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种群生态学1.ppt
《第02章种群生态学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2章种群生态学1.ppt(4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二章 种群生态学,第一节 种群特征第二节 种群动态第三节 种群的遗传进化与生存对策第四节 种内关系第五节 种间关系,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基本特征,(一)种群的基本概念1.种群(population)定义: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从定义中可看出,种群占有一定的领域,且由同种个体组成,但它不是个体简单相加而随机组成的个体群,而是个体通过种内关系有机组成的一个统一体。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同时,种群还是一个遗传和进化单位。种群是一种特殊组合,具有独特性质、结构、机能,有自动调节大小的能力。,2.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
2、ology)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内各成员之间,及其与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科学。种群生态学的研究能使人们在理论上了解诸如:为什么物种数量有多有少及数量变化的规律为什么种内种间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关系为什么生物种会在地球上不断发展和进化等问题同样,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实践意义也是深远的,它直接与农业、渔业和林业生产、森林管理、病虫害防治、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问题相关联。,种群动态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种群动态的研究方法:野外观察、实验研究和数学模型研究。种群动态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多少(数量或密度);如何变动(数量变动);哪里多,哪里少(分布和空间结构)
3、;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的调节机制);采取的生存对策(遗传与进化)。,(二)种群的基本特征,自然种群的四个基本特征:数量特征 指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的多少,受多种参数的影响,其变动具有一定的规律。空间特征 即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特定的分布区域(地理分布);种群内个体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布型(内分布型)。系统特征 种群是一个具有自身组织秩序、自我调节能力的生物系统。遗传特征 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种群的遗传特征是种群遗传学和进化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二、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1.种群密度(density)2.影响种群密度的4个基本参数3.种群
4、的年龄分布(age distribution)4.性比(sexual ratio)5.生命表(life table)6.存活曲线(survival curve)7.种群内禀增长率(rm),(一)种群密度(N),定义: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的种群大小,通常以个体数目生物量来表示。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参数,也是种群重要的参数之一。种群密度和生物的大小及该生物所处的营养级有关。分类: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1.绝对密度(absolute density)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种群的实际个体数;2.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种群的相对数量,只能作为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5、。,1.绝对密度调查法(1)总数量调查法(total count):即计数在某地段中生活的某种生物的全部数量。(2)取样调查法(sampling methods):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据此即可估算种群总数。分类:3种:样方法(use of quadrats)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s)去除取样法(removal sampling methods),样方法 调查步骤:a.首先,将要调查的地段划分为若干个样方;b.然后,在调查地段中随机地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方;c.随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d.最后通过统计学方法,利用所有样方的平均数,估计种群总数。,标志重捕法(
6、林可指数法)原理:在调查地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一定时间后再进行重捕。假定总数中标志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比例相同,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估计该地段中个体的总数。即N:M=n:mN=M n/m其中,N为该样地中种群个体总数,M为样地中标志个体总数,n为重捕个体数,m为重捕中标志个体数。,需要满足的条件:A.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被捕机率相等。B.调查期间,没有迁入或迁出,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调查时应注意的两点:A.调查期限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会发生个体的出生和死亡,增加迁入和迁出的可能性;过短会影响标志个体的均匀分布。B.标志方法要合理。,去
7、除取样法原理为: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随着连续的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同等的捕捉力量所获取的个体数逐渐降低,逐次捕捉的累积数就逐渐增大。需要满足的条件:每次捕捉时,每个动物个体被捕机率相等。调查期间,没有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或迁出。,2.相对密度调查法,在很多情况下,种群的绝对密度是难以确定的,此时,相对密度就成为很有用的指标了。相对密度测定的不是单位面积上生物个体的绝对数值,而只是表示种群数量多少的多度指标(index of abundance)直接数量指标:一般用于群落调查时,植物种群个体数量的计测。间接数量指标:多用于动物种群的研究,多以动物的粪堆、洞穴、鸣叫、毛皮收购量等表示种群的相对
8、大小。有时候,相对密度可以转换为绝对密度。,粪堆计数,粪堆计数常用于调查兔、鹿等中、大型狩猎动物,其方法包括计数样方或线路上的粪堆数目,假设在野外调查中,经两天后新增加的某种鹿的粪堆平均为200堆/公顷。另外,根据观察,每只鹿每天平均排粪率为5个粪堆,这样就可估计出鹿的数量,即:200(堆)5堆/(鹿天)2(天)=20(鹿)也就是说,平均每公顷土地上有20只鹿。200堆/公顷是间接数量指标,属于相对密度,但当通过排粪率调查而换算为20只/公顷时,就成为绝对密度了。,单体生物与构件生物,调查高等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因其个体的分枝或分蘖,个体大小差异明显,仅以个体数量表示种群的大小很不恰当。因此,将
9、生物分为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单体生物(unitary organism)是指生物胚胎发育成熟后,其有机体各个器官数量不再增加,只是各组成部分大小的增长,各个个体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构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是指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而成,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其初生及次生组织的活动并未停止,基本构件单位反复形成,有机体不断增长。大多数动物属于单体生物,高等植物则属于构件生物,营固着生活的珊瑚、薮枝虫、苔藓虫等也属于构件生物。,(二)影响种群数量的基本参数,种群数量的变动取决于四个基本参数:即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其中出生率和迁入是使种群增长的因素,而死亡率和迁出是使种
10、群减小的因素。N=BDIE,1.出生率,(1)定义: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出生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2)分类:最大出生率和实际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的出生率,也称为生理出生率。实际出生率是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出生率,也称为生态出生率。(3)影响因素:性成熟的速度 每次产仔数目 每年繁殖次数 动物胚胎期、孵化期和繁殖年龄的长短等。,(1)定义: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死亡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2)分类:最低死亡率和实际死亡率。最低死亡率是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死亡率,即生物都活到了生理寿命,种群中的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2 种群 生态学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75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