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风险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旱风险评估报告.docx(4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吉林省防汛风险评估报告吉林大学2023年10月13日审查:项目负责人:校核:编写:加入人员目录吉林省防汛风险评估报告1111*周查目的及任务1111目111211*2倜查对象及氾围21. 3.2第2章1(周查区概况.32. 1自然地理况.33. 2tzc52k34. 3423.1Z*423.24iE5245t.5第3章干旱及抗旱基本状况调查85. 1本zA.况1周.83.1.1pj旱成因及旱情.83.1.2干旱主要特点.83.1.3干旱时空分布规律103. 2抗旱基本状况调查1132.1抗旱工程措fe113. 2.2抗旱非工程措施14第4章旱风I大I素分析153.1 自然地理因素154. 2水
2、资源配置因素164. 3e候条件素1644土壤结构因素174. 5社z经济因素174. 6历史干旱灾难响17第5章干旱风险评估185. 1价指K体系185.11指及指体系185.1.2指标体系构建原则195.2评价体系指标选取195.2.1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的选择195.2.2成灾环境脆弱性指标的选择195.2.3承灾体暴露性指标的选择205.2.4抗旱减灾能力指标的选择205.3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风险等级划分205.4力Ij*225.4.1模糊综合评价原理225.4.2干旱风险等级多级模糊评价步骤225.5风险评价权重的计算255.6突变理论方法285*6.1K285.6.2评价原则305.
3、6.3IZF30第6章预警机制启动及响应326.1I级预警及响应326.1.1彳牛.326. 1.2启动程序327. 1.3响应行动336.2 H级预警及响应336. 2.1Jq*337. 2.2JLjJj*348. 2.3丁346.3 In级预警及响应3563.1Jq彳牛356.32J*3563.3向356.4 IV级预警及响应3664.1启动条件366.4.2启动程序366.4*3口376. 5A37第7章结Tis建387. 1Vis388. 2.39第1章概论1.I调查目的及任务1.Ll调查目的吉林省江河众多,地形繁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频繁发生的干旱灾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4、。为提高应对干旱灾难的能力,做好水旱灾难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使干旱灾难处于可控状态,保证抗旱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减少灾难损失,保障社会政治稳定,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可以预警的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依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事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一级为最高级别。风险评估就是对突发事件特点,识别事件的危害因素,分析事件可能产生的直接后果以及次生、衍生后果,评估各种后果的危害程度,提
5、出控制风险、治理隐患的措施。本次根据吉林省抗旱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的要求,编制吉林省抗旱应急预案风险评估报告。1.1.2调查任务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方法的通知(国办发(2023)101号)第十五条规定,编制应急预案应当在开展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应急资源调查,指全面调查本地区、本单位第一时间可调用的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场所等应急资源状况和合作区域内可请求援助的应急资源状况,必要时对本地居民应急资源状况进行调查,为制定应急响应措施提供依据。1.2 调查对象及范围调查对象为吉林省境内的农业、县级以上城。1.3 调查依据1.3.1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6、,2023修订;(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23.12.28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023修正;(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23.30;(5)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2023修订;(6)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方法,国办发2023101号;(7)国家防汛抗洪应急预案,2023O(8)中央防汛抗洪物资储存管理方法,2023;1.3.2规范标准(1)国家物资储存管理规定,2023;(2)救灾储存物资管理规范,DB22/T2502-2023;(3)公共卫生应急队伍组建通则,DBl1/T1292-2023;(4)应急物资投送包装及标识,GB/T30676-2023;(5)消防应
7、急救援、装备配备指南,GB/T29178-2023;(6)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DB61/T984-2023;1.3.3(1)吉林省行政分区图;(2)吉林省抗旱应急预案风险评估报告;(3)吉林省抗旱应急预案风险评估图;(4)吉林省旱灾频次分布图。第2章调查区概况2.1 自然地理概况吉林省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隔图们江、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南连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临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为18.7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95%。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可划分为东部山区,中部丘陵平原区与西部松辽平原区三部分,随着地形地势的变化,气候、水文、土
