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6章生态环境保护.ppt
《第1116章生态环境保护.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16章生态环境保护.ppt(8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11章 生态环境保护,原生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分布原生生态系统是与自然环境长期适应而形成,没有太多人类干扰,基本处于原始状态的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原生生态系统内,按照自然界的规律进行物质的循环和能量信息的传递,人类的影响范围和控制作用非常小。原生生态系统主要由天然林组成的原生森林生态系统、未开发的原生湿地生态系统、少有人迹的高原草地生态系统以及深海海洋生态系统。,第一节 原生生态系统的保存,原生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分布原生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赤道和亚马逊流域热带雨林、青藏高原和极地海洋,在北半球的温带森林区有少量存在。我国的原生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北地区和西藏部分地区。高海拔的原始森林主要分
2、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三省。,第一节 原生生态系统的保存,原生生态系统的保护方法与实践为了保护原生生态系统以及与此相关的生物多样性,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以保护仅有的未受损原生生态系统和相关生物。原生生态系统作为自然保护区内的核心区域,主要以保存的方式来保护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核心区内集中了保护区特殊的、稀有的野生物种,或特有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核心区内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稳定,演替过程自然进行。,第一节 原生生态系统的保存,中国目前有各类自然保护区900多个,其功能区域分为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核心区是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是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是稀有濒危
3、野生动植物最后的庇护所。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核心区严禁任何采伐、狩猎和游览活动,以保持其生物的多样性尽量不受人为干扰。,第一节 原生生态系统的保存,第一节 原生生态系统的保存,第二节 次生生态系统的保护,次生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分布次生生态系统是在破坏的原生生态系统基础上,经过次生演替与新的环境条件协调平衡形成的生态系统。从人类和自然的共同进化史看,地球上绝大部分的生态系统都是次生生态系统。在不同次生生态系统中,次生林生态系统因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在保护理论和技术方面受到重点关注。次生林是指原始林经过采伐、开垦、火灾及其他自然灾害破坏后,经过天然更新、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群落。,第二节 次生生态
4、系统的保护,次生生态系统的保护方法和实践为了维持次生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对人类发展的服务功能,在次生生态系统的保护方法上,需要兼顾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保护的矛盾。次生生态系统的保护方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对次生生态系统的不同生态功能进行研究: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生态系统的功能区,对不同的功能区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有效管理和保护次生生态系统。,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利用资金和有限自然资源寻求替代生计,最大限度减少人类生产和生活对次生生态系统的直接压力,保护其对环境的支持功能。次生生态系统具有固有的自然资源价值、固有的生态环境价值和基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类劳动投入所形成的价值,因此在生态系统保
5、护和利用中,应按照经济学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有生态系统受益者,对其使用生态系统资源的行为进行补偿,是生态系统保护者得到相应的回报。,第二节 次生生态系统的保护,退化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特征退化生态系统是一类不健康的生态系统,它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生态系统出现偏途演替,导致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来的平衡状态或演替方向相悖的位移。退化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为生态系统的基本机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系统生产力下降。,第三节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退化生态
6、系统的植被特征可归纳为:种类组成变化,随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植被类型、物钟种源、繁殖方式、干扰和破坏类型与强度等而变化。结构变化:由于干扰和破坏方式、强度不同,原有植物群落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生物生产力发生变化土壤和小环境一般趋于恶化:退化生态系统的大面积出现,有可能影响小气候,甚至区域性气候。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改变,第三节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和实践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恢复,简称“生态恢复”,指通过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即通过生态恢复技术,建立生态系统中合理的物种组成(种类丰富度和多度)、结构(植被和土壤的垂直结构)、格局(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7、异质性(构成系统组成、结构和格局变量的复杂性)、功能(水、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基本生态过程的实现)。,第三节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技术和实践生态恢复的目标包括极度退化的生境,让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确保植被的重新定值;提高退化土地的生产力,让土地生产力恢复到可持续的生产水平;在被保护的景观内去除干扰以加强保护。一般而言,退化生态系统的基本的恢复技术包括:1.环境要素(包括土壤、水体、大气)的恢复技术;2.生物因素(包括物种、种群和群落)的恢复技术;3.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技术。,第三节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系统管理是基于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过程的最佳理解,在一定的时空尺
