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肺癌患者护理常规.docx
《医院肺癌患者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肺癌患者护理常规.docx(3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医院肺癌患者护理常规一、概述肺癌大多数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因此也称支气管肺癌。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和环境恶化,吸烟人群的增加和人口的老龄化,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肺癌已成为恶性肿瘤中的头号杀手。据统计,许多国家大城市中肺癌的发病率居各种肿瘤的首位。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增加更为明显。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中,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的首位。肺癌病人大多数是男性,男女之比为35:1,但近年来,女性肺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发病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病因】肺癌的病因至今不完全明确。大量资料表明,长期大量吸烟是肺癌的一个重
2、要致病因素。纸烟燃烧时释放致癌物质。多年每日吸烟40支以上者,肺鳞癌和小细胞癌的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410倍。目前,研究已鉴定出烟中含有的致癌物质有多环芳香煌(PAHs),亚硝胺、芳香胺、氮氧苯肿醛、肿类及重金属类等50多种,这些化合物在动物实验中可通过多种途径诱发肺癌,如与DNA反应形成突变的DNA加合物,诱导p53基因突变等。某些工业部门和矿区职工,肺癌的发病率较高,这可能与长期接触石棉、辂、锲、铜、锡、石申、放射性物质等致癌物质有关。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比农村高,这可能与大气污染和烟尘中致癌物质含量较高有关。因此,应提倡不吸烟,并加强工矿和城市环境保护工作。人体内在因素如免疫状态、代谢活动、
3、遗传因素、肺部慢性感染等,也可能对肺癌的发病有影响。肺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表明,基因中,K-ras,C-myc,OerbBT(EGFR),C-erbB-2(HER2neu),bel-2等与抑癌基因Rb,p53,CDKN2A(pl61NK4A),3pL0H等的异常、突变、缺失或过度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生长转移均有密切关系。【病理】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癌肿可向支气管腔内或(和)邻近的肺组织生长,并可通过淋巴、血行或经支气管转移扩散。癌肿的生长速度和转移扩散的情况与癌肿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生物学特性有一定关系。肺癌的分布情况,右肺多于左肺,上叶多于下叶。起源于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的肺
4、癌,位置靠近肺门者称为中心型肺癌;起源于肺段支气管以下的肺癌,位置在肺的周围部分者称为周围型肺癌。早期肺癌仅局限于黏膜基底膜内者称为原位癌,在其生长发展过程中,癌肿向管腔内生长可引起支气管部分阻塞或完全阻塞,产生局限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癌肿向邻近肺组织内生长,在X线片上呈现肺部阴影。1.分类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肺癌的组织学分类进行了修订,包括侵袭前病变在内,将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分为11种。(1)鳞状细胞癌(鳞癌):在肺癌中最为常见,约占50%。患者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男性占多数。大多起源于较大的支气管,常为中心型肺癌。虽然鳞癌的分化程度不一,但生长速度尚较缓慢,病程较长
