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
《池州市“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池州市“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docx(4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池州市“十1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戈I征求意见稿)2023年9月一、开启池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新征程5(一)“十三五”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绩5(二)主要环境问题8(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2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14(一)指导思想14(二)基本原则15(三)规划目标17三、深化五水统筹,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20(一)加强县(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20(二)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21(三)开展水生态保护和修复23(四)加强水环境监管能力建设24(五)保障重点流域生态水量25(六)推动长江岸线保护开发26四、深入推进池州市重点流域生态保护治理27(一)长江干流(池州段)27(二)尧渡
2、河30(三)黄流河31(四)青通河323(五)秋浦河34(六)九华河35(七)陵阳河37(八)龙泉河37(九)升金湖38(十)平天湖39五、保障措施40(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40(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政策保障力度40(三)完善考核机制,强化监督管理41(四)加强技术攻关,提高水环境监测预警能力41(五)整合生态环境资金,加大投入力度41(六)实施信息公开,鼓励公众参与42“十四五”时期是池州市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创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美丽长江(池州段)的关键时期。“十三五”期间,池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生态环
3、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管理水平有所提升,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然而,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尚未建立、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任务艰巨、水生态修复工作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十四五”期间,池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长江沿线、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进一步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通过规划的实施,实现建设绿色池州、幸福池州的重要目标,推动池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一、开启池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新征程(一)“十三五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绩自“十三五”以
4、来,池州市结合“水十条”、“三大一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攻坚战等专项行动,围绕工业源、城镇生活源、农业源和农村生活源、船舶港口、水源地等方面实施整治,通过强化预警通报、定期调度措施,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质状况总体为优,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在全省位于前列。1、主要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池州市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以污染物-5-减排为抓手,强化工业源和城镇生活源工程减排,推进监督管理减排,明确任务、夯实责任、强化考核,将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间,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较2015年削减了21.46%和35.08%,圆满
5、完成了“十三五”省政府下达的减排目标任务。2、水环境质量总体稳中向好。全市5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为100%,长江(池州段)、秋浦河、青通河、尧渡河、黄流河、九华河、白洋河、龙泉河、七星河共计9条河流共17个国、省控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11I11类。2019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0.16%,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考核指标。全市湿地面积达到55897公顷,湿地率6.66%,50%的自然湿地、70%的重要湿地(含市县级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自然岸线率大于35%。3、环境安全管理水平有所提升。61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处理率为100%,污水综合利用率为73.5%,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6%,
6、完成了“十三五”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75%的目标。主城区全部实现雨污分流,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城东污水处理厂和清溪污水处理厂合计处理能力10万td,主城区(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7%以上,完成了“十三五”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N95%的目标。4、强化工业源和城镇生活源污染防治。推进6个省级工业园区新建管网23.8km,检测管网10.3km,修复管网30.3km。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管网正常运行,园区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对现有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完成建制镇、乡集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市、县建成区全面实现雨污分流,全市主城区及县建成区部分生活污水处理
7、厂完成一级A提标改造工作。5、全面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大力推进河湖长制落地,健全组织体系、强化责任落实,共设立四级河湖长2057名。积极开展长江沿岸生态修复和绿化提升工作,整治河湖问题33余个、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18个,完成长江岸线(池州段)生态复绿提升10824亩。推进秋浦河下游城区清溪塔片区清洁小流域等2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74平方公里。6、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作,包括:完成供水人口IoOOO人或日供水1000吨以上的其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边界标志及隔离设置;开展云山水库和天池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范化建
