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应知应会手册.docx
《医院应知应会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应知应会手册.docx(18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目录1、患者十大安全目标12、核心制度52.1 首诊负责制度52.2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72.3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102.4 会诊制度102.5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152.6 新技术准入制度172.7 术前讨论制度202.8 死亡病例讨论制度212.9 分级护理制度222.10 查对制度242.11 度292.12 医师交接班制度342.13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352.14 临床输血管理制度402.15 医患沟通制度453、患者病情评估制度504、“危急值”报告制度595、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686、预约诊疗工作制度727、医务人员手卫生要求及管理制度748、入院、转科、出院、转院、留观制度及服务流
2、程798.1 入院服务流程798.2 转科服务流程798.3 出院服务流程808.4 转院服务流程819、知情同意告知制度8111、单病种质量管理制度9412、手术部位识别标示制度9613、手术安全核查制度9714、手术风险评估制度9818、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11319、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11820、急诊分诊及“绿色通道”病情分级制度11921、急救“绿色通道”管理规定及急危重症患者优先诊疗制度12122、六种重点急危重症病种的疾病服务流程12522.1 急性创伤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12522.2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服务流程与规范12722.3 脑卒中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12822.4
3、急性心肌梗塞服务流程13022.5 呼吸衰竭的急救流程与规范13122.6 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流程与规范13323、临床医嘱制度与流程13324、急诊手术管理制度与流程13525、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规范13826、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14326.1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定14326.2 抗菌药物遴选与采购制度14626.3 抗菌药物临时采购程序及管理规定14726.4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及目录14926.5 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管理规定15126.6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及考核制度15226.7 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15326.8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
4、与评估制度15426.9 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制度及评价标准15526.1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制度15727、高危药品管理制度15928、患者自备药品使用制度16129、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制度及报告程序.16230、生物制品临床使用管理办法16431、血液制剂使用管理办法16632、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16833、安全输血措施及预防输血感染制度17134、紧急抢救配合性输血管理制度17335、输血反应处理预案17436、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及处理登记制度17537、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管理制度17638、输液反应应急预案18239、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
5、不准”18340、创建“平安医院”九点要求18641、医师的权利和义务18741.1执业活动中享有权利18742、护士的权利、义务和守则18842.1、 士的权利18842.2、 护士的义务18842.3、 护士守则18943、期事赧声19044、患者的领区19045、医疗卫生行业“十彳碓”规定19146、三F-三19247、三重大集体决策制度19248、三S守19249、质量管理常用工具19250、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1921、患者十大安全目标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1)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患者身份“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2)实施有创(包括介
6、入)诊疗活动前,实施医师必须亲自向患者或其家属告知。(3)完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室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建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4)提倡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5)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患者等特殊患者应有明显识别标志(腕带、床头卡、指纹等(6)职能部门应落实其督导职能,并有记录。2、强化手术安全核查,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1)择期手术须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全部完成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2)建立手术部位识别标示制度与工作流程。(3)建立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及工作流程,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4)围手术期
7、预防性抗菌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3、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完善医疗环节交接制度,正确及时传递关键信息。(1)建立规范化信息沟通程序,加强医疗环节交接制度,包括医疗护理交接班、患者转诊转运、跨专业团队协作。(2)规范医嘱开具、审核、执行与监管常规和/或处理流程。(3)在实施紧急抢救时,必要时可下达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对口头临时医嘱完整复诵确认,在执行时双人核查,事后及时补记。(4)接获患者非书面的重要检查(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5)建立跨专业的有效沟通培训机制,减少医务人员之间沟通方式的差异