5、,对放射及化学疗法较敏感。通常先经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发生较晚。鳞状细胞癌按照细胞类型的差异又可分为许多类型:如变异型、乳头型、透明细胞型、小细胞型、基底细胞型。按照分化程度可分成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三种。(2)小细胞癌(未分化小细胞癌):发病率比鳞癌低,发病年龄较轻,多见于男性。一般起源于较大支气管,大多为中心型肺癌。少数也可起源于较小支气管,表现为周围型肺癌。小细胞癌的特点是小细胞弥漫性生长或形成实体癌巢,细胞核椭圆或梭形,呈颗粒状,核仁不显著,胞浆淡染或呈细颗粒状,内含神经内分泌颗粒,细胞边界不清。癌细胞小于正常的淋巴细胞,分裂象常见。小细胞癌可分为燕麦细胞癌、中间型小细胞癌、混合型小细
6、胞癌几种类型。小细胞癌恶性程度高,生长快,较早出现淋巴和血行广泛转移。对放射和化学疗法虽较敏感,但在各型肺癌中预后较差。(3)腺癌:发病年龄较小,女性相对多见。多数起源于较小的支气管上皮,多为周围型肺癌,少数则起源于大支气管。早期一般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往往在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分叶状肿块。一般生长缓慢,但有时在早期即发生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则较晚发生。按细胞类型可分为多种类型,如腺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黏液腺癌、混合型腺癌、高分化胎儿型腺癌、黏液囊性腺癌、印戒腺癌、透明细胞腺癌等。细支气管肺泡癌是腺癌的一种类型,起源于细支气管黏膜上皮或肺泡上皮,故又称为细支气管
7、肺泡细胞癌。发病率低,女性较多见,常位于肺野周围部分。一般分化程度较高,生长缓慢,癌细胞沿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壁生长,而不侵犯肺泡间隔。淋巴和血行转移发生较晚,但可侵犯胸膜或经支气管播散到其他肺叶。在X线形态上可分为结节型和弥漫型两类。前者可以是单个结节或多个结节,后者形态类似支气管肺炎。根据细胞类型不同,细支气管肺泡癌又可分为非黏液型(CIara细胞11型肺泡上皮)、黏液型(GObIet细胞)、中间型(三种细胞)三型,其中黏液型肺泡癌容易表现为散在多发结节和弥漫性浸润肺组织。(4)大细胞癌:是一种低分化癌,细胞呈大多角形,泡状核,核仁突出,中等量胞浆。多起源于大支气管,常在发生脑转移后才被
8、发现,预后很差。(5)腺鳞癌:同时有鳞状细胞癌成分和腺癌成分,占整个瘤体至少10%以上,为混合癌。(6)含多形性、肉瘤样或含肉瘤成分癌:低分化癌中混有肉瘤或肉瘤样成分,可分为五型:癌肉瘤、肺母细胞瘤、梭形细胞癌或巨细胞癌和多形性癌。(7)类癌:癌细胞胞浆呈细颗粒状,免疫组化检查,神经内分泌标记物阳性,并可含有免疫活性5-羟色胺、胰源性多肽、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当出现肝转移时可有类癌综合征。类癌可为典型类癌和不典型类癌,前者预后较好,后者预后很差。(8)唾液腺样癌:在组织学上与同名的唾液腺肿瘤相同,分为三种:1)黏液表皮样癌起源于肺段与亚段支气管,常在黏膜内生长,含鳞状细胞、黏液细胞和间质细胞,常
9、有腺泡或导管状结构,为低度恶性;黏液表皮样癌也可以为高度恶性,应与低分化黏液腺癌和腺鳞癌相区别。2)囊性腺样癌起源于气管和主支气管。3)其他唾液腺样癌如腺泡状细胞癌、肌上皮样癌及恶性支气管混合癌等,非常少见。(9)未分类癌:无法归入以上任何一种分类的癌。2,转移肺癌的扩散和转移,有下列几种主要途径:(1)直接扩散:肺癌形成后,癌肿沿支气管壁并向支气管腔内生长,可以造成支气管腔部分或全部阻塞。癌肿可以直接扩散侵入邻近肺组织,并穿越肺叶间裂侵人相邻的其他肺叶。癌肿的中心部分可以坏死液化形成癌性空洞。此外,随着癌肿不断地生长扩大,还可侵犯胸内其他组织和器官。(2)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常见的扩散途径。