8、壤及农、林、牧、副、渔业布局,都有明显的区别。吉林省属大陆季风气候类型。春季枯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快、晴朗;冬季漫长、多雪。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09亳米,由东部山区向西部平原呈递减趋势,降水量年内分派不均,大多集中在6-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o春季(3-5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0.1%。春旱发生频率很高,特别西部地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蒸发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地处东部的通化市蒸发量不足700毫米,中部的长春市为900毫米,西部的白城市超过100O亳米。除东部山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外,其它地区蒸发量都大于降水量,西部蒸发量为降水量的2.5倍以上。2.2 社会经济概况吉林省现辖
9、长春市1个副省级城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等7个地级市以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山管委会,共设有21个县级市、19个县和20个市辖区。总人口2733.0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29.68万人,农村人口1203.35万人,城镇化率为55.97%0耕地面积8678万亩,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和杂粮等优质农产品。(1)工业吉林省工业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主要有化工、机械制造、采煤、电力、冶金、光机、加工业等,形成了以汽车、石化为支柱,食品、医药、电子为优势,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结构框架。全省工业稳步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农业全省耕地面积46
10、03.68千公顷,农业有效浇灌面积1683.19千公顷,实际浇灌面积1106.16千公顷,平均耕地浇灌率为36.6吼全省农村人均耕地面积达4.67亩,粮食产量2765.8万吨,人均产值9586元。2.3 水文气象2.4 3.1水文(1)河流概况吉林省有松花江、辽河、绥芬河、鸭绿江、图们江五大水系,其支流有2000多条,河网密度0.19kmk112.全省河流分布不均,东部长白山区河流众多,水量丰富,常年有水;西北部平原除发源于大兴安岭的洪儿河外,乾安、通榆、长岭、前郭等县河流甚少或无河流。吉林省河流有春、夏两汛及冬季封冻之特点。一般夏汛大于春汛,春汛发生在35月,河水主要靠冰、雪溶化补给。东部长
11、白山区有时春汛延长至6月,水量较大,来势较猛,易造成灾难;夏汛一般在69月,以7、8月水量最大,为防汛的主要时期。吉林省中、西部湖泊较多,东部较少。较大的湖泊有天池、松花湖、月亮泡、大布苏泡、查干泡和波罗泡等。(2)径流吉林省河川径流主要由降水补给,年径流深与降水量分布趋势一致,具有从长白山区向西北平原区递减的特点。由于河川径流受下垫面条件的影响,致使河川径流的地区变化远比年降水量的地区变化要大。地形和植被条件对径流的影响比较显著,长白山区主峰一带,河川径流最充实,多年平均径流深在350mm以上,年径流系数为0.40.60集安南部、长白山主峰西南麓、张广才岭,年径流深达50Omnl600mm,
12、是全省年径流深最大的地区。其次是图们江琦春河下游,年径流深为400mm500m.位于松花湖左右岸的老爷岭、哈达岭主峰南麓和牡丹江水系的大黑山,降水和径流都是相对的高值区,年径流深为25Omm500mm.由长白山区向西,随着地势渐渐低平和降水的减少,年径流深也递减,西部平原地区,年径流深不足IOmnb年径流系数在0.05以下,是全省年径流深最小的地区。此外,图们江流域的延吉盆地一带,降水和径流深都是相对的低值区,年径流深只有IooIwl左右。吉林省河川径流总量最多的是其次松花江,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68.8亿m3,占全省径流总量的47.3乐其次是鸭绿江和图们江,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分别为74.7亿n
13、f和51.9亿为占全省径流总量的20.为和14.6%。2. 3.2气候特征(1)气候吉林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虽然离海洋较近,但由于受北东一南西走向的长白山脉阻拦,大陆性气候十明显显,春季枯燥多风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降温快霜来早、冬季漫长酷寒少雪。全省日照时数为22003000小时,年平均气温为-37,最冷月在1月,最热月在7月,全年无霜期120150天,山区100天以下。全省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约占全年的65%85%。光、热、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69月份,具有雨热同季的特点,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2)降水、蒸发吉林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09.1mm,呈东部山区向西部平原递减趋势。
14、东部长白山天池年均降水量1349mm,为吉林省之最;西部松嫩平原年降水量390mm。蒸发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增,东部中低山区降水量大、气温较低,年蒸发量低于800mm;中东部低山丘陵区,年蒸发量-一般为80OmmIooomm;西部平原区,年蒸发量一般大于100Ommo(3)干旱指数吉林省干旱指数地域变化很大,东部山区干旱指数一般小于1.0;中、西部地区在1.02.6之间,属于半潮湿半干旱地区。2.4水资源状况(1)地表水资源量吉林省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44.17亿径流深183.7mm,其中,松花江区为268.5亿径流深171.5mm,;辽河区为75亿11径流深245.5mm。2023年全省地表水资源
15、量为301.54亿m3,比多年均值少12.4%0(2)地下水资源量吉林省多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23.60亿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57.52亿砂,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67.86亿全省地下水可开采量为79.57亿m3,其中,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43.99亿里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35.58亿凯松花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00.89亿里地下水可开采量66.39亿暇辽河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22.71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13.18亿m302023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86.31亿m3,比多年均值少30.2%0(3)水资源总量吉林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98.83亿其中,松花江区水资源总量为315.
