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乙型肝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性乙型肝炎.ppt(12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1,病毒性乙型肝炎,2,定 义,病毒性乙型肝炎:是由HBV引起的,以肝脏为主要病变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3,乙型肝炎的危害性,全球约有3亿人携带乙肝病毒是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是80%的肝细胞癌的直接病因是仅次于烟草的第二大人类肿瘤病因,4,乙型肝炎的危害性,我国的肝癌患者中有90%左右有乙肝感染的背景。每年约有100万新生儿由于母亲为HBV携带者而感染HBV,其中有相当数量将会发展为肝炎、肝硬化和肝癌。,5,第一单元 乙型肝炎的病原学和诊断学,培训目标:了解乙型肝炎病毒的结构和一般生物学特征;掌握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培训方法:小讲课、讨论,6,病原学简介,7,结构和基因(1
2、),嗜肝DNA病毒科 包括人HBV、土拨鼠HBV、鸭HBV等成熟病毒颗粒为42nm的球形颗粒脂蛋白外膜(HBsAg)核心为核壳蛋白包裹的DNA分子,核壳蛋白即为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核心内有病毒DNA和具有逆转录酶活性的DNA多聚酶,8,电镜下外周血中乙肝病毒形态,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周血中有3种形态颗粒:小球形颗粒(22nm)管形颗粒(2250500nm)完整的病毒颗粒,又称为Dane氏颗粒(42nm)3种颗粒中以小球形颗粒为多,9,乙型肝炎病毒,10,结构和基因(2),HBV的基因组为非闭合的双股环状DNA。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S区:编码HBsAg;C区:编码HBcAg和
3、HBeAg;X区:编码HBxAg,并与肝细胞癌变有关 P区:编码DNA多聚酶。其中前C区和前S区的基因容易发生变异。注射乙肝疫苗后产生的抗-HBs无免疫保护作用,结果HBsAg与抗-HBs可同时出现于血清中。,11,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组成形式,小蛋白(S蛋白):226个氨基酸组成,含HBV的主要中和抗原。中蛋白(M蛋白):由S蛋白和Pre-S2蛋白(55个氨基酸)组成,含中和抗原和多聚白蛋白受体。大蛋白(L蛋白):由M蛋白和Pre-S1蛋白(108119个氨基酸)组成,含有肝细胞受体。,12,病毒的分型,血清亚型:HBsAg上有多个抗原决定簇,血清学可以区分为a、d/y、r/w,a为
4、组决定簇,它们的不同组合可将乙肝病毒分为不同的血清亚型,我国最常见的有adr、adw、ayw。各亚型抗体间有交叉保护。根据a决定簇的核苷酸序列分析,HBV可分为6个基因型,即A、B、C、D、E、F基因型,我国流行株多为B、C基因型。,13,乙肝病毒抗原的功能,HBsAg:是机体感染HBV后最先出现的血清学指标,能使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抗-HBs),PreS蛋白含中和决定簇,并有细胞免疫功能。HBcAg: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能诱生相应抗体,但不是中和抗体;难以在血液中查到。HBeAg:是HBV活动复制和有传染性的重要标记,能诱生相应抗体(抗-Hbe),但不能中和HBV。,14,乙肝病毒抗原的功能,H
5、BxAg:是一个具有广泛活性的反式调节因子,可能与肝细胞癌有关。人群中流行病学研究显示,HBsAg携带者较无HBV感染者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性高217倍。可能由于HBV 的HBx Ag的是致癌的启动因子。,15,HBV的抵抗力,HB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30-32时可存活至少6个月,在-20时可存活15年。60加热1h,98加热1min,乙醚或pH2.4处理6h均不能完全灭活HBV。在121高压20min、100干烤1h、100直接煮沸2min、0.1%高锰酸钾2-5min、1:4000甲醛37 72h、2%戊二醛10min、5%石炭酸和来苏尔15min、0.5%过氧乙酸、3%漂白粉溶液、5%
6、次氯酸钠和环氧乙烷等处理可灭活HBV。灭活后的HBV无感染性,但免疫原性仍可保留。,16,乙型肝炎的诊断,17,讨论(一),乙型肝炎的诊断应具备哪几条基本标准?乙型肝炎的血清学检测最常用的有那些项目?,18,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有肝脏功能异常(主要为ALT明显升高)。病原学或/和血清学检测有阳性发现(有以下之一):血清或肝组织内HBsAg阳性或HBcAg阳性 血清或肝组织内HBV-DNA(血清HBV-DNA聚合酶阳性)血清抗-HBc IgM阳性,19,急性HB可参考以下动态指标:,HBsAg滴度由高到低,消失后抗-HBs产生。血清抗-HBc IgM滴度高,而抗-H
