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的三重逻辑.docx
《讲稿: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的三重逻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稿: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的三重逻辑.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讲稿: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的三重逻辑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从区域来看,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长江、黄河横贯东西,秦岭、淮河分异南北,各地区基础条件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下好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统筹区域发展是“国之大者”。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既是各区域推进自身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具
2、有科学的理论逻辑区域发展是国家发展在特定地域空间的表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区域尺度上的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空间表现和有效支撑,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总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区域作为国土空间的子集,其面貌集中反映了社会现代化水平,各区域的综合发展水平是判断能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佐证。这就决定了区域实践必须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将区域发展置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局中。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
3、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必须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其空间表征势必是全域广泛、全面多维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区域生命周期理论,区域在现代化进程中会经历幼年、年轻、成熟、老年四个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面临的突出矛盾也不一样,这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的类型各异。比如我国西部边疆、经济总量偏小的省份,仍处于现代化的初始、起飞阶段,需要寻求跨越式、追赶式发展道路才能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而东部沿海地区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已经走在前列,处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位。区域分工和产业协同是推进现代化
4、建设的必要条件。根据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与合作的生命力归根结底在于其能增进各有关方的利益。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需要因地制宜、分工协作、分类推进,促进不同发展梯度的区域之间形成联动势能,进而加速实现现代化。尤其是需注重区域协调发展,避免区域差距的扩大。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区域发展和区域协调是贯穿区域经济发展历程的两大脉络。第一个阶段是1949-1977年,特点是重点发展内地、追求均衡发展。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的主导方向。新中国成立之前,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落后的传统农业社会,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到10%,且70%以上集中在沿海地区。19
5、53年,我国正式提出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思想。后来,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1958年,中央设立七大“经济协作区”,旨在形成若干具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经济区域。20世纪60年代,出于国防需要,将经济建设和工业布局的重点放在“三线”地区。这一阶段的区域发展为中国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奠定了工业基础并积累了力量。第二个阶段是1978-1990年,特点是东部沿海优先、非均衡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开始向沿海倾斜,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迈出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步伐。1979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设立。此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讲稿 中国式 现代化 区域 实践 三重 逻辑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01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