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麻醉学教案).docx
《心肺脑复苏(麻醉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肺脑复苏(麻醉学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XX大学医学院教案课程名称麻醉学院系部XX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研室麻醉学教研室教师姓名职称讲师授课时间20XX年12月26日XX大学医学院教务处一、教案基本内容1、首页:包括课程名称、授课题目、教师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教学主要内容、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媒体与教具。2、续页:包括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时间安排,即教学详细内容、讲述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图表、媒体和教具的运用、主要专业外语词汇、各讲述部分的具体时间安排等。3、尾页:包括课堂设问、教学小结、复习思考题与作业题、教研室(科室)主任意见、教学实施情况及分析。二、教案书写要求1、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2、明确教学目的与
2、要求。3、突出重点,明确难点。4、图表规范、简洁。5、书写工整,层次清楚,项目齐全,详略得当。XX大学医学院教案第页总页(首页)课程名称危重病医学授i题果目心肺脑复苏教师姓名XXX职称讲师所J院音系XX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教研室麻醉学教研室教学层次研究生J本科生专科成教(本科专科)学时2授课对象麻醉系(专业)2011级临床医疗专业班授课时间2013年12月26日主要内容:历史回顾第一节心搏骤停的病因和诊断第二节心肺脑复苏的阶段和步骤第三节基本生命支持(basiclifesupport,BLS)第四节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lifesupport,ALS)第五节后期生命支持(prolonged
3、lifesupport,PLS)小结目的与要求:1.掌握心脏停搏的早期诊断。2 .掌握初期复苏的ABC程序及操作方法。3 .熟悉复苏的范畴、临床意义以及心肺脑复苏的三个阶段、成功的关键。4 .熟悉重症监测治疗的主要内容及方法。5 .了解后期复苏的概念、内容及处理。6 .了解复苏的综合处理及脑死亡的临床诊断。重点与难点:讲授重点复苏、心肺复苏、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概念及心肺脑复苏的三个阶段,提高心肺复苏效率的方法,心跳停搏的早期诊断、基本生命支持的程序与方法讲授难点心跳停搏的早期诊断、基本生命支持的程序与方法媒体与教具:多媒体教学内容与方法时间分配心肺脑复苏历史回顾5分钟第一节心搏骤停的病因和诊断1
4、0分钟、基本概念、心跳骤停的原因-、心跳骤停有三种类型:四、心博骤停的诊断五、主要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力:六、无氧缺血时细胞损伤的进程:第二节心肺脑复苏的阶段和步骤10分钟、心肺脑复苏包括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包括三个步骤:、心肺脑复苏成功的关键第三节基本生命支持(basiclifesupport,BLS)30分钟、维持呼吸道通畅、人工呼吸一、人工循环第四节高级生命支持(advancedlifesupport,ALS)20分钟、借助器械控制气道,施行有效的人工通气:维持有效的人工循环、电击除颤四、药物治疗第五节后期生命支持(prolongedlifesupport,PLS)20分钟、维持循环稳定、
5、维持呼吸功能一、维持肾脏功能五、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六、维持血液系统功能七、脑复苏小结5分钟第页总页(续页)课堂设问:心肺脑复苏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课堂教学小结:本次课重点内容复苏、心肺复苏、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概念及心肺脑复苏的三个阶段,提高心肺复苏效率的方法,心跳停搏的早期诊断、基本生命支持的程序与方法。意义:通过这堂课的学习,熟悉CPCR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掌握基本生命支持的步骤和方法,为临床死亡的猝死者争取一线生机。复习思考题及作业题:你对CPCR分为三期九步骤如何理解?教材及参考书:1. 吴在德吴肇汉主编外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 邓小明李文志主编危重病医学第三版北京人民
6、卫生出版社2011教研室(科室)主任意见教研室(科室)主任签章:年月日教学实施1在今后课堂气氛使抽象枯/科学,教,断提高自青况及分析(此项内容在课程结束后填写)::的教学中可更多地结合临床实例,增加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调动同学们的思维积极思考,活跃,利用课件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本次教学内容利用课件使发生的经过层层展现,桌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讲课过程中对学时的分配比较学方法设计合理,突出重点,深入浅出,课堂教学反馈良好。但课件的制作还可更加完善,从而不己的教学水平。第页总页(尾页)XX大学医学院讲稿心肺脑复苏历史回顾现代心肺复苏的开端一般认为
