文学文本往往富于独创性和多义性,更易造成审美判断和意义解读的阴。例如,关于我国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的分析和评价,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写的是“情缘虚幻”的爱情悲剧,有的认为描写的是封建社会的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有的论者视红楼梦为作者曹雪芹本人的自传,有的将红楼梦看做封建社会的百科全
5、书,如此等等。正是不同的解释和评价使红楼梦的意义宽泛深广起来,使文学批评的形态呈现出逻辑判断无法比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当然,审美判断的多样化,并不会否定共识性。也就是说,文学批评与审美判断又离不开种褒贬的普遍原则。这种普遍有效性原则所起到的作用,与理性认识的普遍有效性具有相通之处。审美活动中经常提及的“人之于美,有同感焉”的共同美感现象,或文学经典所具有的超越时空的永久艺术魅力的现象,其实都是普遍有效性标准的一种体现。再次,文学批评与审美判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特定心理体验,时常会体现出直觉性特征。例如我们对一些审美现象直接而瞬间的突兀判断,对某些文学作品意蕴的鳗顿悟或推测性的洞察。文学批评的实质
6、,并不是用一种外在的理性观念去直接考量作家作品,它是在体验、理解文学形象的基础上,经由主体各种心理功能的互动融合,进行的一种意义解释和评价。一般而言,以审美享受为主调的文学鉴赏大都采取艺术直觉的形式,但审美判断、审美评价与审美享受却如影相随。二文学批评是一种审美对话文学批评不仅是“审美判断”,也是一种交流和对话。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在本质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所谓“关系”,主要是事物(或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而作为人的重要精神生产活动的文学批评也是“关系”中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中,批评家以个体而在,但又置身群体。通过倾听、体验和理解文本世界中不同人物、事物以及景物、动物的声音,批评
7、家与文本、与读者、与自我、与潜存于本文中的作者进行着多重互动的对话和交流,并通过对话的展开建构起一个充满文学意义的世界。在这个由多个主体参与和建构的意义世界中,尽管饱含着思想的碰撞、切磋、商讨,但“情感”的交流是其精神的内核。批评家如是说:“下面这个原则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只有感情才能判断感情,把感人的东西让精神去做出判断,无异于让耳朵去判断颜色,让眼睛去判断和弦。”诗人也如是说:“我衷心相信,最好的批评既能解人颐,又饶有诗意,而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式的批评,假借解释一切之名,而取消了爱,取消了憎,把所有性情的流露都剥夺得点滴不留。”这种对话得出的往往不是些许的抽象的结论,而是生命情感形式的无限沟通
8、。主体间是自由的,开放的,是真诚的,是平等的,达到的是充分的亲和、协调,相互生成。在这种相互生成的过程中,偷悦感、幸福感、自由感等也会相伴而生,实现视界的融合以及审美情感和艺术生命的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X学批评是一种审美对话。西方哲学家伽达默尔对“对话”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他指出,对话的范围涵盖着一切与理解者发生关系的对象。在他的理论中,切理解对象都被主体化,理解现象本质上是以“主体间性”为前提的,是主体间的对话与相互理解,理解的实质是通过对话超越自身的个体界域,而使对话双方达到新的境界。审美对话活动中,主客体以开放自由的状态进行信息与意义的交流。这里不能离开主体的存在和参与。没有主体,
9、也就不存在对话。没有人的存在,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美,存在于人与事物的关系中。审美活动离不开事物,也离不开人,并且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与人的审美情感相互转化形成中介。当然,这个“对话”的世界也会存在冲突,也会有共谋。当批评家把自己置于垄断话语的特权者位置时,就会发生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交锋和论争以及读者被支配或反支配的情形。当然,在现实生存与文学理想的挣扎中,作家与批评家在社会与文化的共用空间中也有新的合作与共谋,比如某些“酷评”或一些“炒三、文学批评是文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在于对文学现象体验、理解之后所进行的意义建构,需要将散在的充满个性的经验表述转化为较为明晰的理性,观
10、念,进而引领、帮助读者认识和理解文学对象。因此,经由与文学实践有密切关系的文学批评活动,不同层级的文学经验比如创作经验、形式经验、读解经验、文学史经验,以及文学的民族经验、地域经验、时代经验等可以得到不断的总结和提升,可以日臻完善并走向秩序化。在文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中,创作经验是文学批评家关注颇多的领域。文学批评在对文学创作的具体阐释和剖析中,通过对文学实践正反经验的探讨和总结,可以使某种创作观念或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得到高扬或推广,同时也为文学理论提供着大量的经验性材料和理论资源。例如,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从托尔斯泰早期作品中发现了“心灵的辩证法”,他这样进行着归纳和总结:”心理分析可
11、以具有不同的方向:一类作家热衷于刻画性格的轮廓,另一类作家善于描写社会关系与生活冲突对于性格的影响,第三类作家乐于说明感情与行动的联系,第四类作家精于剖析种种激情,而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却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过程的形态与规律,用一个特定的术语来表达,就是心灵的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这一“认识人的心灵”的才华的发现与肯定,不仅令托尔斯泰本人终生受益,而且“心灵的辩证法”成为小说创作的重要艺术规律之一。再如,法国批评家托多洛夫对文艺复兴时期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所做的叙事语法分析,使语言学与叙事语法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给读者提供了种全新的如何认识故事本身结构的读解经验。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