7、Bc IgG阴性或低滴度。首次就诊的乙肝患者才进行疫情报告,20,慢性HBsAg携带者的诊断标准:,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血清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21,HB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HBV感染后,可引起多种临床表现,其 原因与机体的免疫状况有关。免疫低下: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害: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害: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理损害:,22,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过程,23,急性乙肝感染至恢复典型的血清学过程,滴度,症状期,HBeAg,anti-HBe,anti-HBc IgG,anti-HBc IgM,anti-HBs,HBsAg,0,4,8,12,16,20,24,28,32,3
8、6,52,100,暴露后周数,24,HBV携带者典型的血清学过程,滴度,anti-HBc IgM,anti-HBc IgG-,HBsAg,急性(6 months),HBeAg,慢性(Years),anti-HBe,0,4,8,12,16,20,24,28,32,36,52,数年,暴露后周数,25,讨论(二):,常用乙肝血清学检测指标的意义sAg sAb eAg eAb cAb 意 义+-+-+-+-+-+-+-+-+-+-+-+-+-+,26,常用乙肝血清学检测指标的意义,sAg sAb eAg eAb cAb 意 义+-+-+HB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慢肝易迁延+-+携带者,传染性弱;急性恢
9、复期+-+携带者,传染性弱;急性期-+既往感染;急性恢复窗口期-+近期感染;急性恢复期,少数有传染性-+-+感染已恢复,有免疫力-+-+感染已恢复;急性恢复期-+-乙肝疫苗免疫成功+-+携带者,前C区变异,传染性强;急性恢复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可出现不同结果,27,第二单元 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培训目标:掌握乙型肝炎流行因素和流行病学特征;掌握母婴传播和医源性传染在乙型肝炎传播 中的地位及婴幼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后果;培训方法:小讲课、讨论,28,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29,地区分布,30,高(7%):中国、东南亚、热带非洲占全球人口的45%终生感染危险 60%出生时和儿童早期感染为主中度(2%-
10、7%):东欧、日本、前苏联、南美和地中海国家占全球人口的43%终生感染危险 20%-60%感染发生于各年龄组,但以儿童感染为主低(2%):西欧、北美、澳大利亚占全球人口的12%终生感染危险 20%大多数感染发生于成人中的高危人群,青壮年为主,全球乙肝病毒感染模式,31,全球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地理分布,HBsAg 流行率e,7%-高,2-7%-中,2%-低,32,国家(地区)HBsAg 流行率%台湾 14.6 非律宾 13.0 韩国 12.3 中国 9.7 香港 9.6 泰国 9.0 新加坡 7.0 越南 5.5 印度 5.0 马来西亚 4.3 日本 1.3,亚洲国家(地区)HBsAg流行率,3
11、3,34,我国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1),我国两次大规模流调结果:HBsAg流行率 平均为8.83%(78年RPHA)和9.75%(92年 RIA);HBV 总感染率约 57.63%,据此 估计:HBV总感染人数7亿;HBsAg携带者:1.2亿人;其中有2千万人将死于与乙型肝炎有关的 肝脏疾患。,35,我国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2),乙肝患病率约1000/10万 与HBV感染有关的死亡率23/10万其中肝癌13/10万 根据传染病报告和疾病监测网统计:急性肝炎年发病约270万其中乙肝占10%30%,乙肝年发病率22.5/10万72.5/10万。,36,病毒性肝炎分型报告发病数1990-1997,3
12、7,病毒性肝炎分型报告发病率1990-1997,1/10万,38,各省(市、自治区)HBsAg流行率(1992),省份 流行率(%)省份 流行率(%)河北 4.49 西藏 17.40 青海 8.17 河南 11.90 内蒙古 6.42 湖北 11.07 北京 4.69 上海 7.39 山西 6.44 四川 10.48 新疆 6.96 辽宁 12.99 吉林 8.52 宁夏 12.24 云南 6.78 广西 13.63 山东 7.49 浙江 10.88 甘肃 7.91 广东 17.85 陕西 9.08 湖南 7.67 天津 5.68 福建 17.09 贵州 5.67 江西 15.48 黑龙江 1
