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建筑物变形观测.ppt
《第12章建筑物变形观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章建筑物变形观测.ppt(3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12章 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学习目标:了解:变形观测的任务、目标、分类及变形观测实施的方法;变形观测的精度和频率;掌握: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方法;水平位移观测的方法;变形观测资料的整理。,12.1 概 述,建筑物的变形观测:主要就是对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地基所产生的沉降、倾斜、挠度、裂缝、位移等变形现象进行的测量工作。变形产生的原因:一是自然条件及其变化(如地质水文),二是建筑物本身相联系的原因(如建筑物本身荷载);变形分类:静态变形和动态变形;变形观测的任务:周期性地对观测点进行重复观测,求得其在两个观测周期内的变化量。,建筑物的变形观测的分级:按不同的工程要求分为四个等级,各等级精度要求见下
2、表。,变形观测的方法:常规测量方法摄影测量方法特殊测量方法:激光准直仪、测斜仪空间测量技术变形观测的内容:沉降观测;位移观测;倾斜观测;裂缝观测;挠度观测。,11.2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建筑物受地下水位升降、荷载的作用及地震等的影响,会使其产生高程上的位移。一般说来,在没有其它外力作用时,多数呈下沉现象,对它的观测称沉降观测。沉降观测通常采取水准测量的方法。沉降观测的高程依据是水准基点,即在水准基点高程不变的前提下,定期地测出变形点相对于水准基点的高差,并求出其高程,将不同周期的高程加以比较,即可得出变形点高程变化的大小及规律。,一、水准基点及其布设,工作基点:直接用来测定沉降观测点的参考点称
3、为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可埋设在变形建筑附近、便于引测和观测沉降观测点的地方;基准点:用来定期检查工作基点的稳定的参考点称为基准点;基准点应埋设在变形区域以外、地质条件良好的地方,且无论变形区域的大小,基准点不宜少于三个;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联成水准路线,构成沉降观测的高程控制网。,1、基准点的布设,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因此基准点的布设应满足以下要求:要有足够的稳定性:基准点必须设置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冰冻地区基准点应埋设在冰冻线以下0.5m。要具备检核条件:为了保证基准点高程的正确性,基准点最少应布设三个,以便相互检核。要满足一定的观测精度:基准点和观测及基 点之间的距离应适中,相距太远会影响
4、观测精度,一般应在100m范围内。,水准基点的布设,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沉降情况的部位,如建筑物四角,沉降缝两侧,荷载有变化的部位,大型设备基础,柱子基础和地质条件变化处。沉降观测点的数量 一般沉降观测点是均匀布置的,它们之间的距离一般为1020m。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形式 如图所示。,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三、沉降观测,1、观测周期 观测的时间和次数,应根据工程的性质、施工进度、地基地质情况及基础荷载的变化情况而定。当埋设的沉降观测点稳固后,在建筑物主体开工前,进行第一次观测。在建(构)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一般每盖12层观测一次。如中途停工时间较
5、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时进行观测。当发生大量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或几天一次连续观测。建筑物封顶或竣工后,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果沉降速度减缓,可改为2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2、观测方法 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从一个水准基点到另一个水准基点)应为闭合水准路线。,3、精度要求 沉降观测的精度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而定。多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可采用DS3水准仪,用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 mm(n测站数)。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则应采用DS1精密水准仪,用二等水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2 建筑物 变形 观测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80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