10、小细胞癌在较早阶段即可经淋巴途径转移。鳞癌和腺癌也常经淋巴转移扩散。癌细胞经支气管和肺血管周围的淋巴管道,先侵入邻近的肺段或肺叶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然后根据肺癌所在部位,到达肺门或气管隆突下淋巴结,或侵入纵隔和气管旁淋巴结,最后累及锁骨上前斜角肌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纵隔和气管旁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一般发生在肺癌同侧,但也可以在对侧,即所谓交叉转移。肺癌侵入胸壁或膈肌后,可向腋下和上腹部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3)血行转移:血行转移是肺癌的晚期表现。小细胞癌和腺癌的血行转移较鳞癌更为常见。通常癌细胞直接侵入肺静脉,然后经左心随着大循环血流而转移到全身各处器官和组织,常见的有肝、骨骼、脑、肾上腺等。(
11、4)支气管内播散:肺泡细胞癌病例,细支气管和肺泡壁上的癌细胞很容易脱落;癌细胞可以经支气管管道扩散到邻近的肺组织中,形成新的癌灶。(5)胸膜转移:靠近肺表面的癌肿,侵透脏层胸膜后,癌细胞可在胸膜腔内种植转移到壁层胸膜;也可通过胸膜的微血管、淋巴管以及粘连部位转移至壁层胸膜。胸膜转移可以造成恶性胸腔积液,积液常为渗出液,细胞学检查可发现癌细胞。【临床表现】肺癌的临床表现与癌肿的部位、大小、是否压迫、侵犯邻近器官以及有无转移等情况有着密切关系。早期肺癌特别是周围型肺癌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大多在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癌肿在较大的支气管内长大后,常出现刺激性咳嗽,极易误认为伤风感冒。当癌肿继续长大影响引流
12、,继发肺部感染时,可以有脓性痰液,痰量也较前增多。另一个常见症状是血痰,通常为痰中带血点、血丝或断续的少量咯血;大量咯血则很少见。有的肺癌病人,由于肿瘤造成较大的支气管不同程度的阻塞,造成阻塞远端发生阻塞性肺炎、局限性肺气肿等。肺癌最常见的初始症状依次为咳嗽(45%75%)、胸闷气短(30%50%)、痰中带血(19%29%)及胸痛(25%30%)。晚期肺癌压迫侵犯邻近器官、组织或发生远处转移时,可以产生下列征象:1.压迫或侵犯膈神经,引起同侧膈肌麻痹。多见于近纵隔面的肺癌,X线可见膈肌抬高,透视下可见膈肌反常运动。2 .压迫或侵犯喉返神经,引起声带麻痹,声音嘶哑,喉镜检查可见声带麻痹,处于正中
13、位。3 .压迫上腔静脉,引起面部、颈部、上肢和上胸部静脉怒张,皮下组织水肿,上肢静脉压升高,即上腔静脉综合征。4 .侵犯胸膜,可引起胸膜腔积液,往往为血性;大量积液,可以引起气促;胸水常为渗出性,胸水蛋白/血浆总蛋白比0.5,胸水乳酸脱氢酶/血浆乳酸脱氢酶比0.6,胸水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可以找到癌细胞。有时癌肿侵犯胸膜及胸壁,可以引起持续剧烈胸痛。5 .癌肿侵入纵隔,压迫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6 .上叶顶部肺癌,亦称Pancoast肿瘤,可以侵入纵隔和压迫位于胸廓上口的器官和组织,如第1肋骨、锁骨下动脉和静脉、臂丛神经、颈交感神经等,产生剧烈胸肩痛、上肢静脉怒张、水肿、臂痛和上肢运动障碍,同
14、侧上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等颈交感神经综合征。肺癌血行转移后,按侵入的器官不同而产生不同症状。少数肺癌病例,由于癌肿产生内分泌物质,临床上呈现非转移性的全身症状:如骨关节病综合征(杵状指、骨关节痛、骨膜增生等)、CUShing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男性乳腺增大、多发性肌肉神经痛等。这些症状在切除肺癌后可能消失。【诊断】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病变早期得到诊断、早期治疗,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为此,应当广泛进行防癌的宣传教育,劝阻吸烟,建立和健全肺癌防治网。对40岁以上成人,每隔半年定期进行胸部X线普查。中年以上久咳不愈或出现血痰,应提高警惕,做周密的检查;如胸部X线检查发现肺部