13、0.60 海南 17.83 江苏 6.59 安徽 7.74 合计:9.72 调整率:9.75,39,40,我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总 HBsAg流行率 9.75%(4.49%-18.85%)地理分布:长江以南 10.85%长江以北 8.54%农 村 10.49%城 市 8.08%东部沿海 11.12%西部边疆 8.71%HBsAg(+)者中HBeAg(+)31.94%,41,HBsAg的年龄、性别分布,42,HBsAg流行率的年龄分布,43,HBV感染标志的性别分布(%)92年95年调查结果,性别 HBsAg HBsAb HBcAb HBVm 男 11.33 27.48 52.49 60.4
14、4 女 8.23 28.88 50.06 58.00合计 9.72 28.21 51.23 59.17,44,HBV感染标志的民族分布(%),民族 HBsAg HBsAb HBcAb HBVm壮族 12.88 30.87 65.05 70.79 藏族 12.68 8.93 56.58 59.65汉族 9.80 29.15 51.52 59.77回族 8.71 26.49 52.27 58.83蒙族 5.12 14.88 33.06 37.36维族 2.07 13.04 25.12 28.30其他 9.00 21.54 48.77 54.85,45,HBsAg的亚型分布(79年),我国HBsAg
15、亚型以:adr(59.6%)为主,adw(34.2%)、ayw(5.1%)亚型的地理分布:长江以北adr为主,江南ayw增多,少数地区占优势。ayw仅见于西藏、新疆和内蒙的少数民族。有色人种的HBsAg的流行率高于白种人,黄种人高于其它肤色的民族。,46,HBV流行的职业分布,因暴露于HBV的频率和强度不同使不同的职业人群HBV感染率有一定差异 调查发现医务人员(血液透析、外科、口腔科、化验室)的HBsAg携带率和乙型肝炎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数倍。妓女(暗娼)、犯人中HBV感染标志的流行率在我国高达85%以上。,47,讨论(三),分析我国为乙肝高流行地区(“乙肝大国”)的原因和影响因素。,48,
16、乙型肝炎的流行因素,49,人群易感性,人对HBV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可获得持续性、特异性免疫。HBV不同亚型之间可有交叉免疫,但与甲、丙、丁、戊等其它各型肝炎间无交叉免疫。我国的易感人群主要是新生儿和其他年龄的乙肝易感者(40%左右),包括部分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应答者。,50,传染源,各型乙型肝炎病人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51,HBV急性和慢性感染时的年龄美国,1989 估计数,急性HBV感染,慢性HBV感染,(4%)围产期(24%)(4%)儿童(12%)(1-10 yrs)(8%)青少年(6%),成人(83%),成人(59%),52,不同年龄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后果,显性感染,慢性
17、感染,感染时的年龄,慢性感染(%),显性感染(%),Birth,1-6 月龄,7-12月龄,1-4岁,较大儿童和成人,0,20,40,60,80,100,100,80,60,40,20,0,53,讨论(四),急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54,乙肝病人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急性乙肝病人潜伏期后期既有传染性发病后作为传染源的意义降低慢性乙肝病人传染性与肝脏病变程度无关与血中HBsAg滴度相关与HBV复制活跃程度有关。,55,ASC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1),我国无症状HBV携带者数量多、分布广、活动性大;大多数人携带病毒时间长,是我国的乙肝传播的最主要传
18、染源。,56,ASC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学意义,影响ASC的传染源作用和传播机制的因素HBsAg和HBeAg、HBV-DNA等指标是否同时阳性,即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活跃程度呈正相关。职业性别,57,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58,不同体液中HBV的浓度,高 中 低 血 精液 尿液 血清 阴道分泌液 粪便 伤口渗出液 唾液 汗液 泪液 乳汁,59,母婴传播(1),母婴传播包括3个阶段:宫内传播:出生前已被感染。产程传播:生产时被感染。产后传播:抚养过程中被感染。,在我国这种传播方式最为重要,有近30%的ASC为此途径感染。,60,母婴传播(2),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分娩时母亲的血液、阴道分泌物通过胎儿的