8、性。提供多种沟通方式和沟通渠道,确保沟通准确、通畅、便捷。4、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1)按照手卫生规范,正确配置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2)医护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应严格遵循手卫生相关要求。尽可能降低医院内医疗相关感染的风险,如VAP、CTBSkCAUTl及SSI。(3)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都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4)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有创操作的环境消毒,应当遵循的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5)严格遵循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流程,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5、提高用药安全。(1)建立规范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
9、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要求。(2)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章制度。(3)对特殊处方或用药医嘱在转抄和执行时有严格的核对程序,并由转抄和执行者签名确认。6、强化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1)根据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危急值”项目,建立“危急值”评价制度。(2)建立规范的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流程。(3) “危急值”项目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认定,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4)对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尤
10、其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并认真落实。7、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伤害。(1)评估有跌倒、坠床等风险的高危患者,要主动告知跌倒、坠床危险,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2)有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的工作流程。(3)加强评估患者跌倒、坠床防范健康教育反馈。8、加强全员急救培训,保障安全救治。(1)建立全员急救技能培训机制,确定必备急救技能项目,并有相关组织培训机构。(2)对过敏性休克、火灾、地震、溺水、中暑、电梯事故、气管异物、中毒等应急进行培训和演练,对相关人员进行高级生命支持的培训。(3)医院建立院内抢救车及药品规范管理制度,在规定的地点部署并实施统一的管理。(4)
11、定期对员工急救技能及应急能力进行考评,建立考评标准及反馈机制。(5)加强员工急救时自身防护意识及自身救护能力评估,保障员工安全。9、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构建患者安全文化。(1)建立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制度与工作流程。(2)有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网上自愿报告活动,提高不良事件上报率。(3)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反馈机制,对重大不安全事件及时反馈。有根因分析和针对性的持续改进措施,从系统上减少/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4)进行不良事件上报相关制度和流程的全员培训,确保员工明确上报范畴、上报途径和上报流程。(5)营造患者安全文化氛围,
12、包括领导重视、组织承诺、管理参与、医务人员授权。10、建立医务人员劳动强度评估制度,关注工作负荷对患者安全的影响。(1)医疗机构有责任和义务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无疲劳的工作环境。(2)评估和制定组织内部合理的工作量。依据相关法律及医疗制度明确规定短天、每周最长工作时限,确保三方安全。(3)从系统、组织及个人层面充分认识疲劳的危害,提供预防疲劳的最佳实践指南。涉及体力劳动操作时,指导员工按体力操作安全指南工作。(4)进行组织内部风险评估,特别是开展重大、耗时、技术性强的医疗技术时,充分考虑医务人员体力和技术因素,制定安全可行的实施方案。(5)充分利用质控工具和现代技术优化流程,减轻工作人员工作负
13、荷,确保诊疗质量。2、核心制度3.1 首诊负责制度1、患者首先就诊的科室为首诊科室,接诊医师为首诊医师,须及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做出初步诊断与处理,并认真书写病历。2、诊断为非本科疾患,及时转至其他科室诊疗。若属危重抢救患者,首诊医师必须及时抢救患者,同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坚决杜绝科室间、医师间推诿患者。3、被邀会诊的科室医师须按时会诊,执行医院会诊制度。会诊意见必须向邀请科室医师书面交待。4、首诊医师请其他科室会诊必须先经本科上级医师查看患者并同意。被邀科室须由主治医加以上人员参加会诊。5、两个科室的医师会诊意见不一致时,须分别请示本科上级医师,直至本科主任。若双方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由首
14、诊医师负责处理并上报医疗管理部门或总值班协调解决,不得推诿。6、复合伤或涉及多科室的危重患者抢救,在未明确由哪一科主管之前,除首诊科室负责诊治外,所有的有关科室须执行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协同抢救,不得推诿,不得擅自离去。各科室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及时做病历记录。7、首诊医师对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须先抢救,同时由患者陪同人员办理挂号和交费等手续,不得因强调挂号、交费等手续延误抢救时机。8、首诊医师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在病情稳定之前不得转院,因医院病床、设备和技术条件所限,需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亲自查看病情,决定是否可以转院,对需要转院而病情允许转院的患者,须由责任医师(必要时由医疗管理部门或总值班
15、)先与接收医院联系,对病情记录、途中注意事项、护送等均须做好交代和妥善安排。9、首诊医师应当对患者的去向或转归进行登记备查。10、凡在接诊、诊治、抢救患者或转院过程中未执行上述规定、推诿患者者,要追究首诊医师、当事人和科室的责任。3.2 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第一章正副主任医师查房制度1、时间与频次:各科正副主任医师查房(大杳房)时间应相对固定,保证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新入院的患者72小时内查房完毕;危重患者根据病情随时查房;大查房日的上午原则上不排手术,急诊手术例外。人员:应为全科医师、护士长、责任护士、进修医师、实习医师和有关人员参加2、大查房内容(1)审查和决定急、危、重、疑难患者及新入院患者的