15、有肿块阴影时,应首先考虑到肺癌的可能,宜进行详细的进一步检查,不能轻易放弃肺癌的诊断或拖延时间,必要时应剖胸探查。目前,80%的肺癌病例在明确诊断时已失去外科手术的治疗机会,因此,如何提高早期诊断率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诊断肺癌的方法有:1.影像学检查这是诊断肺癌的一个重要手段。大多数肺癌可以经胸部X线摄片和CT检查获得临床诊断。中心型肺癌早期X线胸片可无异常征象。当癌肿阻塞支气管,排痰不畅,远端肺组织发生感染,受累的肺段或肺叶出现肺炎征象。若支气管管腔被癌肿完全阻塞,可产生相应的肺叶或一侧全肺不张。当癌肿发展到一定大小,可出现肺门阴影,由于肿块阴影常被纵隔组织所掩盖,需作胸部CT检查。电子计
16、算机体层扫描(CT)可显示薄层横断面结构图像,避免病变与正常组织互相重叠,密度分辨率很高,可发现一般X线检查隐藏区(如肺尖、膈上、脊柱旁、心后、纵隔等处)的早期病变,对中心型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CT可显示位于纵隔内的肿块阴影、支气管受侵的范围、癌肿的淋巴结转移状况以及对肺血管和纵隔内器官组织侵犯的程度,并可作为制定中心型肺癌的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周围型肺癌最常见的X线表现,为肺野周围孤立性圆形或椭圆形块影,直径从l2cm到56cm或更大。块影轮廓不规则,常呈现小的分叶或切迹,边缘模糊毛糙,常显示细短的毛刺影。周围型肺癌长大阻塞支气管管腔后,可出现节段性肺炎或肺不张。癌肿中心部分坏
17、死液化,可示厚壁偏心性空洞,内壁凹凸不平,很少有明显的液平面。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X线表现,为轮廓清楚的孤立球形阴影,与上述的周围型肺癌的X线表现相似。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X线表现为浸润性病变,轮廓模糊,自小片到一个肺段或整个肺叶,类似肺炎。由于CT检查的分辨率高,可清楚显示肺野中Icm以上的肿块阴影,因此可以发现一般胸部X线平片容易遗漏的较早期周围型肺癌。目前认为CT的普及应用是肺癌诊断的一次革命性变化,应用螺旋CT检出的肺癌I期者高达80%,远高于胸部X线片的15%检出率。对于周围型肺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是否侵犯胸膜、胸壁及其他脏器,少量的胸腔积液,癌肿空洞内部情况等都可提供
18、详细的信息。因此,CT检查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具有重要意义。肿瘤侵犯邻近的肺组织和转移到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时,可见肺门区肿块,或纵隔阴影增宽,轮廓呈波浪形,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整齐,有时呈分叶状。纵隔转移淋巴结压迫膈神经时,可见膈肌抬高,透视可见膈肌反常运动。气管隆突下肿大的淋巴结,可使气管分叉角度增大,相邻的食管前壁,也可受到压迫。晚期病例还可看到胸膜腔积液或肋骨破坏。胸部CT可以更清楚准确地显示纵隔淋巴结转移,胸内器官受累及胸壁组织受侵的范围和程度。磁共振(MRl)在肺癌的诊断中不作为常规检查。有时由于呼吸循环运动可以导致伪影,费用也偏高,应用有限。但在评估肿瘤侵犯胸壁、椎
19、体及纵隔组织时更为准确,对需要显示心包、大血管是否受侵、上腔静脉综合征、肺上沟瘤及椎间神经孔受侵的病例是十分有用的辅助检查手段。2 .痰细胞学检查肺癌表面脱落的癌细胞可随痰液咯出。痰细胞学检查,找到癌细胞,可以明确诊断,多数病例还可以判别肺癌的病理类型。痰检查的准确率为80%以上。起源于较大支气管的中央型肺癌,特别是伴有血痰的病例,痰中找到癌细胞的机会更多。临床上对肺癌可能性较大者,应连续数日重复送痰液进行检查。中央型肺癌痰细胞检查阳性率可达80%,但周围型肺癌则较低,仅为20%o鳞状细胞癌和大细胞癌更容易呈阳性。临床上,痰细胞学阳性率同时与细胞病理学家的经验、训练及技能有直接关系。3 .纤维