19、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染。胎盘剥离时微量血液漏至胎循环中。产前或产程中胎儿吸入母亲的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而感染。出生后通过哺乳等密切生活接触的水平传播,61,母婴传播(3),HBsAg(+)母亲的婴儿生后一年内将有40%以上HBsAg阳转;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的婴儿,出生半年内80%以上受到传染;一年后,近100%HBsAg阳转,其中8090%将成为慢性携带者;如ASC母亲HBeAb阳性,其婴儿被HBV感染的机率要小得多(约1020%),且多为自限性。,62,医源性传播(1),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经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 经被污染的医疗器械传播,63,医源性传播(2),主要是通过输
20、血及血液制品,或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它物品,或意外地接触污染的血液或体液等途径,使HBV经破损的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而感染。,64,65,不安全注射的危害的实验证据,有人曾观察注射后注射器留液的感染性:注射后留在针尖上的第一滴液体,在39次中有17次发现红细胞,红细胞从针尖处转移到注射器内的液体中只要45秒。注射10-7 ml 1:10 补体结合滴度的HBsAg血浆,可引起隐性感染,并可能成为ASC;注射10-4ml可引起显性感染。对静脉吸毒人群HBV感染研究结果显示:HBVm为88.24%;HBsAg携带率为40.81%。,66,67,接触传播(1),乙型肝炎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
21、,表明家庭成员中可造成彼此间的传播。其主要通过:性接触、接吻、共用牙刷、剃须刀、茶餐具等。唾液作为传播媒介,在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中意义重要唾液本身就可以查出HBsAg。口腔粘膜、牙龈的破溃出血可混合在唾液中性接触在乙肝的传播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在卖淫妇女中HBVm阳性率为89.47%;HBsAg阳性率20.24%。,68,接触传播(2),在对幼儿园(35岁)儿童的HBV感染状况研究中观察到,在HBsAg阳性率高的班级,其易感儿HBsAg年阳转率明显高于HBsAg阳性率低的班级。原班级HBsAg 易感 HBsAg年阳转 阳性率(%)儿童数 率(%)10 282 4.61,69,对其他
22、可能的传播途径的认识,吸血昆虫:目前尚未证实粪-口传播:经动物实验被否定母乳喂养传播:理论上讲HBV可以通过哺乳喂养传播,但目前尚未被证实。,70,不同流行强度地区的HBV传播机制,流行强度 地区 感染年龄 传播方式 低度 北美 青年时期 性传播 西欧 注射传播 其它传播方式 中度 地中海地区 儿童时期 水平传播 东欧 高度 非洲 出生时 围产期传播 远东 幼儿时期 水平传播 亚洲 学龄前时期,71,无症状HBV携带者(ASC)问题(1),形成原因:围产期和婴幼儿期被感染 机体免疫机能低下转归 自然阴转:平均年阴转率1%-3%14岁年阴转率1.7%,15岁年阴转率3.2%,72,无症状HBV携
23、带者(ASC)问题(2),阴转与感染HBV的年龄有关;阴转与HBsAg滴度及HBeAg有关:1:256为13%,1:128为42%、HBeAg(-)32%,HBeAg(+)7%,73,乙肝感染年龄与变成携带者的机率,感染年龄 HBV携带者的机率 出生 90%1-6月龄 80%7-12月龄 60%1-4岁 35%较大儿童和成人 10%,74,感染HBV的年龄与慢性携带的关系,感染年龄(岁)ASC(%)7 610 成人 5,75,儿童HBsAg阳性与母亲的关系,在对35岁儿童HBV感染状况进行研究时发现,HBsAg阴性母亲与阳性母亲的儿童中HBsAg阳性率为1:1.95;广西的报告显示为1:2.3
24、5,由此提示,我国的HBsAg阳性人群中约有1/3与母亲有关,其中约有一半来自围产期传播。,76,讨论(五),讨论造成乙型肝炎家庭聚集性的原因 的严重性,77,双亲对子女HBsAg感染的影响,双亲HBsAg阳性情况 被检子女数 子女HBsAg阳性数 阳性率(%)父母均阳性 452 199 44.03 母阳父阴性 2697 1035 38.38 父阳母阴性 2979 536 17.99 父母均阴性 26173 2049 9.20,78,家庭聚集性,有HBV携带者的家庭较无HBV携带者的家庭成员中,HBsAg的检出率高6.8倍、Anti-HBs高2.7倍。新婚夫妇中,一方HBsAg阳性,另一方未受