8、度范围内,将人类价值和社会经济条件整合到生态系统经营中,以恢复或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管理关注生物资源与非生物资源之间的所有联系,全面考虑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利用生态系统种物种和物群间的共生相克关系、物质的循环再生原理、结构功能与生态学过程的协调原则,以及系统工程的动态最优化思想和方法,以获得生态系统物质产品产出与环境服务功能产出的最佳组合和长期可持续性。,第四节 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适应性管理是指在生态系统功能和社会需要两方面建立可测定的目标,通过一系列控制性的科学设计、规划、监测和管理,提高数据的收集水平,确保系统整体性和协调性的动态调
9、整,从而实现生态系统健康和自然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适应性管理种,管理者需随环境变化不断调整战略,以适用管理不同变化阶段的不确定因素。,第四节 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第12章 清洁生产,第13章 环境污染防治,一、对各类水污染源的控制对策 为了切实控制水污染,并同时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中国迫切需要水资源水环境管理的综合策略。这就是:控制水的需求,强调节水优先;加强源头控制,切实防治污染;多渠道开发水源,特别重视开发非传统水资源。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工业废水、城市废水和农村面污染源。,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工业废水控制对策切实优化工业结构在产业规划和工业发展中,贯穿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调整产业结
10、构,完成结构的优化,使之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污染清洁生产包括合理选择原料和进行产品的生态设计、改革生产工艺和更新生态设备、提高水的循环使用和重复利用率,以及加强生产管理,减少和杜绝跑冒滴漏。,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严格执法,加强工业废水治理应进一步完善废水排放标准和相关的水污染控制法规和条例,加大执法力度,严格限制废水的超标排放。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发现违法排污一定要严加处罚。提高工业废水综合利用水平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都是流失的资源,应采用有效技术回收利用,在减量化、资源化的基础上使其无害化。,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城市污水防治对策随
11、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污水排放总量逐年增加,但城市废水处理率低,处理水平不高,到200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也仅有51.99%。加强城市废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对于城市废水防治,有效的措施是加强废水处理厂的建设,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城市废水厂的正常运行。应改造和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完善污泥安全处置和再生水利用措施。,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合理规划排水系统在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同时,应合理地规划并建造城市排水系统,新建城市或城区应建设分流制排水系统,对于旧城市或旧城区已有的合流制排水系统,应加以必要的改造,既要防止不经妥善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造成水资源的污染,也要防止增加废水处理厂的负荷和运行困
12、难。大力推行城市废水资源化注意将水污染防治与城市废水资源化相结合,在消除水污染的同时,进行废水再生利用,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局面。,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农村面污染源防治对策发展节水型农业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其年用水量约占全部用水量的67%。农业节水可以采取的各种措施有:1)大力推行喷灌、滴灌等各种节水灌溉技术;2)制定合理的灌溉用水定额,实行科学灌水;3)减少输水损失,提高灌溉渠系利用系数,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农村面污染源防治对策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加强对畜禽排泄物、村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收集并处理、利用农村废弃物及畜禽养殖业废弃物,利用其中的能源和肥源,又大大
13、降低污染负荷。,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二、流域水污染防治 流域是一个完整的水文循环单元,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产生的点源、非点源污染物经由支流廊道汇入干流,从而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流域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资源管理单元和人类活动的集中区域,不仅是人类需求和水生态系统生存的载体,也是资源供求、人与自然、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矛盾冲突集中体。,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二、流域水污染防治 我国的重点流域包括:海河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太湖流域、滇池流域、巢湖流域、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南水北调东线、黄河流域、松花江流域、珠江流域。针对这11个重点流域制定了各自专门的水污染防治规划。,第一节 水污染防
14、治,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主要措施在于:政府要加强统一领导,落实目标责任。提升环境监管能力,严格环保执法监督,一方面加强水质监测能力,另一方面,提升执法检察能力,强化水污染应急和污染源监控能力。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环境准入。多方筹集资金,落实规划项目。鼓励公众参与,保护环境权益。加强科学研究,提供决策支持。,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三、饮用水源地保护与饮用水安全保障 目前我国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城市供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集中式水源地可以分为河流型、湖库型和地下水型。河流型水源地的主要污染物是COD、BOD、氨氮和大肠菌群等;湖库型水源地的主要污染物是COD、总磷和总氮等;地下水型水源地主要污
