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作业设计.docx
《八上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作业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作业设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统编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作业设计设计人:樊翠霞赵曼李维欢杨伟丽刘婷婷设计单位:蚌埠铁路中学一、单元信息1二、单元分析1(一)课标解读1(二)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12 .知识框架23 .教学目标2(三)学情分析2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2四、单元作业设计整体思路3五、课时作业3第12课新文化运动3第13课五四运动8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12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质量检测作业设计17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八年级第一学期统编人教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组织方式自然单元课时信
2、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第四单元第12课新文化运动2第四单元第13课五四运动3第四单元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解读本单元内容是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标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如下: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 .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 .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本单元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等事件及相关人物的介绍,讲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历史。学生需要知道这些人物和事件的大致情况,掌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等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理解这些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认识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二)教材分析L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主要历史发展线索是近代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本单元的各课内容围绕核心内容展开,它们之间有着重要的内在逻辑联系:中国人民在艰苦的
4、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上的变革,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为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成为运动主力,领导阶级的转变推动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的面
5、貌焕然一新。2 .知识框架3 .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艰苦探索和英勇奋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对国家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到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同时感受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使学生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态度。(三)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形成理性认识。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对该历史事件形成一定
6、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老师的分析讲解来加深理性认识。五四运动是五四青年节的历史来源,学生对此有普遍共识,但是对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事件的经过以及历史意义缺乏全面认识,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具体认识。在建党百年的背景下,同学们对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对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难以形成理性认识。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聚焦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概念,选择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内容加以突出,有层次地设计作业,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既能掌握历史的基本史实,也能拓宽知识面,同时激发学
7、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探究历史问题,让学生真正认识历史、感悟历史,并在历史学习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序号单元作业目标描述能力目标素养目标1能简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基本史事,理解这些事件的内在联系。A.识记B.理解C.运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等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并B.理解C.运用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分析掌握其影响,认识近代中国人民为实现救亡图存所进行的探索努力。历史解释家国情怀3通过对比五四运动前后近代中国革命的不同状况,并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涵。B.理解唯物史观历史解释4通过学习五
8、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认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B.理解唯物史观5通过学习陈独秀、李大钊等杰出历史人物的事迹,感悟他们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艰苦探索和英勇奋斗的精神。B.理解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单元作业设计整体思路本单元作业设计,紧扣单元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在分析课标、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分解落实到三个课时教学中,再通过三个课时作业和单元检测作业加以检测和巩固。课时作业立足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分为课前基础性作业、课后发展性和实践性作业。基础性作业以课文线索梳理为主,设计时长为5分钟,作业主体为全体学生。课后发展性作业采用选择
9、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帮助学生对教材重难点加深理性认识,需要全体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形式灵活多样,充分开发历史课程的多种资源,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五、课时作业第一课时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基础性作业(课前5分钟)1.(原创)线索梳理(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标志:1915年,在上海创办(后改称新青年),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代表人物:李大钊、鲁迅等,主要阵地:和北京大学。(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新文化运动提倡,这是新文化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抨击,提倡,鲁迅的白话小说,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提倡,反
10、对旧文学,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一文,主张以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一文,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3)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进步性(意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是一次伟大的: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素材来源】统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评价实施主体】教师【答案】(1)陈独秀;青年杂志;胡适;新青年。(2)民主与科学;旧道德和旧文化;新道德和新文化;新文学;狂人日记;文学改良刍议;白话文;文学革命论。(3)封建道德礼教;五四运动;思想解放运动。【解析】对新文化运动基础性知识进行线索梳理,
11、能够反映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对教材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并且能够深化对本课知识的理解运用。【设计意图】本题考察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口号、阵地、代表人物、内容、性质和影响等基础知识,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通过知识的线索梳理,帮助学生在课前理清本课重要的历史事件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构建新文化运动历史知识框架,把碎片化的知识具体化、系统化,深化对本课的印象。(二)发展性作业(课后10分钟)2.(选编)某同学收集下列人物图片,如果要取一个栏目名称,比较合适的是()A.洋务运动的领导者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士C.新文化运动的代表D.推动维新变法的志士【素材来源】2020四川省攀枝花市七历上期