16、21亿占全省水资源总量79.0%;辽河区水资源总量为83.62亿占全省水资源总量21.0%o(4)河流水质状况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吉林省主要流域的192条主要河流有103条河流水质达标,89条河流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达标河长总计9528.6Km,占总河长的61.8%;超标河长总计5900.5Knb占总河长的38.2%。(5)湖泊水质及营养化状况全省进行评价的湖泊只有一处,即嫩江流域的查干湖。在PH值和氟化物不参评的状况下,查干湖在全年、汛期和非汛期水质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水质类别分别为IV类、V类、劣V类,主要污染物为CoD和高锦酸盐指数。查干湖在全年、汛期和非汛期均为富营养化。(6
17、)地下水水质状况I类11I类水多集中在中部高平原和西部白城扇形地,分布区域为长春市区、九台市、榆树市、松原市及白城市的部分地区、四平的梨树县一带;IV类、V类水则多分布在西部低平原。全省地下水化学异常区有两个:氟异常区和铁异常区。氟异常区主要分布于白城市的镇费县和松原市的乾安县;铁异常区主要分布在松原市的宁江区、前郭县等地的其次松花江一带。第3章干旱及抗旱基本状况调查3. 3.1干旱基本状况调查4. 1.l干旱成因及旱情由于吉林省处于东亚季风气候区,经常发生干旱是必然的,是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决定的。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00毫米左右,白城、松原地区年降水量仅在400毫米以下,而且时空分布
18、不均。69月份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80%,中西部地区春耕播种期降水量仅占不到10虬自然降水的稀少和时空分布不均是吉林省发生干旱的主要原因。全省人均水资源量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却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全国均值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水资源严重短缺,导致了吉林省旱灾几乎年年发生,表现为一种常态现象。建国以来,吉林省有57年发生干旱,共发生春旱57年、夏旱43年、秋旱44年。1998年至2023年全省连续4年发生大面积干旱,是建国以来从没有发生过的。近年来,不仅中西部地区受旱,而且东部雨养农业区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2023年发生严重伏旱,农作物受灾面积4267万亩,绝收面积475万亩。20
19、23年主汛期持续高温少雨,发生了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1951年)最严重的气象干旱,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437万亩,绝收面积42万亩。4.1. 2干旱主要特点4.1.1.1 全省东、中、西干旱区别明显全省干旱在分布上有明显的区别,中、西部发生频率较高,几乎是十年九旱,中、东部则频率明显降低,表现为偶尔发生。干旱类型也有所区别,中西部由于降水量偏少,多年平均仅在400500毫米左右,若年内分布合理,勉强能够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基本达到农作物需水生理极限,农作物干旱对降水量变化敏感,降水量只要稍有减少或分布不均,就会发生农业干旱,农田受旱面积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少和时空分布。该区城市供水多提取地下水,由
20、于多年调理,年内受影响不大,城市因旱缺水小范围发生。中东部年内降水量在500-800毫米左右,降水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农作物才会受旱,农业干旱机率较小,但城市供水多为地表水,对降水量变化敏感,易发生城市供水短缺,影响城市工业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4.1.1.2 干旱发生频率高建国以来,吉林省有57年发生干旱,共发生春旱57年、夏旱43年、秋旱44年,发生频率分别为83.82%、63.24%、64.71o特别是近几年,春旱年年发生,己从吉林省西部逐年扩展到中东部的四平、长春、辽源、吉林、延边等地区部分县市。4.1.1.3 干旱持续时间增长吉林省的春旱一般从4月份春耕开始前就出现旱象,持续时间较长,平