25、感染,婚后经过2.25年,原未受感染方有52.6%发生感染,其中14%将变成HBsAg携带者。,79,讨论(六),请列出乙肝感染的高危人群,80,乙肝感染的高危人群,母亲为HBV携带者的婴幼儿医务人员HBV携带者的性伴侣HBV携带者的其他家庭成员儿童福利院收养儿童娼妓、静脉吸毒者监狱犯人,81,第三单元 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培训目标 了解乙型肝炎疫苗特点和免疫效果;掌握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策略和乙肝疫苗使用方法。培训方法小讲课讨论,82,讨论(6),请根据乙肝的流行病学特点,讨论乙肝控制策略 我国控制乙型肝炎的策略清除乙肝的技术可行性乙肝监测的策略,83,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主动免疫乙肝疫苗被动
26、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84,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主动免疫-乙肝疫苗接种,85,乙肝疫苗发展简介,70年代发现灭活血源HBsAg免疫黑猩猩有效1981年美国默克研制成功血源疫苗1982年HBsAg在酿酒酵母中表达成功1986年我国研制成功血源疫苗1986年默克研制成功酿酒酵母疫苗1992年我国研制出CHO(中国仓鼠卵巢细胞)基因工程疫苗(1996年获正式文号)1995年,我国从美国默克公司引进的酵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开始生产2000年起,我国停用血源乙肝疫苗,86,讨论(八),我国停用血源性乙肝疫苗的原因,87,三种乙肝疫苗的安全性比较,疫 苗 安 全 性血源疫苗 可能含有除HBV外的其
27、它未知病毒,并对献血者身 体健康不利。CHO疫苗 哺乳动物做基质,表达产量难 以提高。是否可能存在致癌基因。酵母疫苗 无致癌因子及外源病毒。,88,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疫苗 剂量 人数 HBV携带率 保护率 酵母(M)*5 26 11.5 87.1 酵母(A)*10 28 17.9 80.0 血源(美)10 27 33.3 62.7 血源(中)10 22 40.9 54.2 血源(中)30 27 11.1 87.6 HBIg+苗 30 51 3.9 95.6 安慰剂 28 89.3*均为第一代酵母苗,89,乙肝基因疫苗母婴阻断保护效果,疫苗 剂量g 观察例数 HBsAg携带率 保护
28、率(%)Merck 5(酵母)64 7.81 91.32Amgen 10(酵母)58 12.07 86.59日本 10(酵母)62 9.78 89.24法国 20(CHO)44 43.18 52.02长春 10(CHO)103 25.32 75.19长春 20(CHO)33 18.18 79.80北京 5(酵母)95 12.63 85.97,90,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疫苗 剂量 人数 抗原阳性 保护率(%)Merck 5x3 46 4(8.7%)90.33Amgen 10 x3 58 7(12.1%)86.59国产 5x3 95 12(12.6%)85.97国产 5x3 31 1
29、(3.2%)96.00国产 5x3 27 2(7.4%)91.80 0、1、6月免疫,12月龄结果,91,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阻断效果,T7 T 13 剂量 观察 HBsAg+保护率 观察 HBsAg+保护率(g)人数 数(%)(%)人数 数(%)(%)53 38 1(2.6)97.1 31 1(3.2)96.4 53 27 2(7.4)91.8 27 2(7.4)91.8 合计 65 3(4.6)94.9 58 3(5.2)94.2,92,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免疫后2年观察结果,疫 组 观察 HBsAb阳转率(%)苗 号 人数 T7 T12 T24酵母苗 1 3
30、9 100 97 92 2 34 100 94 91 3 36 97 92 92血源苗 1 47 98 96 92 2 33 97 94 91,93,国产与进口乙肝基因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生产厂家 剂量(g/支)阻断率(%)日本熊本 10 96.42 美国Amgen 10 90.33 美国Merck 5 87.66 国产 5 92.55 国产 5 81.47 国产(CHO)20 79.80,94,乙肝基因疫苗免疫持久性,疫 T12 T24 T42 T56苗 No%No%No%No%A 44 95.46 44 95.35 41 85.37 35 88.57B 88 96.95 87 90
31、.81 58 79.31 56 78.57 A、B组均为CHO苗,10 g/支;对象为69岁儿童。,95,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目的基因(表达HBsAg的基因)植入大肠杆菌质粒带有HBsAg基因的大肠杆菌DNA片段插入酵母DNA 发酵酵母菌 收获酵母菌体 破碎酵母 凝胶沉析 超滤 收获抗原,96,新生儿普种乙肝疫苗对降低HBV携带率的作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5岁以下儿童的HBsAg 流行率已降至1%以下97年四川丹棱县农村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59.7%,调查3-4岁农村儿童结果:,HBsAg阳性率1.91%(92年,HBsAg阳性率8.59%)。未接种乙肝疫苗儿童HBsAg阳性率7.26%。,