16、诊断及治疗计划,决定重大手术、特殊检查及治疗方法。(2)抽查医嘱、病历、护理质量,发现缺陷、纠正错误、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医疗水平。(3)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作为大查房的重点。(4)利用典型、特殊病历、进行教学查房,提高教学水平。(5)对所查患者,应亲自询问诊疗情况和病情变化,了解生活和一般情况,并全面查体。(6)听取各级医师、护士对诊疗护理工作及管理方面的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建议,以提高科室工作管理水平。(7)决定患者的转科、转院问题。(8)结合临床病例考核下级医师“三基”知识。第二章主治医师查房制度1、主治医师查房,每日一次,应有本院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实习医师、责任护士参加,新入
17、院患者48小时内查房完毕。病危、病重患者入院当日必须查房,节假日及双休日可由值班主治医师代查房。2、对所分管医疗组进行系统查房,确定诊断及治疗方案、手术方式、检查措施、了解病情变化及疗效判定。3、时危重患者应每日进行巡视检查和重点查房,如有住院医师邀请应随叫随到,提出有效和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必要时进行夜查房。4、对诊断不明或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例,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查明原因。5、对急、危、重、疑难病例或特别病例,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并安排副主任以上医师或科主任查房。6、对常见病、多发病和其他典型病例进行每周一次的教学查房,结合实际,系统讲解,不断提高下级医师的业务水平。7、检查所管住院医师的病历
18、,不符合病历书写要求的,都要予以纠正。同时还应检查诊疗进度及医嘱执行情况,治疗效果,发现问题,纠正错误,避免和杜绝医疗差错事故发生。8、决定患者的出院、签发会诊、特殊检查申请单、审查特殊药品处方。9、注意听取医护人员和患者对医疗、护理、生活饮食、医院管理各方面的意见,协助护士长搞好病房管理。第三章住院医师查房制度1、住院医师每日查房至少两次,上、下午下班前各巡视一次,危重患者和新入院患者及手术患者重点查房并增加巡视次数,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报告上级医师。2、新入院的患者必须在1小时内查看,对急、危、重症患者必须立即接诊,危重、疑难及新入院病例和特别病例,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3、住院医师应及
19、时修改实习医师书写的各种医疗记录,审查和签发实习医师处方、化验检查、会诊申请单等医疗文件。4、向实习医师传授疾病诊断、体检方法、治疗原则、疗效判定、诊疗操作要点,手术步骤及分析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5、检查当日医嘱执行情况,患者饮食及生活情况,主动征求患者对医疗、护理和管理方面的意见。6、作好上级医师查房的各项准备工作,介绍病情或报告病历。2. 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1、凡确诊困难,疗效不确切和病情危重的患者虽然诊断明确,但是病情变化较快,治疗效果不明显,难以预测结果时,均豳进行疑难(危重)病例讨论。2、入院3天未确诊治疗组讨论,5天未确诊全科讨论,1周仍未确诊或者病情复杂,涉及多个学科时应报医务部
20、组织全院讨论。3、讨论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持,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参加,认真进行分析,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4、主管医师须事先做好准备,包括病历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如影像资料:治疗组主管医师报告病历,陈述当前治疗方案、治疗后出现的病情变化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需要讨论的内容,做好发言准备。5、记录人将讨论结果记录在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本中,详细讨论内容由主管医师另页书写记入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表并进入病历。记录内容包括: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病情报告及讨论目的、参加人员发言、讨论意见、主持人小结等,确定性或结论性意见记录于病程记录中。2.4会诊制度医
21、疗会诊包括:门诊会诊、急诊会诊、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全院会诊、科内、院内、院外的集体会诊和院外会诊。凡遇疑难病例,应当及时申请会诊。1、门诊会诊:由本专业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提出,由门诊管理部门负赍,尽可能在当日完成(不含多种疾病多科治疗的患者2、急诊会诊:对于本科难以处理、急需其他科室协助诊治的急危重症患者,由经治医师或值班医师提出紧急会诊申请,并在会诊申请单上注明“急”字,或者直接电话邀请。会诊医师必须随请随到,10分钟内到达中清科室进行会诊,并及时记录会诊意见,同时注明会诊时间(具体到分钟,3、科内会诊: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科主任召集有关医务人员参加,原则上应每周举行一次。主要对本科
22、的疑难病例、危重病例、手术病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病例或具有科研教学价值的病例等进行全科会诊。4、科间会诊: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同意后填写会诊单。会诊医师会诊时,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必须陪同,并向会诊医师介绍病情,应邀医师在24小时内完成会诊并书写相关记录。5、全院会诊:病情复杂、疑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医疗纠纷或某些特殊患者需要多科协作时应进行全院会诊。全院会诊由科室主任提出,工作时间报医务部,非工作时间报总值班,急会诊时由医务部或总值班接到通知后立即组织,常规会诊24小时内完成。一般由申请科室科主任主持,医务部派人参加。具体注意事项:(1)被邀科室主任(或主持工作的副主任)为负责会诊的第
23、一责任人,医务部通知科主任(或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参加会诊,如科主任(或主持工作的副主任)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可指派科副主任或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前往会诊。科主任(或主持工作的副主任)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绝会诊。(2)主管医师认真做好会诊记录,会诊结果记入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中并随病历归档。内容包括会诊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会诊者的姓名、专业技术职务、所在科室、会诊意见等。6、中西医会诊:在对急危重症、疑难病等疾病进行病例讨论、确定治疗方案时,西医临床科室应针对中医药治疗有优势的病种或优势环节,主动邀请中医临床科室参与本科室急危重症、疑难病等疾病讨论,听取中医临床科室的意见与建议,发挥中医药在优势病种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院 应知应会 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88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