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规范.docx
《2023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规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规范前言I引言IT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目标、原则和要求2I1目标任务219基本要求25组织与工作方案2工I工作方案2K9模型和系统26产品制作与发布3RI工作流程3K,数据传输3AR模型计算3K.4会商研判3R产品制作3RA信息发布3R7数据备份47预警效果评价4附录A(规范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划分表5附录B(资料性)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相关约定6附录C(资料性)国家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值班制度8附录D(资料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9附录E(资料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样式12附录F(资料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效果评价模型
2、13参考文献15引言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自2003年启动以来,逐步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的分级预警机制,对气象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风险提前发布预警信息,警示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提前防灾避灾,对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为规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的工作组织、技术方法、产品制作发布、预警效果评价,保障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有序高效开展,提升预警服务基层防灾避险能力,特制定本文件。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的工作组织、技术方法、产品制作发布、预警效果评价等方面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各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工作,预警对象为降水引发的区
3、域群发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geologicalhazardriskearlywarningbasedonmeteorologicalfactors基于孕灾环境、前期过程降水量和预报降水量,开展的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及成灾风险的预警预报工作。a7预警等级earlywarninggrade未来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发生地质灾害风险高低的一种量度。预警区域earlywarningarea未来一定时段内,达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的区域。34预警区划earlywarningzoning根据
4、历史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地质灾害孕灾背景、气候特征及人类活动等因素,选取定性、半定量或定量评价方法,对工作区开展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评价及预警区域划分工作。35预警模型earlywarningmodel基于区域W已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候条件、人类活动、降水与地质灾害关系等分析研究,建立的降水引发地质灾害的分析评价方法。?A预警阈值earlywarningthreshold引发地质灾害的过程降水量、降水强度或有效降水量等指标的临界值。27预警会商earlywarningconsultation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与气象、水利、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之间或行业内预警业务单位之间的相关人员讨论、分析预警
5、范围和预警等级的过程。4fl预警产品earlywarningproducts表达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时间区间、空间范围和成灾风险高低的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材料的统称。预警发布earlywarningrelease利用电视台、网站、短信、微博、报纸等媒介公开发布预警产品的行为。4目标、原则和要求41目标任务4.1.1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目标是在区域尺度上对降水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成灾风险做出预判,为提前规避灾害风险提供警示。4.1.2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的任务是根据地质灾害孕灾环境,结合降水等引发因素的实况和预报情况,预测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时间区间、空间范围和预警等级等。47基本要求4.
6、2.1根据预警需求,应按行政区划分级开展预警工作,具体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预警。4.2.2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划分为四个级别,分别为I级(红色预警)、II级(橙色预警)、In级(黄色预警)和IV级(蓝色预警),分别表示气象因素致地质灾害发生风险很高、高、较高和有一定风险。按照附录A执行。4.2.3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应由预报词和预报图联合表达,应包括发布机关、发布时间、预警对象、预警时段、预警区域、预警等级和防御建议等。4.2.4汛期每日应开展预警工作。遇台风登陆、强降水、地震或重大地质灾害过程等应启动加密预警工作。加密预警的启动和具体工作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协商确定。4.
7、2.5非汛期遇台风登陆、强降水、地震或重大地质灾害过程等宜启动应急预警工作。应急预警的启动和具体工作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协商确定。4. 2.6汛期预警时段应为当日20时至次日20时(24h预警);其他预警时段(如当日8时至次日8时或未来lh、3h、6h时间尺度的预警等),可根据业务需求自行调整。5. 2.7国家级预警落区应具体到省级的某个区域;省级预警落区应具体到地市级的某个区域;地市级预警落区应具体到县级的某个区域;县级预警落区应具体到乡镇的某个区域。5组织与工作方案6. 1工作方案5.1.1 同级预警业务单位间应建立预警工作机制,不同部门间应有合作协议和合作细则。合作协议应明确各业务单位
8、工作职责、工作流程、运维管理、制度保隙、经费保障等。合作细则应明确数据传输内容、传输方式、传输时间、会商机制和工作联系人等。预警合作细则可参照附录Bo5.1.2 各级预警业务单位应编制预警值班制度。预警值班制度一般应包含值班时段、值班地点、值班要求、值班流程和人员责任等。预警值班制度可参照附录C05.1.3每年年初应编制年度预警工作方案,用于指导全年预警工作。工作方案宜包括年度目标任务、技术方法、工作流程、效果评价、人员安排、经费预算等方面的内容。5.1.4年度预警结束后,应对全年预警工作进行总结,编制年度总结报告。工作总结宜包括预警服务情况、预警效果分析、模型修正与完善、存在问题与下一步工作
9、等。57模型和系统5.2.1预警模型的建立应在掌握辖区内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孕灾环境等成果和降水监测数据基础上进行。5.2.2常用预警模型主要包括临界降水阈值模型、基于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阈值模型和动力预警模型等。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可参照附录Do预警模型选择具体要求如下:5.2.2.1预警模型宜采用基于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阈值模型。随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精度的提高,预警模型宜及时更新。5.2.2.2辖区面积较小或地质环境条件较单一时,可采用临界降水阈值模型。5.2.2.3辖区面积较大或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时,应在预警区划的基础上,分区建立临界降水阈值模型。5.2.2.4辖区为小流域或特别重要的局部区
10、域,可在地质灾害孕灾环境精细化调查研究基础上采用动力预警模型。5.2.3预警模型应随着地质灾害调查和预警工作的深入及时优化完善。5.2.4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预警业务应建设预警系统,县级预警业务宜建设预警系统。5 .2.5预警系统应包括预警数据库、预警模型和预警系统软件等。预警数据库应包括基础资料库、预警产品库、反馈信息库等。预警系统软件宜具备自动导入数据、数据存储及同步备份、查询、预警分析、自动生成预警产品、会商修订、签批、产品发布等功能。6产品制作与发布A1工作流程产品制作与发布的工作流程宜包括数据传输、模型计算、会商研判、产品制作、信息发布、数据备份等。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图1地质灾害区域
11、气象风险预警工作流程6 2数据传输6.2.1数据传输时间可由自然资源部门和气象部门预警业务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约定。6.2.2数据传输内容应包括前期实况降水量、预报降水量、预警产品等内容。6.2.3数据传输格式应为矢量数据及相关文字说明等。6.2.4数据传输渠道应以安全、便捷为原则,宜多样化。63模型计算6.3.1预警值班时应首先通过预警系统软件,采用内嵌的预警模型自动计算,形成初步预警结果。6.3.2值班员应根据降水、地质灾害孕灾环境,对初步预警结果进行完善,形成初步预警产品。64会商研判6.4.1预警会商指不同预警业务单位间的会商。当达到HI级(黄色预警)预警等级时,宜开展预警会商。当达到
12、【级(橙色预警)以上预警等级时,应开展预警会商。6.4.2预警会商内容应包括降水情况、地质灾害孕灾环境、以往地质灾害发生情况、目前灾害发生情况等。预警会商宜做好会商记录。6.4.3会商时间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由同级预警业务单位协商确定,一般在每日的14:00-17:30,遇台风登陆、强降水、地震或重大地质灾害过程等可随时开展会商。6.4.4预警会商后形成最终预警结果。A5产品制作6.5.1预警产品内容应包括发布机关、发布时间、预警对象、预警时段、预警区域、预警等级和防御建议等06.5.2预警产品表达形式宜具有图片、符号和文字说明等。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样式宜参照附录E06.5.3值班员、预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地质灾害 气象 风险 预警 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693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