12、末卷13【评价实施主体】教师【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依据图片信息可知,这是陈独秀、胡适、鲁迅、蔡元培。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新青年和蔡元培当校长的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这场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观察题干图片可知,图中几位人物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新文化运动主将
13、。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察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领导人物的掌握和辨析能力以及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因此此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解答此题要熟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干扰项。3 .(原创)封建礼教中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封建旧文化以及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旧道德会被以下哪篇杂志所抨击()A.民报B.新青年C.时务报D.劳动界【素材来源】统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评价实施主体】教师【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新文化的内容以及新文化的阵地,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
14、封建礼教”“旧文化”“旧道德”等,可以推断,故选B。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创办于1905年,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提出了“三民主义”;时务报创办于1896年,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劳动界,宣传马克思主主义思想;故排除A.C.D。【设计意图】本题以新青年知识为切入点,考察新文化运动阵地及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注重发展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4 .(原创)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样一场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号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冲击了封建道德礼教,为随后的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这场运动是()A.新文化运动B.洋务运动C.五四运动D.义和团运
15、动【素材来源】统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评价实施主体】教师【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内涵,注意全面分析题干材料。从关键词“民主”和“科学”可以推断,这是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故选A。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未涉及“民主”和“科学”;五四运动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为“扶清灭洋”,故排除BCD【设计意图】本题以新文化运动这一基础知识为切入口,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着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5 .(选编)日本学者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一书中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
16、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以上说法,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A.新文化运动一辛亥革命一洋务运动8 .辛亥革命一洋务运动一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一新文化运动一洋务运动D.洋务运动一辛亥革命一新文化运动【素材来源】2020四川省攀枝花市七历上期末卷15【评价实施主体】教师【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中的观点是“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即先思想文化再政治制度最后才是先进工业文明,按这个顺序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新文化运动(思想文化)一辛亥革命(政治制度)一洋务运动(器物层面)。因为中国是反其道而行的,所以
17、近代化探索非常艰难曲折。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A。【设计意图】本题以中国近代化进程为切入点,考察的是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等历史事件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温故而知新,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明白课时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渗透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的历史核心素养。6 .(原创)“狂人”一出,四海惊怵,蔡元培说:“我就感觉有人用拳头,朝我这胸口猛地一击”;胡适说:“字字戳心”,他们都是在赞赏鲁迅的经典之作()A.子夜B.骆驼祥子C.阿Q正传D.狂人日记【素材来源】电视剧觉醒年代【评价实施主体】教师【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18、对鲁迅作品的准确识记,狂人日记的作者是鲁迅,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故选D。子夜的作者是茅盾,故排除A;骆驼祥子的作者是老舍,故排除B;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精神的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著作,故排除选C,【设计意图】本题以“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为考核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学革命以及意义。新文化运动以白话文作为新思想新文化普及推广的载体,这不仅是语言上的重建,更是思维方式的革新,提升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7 .(改编)阅读历史名著,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位同学阅
19、读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时,做了如下摘录:【摘录】第十九章新文化运动(一)观念形态的革命(P384)以白话取代文言,并不仅仅是一场反对文言文的文化运动,而且还是一场深刻的双重意义上的语言革命: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书面语,使书面语与口语统一起来,从而克服了传统语言的内在分裂;另一方面重建了全新的文学语言,使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获得了内在的和谐与统一。语言的变革并不仅仅是形式的变革,它与思维相联系,因而又是一种思维层次上的变革。【摘录】第十九章新文化运动(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论战(P391)自今人视之,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
20、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等等。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请完成要求:(1)依据材料,指出作者对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白话取代文言”所持态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请写出你认为提倡白话文的意义。(2)材料中作者提到“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素材来源】2022年北京东城区八上期末卷;2021年统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同步练习卷(2)【评价实施主体】教师【参考答案】(1)肯定态度。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是思维方式的革新。(2)对东西
21、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解析】(1)依据摘录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古文晦涩难懂,不为普通民众所掌握,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大众化,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因此,作者持肯定态度,这也是提倡白话文的意义。古文是旧思想旧思维的载体,反古文而推崇白话文不仅是语言上的重建更是思维方式的革新。(2)通过题干材料”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设计意图】本题属于材料题
22、,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的评价和内容以及史料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精准提炼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运用史料来实证和解释历史,从而提高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因此是学生历史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本题围绕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局限性设计2个题目,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史论结合”素养。(三)实践性作业(利用课余时间选做)8.(改编)为向建党100周年献礼,某影视剧制作中心制作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反映从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到1921年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过程,人们在蒙昧中觉醒,近代历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四 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 开始 作业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73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