21、均持续50天左右,干旱严重地区要到6月上旬才可能终止;白城、松原、四平等地多数状况是春夏连旱,连旱历时多达120天,个别三季连旱历时可达140天;东部地区以夏旱为主,夏旱开始时间一般在6月下旬,历时50天70天,最短仅20天。4.1.1.4 干旱范围广吉林省旱情主要发生在中西部的白城、松原、长春、四平等地,干旱灾难的基本趋势是由东向西渐渐加重。从饱满至辉南、柳河一线以东的通化、白山、延边地区为轻旱区;中部吉林、长春、四平、辽源为重旱区;西部的白城、松原地区为极旱区。吉林省发生旱灾较多的县有通榆、济南、镇贲、大安、长岭、乾安、前郭、双辽等县几乎年年成灾,农安、九台、双阳、榆树、德惠、梨树、公主岭
22、等县的旱灾发生频率均在60%以上。近年来,全省干旱范围已扩展到全省9个市州的近40个县(市、区),约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七成。不仅旱田旱情严重,而且水田春灌缺水问题也十分突出。中东部部分城市用水也发生困难。3.1. 3干旱时空分布规律3.1.1.1 干旱时间分布(1)干旱季节性吉林省农作物干旱季节分为春旱(35月份)、夏旱(68月份)、秋旱(9月份)等单季旱和春夏、夏秋及春夏秋等连季旱。西部发生春旱的频率约为90%,夏旱60%,秋旱40%;中部发生春旱的频率约为45%,夏旱45%,秋旱30%;东部发生春旱的频率约为40%,夏旱55%,秋旱25%0西部各县(市)发生连季旱的频率为59.6-6
23、9.2%,中部各县(市)为23.1-53.8%,东部各县(市)为28.842.3%。吉林省共有32个县(市)以夏旱为易旱季节,其余16县(市)以春夏连旱为易旱季节。其中,西部12个县(市)均为春夏连旱;中部11个县(市)为夏旱,3个县(市)为春夏连旱;东部除磐石市易旱季节为春夏连旱,其余21个县(市)易旱季节均为夏旱。详见附图L吉林省易旱季节分布图。由于降水量时间分派不均,导致农作物生长期间降水与需水存在矛盾,使得农作物在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春、夏季缺水现象。(2)干旱持续性吉林省发生连续干旱的频率较高。以县为统计单元,19522023年发生连续特大干旱年数组为4组,连续严重干旱年数组为76组
24、。其中,西部地区发生连续特大干旱年数组为4组,连续严重干旱年数组为52组;中部与东部地区均为发生连续严重干旱年数组为12组,无连续特大干旱组。全省平均每年有一个县(市)发生严重以上连续干旱。3.1.1.2 干旱灾难空间分布由图3.1.3.1可见,干旱影响范围以西部最大,多年平均受旱面积、成灾面积分别为950.31千公顷、333.57千公顷,成灾比为35.1%;其次为中部地区,多年平均受旱面积、成灾面积分别为389.15千公顷、138.37千公顷,成灾比为35. 6%;东部地区影响范围最小,多年平均受旱面积、成灾面积分别为108.30千公顷、33.75千公顷,成灾比为31.2机1800. 001
25、600. 001400.001200.001000.00800.00图3.1.2.1吉林省农业干旱影响范围分布统计图西部地区易发旱灾类型均为严重旱灾,中部和东部地区易发旱灾类型主要为中度旱灾。1 .2抗旱基本状况调查建国以后,吉林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较快速度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日新月异。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全省防汛抗洪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促进了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全省近年来旱灾日益增多,目前的抗旱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已经不能满足抵御大旱的需要,因此,需进一步加大和完善水源工程建
26、设和非工程措施的建设。3 .2.1抗旱工程措施吉林省共有水库工程1592座,总库容为327.04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9座,总库容为284.01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04座,总库容为29.83亿立方米;小(I)型水库326座,总库容为9.79亿立方米;小(三)型水库1143座,总库容341亿立方米。农田机电井23.7万眼,其中配套完好机电井13万眼。全省农田浇灌面积2848万亩,其中水田浇灌面积1154万亩,旱田节水浇灌面积1694万亩。春季抗旱坐水种面积达2200万亩。3.2.1.1地表水源工程全省共建成各类地表水源工程14524处,其中,大型工程27处,中型工程130处,小型工程7246处