15、染物是总硬度、氟化物、硝酸盐、硫酸盐、铁、猛等。此外,有机污染物对水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三、饮用水源地保护与饮用水安全保障 2008年6月开始实施的修订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要责令拆除或者关闭。,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30,利用物理作用使污水中呈悬浮状态的污染 物质与污水分离的处理技术。,拦截法,又称过滤法。其去除对象为颗粒的污染物。设备:筛网,格栅,滤池与微滤机等。格栅:
16、由一组或多组相互平行的金属栅条与框架构成。倾斜安装在进水的渠道,或进水泵站集水井的进口处,以拦截污水中较大的悬浮物及杂质。,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31,沉淀法:基本原理是利用重力作用使废水种重于水的固体物质下沉,从而达到与废水分离的目的。沉砂池:利用重力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沙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物的污水处理构筑物,其作用是避免这些杂质影响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沉淀池:利用重力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质(SS)的污水处理构筑物。根据池内水流方向不同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和斜板(管)沉淀池。,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废水的物理处理法气浮法:用于分离相对密度与水接近或比水小,靠自重难以沉淀的细微
17、颗粒污染物。其基本原理是在废水中通入空气,产生大量的细小气泡,并使其附着于细微颗粒污染物上,形成相对密度小于水的浮体,上浮至水面,从而达到使细微颗粒与废水分离的目的。,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废水的物理处理法离心分离:使含有悬浮物的废水在设备中高速旋转,由于悬浮物和废水质量不同,所受离心作用不同,从而使悬浮物和废水分离的方法。根据离心力的产生方式,离心分离设备可分为旋流分离器和离心机两种类型。,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废水的物理处理法膜分离:可使溶液中某些成分不能透过,而其他成分能透过的膜,成为半透膜。膜分离是利用特殊的半透膜的选择性透过作用,将废水中的颗粒、分子或离子与水分离的方法,包括微过滤、超过
18、滤和反渗透等。,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废水的化学处理法中和法:利用化学方法使酸性废水或碱性废水中和达到中性的方法。化学沉淀法:通过向废水中投入某种化学药剂,使之与废水中的某些溶解性污染物质发生反应,形成难溶性盐沉淀下来,从而降低水中溶解性污染物浓度的方法。氧化还原法:利用溶解在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能被氧化或还原的性质,把它们转变成无毒无害物质的方法,废水处理使用的氧化剂有臭氧、次氯酸钠等,还原剂有铁、锌、亚硫酸氢钠。,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36,混凝法:通过向污水中投加带有与欲去除的污染物质(通常为胶体颗粒)所带电荷相反的电解质混凝剂,使胶体颗粒变为电中性、失去稳定性,随后通过吸附、卷带和桥连作用
19、凝聚成大颗粒沉降下来,从而使胶体颗粒从污水中分离出来的处理方法。常用混凝剂:硫酸铝,氯化铁,聚合硫酸铁,聚合氯化铁等。,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吸附法:采用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利用固、液相界面上的物质传递,使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转移到固体吸附剂上,从而使之从废水中分离去除的方法。具有吸附能力的多孔固体物质称为吸附剂。,废水的生物处理法自然界中,栖息着巨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具有氧化分解有机物并将其转化为稳定无机物的能力。废水的生物处理法就是利用微生物的这一功能,并采用一定的人工措施,营造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使微生物大量繁殖,以提高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从而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净化
20、的方法。,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38,好氧生物处理法:利用好氧和兼性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转化处理的方法,保证足够的溶解氧。处理过程:溶解性有机物直接透过细胞膜进入微生物体内,不溶性和胶体态有机物首先被微生物吸附,并在细菌分泌的胞外酶作用下分解为可透过微生物细胞壁的溶解性产物,进入微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微生物胞内酶的作用下分解为CO2、H2O、NH3等简单的无机物质。,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39,厌氧生物处理法:在废水中没有游离氧存在的条件下,利用厌氧和兼性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使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较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处理过程:产酸阶段和产气阶段(甲烷发酵)。,第一节 水污染
21、防治,40,厌氧生物处理法:在废水中没有游离氧存在的条件下,利用厌氧和兼性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使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较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处理过程:产酸阶段和产气阶段(甲烷发酵)。,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营养条件: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为碳、氮和磷,对碳源、氮源和磷源的需求比例一般为BOD5:N:P=100:5:1。温度条件:嗜热菌:45;中温菌:20-45;嗜冷菌:20以下;好氧生物处理:中温菌;厌氧生物处理:中温菌,部分嗜热菌。溶解氧:好氧菌:2-4mg/L;厌氧:不能有溶解氧。pH值:大多数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适应的pH值范围在4-9之间,最适pH值一般在6.
22、5-7.5之间。好氧:6.5-8.5;厌氧:6.8-7.4。毒物的影响:对微生物有抑制和毒害作用的物质主要有重金属离子(如Hg、Cu、Ag、Pb等)、有毒有机物(如酚、醛、季铵盐等)、有毒无机物(氰化物、硫化物、硫酸铜、高锰酸钾等)。,第一节 水污染防治,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营养条件: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为碳、氮和磷,对碳源、氮源和磷源的需求比例一般为BOD5:N:P=100:5:1。温度条件:嗜热菌:45;中温菌:20-45;嗜冷菌:20以下;好氧生物处理:中温菌;厌氧生物处理:中温菌,部分嗜热菌。溶解氧:好氧菌:2-4mg/L;厌氧:不能有溶解氧。pH值:大多数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16 生态环境 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80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