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ppt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ppt(4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2,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定义:多系外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时间窗:外伤后3周以上至数月出现症状,极少数患者可在伤后数年出现症状好发人群:50岁以上老年人和小儿(产伤)发生比例:颅内血肿的10%硬膜下血肿的25%双侧血肿发生率为14%发生原因:轻微头部外伤史(额部或枕后着力)非创伤性(少见,与动脉瘤、AVM等有关),3,病理机制,血肿发生:主要为桥静脉撕裂,其次静脉窦、蛛网膜颗粒或硬膜下积液出血血肿扩大:与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凝血机制障碍等有关临床症状
2、:慢性颅内压增高 癫痫 神经功能损伤(运动、语言等),4,临床症状与体征,慢性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精神症状 分级 I 意识清楚,轻微头痛 II 定向力差或意识模糊,轻度神经功能缺失 III 木僵,痛刺激反应,严重神经功能缺失 IV 昏迷,去大脑强直或去皮质状态,5,影像学表现(1),首选CT 显示血肿 初步推断血肿形成时间,硬脑膜下血肿CT密度-时间变化,6,影像学表现(2),头颅MRI扫描敏感性和准确性优于CTT1、T2加权像可见高信号改变增强扫描可有包膜强化,强化的血肿包膜,A、CT扫描 B、MRI扫描(T1像)C、MRI扫描(增强),MRI扫描(T1)MRI扫描(T2),7,诊断,临床
3、症状 由于出血缓慢,老年人颅腔容积代偿较大,常有中间缓解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出现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时,患者可能遗忘外伤病史或出现精神症状不能提供确切病史。辅助检查 首选CT,准确、快速、简单、价廉。,8,鉴别诊断,慢性硬脑膜下积液 又称硬脑膜下水瘤,多数与外伤有关,与CSDH极为相似。鉴别主要通过CT、MRI影像学。大脑半球占位病变 脑肿瘤、脑脓肿、肉芽肿等占位病变。区别在于无头部外伤史及较为明显的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确诊需要CT、MRI或脑血管造影。正常颅压脑积水与脑萎缩 有智能下降或精神障碍。但无颅内压增高表现,影像学检查有脑室扩、脑池加宽及脑实质萎缩的特征。,9,治疗方案,手术治疗 首选
4、:钻孔或锥孔冲洗引流 单孔钻孔引流&双孔钻孔引流 开瓣血肿清除术后处理 头低位、患侧卧位 多饮水、不用脱水剂,必要时补充液体 术后引流管注意低位排液 可酌情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促进排出 注意复查CT,35d拔除引流管 针对老年患者全身并发症对症处理,A、专用硬膜下引流管(带伞端)(血肿最厚处),B、普通硅胶引流管(血肿后份),10,术后复发(1),复发因素患者因素 高龄(70岁)、首发病程短、双侧血肿 CT值为高或混杂密度、血肿腔存在多分隔医源性因素 术后血肿腔残气量、普通引流管头位置(额部),11,术后复发(2),处理原则若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颅内高压情况解除者,应临床动态CT观察,不必急于再
5、次手术若临床症状好转后又恶化,复查头颅CT或MRI明确再次出现CSDH者,可再行手术治疗,首选仍为钻孔冲洗引流术若血肿包膜肥厚、钙化严重、引流困难,或反复复发钻孔效果不佳者,可酌情选择骨瓣或骨窗开颅手术,清除血肿。,12,复发病例 1,孟XX,男性,49岁。主因:间断性头痛1月,加重4天。入院查体:神经系统阳性体征(-)。,13,术前CT(1st),14,治疗经过(1),入院后急诊局麻下行“左顶钻孔引流术”。术中见“暗红色血性液体”,术后留置慢性硬膜下引流4天。术后予补液、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患者术后恢复好,按期出院。,15,术后CT(1st),16,二次入院,主因: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慢性 脑膜 血肿 诊断 治疗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71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