27、,塘坝7121处。大型工程包括13座水库、11处引水工程、3处提水工程;中型工程包括94座水库、27处引水工程、9处提水工程;小型工程包括1342座水库、981处引水工程、4923处提水工程。地表水源工程的总供水能力115.53亿其中,蓄水工程供水能力29.18亿次不包括发电水量);引水工程供水能力32.96亿常;提水工程供水能力53.39亿m30据统计,东部地区共有地表水源工程7871处,其中,大型水利工程9处,中型水利工程39处,小型水利工程3124处,塘坝4699处,供水能力为30.13亿11中部地区共有地表水源工程6156处,其中,大型水利工程9处,中型水利工程67处,小型水利工程37
28、43处,塘坝2337处,供水能力为44.47亿小西部地区共有地表水源工程497处,其中,大型水利工程9处,中型水利工程24处,小型水利工程379处,塘坝85处,供水能力为40.94亿见下图。26.1%吉林省地表水源工程供水能力区域分布图3.2.1.2地下水源工程吉林省地下水源工程设施主要为地下水开采井。目前全省共有地下水开采井36. 71万眼,其中,浅层地下水井30.72万眼,深层地下水井5.99万眼。地下水总开采能力为44.76亿其中,浅层地下水井开采能力为31.63亿深层地下水井开采能力为13.13亿m3o东部地区地下水开采井0.60万眼,其中配套机电井0.51万眼,供水能力4.43亿0?
29、;中部地区地下水开采井16.03万眼,其中配套机电井14.10万眼,供水能力16.91亿m3;西部地区地下水开采井20.08万眼,其中配套机电井17.55万眼,供水能力23.41亿招。见下图。吉林省地表水源工程供水能力区域分布图3.2.1.3供水系统联网(1)长春市供水系统联网长春市供水水源主要有新立城水库、石头口门水库、引松入长和地下水水源,因此长春市供水系统联网主要考虑将新立城水库、石头口门和星星哨水库、引松入长工程,和在建的中部引水工程,以及地下水水源进行联网,实现联合供水调度。修建供水管道合计50km。(2)辽源市供水系统联网辽源市供水系统联网主要考虑采取“六库一闸联合供水,即杨木、金
30、满、三良、大良、八一、老龙头水库为主,以拦河闸为辅助,以地下水水源为补充,综合解决城市供水紧张状况。修建供水管道合计20km。(3)四平市供水系统联网四平供水水源主要为二龙山水库、下三台水库和地下水源。四平市供水系统联网主要考虑将四平市现有水源地与规划在建的中部城市引水工程联合调度,解决四平市供水及城市和农村抗旱应急水源。修建供水管道合计40krno(4)白城市供水系统联网白城市供水水源主要为引嫩入白工程等地表水水源工程和地下水源工程。供水系统联网主要考虑将引嫩入白工程与地下水水源工程进行联网,地表水源与地下水源联合调度,解决白城市供水和城市抗旱应急水源。修建供水管道合计20kmo(5)延吉市
31、供水系统联网延吉市现有供水水源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现有主要水源为五道水库和地下水源,以及布尔哈通河干流取水等。延吉市供水系统联网主要考虑将这些水源与烟集水库和河龙水库进行联网,构成一个网络,联合供水。修建供水管道合计40kmo(6)图们市供水系统联网图们市供水水源主要为枫悟水库。与新建石头河水库进行联网调度,解决图们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修建供水管道合计30km。3. 2.2抗旱非工程措施3.1.1.1 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吉林省现有抗旱服务队290支,其中地市级3支,县级41支,乡级246支,从业人员2173人,固定资产1.14亿元,仓储面积1.21万平方米,应急拉水车52辆,打井洗井设备79
32、台套,移动浇灌设备2207台套,移动喷灌设备259台套,挖掘机39台,发电和动力设备1308台套,输水管20万延米。3.1.1.2 旱情监测站网建设人工墙情监测站网建设自2023年开始,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在中西部易旱区的长春、吉林、四平、通化、辽源、松原、白城7个地市共布设了30处人工墙情监测站,60个采样点。监测面积1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1%,平均单站监测面积为4865平方公里。固定墙情自动监测站网建设2023年,国家防汛抗洪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在吉林省东部白山、通化、延边州建设了19处固定墙情自动监测站点、19套便携式土壤水分自动采集仪、3处地市摘情信息分中心。2023年吉林省