12、历程中,以狗日的粮食、风景、烦恼人生、单位、一地鸡毛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曾在1990年代初期引起过一场轰动效应。这一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新的文学现象引起了批评家的密切关注,其文本实践成为批评家加以解释和生发的“热点”。批评家们从不同的文化立场、以不同的话语方式对这种写作现象、创作风格或进行理论命名,或进行经验总结、特征概括,传递着具有启发性的批评知识和文学经验。例如,”还原生活本相”、“情感的隐匿”、“消解典型化手法”、“客观的叙述方式”、“放弃理想烛照”等都是从不同层面对新写实小说进行的概括。文学史家洪子诚曾如此论及:“可以看到,新写实小说既是对一种写作倾向的概括,也是批评家和文学杂志
13、操作形成的文学现象。”四、文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思想生产文学发展的变迁和更新,有赖于观念的更新和变化。而文学观念的更新,离不开文学思想、美学观念的创生和突破。以文学思想意义的发现和探究为己任的文学批评在上述过程中无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苏联美学家鲍列夫就曾这样指出:“批评为美学生产着知识半成品,向后者提出各种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推动理论继续前进。”文学批评的思想生产性质,由其与文学对象的天然联系、与文学理论的密切关系所决定。文学批评在对具体对象实施解释和评价的过程中,总是以一定的理论背景和思想观念为依据的,而其面对的文学对象又是人类情感信仰和思想观念的结晶。当然,文学批评生产出来的文学思
14、想,与先于文本的或蕴于文本之中的文学思想并非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对原有思想意识或思维框架的打破以及与现实相适应的新的理论的生成。总体来看,批评家既是一个文学思想的实践者,又是文学思想的生产者和表现者,他不断扩大着思想理论与实践的接触面,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活力。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也是思想的表达方式。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所以,文学可以说是某种思想的表达方式。我国古代就有“文以道”的说法。韦勒克和沃伦说:“文学可以看做是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种记录。”但文学并不是对思想的简单传播,出于艺术审美的需要,文学作品的思想或哲理意蕴往往是隐藏在作品形式之下的。所以普通的读者一般很难发现其中的深意,这就需要艺术修养
15、高、思想敏锐的批评家去挖掘、发现作品的深层意蕴,帮助普通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内涵有论者指出,20世纪是一个“批评的世纪”。的确,20世纪以来文学景观的变革繁兴,文学思潮的涌动更迭,文学思想的灿烂深邃,无须赘言,都与文学批评的发展、批评方法与批评模式的引入,以及文学批评家的建树休戚相关。第二节文学批评的主体一、大众批评二、专业批评三、媒体批评般而言,文学批评的主体指的是文学批评活动的参与者以及批评行为的执行者。结合当下的时代特征,参照蒂博代的划分方法,我们把文学批评的主体分为大众批评、专业批评以及媒体批评等。一、大众批评所谓“大众批评”,指的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读者对文学作品所做的评价和判断活动【名解
16、】。“大众批评”基本与蒂博代所说的“自发的批评”相对应。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在文学的生产与消费的过程中,读者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地位起到决定性的作甩。如果没有了读者,文学作品的意义就无从谈起。早在1947年,爱森斯坦在其作为创造者的观众中就曾指出:“谁是最严格的批评家?素来就是那些熟悉艺术所反映的对象的人”通常来说,大众读者的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专业积累等相对缺乏,他们更注重感性大观方面的因索带来的美感享受,对文本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较少,具有印象化判断的特征。因此对文学作品内在的、深层的哲学意蕴往往难以把握。也正因为这样,大众读者更偏爱通俗流行的、浅显的作品。对于那种艰深、晦涩的作品,他们往往是“敬
17、”而远之。随着传播媒介多样化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不仅传统意义上的报纸杂志不断进行扩版增容,作为当代传媒主力军的电子传媒,如电视、广播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络等,正在改造着社会生活的文化结构与公共空间,给个人的话语空间以无限的扩展。文学成为了众人参与的过程。大众批评话题的多样化、批评文体的宽泛性以及文风的平民化等,丰富着我们这个时代文学批评的立体图景。因此,大众批评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不仅维护了普通大众的艺术权利、言说权利,更为关心当下的声音和生动活泼的问题,而且,对于那种过于远离普通百姓生活的艰深的批评文本也起到一定的反拨作用,积极推进着文化的民主化进程。二专业批评所谓“专业批评”,主要是指专
18、业水平、文学修养等都达到了一定高度的专门的文学批评实践者【选择】。主要包括学院内、机构内专门从事文学研究批评的学者、职业者,这是相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的【名解】。“专业批评”具有学院化、体制化、课题化、项目化等特征,应该包括了蒂博代所说的“职业的批评”、“大师的批评”。一般来说,专业批评家的批评更具有学术性和权威性。他们对作品的创作观念、审美倾向、审美理想“遏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它是以充分理解艺术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规则、深刻研究典范的作品和积极观察当代突出的现象为基础的”。专业批评家通过正确全面的分析和研窕,挖掘作品的思想意蕴,发现作品的艺术魅力,正确引导普通读者对作品的理
