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与.ppt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与.ppt(9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与 应用指导原则,前言,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生素医院使用率为30,我国卫生部要求抗生素的使用应控制在50以内。资料显示,近5年在我国医院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均保持在6782之间,一说为56%.抗生素类药物的费用占全部药费的40左右。近5年,在我国使用抗生素的人群中,有1/3以上根本不需要用抗生素。,背景资料,据国家药监局统计,全国每年上报的三四万例药品不良反应病例中,至少有一半是抗生素引起的。抗生素也称抗菌素,主要用于消除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抗生素使用后,没有被杀死的细菌会很快重新代谢,成为耐药菌。而当致病菌产生耐药性后药品就需要升级。据统计,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不合理
2、使用抗菌药物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使用量和销售量列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菌药物。我国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联合使用的占到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平均水平,欧美发达国家抗菌药物使用量大约占所有药品的10%左右。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40%死于抗菌药物滥用。,抗菌药物使用中出现的问题,1、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随着大量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严重影响临床医疗和病人安全。如:2006年9月5日,WHO称,一种新出现的极度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XDR-TB)在南非Kwazulu-Natal地区造成53例居民
3、感染,其中52人死亡。2、抗菌药物的毒副作用 一些药物具有耳毒性或肾毒性、肝毒性;一些药物会造成造血系统的影响;还有一些药物可能影响儿童骨骼、牙齿的生长发育。妊娠期和哺乳期抗菌药物使用,有可能对胎儿和婴儿产生不良影响。,3、抗菌药物造成的菌群失调、二重感染和院内感染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抗生素可能造成人体正常菌群的失调,引发二重感染或霉菌感染,也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4、抗菌药物引起人体的变态反应 如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等可引起人体的变态反应,如处理不当,会危及患者的生命。5、抗菌药物资源有限,研发费用昂贵 抗菌药物在大体分类上(包括抗真菌药)一般分为十三类左右。近年来,虽然各
4、国抗菌药物研发力度都很大,但是仍然没有摆脱目前的分类范围。一个可以在临床上市使用的抗菌新药的研发费用在10亿美元以上,周期10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两年。抗菌药物的研制速度远低于耐药细菌的发展速度。,抗菌药物目前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经验性或臆断性用药太多,投药前送检相关标本做微生物学检查过少(采标本做细菌培养的不到有抗菌药的110)。2、适应证过宽或失控(如误用做退热药、病人点名要药等),且无适应证的目的不明确的所谓预防性用药不少。3、药种选择失当,选用广谱抗生素偏多而依据很不充分。此外,耐药率已高的抗菌药物未及时停止使用或限制使用。,4、用药方法不当,如联用药种类过多或不合理,更换
5、频繁,剂量偏小或偏大,疗程过长或过短等。5、未充分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知识,指导合理用药,研究个体化给药方案尚不普遍,血药浓度监测尚待推广。6、未重视不良反应对病人及其疾病的影响。加之销售无序,自持“久病成良医”的人随意用药,助长了抗菌药物的滥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目的,抗菌药物是临床用范围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物,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体现在选择的药物品种、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疗程是否与患者的感染状况及其生理、病理状态相适宜,目的是有效控制感染,同时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产生。,根据,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2004年285号文件关于施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6、指导原则的通知精神。,目的:,为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规范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第一章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的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生素以及喹诺酮类、磺胺类、硝基咪唑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严重感染、病情急迫
7、)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感染病原培养结果,则应根据该病原菌的固有耐药性与获得性耐药特点以及药敏试验结果、临床已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三、感染性疾病的经验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因此十分重要,需认真对待。在经验治疗前应尽快判断感染性质,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一般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物状况,选用覆盖面广、抗菌活性强及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对导致脏器功能不全、危及生命的感染所应用的抗菌药物应覆
8、盖可能的致病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评价意义。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尽快确定致病菌及其耐药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菌药。临床无感染表现的阳性培养结果一般无临床意义,应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寄殖菌的可能。,四、临床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毒副反应和给药剂量、用法,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限制无指征的抗菌药物使用,非感染性疾病和病毒性感染者原则上不得使用抗菌药物。选用药物应以同疗效药物中的窄谱、价廉的药物为先。力求选用对病原菌作用强,在感染部位浓度高的品种,此外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附:合理用药的更高层次优化抗菌治疗,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9、,一直是医务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中国呼吸道感染优化治疗协作组(CROTC)12月8日在北京向广大临床医生发出倡议,呼吁广大临床医生推广“优化抗菌治疗”理念,以提高抗菌药物初始治疗的成功率,并在合适条件下缩短用药疗程,减少耐药的发生。,CROTC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已有的一些提法基础上,整合概念,参考国际上对抗菌治疗的新认识,形成了“优化抗菌治疗”的理念:即对有指征的患者,根据不同病情(分层),结合当地药敏资料,优化抗菌药物选择并设计治疗方案(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和给药时间、疗程),以最大限度地杀灭致病菌,获取最好的疗效,避免和防止耐药,节约医疗费用。
