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ppt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ppt(3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定义,1、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虽偶有自发恢复,通常会导致死亡。2、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是指急性症状发作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心脏性猝死与心脏骤停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生物学功能的不可逆转的停止,而后者通过紧急治疗有逆转的可能性。,病因,心脏性猝死者常见有器质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最常见 心肌病(肥厚型、扩张型)各种病因(风心病、先心病),病理,1、冠状动脉病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出现急性冠状动脉事件 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最多见;冠
2、状动脉先天异常、冠状动脉炎等 2、左心室肥厚 可与急慢性心肌缺血同时存在 3、其它 心脏传导系统病变(不确定)心脏神经病变(缺血、病毒导致心脏自主神经的不稳定及心律失常),病理生理,1、致命性心律失常 致死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心室颤动 严重心动过缓 心室停搏.2、其它情况 少 心脏破裂、心脏流入道流出道急性阻塞急性心脏压塞,致死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发生的基础是心脏结构异常,1、急性或/和慢性心肌梗死 2、原发或发性心室肌肥厚3、心肌病变4、结构性心电异常,下列情况的心肌对急性缺血所致的电不稳定性特别易感:以往有过损伤而愈合的心肌;慢性心肌肥厚;低血钾.易感的心肌加之急性缺血的触发,可导致
3、心电异常:通常先发生室性早搏,进而多发性不协调的折返,导致心室颤动,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室停搏,无脉性电活动电-机械分离,心脏有持续的电节律性活动,但无有效的机械功能.常规方法不能测出血压和脉搏。,临床表现,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瞬间至通常不超过1小时.心脏骤停生物学死亡期。,心脏骤停的处理 一识别心脏骤停意识消失。颈、股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呈叹气样或抽气样。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心音消失。出现早而可靠的临床征象是意识突然丧失伴以大动脉搏动消失,这二个主要征象即可确立心脏骤停。,触诊颈动脉搏动的方法 以患者喉结为定点标志,食指和中指沿甲状软骨向
4、下方滑动2-3cm,至胸锁乳突肌凹陷处,检查有无搏动。,二、呼救在不延缓施行基础心肺复苏术的同时,设法(呼喊或通过他人或应用现代通讯设备)通知急症救护系统.,三、基础(初级)心肺复苏 主要措施包括开通气道、人工呼吸人工胸外按压,被简称为 ABC(airway,breathing,circulation)三步曲.,1开通气道 仰头抬颏法清除口腔异物,2.人工呼吸 口对口呼吸(快捷有效)气管内插管(最好),两人进行心肺复苏时,应每5秒使肺扩张一次;单人同时进行口对口呼吸和胸按压时,每15秒使肺扩张两次,3人工胸外按(挤)压 是建立人工循环的主要方法 人工胸外挤压时,病人应置于水平位.头部不应高于心
5、脏水平,否则由于重力作用而影响脑血流.下肢可抬高,以促进静脉回流.若胸外挤压在床上进行时,应在病人背部垫以硬板.操作者宜跪在病人身旁或站在床旁的椅凳上,以便居高临下实施挤压.,方法: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手法一只手的掌跟部放在胸骨的下半部,另一手掌重叠其上,手掌跟部横轴与胸骨长轴方向一致,手的其他部位不要接触胸壁。按压时双肘关节伸直,自背肩部直接向前臂、掌跟垂直加压,力度使胸骨下端下陷35cm.挤压后应放松,使胸廓弹回原来形状而胸腔内压下降,血液回流.频率80-100次min,每次挤压和放松的时间对等,.,三高级复苏加强生命支持措施,与此同时仍应继续基础复苏治疗,逐步向第二阶段过渡。具体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脏 猝死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70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