7、是1960年,事实上早在1744年Tossach首先报告人工对口呼吸的医学论文,但是此后,人们主要注意手法实施呼吸,人工对口呼吸技术并末取得任何进展。直至五十年代美国医生PeterSafar教授等重新发表了对口吹气术,并为人们普遍接受。而1878年Boehm首先描述胸外心脏按压,并在以后的10年中成功地抢救了数例心跳骤停的病人。但是随后开胸心脏按压为抢救心跳骤停的标准方法。直到1960年,Kouwenhovn,JudeKnickerbocker三人共同发表了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著名论文,人们才普遍接受胸外心脏按压技术。此后,Safar与Kouwenhovn确认了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术联合应用
8、技术的合理性。而PeterSafar结合两种方法,奠定了现代CPR的基础,也被尊称为心肺复苏之父。胸内除颤虽然在1933就有描述,但直到1956年才由ZoH了发明体外除颤,除颤技术才被广泛应用。1963年Reding和PearSOn报道肾上腺素或其它血管收缩剂改善了复苏效果,CPR重要部分药物治疗才被加入。随后许多研究还使我们对心脏骤停的生理及病理以及心肺复苏技术有了更好的理解。1968年复苏指南首次出版,1985年第4届全美复苏会议在DanaS举行,对CPCR方法进行了内容修改,制定了更加成熟的程序化标准化的CPCR,将CPCR推向了一个新阶段,CPCR划分为三期九步骤;国际CPR与ECC指
9、南20002000年2月在美国达拉斯定稿,2000年8月15日,在美国心脏协会主办的循环杂志上颁布。2005年1月对CPR与ECC指南2000作了修订,称为国际CPR与ECC指南2005,并于2005年11月在美国循环杂志上以100页的篇幅面世。该指南凝集了全球110个国家、地区医学专家的心血。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基于对复苏文献资料的大量研究,并由多名国际复苏专家和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委员会及专业分会进行深入探讨和讨论后编写。同时发表于循环2和复苏3两份期刊上的2010年ILCOR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是根据数以万计已由同行讨论的复苏研究总结出的国际临
10、床指南。该2010年国际证据评估过程包括由来自29个国家的356名复苏专家,通过亲临会议、电话会议和在线研讨会(“网上研讨会”)对复苏研究进行为期36个月的分析、讨论和探讨,包括2010年初在德克萨斯的达拉斯举办的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及治疗建议国际指南会议。第一节心搏骤停的病因和诊断一、基本概念复苏(Resuscitation):现代医学将有关抢救各种重危病人所采取的措施都称为复苏心肺复苏(Cardiac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即针对呼吸和循环骤停所采取的措施,以人工呼吸替代病人的自主呼吸,以心脏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诱发心脏的自主博动。心肺脑复苏(C
11、ardiaCPulmonaryCerebralResuscitation,CPCR):心跳骤停后,为使循环、呼吸、脑等功能恢复而采取的一系列紧急抢救治疗措施称为心肺脑复苏。心跳骤停(CardiaCanest):一般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意外地停搏。该病人面临着临床死亡,是临床CPCR的对象。心跳停止:一般指恶性肿瘤晚期、恶液质、不可逆性疾病晚期或高龄衰老等引起的可预见的心脏停搏。该病人面临的是生物死亡,不属于临床CPCR的对象。二、心跳骤停的原因成年人中,心博骤停最常见的原因为心肌梗死时并发的心室颤动,约占6580%,无脉性电活动(又称电机械分离)和心室停顿约占2030%。对于儿童则主要为各种原
12、因引起的低氧如溺水等。但无论出自何种原因,均由于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冠脉灌注量减少、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减弱或心排血量下降等到机制而致心博骤停。(一)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病变、机体内环境的异常变化,或过度使用抑制心肌收缩力的药物,是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的主要原因,例如心脏本身创伤、心肌炎、心肌病或大面积心肌梗死等,均可引起心肌收缩力明显减退和心室纤颤或心脏停搏的发生。另一常见的原因是急性气道梗阻引起的窒息和严重缺氧。当Pa290%4分钟内60%6分钟内40%8分钟内20%10分钟内0%第三节基本生命支持(basiclifesupport,BLS)BLS是呼吸、循环骤停时的现场急救措施,一般都缺乏复苏设