19、解;同时过指出创作的得失,总结创作的经验。文学创作论的专业性,要求文学鉴赏与批评有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从而完善文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进行知识传授和知识生产。专业批评在文学批评发展的逻辑链条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要正确地把握文学创作的健康方向,专业批评塞除了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之外,还应该具有独立的品格和专业的立场以及社会关怀和责任。正如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所指出的:“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例题单选】专业水平、文学修养等都达到了定高度的专门的文学批评实践者属于()。A.大众批评B.专业批评C.媒体批评D.文化批评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53。三、媒体批评在当下,“媒
20、体”这概念主要用以指称以普通大众为传播对象的印刷文字读物,如报纸、各种时尚流行杂志,以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而所谓“媒体批评”,主要是指上述大众传媒机构开展的批评活动,除了指媒体工作人员,如新闻记者、编辑、专栏制作人以及普通大众所发表的批评文字外,还包括由大众传媒组织策划的,或是推波助澜的文学批评【名解】。媒体批评的功能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揭示某一大众文化现象的成因和路径;二是拓展“趣味”的范围,以净化文化大环境。媒介批评的任务就是开辟新的批评范畴,将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或者经济学的一些范畴包括在内,来对当下文化做出应有的阐释。大众传媒也很注重吸收学院批评资源,亦即蒂博代所说的职业批评和
21、大师批评加入其中,培养出了诸多所谓的媒体知识分子。大众传媒介入文学批评的姿态是热忱的,也是富有策略性的。如前所述,媒体批评的兴趣并不在于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内在分析和深入诠释。麦克卢汉曾指出,传媒产品的传播价值在于传媒所凝聚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由此媒体批评在其运作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策划意识与策划行径,这种策划性广泛地表现在批评话题、批评栏目、播发形式以及议程的设置等方面。当下层出不穷的以媒体策划为中枢、以学术为表征、为获得市场准入证而在不同时机组织播发的书评、新书发布会以及作家研讨会、对话录等,均是媒体策划意织的鲜明体现。其策划的核心,在于整合行为主体的各类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以期达到利益最大化。
22、为争取受众量,媒体批评尤其热衷于“文化抢位式”的追捧和炒作。这种炒作正在使文学批评活动自身所承载的“超越性”、“可能性”为“消费性”和“现世性”。综而观之,当下对媒体批评可谓毁誉参半。批评主体的不同,导致了批评的不同话语现象。作为新兴的批评力量和一种活力澎湃的批评形态,传媒批评具有合理、合法、合情的在场性,对其采取简单的抵制立场是不现实的。但传媒批评在主体精神的构建方面如研究者俞吾金所指出的,应确立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平等对话意识。第三节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批评的文化立场二、文学批评的思想价值尺度三、文学批评的审美倾向四、文学批评的艺术价值尺度一、文学批评的文化立场文学批评的标准,即文学批评
23、的思想价值尺度和审美倾向两个方面C但实际上,在标准的背后,还有一个根本问题,即文学批评的文化立场。纵观所有的文学批评活动,批评主体所作的价值判断都与其所持的立场有关,可以这样说,批评主体持有的立场决定了他的文学判断。因此,在具体论述文学批评的标准之前,我们首先要阐明的就是文学批评的文化立场。文学批评具有一定的立场,这种立场具体落实在批评主体的身上。正如鲁迅所说,编辑者如果是个唯美主义者,那么他就会把“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看得很高,并选取赞成这种作品的批评立场。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最为流行的小说往往是宣传革命、激励民众抗战的作品,而像张爱玲、废名等人的作品并没有受到重视。其次,批评立场往往与民族、
24、种族、性别、地域、阶级等具有鲜明文化特质的因素相关,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立场称为文化立场。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实践所采取的立场一般是无产阶级立场,希望作品能够反映工人阶级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再次,批评有时候是非常隐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采取的立场般都比较明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批评派别和批评家都采用这种方式。二、文学批评的思想价值尺度这主要是指从“善”的角度,批评家对作品的思想价值所做出的评价。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思想意蕴,但其高下需要我们进行缜密的判断。思想价值是指文学批评所衡量的消费品显示或者蕴涵的社会、政治、道德、哲学等意识形态的思想力量。这种价值尺度在马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二 文学批评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65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