32、97,乙型肝炎免疫预防策略,1991年,WHO在喀麦隆的雅温德召开了“发展中国家控制乙型肝炎的国际会议”,并通过了“消除乙型肝炎的雅温德宣言”。根据WHO的建议,凡人群HBsAg携带率超过5%的国家和地区,应实施全体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98,预防围产期传播母亲筛查,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联合接种HBIG和疫苗所有新生儿常规接种疫苗为高危儿童接种疫苗 青少年乙肝疫苗补种所有11-12岁青少年各年龄高危青少年成人中的高危个体接种疫苗,美国消除乙肝病毒传播策略,99,我国乙肝防治策略,我国于92年1月1日起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国家计划免疫管理 按计划免疫对全体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未接种乙肝疫苗的
33、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均应接种乙肝疫苗乙肝高危职业的易感者进行乙肝疫苗接种,100,免疫对象,全体新生儿。出生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学龄前儿童,青少年乙肝易感者均应常规接种。其他年龄组的HBV感染高危易感个体。,101,免疫程序,按0、1、6月的时间间隔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即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1个月(可提前或推迟1周)时接种第2针;第3针在接种第1针后的6个月(5-8个月)接种。出生时未能及时接种乙肝疫苗的婴幼儿和青少年及其他高危个体,以接种第1针的时间为0,并在接种第1针后的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3针。,102,接种部位,上臂三角肌肌肉内,103,免疫剂量,对孕妇HB
34、sAg阴性或未经筛检HBsAg的母亲所生新生儿,可接种酵母乙肝基因工程疫苗5g/支3或CHO乙肝疫苗10g/支3。对HBsAg阳性的母亲所生新生儿用酵母重组乙肝基因工程疫苗用10g/支3或5g/支3;CHO乙肝基因工程疫苗20g/支3。对于HBsAg阳性(特别是同时HBe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可在出生24h内与第1针乙肝疫苗同时但在不同部位联合接种HBIG,接种剂量为100-200IU/支。,104,乙肝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1),新生儿有以下情况应暂缓接种乙肝疫苗:1、严重畸形2、新生儿窒息3、体重低于2.5kg,105,乙肝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2),急性感染或其它严重疾病者暂缓接种,待病愈
35、或病情缓解后进行接种。患有乙型肝炎者愈后。对疫苗中所含成分过敏者,不得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时应备有肾上腺素,在发生过敏时使用。,106,乙肝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3),接种前应查看疫苗(有无冻结、异物、安瓶破裂、过期等)充分摇匀,107,联合免疫,乙肝疫苗和其它疫苗同时接种时,其免疫效果不受影响,也未发现有明显增加接种反应的情况。不同疫苗接种时,应注射于不同部位。切忌将不同疫苗混合接种。,108,免疫持久性和加强免疫,-与接种年龄有关-初次接种与抗原剂量有关-国内外众多报告,保护效果超过5年。-我国一项有对照的研究,保护效果达9年-多数研究建议高危人群5年以上加强免疫,109,免疫失败及相
36、关因素,注射方法宫内感染免疫逃逸突变株出现潜在的HBV感染自身免疫状况母亲血清中病毒含量,110,乙肝疫苗免疫无(低)应答情况,新生儿无应答占1%2%。低应答(抗-HBs10mIU/ml)占15%。成人(青壮年)低/无应答占4.6%7.4%。老年人(60岁)血清阳转率仅为451%,111,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和低应答原因,无/低应答原因:免疫缺陷/使用免疫抑制剂。与人T淋巴细胞(Th2细胞)缺陷,白细胞抗原(HLA)类型有关,据研究HLA-DR7和 DR3无/低应答率最高。接种部位:臀部接种应答率低。接种剂量及针次吸烟:每天吸5支以上,因烟草尼古丁致慢性血 管收缩,并有损机体免疫系统。,112,