20、支气管镜检查本检查已成为肺癌诊断的常规手段。使用柔软的纤维支气管镜可以达到支气管树三级亚段支气管,并可对异常病变部位取得病理或细胞学标本。对中心型肺癌诊断的阳性率较高,可在支气管内直接看到肿瘤,并可采取小块组织(或穿刺病变组织)作病理切片检查,亦可经支气管刷取肿瘤表面组织或吸取支气管内分泌物进行细胞学检查。对于周围型肺癌可在X线或CT指引下经气道穿刺活检(TBNA),也可对纵隔肿大淋巴结进行TBNA,其敏感度为50%,特异度为90%,用于肺癌的分期有一定价值。TBNA有一定并发症,国内开展较少。4 .纵隔镜检查纵隔镜术是一种用于上纵隔检查及活检的手术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很
21、高,目前仍然是肺癌术前病理分期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对于临床诊断II期以上肺癌进行纵隔镜检查的重要目的是排除或证实纵隔淋巴结转移,明确术前分期,对于影像上大于ICnl的纵隔淋巴结,纵隔镜具有特殊意义,是值得提倡的方法。5 .放射性核素肺扫描检查肺癌及其转移病灶与枸檬酸钱、”汞氯化物等放射性核素有亲和力。静脉注射后作肺扫描,在癌变部位显现放射性核素浓集影像,阳性率可达90%左右。但肺部炎症和其他一些非癌病变也可呈现阳性显像,因此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资料综合分析。肺通气和灌注扫描对肺癌诊断价值较小,但对术前协助评估病人肺功能状态有一定意义,尤其是预测是否能耐受一侧全肺切除,有其应用价值。6 .
22、经胸壁穿刺活组织检查在CT定位下,采用细针直接穿刺病灶,吸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周围型肺癌阳性率较高,约90%的病例可以确诊,但阴性结果病例并不能排除肺癌。本检查可能产生气胸、胸膜腔出血或感染,以及癌细胞沿针道播散等并发症,故应严格掌握检查适应证。7 .转移病灶活组织检查晚期肺癌病例,亦有锁骨上、颈部、腋下等处淋巴结转移或出现皮下转移结节者,可切取转移病灶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或穿刺抽取组织做涂片检查,以明确诊断。8 .胸腔积液检查抽取胸腔积液经离心处理后,取其沉淀做涂片检查,寻找癌细胞,以确定肺癌胸膜转移的诊断或鉴别恶性胸腔积液与良性胸腔积液。9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利用8氟-脱
23、氧葡萄糖(FDG)作为示踪剂,FDG分子结构与葡萄糖相似,可以被细胞摄取并磷酸化,由于其与葡萄糖有一定差异,因而磷酸-FDG不能进一步分解而滞留在细胞内,恶性肿瘤细胞的糖酵解代谢高于正常细胞,磷酸-FDG在肿瘤细胞内聚集程度可高于正常细胞数十倍,PET显像时表现为局部异常浓聚。目前PET扫描主要用于直径V3cm的肺内实性结节和病灶的定性诊断,只要病灶有FDG的明显浓聚,就要考虑肺癌的诊断。大约有85%90%的肺内孤立性结节可用PET检查作出正确诊断。全身PET检查可以发现远隔转移(M,)。PET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敏感度为83%,特异度为94%,均高于CT(62%和69%)和MRI(48%和64
24、%),尤其对纵隔淋巴结转移(N2)的判断准确率为90虬PET的假阴性率为10%左右。目前PET为肺癌定性诊断和分期的最好最准确的无创检查。对于指导确定手术适应证,评价手术效果,观察放疗、化疗疗效,均有重要意义。最近,将CT与PET结合在一起,即PET/CT,诊断效果更好。10 .电视胸腔镜检查目前已经用于肺癌的诊断和分期,常用于肺周围型结节的切除活检,纵隔淋巴结和胸膜结节活检,当确定无明显转移时,并可立即转为开胸肺切除术。对于肺癌胸腔积液,应用电视胸腔镜可以准确地评估胸膜转移的情况,胸腔积液的性质,并可同时施行引流术,注射抗癌药物及胸膜固定术。11 .剖胸探查肺部肿块经多种检查,仍未能明确病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院 肺癌 患者 护理 常规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88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