10、“优化抗菌治疗”的核心思想包括“重视并提高呼吸道感染的初始成功率”、“提倡抗感染短程治疗,缩短抗生素治疗疗程”以及“关注抗菌药物不同的特点,减少抗菌药物耐药产生,延长药物使用寿命”。,“优化抗菌治疗”的目标是在提高感染性疾病治愈率的同时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即重视初始治疗的成功率,短程治疗,减少耐药的发生,具体体现在:对患者,治疗应有效、安全、经济;对细菌,应短程用药,快速杀死细菌,不产生耐药,同时不引起其他药物产生耐药;对药物,应尽可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强调药物的组织浓度,细胞内浓度,以获最佳疗效,重视MPC(防耐药突变浓度),重视药物的PK/PD;对环境和自然,治疗应不破坏正常菌群平衡,尽可能缩
11、短疗程;,对临床教育与管理,应坚持采用临床(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加强实验室对细菌的耐药监测,认真学习“指导原则”或指南。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比较”,“优化抗菌治疗”要求更高,不仅要求疗效好,而且要求能够防止耐药和更好的药物经济学效果;与“抗菌药物监管”比较,“优化抗菌治疗”更全面、更平衡,能将控制抗菌药物应用及将药物用得更好地统一起来。,选用抗生素还应考虑的因素,(一)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二)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
12、反应等。,附: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bacter-iostatic concen-tration,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会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如:早在1944年Bigger就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青霉素G接触后,细菌恢复时间延长。Parker等证实接触5-30min后,细菌恢复正常约需1-3hr。,PAE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应用,随着PAE研究的深入,现已将PAE作为评价抗生素的重要参数和设计更合理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往认为,应用各种抗生素治疗需维
13、持血药浓度在MIC以上才能发挥良好的抗菌作用,而PAE的提出向这种传统的给药谋模式提出了挑战。对于PAE较长的药物,即使经过4-5个半衰期已在体内消除,由于对细菌的抑制作用仍持续存在,故仍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给药次数。这样既经济,又保证疗效,且可减少不良反应。,1、-内酰胺类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显示较长的PAE,并随药物浓度增加和接触时间的延长,PAE也相应延长。2、氨基糖苷类药物:本类药物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PAE较小,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PAE较大,尤其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的PAE更长,可达6hr.3、大环内酯类药物:除红霉素外,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
14、均有良好的PAE作用。4、喹诺酮类药物:本类药物为速效杀菌剂,呈明显的浓度依耐性,多数有较长的PAE.,(三)本地区、医疗机构、病区细菌耐药状况:选用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物。感染科、检验科应定期公布本医疗机构的细菌耐药状况。(四)给药途径: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及药代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五)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抗菌作用独特、价廉者优先。,(六)其它: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供应等。,五、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
15、整所用抗菌药物。,背景资料:国内使用抗生素现状,国内现状:抗生素频繁更换。其实大多数抗生素在使用4872小时后才发挥疗效,但有些医生在患者用药一天后没看到疗效,就马上换用别的抗生素。这样“打一枪就跑”的治疗,既没有杀灭敌人,又暴露了自己,使得细菌产生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而在美国,患者用抗生素要等23天才由医生决定是否换药。,六、疗程:一般感染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
16、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在国外,肺炎患者使用抗生素后,只要临床症状好转,医生就会停药。但在国内一些医院,非要等到X光片提示病灶完全消除才停药。这样就使患者过长时间接触抗生素,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敏感度已高达75%,这给抗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同时,过长时间使用抗生素,还会导致医药费上升。,七、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不可忽视必要的综合治疗,不过分依赖抗菌药物。有局部病灶者需同时进行局部引流等治疗。,八、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用药,以防对临床常用药物耐药的菌株产生。若局部感染较轻,或感染较重但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
17、度时,可考虑局部选用如下外用制剂:呋喃西林、新霉素、杆菌肽、磺胺嘧啶银、莫匹罗星、磺胺醋酰钠等。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制剂在局部使用,包括抗菌药物的呼吸道吸入给药。一般不用抗菌药物雾化吸入作为气道预防给药。,皮肤粘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如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于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眼科感染的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类、头
18、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物不可局部滴耳。,九、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妥善处置,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疗程中对已知或发生率高的不良反应进行临床监测,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必须使用某些不良反应明显的抗菌药物时,尤其是老年、婴幼儿及肾功能减退等患者应进行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对较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要严密监测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特别是深部真菌感染。,十、对病情复杂的难治性感染病例,应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会诊,制定给药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时应注重药物的成本-效果比。十一、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抗菌 药物 分级 管理制度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71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