37、降低乙肝免疫无(低)应答的措施,增加接种次数13剂(每月1次)提高大龄儿童和成人接种剂量 改变接种途径(皮内多次接种法:5ug,每2周1 次,420周)含前-S抗原的疫苗 与免疫增强剂联合使用 在加强接种疫苗部位4小时后注射1ml(2.5105IU)白细胞介素2(IL-2)。合成五肽(TP-5)作佐剂每周注射3次,每次皮下注射50 mg,共3周,于第1周后肌注40ugHB疫苗。,113,乙型肝炎被动免疫,114,乙肝被动免疫HBIG,从人的血清(浆)中提取纯化,效价用国际单位(IU)表示,通常每毫升含100-200IU。用于阻断HBV母婴传播和易感者意外暴露后的应急预防。意外接触含有HBV的血
38、清、乙肝病人的体液或在实验室工作意外接触含HBV物品时,应紧急肌肉注射HBIG 1-2ml,其预防效果可达80%左右。对HBV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联合HBIG与乙肝疫苗接种可明显提高保护效果,保护率可达95%左右。,115,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指标,HBsAg阳性率抗-HBs阳性率疫苗保护率,116,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指标,HBsAg阳性率: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样本量的适龄儿童进行血清HBsAg检测。疫苗保护率和母婴阻断率:对照组HBsAg阳性率(%)-接种组HBsAg阳性率(%)HBV保护率(%)=X100%对照组HBsAg阳性率(%)通常对照组HBsAg阳性率按 9
39、0%计,117,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评价指标,抗-HBs阳性率:在检测抗-HBs中常用的方法是RIA,根据检测得到的cpm值,代入 Hollingers公式进行mIU(毫国际单位)计算,并以抗-HBs10 mIU为保护性抗体水平。mIU/mL=130.75*EXP0.535(Scpm-Ncpm)/(Pcpm-Ncpm)-1 S:样品;N:阴性对照;P:阳性对照。,118,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的计算,乙肝疫苗接种率=(12月龄内完成3针乙肝疫苗接种人数/应接种人数)100%首针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出生后24h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人数/应接种人数)100%乙肝疫苗合格接种率=(12月龄内按规定程序完
40、成接种人数/应接种人数)100%,119,我国乙肝疫苗接种状况,120,乙肝疫苗调查接种率(%),全国平均调查接种率:70.7%城镇88.5%,农村62.7%12月龄内儿童全国平均接种率:63.5%平均第一针及时接种率(24小时内):29%,121,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百分比(%),122,每层各类疫苗接种率(%),123,不同出生地第一针乙肝疫苗接种率,出生后天数,县医院以上,乡医院,家中,第一针接种率,出生后天数,124,一个月内第一针乙肝疫苗接种率%,125,未接种乙肝疫苗的主要原因,本地不提供服务(36.637.7%)不知道要接种(32.234.4%)收费太贵(20.422.5%),1
41、26,讨论(9),请概括我国或你所在地区乙肝疫苗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和措施,127,免疫接种的组织和管理,将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纳入当地计划免疫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工作的管理、技术指导和监督考核。按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的要求,做好包括乙型肝炎疫苗供应、存储、发放、接种登记、上卡(证)和接种率报告统计。,128,提高农村及时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的措施,健康教育和社会宣传活动。对防疫、医务工作人员进行乙型肝炎预防与控制和乙型肝炎免疫预防知识的培训。明确首针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责任,使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首针及时接种制度化、程序化。做好与医院产科、妇幼、计生等接生单位的协调工作,保证住院分娩儿童乙型肝炎疫苗第1针的及时接种,并做好接种登记、建卡、建证和第2、3针接种的衔接。在提高住院分娩率的同时,做好乙型肝炎疫苗第1针的及时接种。,129,乙肝的临床特征,潜伏期:平均 60-90 天 范围 45-180 天临床疾患(黄疸):=5 年,30%-50%急性病例病死率:0.5%-1%慢性感染:=5年,2%-10%慢性肝病引起的早死:15%-25%,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80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