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妆容知识点讲解.doc
《唐代妆容知识点讲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妆容知识点讲解.doc(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一、唐代妆容简介一简述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速兴旺,文化艺术繁荣兴盛,封建文化灿烂辉煌的伟大时代。唐代女子的妆容更是别出心裁。妆容有:白妆、红妆。分为:面妆、眉妆、唇妆、面饰等。从隋唐时期开场,妆面比拟繁复,形式多种多样,除了面白,腮红,唇朱之外;还有花钿、面靥、斜红等修饰。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女性盛行追求时髦,特别是教坊妓院都是浓妆艳抹,刻意修饰。唐宇文氏妆台记:“美人妆,面既傅敷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红妆中最浓艳者,称“酒晕妆也称“醉妆;比酒晕妆的红色稍浅一些的面妆名为“桃花妆。其妆色浅而艳如桃花。故名
2、。比桃花妆更淡雅的红妆为“飞霞妆。隋唐一度流行过“白妆,即只施粉,不敷胭脂。二唐妆的妆面:大气,艳丽,以线条为主,颜色以桃红,紫红均可,整体显得妩媚动人即可。粉底:稍白,使脸型饱满,圆润。定妆可稍厚一些。眼部:眼线夸,眼尾略向上翘,眼影顺眼线斜面延长,重点在眼尾,假睫毛浓密,有的甚至把眉毛延长至鬓角,使人觉得更加妩媚。眉毛:也可上扬,显出一些霸气。但最后还是应模特而定。现在的影楼很少有把眉毛画上扬的,都是根据情况而定。最早唐朝时娥眉,初唐时期是“柳叶眉,中唐时期是“八字眉,晚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是“桂叶眉。唇:以红色为主,画花瓣嘴,用一品红,桃红, 玫红都可以。腮红:可搭配眼影和唇,沿发际线边缘
3、协向晕染。二、唐代化装顺序唐代女子的上妆顺序是: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贴面靥描斜红涂唇脂。一敷铅粉铅粉古称粉锡或铅华,夏商时已经出现,为我国古老的化装品,用途跟现在的BB霜或遮瑕粉差不多,取少量擦于面部,涂匀,可以使整个面部看上去更加白皙、柔嫩、光滑,没有杂质,即使你脸上有一些斑痕,也可以帮你到达掩饰的效果。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装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二抹胭脂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
4、装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抹胭脂在唐代可以说是最常见的美容容,一方面是因为胭脂已经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历史,自从汉代被骞引入之后,一直受到女子的青睐,另一方面,制作胭脂的工艺越来越好,到隋唐两
5、代的时候,胭脂已经成了女子化装必不可少的化装品了。唐代女子涂抹胭脂都非常厚,史书记载,贵妃到了夏天所流的汗都是红色的,可见她所抹胭脂的厚度之多。但这还不算是最夸的,王建在他的宫词中曾描写过这样一个宫女:她在洗漱完毕之后,脸盆中的水就像多了一层红色的泥浆,“金盆水里泼红泥,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描述。三画黛眉黛眉就是描眉,眉毛的形状有柳叶眉、吊梢眉等,主要是青色或黑色。描上去更加妩媚、诱人。唐代妇女还很注重眉形的设计。各种眉形都是将原有眉毛拔去,而后再绘制成的。眼眉处用青色的颜料绘出各种样式,统称黛眉。盛唐妇女盛行阔眉,也称桂叶眉,用黛色淡散晕染,将眉毛画得短而阔,略成八字形。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
6、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中华古今注中说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装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这一时期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四贴花钿贴花钿这种化装方式又称花子、
7、面花、贴花、媚子,施于眉心,形状多样。它并非用颜料画出,而是将其剪成把戏贴在额间、鬓角、两颊、嘴角。用来剪花钿的材料,记载中有金箔、纸、鱼鳞、鱼鳃骨、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可收藏在状奁。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化装时用呵胶将它贴在眉心处。如宋人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装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春阴扑翠钿、“眉间翠钿深、“鹅黄剪出小花钿等诗句都是对唐代妇女贴花钿的描写。唐代花钿的颜色主要有红、黄、绿三种,红色是最常见的。花钿的形状种类繁多,有桃形、梅花形、宝相花形、月形、圆形、三角形、锥形、
8、石榴花形、三叶形以及各式花鸟虫鱼等30多种。花钿在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据说唐代流行贴花钿还是从上官婉儿开场的,武则天当政以后,上官婉儿是执掌文书的女官,每次武则天召见群臣时,上官婉儿都躲在帐后记录。有一次,宰相上奏,上官婉儿偷偷地多看了几眼,被武则天发现,就用小刀扎在上官婉儿的额头上。从此,上官就用花钿贴在额头上来遮掩疤痕。宫女们见了好看,也跟着贴,以至于花钿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并流行开来。五贴面靥面靥可以是画的也可以是贴的,点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像豆、桃杏、星、弯月等,多用朱红,也有黄色、墨色。也称“妆靥。根据传说,妇女在脸上注面靥,原来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的一种特殊标记。当一位宫女月事
9、降临,不能承受帝王的“御幸,而又难以启齿时,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即可表意。以后这种做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一种妆饰。“面靥通常以胭脂点染,也有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而成。在盛唐以前,妇女“面靥一般多作成黄豆大小的圆点;盛唐以后,有的形如钱币,被称为“钱点;有的如杏核,被称为“杏靥。也有饰以各种花卉的,俗谓“花靥。晚唐五代以后,妇女“面靥妆饰之风愈益繁缛,除了施以圆点、花卉之外,还增加了鸟兽图形,有的甚至还将这种花纹贴得满脸皆是。六描斜红斜红是描在太阳穴部位的红色装饰。从唐代墓葬里出土的女俑,脸部常绘有两道红色的月牙形妆饰,这种妆饰色泽浓艳,形象乖僻,有的还被成心描绘成残破状,远远看去,宛如白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代 知识点 讲解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