8、设工作;持续推进平天湖备用水源地建设工作。7、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系统建立。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和县处理”的一体化模式运行,实现“垃圾源头分类、定时定点投运、终端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达到日产日清。2020年,各县区累计处7理农村生活垃圾17.6万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覆盖率达到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8、城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明显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全省率先完成主城区百荷公园、二院水塘、观湖、红河、南湖沟、南湖、平天湖排涝沟、市委北侧排水沟、赵土于、中心沟等10条黑臭水体的整治工作,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达到长制久清成效。石台县
9、、青阳县、东至县先后完成县建成区和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开展殷汇镇牛车河、牛头山镇前江莲花塘和长林村凌姓组池塘3处黑臭水体整治试点。(二)主要环境问题“十三五”期间,池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污染物总量持续削减,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池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有待补充、统筹调配的水资源分布格局尚未形成、城镇生活源入河量依然较高、部分水域枯水期总磷超标现象时有发生、长江干流生态廊道和皖南山区生态屏障不健全、工业园区和矿山生态风险较高、长江岸线保护和利用措施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1、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不健全
10、。(1)饮用水水源地类型单一,备用水源地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饮用水水源地类型单一,主要为河流和中小型水库,储蓄水量受河流径流的影响较大。在丰水期时,水量充沛,能够满足县区工农业用水和应急用水的需求;在枯水期时,水量不足,NHyN和TP等指标污染物有所增加,抗风险能力不强,仍有达标不稳定的风险。青阳县备用水源地储水量小,目前保有农业灌溉功能,水质和水量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干扰。(2)城乡一体化程度较低,乡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障能力不足。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工程零散分布,城镇供水管网覆盖行政村的比例较低,旱情期间供水量大幅削减,部分用户供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多年平均缺水10%左右,供水保障程度低,与高质量发
11、展所需的用水保障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尚未全部完成,部分千人以上农村饮用水取水点供水管网老化失修,水质净化设施简陋,易受到农村生活源、化肥、农药、畜禽养殖污染的影响,不能满足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的要求。2、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亟待建立。(1)全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全年71.5%的降雨量集中在春季和夏季,冬季枯水期河湖水位显著下降,NH3-N.TP等指标增加明显。全市水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区域,占池州面积70%的山地区域的水资源存量严重不足,在枯水期时,用水量和水质安全都受到很大的影响。(2)尚未建立统筹调配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河道淤塞、河岸受人类活动扰动大等问题
12、突出,在冬季枯水期时,水体径流缓慢,河湖互连互通能力下降,部分区域出现断流、滞水现象,生态流量保障不足。现有的河湖连通体系仅局限于城区内部河流之间,从长江向县(区)和乡镇调水的城市水网格局尚未建立,严重影响着水资源的空间调配工作,部分水域无法补充新鲜水源,多水源互连互通机制尚未建立。3、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任务艰巨。(1)境内主要河流发源于山区,总氮背景浓度高十三五”期间,80%的断面存在TN超出Hl类水质标准的现象,冬季枯水期时水体中氨氮含量增加,提高了考核断面不稳定达标的风险。(2)沿河耕地分布多,农业面源入河量大。尧渡河、黄渝河、秋浦河、青通河和九华河干支流沿河两岸耕地面积大,农业面源入河
13、量占全部污染物入河量的占比大,农田与河岸之间缺乏足够的防护距离,难以有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3)城镇生活源污水治理存在短板。城市主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合计处理规模为10万吨/天,不能满足“十四五城市发展需求。老城区早期建设污水管网设施存在老化病害,出现渗漏、堵塞现象,县城建成区管网建设滞后、雨污混排等问题突出。(4)升金湖中心点断面冬季TP超标严重。为保证越冬候鸟有足够的食物觅食,枯水期升金湖水位需降至1m以下,生态水量严重不足,且迁徙水鸟觅食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显著增加了水体中外源磷污染,导致枯水期断面水质TP超标现象时有发生。4、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系统性和整体性不足。(1)河湖缓冲带和河滨
14、带植被覆盖率低、土壤侵蚀量大。区域内河岸受到人类活动干扰,河道淤塞、植被覆盖率低、岸边生境碎片化,面源污染物的拦截净化能力低。分布在长江及重点河流两岸的农田,由于长年耕作导致土壤板结、保水固土能力下降,丰水期农田面源入河量高。(2)水生态监测网络不完善。现有的水环境监测工作重点关注水环境质量指标,水生态方面仅监测叶绿素a指标,缺乏对水体中浮游生物种类和丰度的监测,尚未统筹建立涵盖物理生境、水体理化和水生生物等要素的水生态监测指标体系,不能满足“十四五”期间”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的要求。(3)湿地资源过度开发,农业面源和农村生活源治理不足。“十三五”期间针对天然湿地的围垦力度有所减小,
15、但长期围湖耕种和围湖养殖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湿地资源,停止开垦后的湿地土壤板结化严重、水体营养水平偏高、湿地植被群落结构简单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很难在短期内恢复。湿地周边城镇与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不健全、处理效率低下,流域内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造成较重的污染,部分河道、库塘内网箱养殖氮磷污染等问题突出。(4)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滞后。各县(区)生态红线划定刚刚起步,湿地周边区域内涉水环境设施和项目仍有存在,湿地用途改变或填埋现象突出,擅自取土、放牧、烧荒、毒杀水鸟及其他野生动物等现象依然存在,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平天湖湿地存在生态入侵现象,加拿大一支黄花区域性繁殖,影响
16、平天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要任务。“十四五”规划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任务。生态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国家在生态文明领域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将进一步加大,池州市在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中将面临众多利好机遇,有助于从源头上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2、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新的机遇。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