13、备和技术条件。主要任务是迅速有效地恢复生命器官的血液灌注和供氧。包括ABC三个步骤,即:一、维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通畅是复苏成功的必要条件。采用单手抬须法或双手托下颌法使头后仰、抬起须部或托起下颌使下颌骨向前上、张嘴,即可维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怀疑颈椎受损者,则严禁头后仰。二、人工呼吸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通气是现场急救中最有效的人工通气法。圣经中就有记载人工口对口呼吸用于抢救小儿。1. 口对口人工呼吸:单手抬频法口对口人工通气法:开放气道后,用一手抬起须部使下颌前推、开口,另一手置于病人前额使病人头后倾,拇指与食指捏闭病人鼻孔或以颊部堵塞病人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气,用口部包含病人口部,用力吹入气体。双
14、手托下颌法口对口人工通气法:用双手四指分别托起病人左右下颌角并使病人头后仰、下颌前推、开口,用双拇指分别捏闭左右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气,用口部包含病人口部,用力吹入气体。2. 口对鼻人工呼吸对于牙关紧闭、下颌骨骨折或口腔严重撕裂伤等不适于口对口人工呼吸的病人应采用口对鼻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通气时,应紧闭病人嘴唇,深吸气后,口含病人鼻孔,用力吹入气体Q吹入气体量为2倍的病人潮气量或成人可达800100om1。如果吹入气体量过大、流速过快,则可使咽部压大于食管开放压,空气进入胃,引起胃扩张,甚至胃内容物反流误吸。目前认为,应减慢吹气频率,吹气时间增至1.52秒(以往标准为1.01.5秒),使吹入气流
15、压力低,不超过食管开放压,从而降低返流误吸的机会。胸廓起伏运动表示吹气有效。平静呼气时呼出气氧浓度为16%,二氧化碳浓度为4%;深吸气后的呼出气氧浓度可达18%,二氧化碳浓度可降至1%。只要正确实施人工通气,可使病人动脉氧分压与二氧化碳分压接近正常低值。三、人工循环L心前区叩击法抢救者用拳头的小鱼际部位,迅速有力地一次撞击胸骨中部。室颤之初的30s内,一次心前区捶击有时能引起自主性心脏收缩。如果叩击无效,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婴幼儿忌用。心前区叩击复律术(拳击复律术):心前区叩击能产生相当于5焦耳的电能,可使部分室颤病人复律,发病不超过1分钟者,效果最好,若时间过长,效果不佳,甚至使可未停搏
16、的心脏发生室颤。2 .胸夕卜心脏按压(externalchestcompression)六十年代,人们认为胸外心脏按压的机制是由于心室位于胸骨与胸椎之间,间断地受下陷胸骨压迫与舒张,产生血液射出与回流而形成人工循环,即所谓的心泵机制。七十年代后期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胸泵机制在胸外心脏按压中起主要作用。胸泵机制认为,胸外按压时,胸内压增高,此压力传递至胸内的心脏和血管,再传至胸外的各动脉,推动血液前进;按压解除时,胸内压降低,低于大气压,静脉系统的血液回流入心脏。目前研究提示,胸外心脏按压导致人工循环的动力80%来自胸泵机制,20%来自心泵机制。胸外心脏按压时,病人仰卧于硬板上,急救者位于病人一
17、侧,以一手掌根部置于胸骨上2/3与下1/3交接处,另一手掌重叠或交叉重叠于该手背上。亦可将两手手指交叉。两手的手指均应翘起,不接触病人胸壁。肘关节伸直,借双臂和体量的力量垂直向下压至少5cm。按压后立即放松,使胸骨自行弹回,但手掌仍与病人胸壁保持接触。现主张用较快的心脏按压频率,即每分钟至少100次,按压与放松的时间比为1:1,脑与心脏的灌注较好。胸外心脏按压应与人工呼吸同时进行,现场急救人员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都是30:2,专业人员急救时儿童为两人实施抢救时为15:2,如果已经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的频率为810次/分,可不考虑是否与心脏按压同步的问题替。新生儿胸外心脏按压时,抢救者两拇指放在胸骨
18、中部,其余四指放在背后支持,加压深度为l2cm婴儿胸外心脏按压时,抢救者两个手指指尖部放在胸骨中部,加压深度为L52.5cm。小儿胸外心脏按压时,抢救者用一手的手根部放在病儿的胸骨中部,加压深度约为2.53.5cm0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如果小儿较大,则按成人胸外心脏按压法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较常见的并发症是肋骨骨折。肋骨骨折可损伤内脏,引起内脏的穿孔、破裂及出血等。尤以心、肺、肝和脾较易遭受损伤,应尽量避免。老年人由于骨质较脆而胸廓又缺乏弹性,更易发生肋骨骨折,应加倍小心。胸外心脏按压的有效标志为:可扪及大动脉搏动;发给减轻或消失,皮肤转为红润;有时测得血压;散大的瞳孔开始缩小,甚
19、至出现自主呼吸。以上标志仅说明抢救初步成功,必须继续进行心肺脑复苏。CPR期间循环是否足够的判断实验表明复苏能否成功与心肌血流量是否达到1530mlmin1OOmg心肌是一致的。因此胸外按压必须使心排出量及冠脉灌注压达到足够。CPR期间冠状动脉灌注主要在按压的间歇期,要达到这一心肌血流量主动脉“舒张压”必须超过40mmHg,心肌灌注压(主动脉舒张压减去右房舒张压)必须超过2025mmHgCPR期间如果能够作有创压力监测,就应该实施,以指导心肺复苏,如果压力低于以上数值,就应该调整和改善心脏按压,并考虑使用血管收缩剂。血压低于以上数值时,复苏效果差甚至对于可以挽救的病人也达不到预期效果。但达到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肺脑 复苏 麻醉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90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