17、战略为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指明了方向,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功能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池州市具有良好的生态发展基础,境内森林覆盖率超过60%,湿地面积占比接近6.8%,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必将为长江(池州段)绿色生态廊道和生态安全屏障的构建、区域环境资源交易机制的建立、长三角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大量的机遇。3、池州市政府长期在生杰文明建设上的重大投入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池州市政府高度重视池州市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和构建空间治理体系中的关键性作用
18、。坚持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美丽池州新形象是池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十三五”期间,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池州市在全面推进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实施了一系列工程,为池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水污染物持续削减任务重。“十三五”期间,池州市各县区实现工业源和城镇生活源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处理设施出水稳定达标排放,水污染物继续削减空间小。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压力下,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推进水环境治理任务艰巨,为深入推进水污染物持续削减,需要进一步提升现有出水
19、标准,持续增加环保资金投入,对池州市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压力。5.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目标压力大。“十三五”时期,全市国控、省控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11In类,NH3-N,TP等指标下降趋势减缓,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质目标进一步提升的难度较大。除2020年特大洪水外,“十三五”期间池州市水资源总量总体上13呈下降趋势,冬季枯水期河流生态流量严重不足,长江及大部分河流干流水位下降严重,部分支流出现干枯现象,水体自净能力下降,造成断面水质不稳定达标。“十四五”时期,如何保证枯水期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是池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重要挑战。6、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尚未突破。“十三
20、五”期间,工业源、城镇生活源等点源污染削减技术持续进步,污染物总量持续削减,但现有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主要是源头削减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将农田与水域进行物理隔离等,污染防治效果不明显,针对农业面源的水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尚未突破。池州市作为长三角重要的产粮区,在重点流域干支流两侧分布大量农田,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入河量占比大。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起点,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美丽中国的新征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山水
21、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大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以确保池州市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为根本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池州市水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宗旨,科学设置池州市叶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完善水环境污染物削减约束性指标管理,全面推进重要河流、湿地生态保护治理,以加强水生态监管能力建设为保障,实现池州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池州市水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奠定基础。(二)基本原则1、空间管控,主体功能强
22、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格落实禁止开发区、农业发展区、生态涵养区、城镇聚集区的空间管控边界,全面提升空间保护开发质量效益,推进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划定主体功能区,构建主次分明的主体功能分工体系,统筹发展定位、开发时序、开发秩序,引导人口、经济和资源等要素合理布局。2、保护优先,生态优先强化禁止开发区域生态安全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保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施严格的分类管制措施,提高森林公园及其周边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和林地质量,禁止围(开)垦湿地、改变湿地用途或填埋、占用、污染湿地。严格保护生态经济发展
23、与生态涵养区的生态环境,加大生态修复、培育生态经济,把生态产品供给和保障作为区域开发的重要任务,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饮用水源功能,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允许条件下进行适度开发。3、质量核心,生态恢复以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分流域、分阶段明确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任务,实施“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统筹推进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城镇和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加强乡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大力开展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提高和稳定森林蓄水保土能力,提升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能力。切实加强重点流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池州市 十四 水生 环境保护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78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