33、安排专项资金400万元,用于已建站点的更新和加密,在吉林省中西部的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白城6个地区,新建固定式旱情应急监测站88处。3.1.1.3 管理体制建设吉林省墙情监测中心负责全省墙情监测、预计预报和墙情监测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负责全省墙情监测站网的规划、建设、运行与管理等多项职责。3.1.1.4 抗旱宣传培训吉林省在培训管理方面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拓展培训领域,提高培训效果。培训内容主要围绕怎样应对不同等级干旱、如何将旱灾损失程度降到最低和切实保隙收益等方面,并在实际工作中收到实效。每年举办一次省级旱情分析统计培训班,将各市、县(区)单位技术骨干组织起来集中培训,学习交流。
34、各市、县(区)每年也组织1-2次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各级技术人员水平,为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隙。第4章干旱风险因素分析4.1 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条件是导致吉林省降水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因受北东南西走向的长白山脉地势影响,使南或东南来的气流受阻,在长白山脉一带形成降雨。由于水汽较难穿越长白山脉到达中、西部平原地区,致使中、西部地区较东部降水量偏少,经常发生干旱。4.2 水资源配置因素水资源配置和国民经济发展分布不平衡。吉林省水资源量最充实的东部山区,河川径流量占全省的83.2%,而工业产值、耕地面积与人口分别占全省的22.3乐18.0%和26.7%;中部丘陵平原区,工农业生产集
35、中,工业产值、耕地面积与人口分别占全省的58.9%、40.0%和49.8%,而河川径流量只占全省的14.4%;西部平原区,耕地面积为全省的42.0%,而河川径流量仅占全省的2.3%。4.3 气候条件因素(1)降水因素自然降水量的不足和时空分布不均是吉林省发生干旱灾难的主要原因。从空间分布看,东部山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0Omm左右;中部丘陵平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OnIn600mm;西部平原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00un左右。从时间分布看,降水量受季节性影响,年内分派极不均匀。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65%85乐而中、西部地区春耕播种期降水量不足全年降水量的10%。各地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区别较大
36、,变差系数CV值为0.140.33,全省实测最大与最小降水量相差达37倍。(2)蒸发因素蒸发量是气温、气压、风速、湿度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是影响干旱灾难的一个重要指标。吉林省蒸发量自西向东递减,平原区蒸发量大于山区。蒸发量的低值区发生在降水量大、气温较低的东部山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低于800mm;中部丘陵平原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一般在800Inm100omm之间;西部平原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一般大于100Ommo(3)气温因素吉林省处于中、高纬度,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由东向西递减。气温分布特点是,作物生长期气温高、雨少,蒸腾作用大,易导致旱灾的发生。此外,从80年代初,吉林省年平均气温呈波动性上升
37、,东南部地区气温上升幅度大于西北部地区。气候变暖也将促使干旱灾难的发生。(4)日照因素由于吉林省地形繁杂,日照时空分布明显差异,年、季的日照时间均是自西向东和自南向北明显递减。全年日照时数约22003000h,其中,西部地区28503000h,中部地区26002800h,东部地区22002400h0西部地区日照百分率达70%以上,中部地区日照百分率60%70乐东部地区日照百分率55%70队由于西部日照时数多,加速了水分蒸发。(5)风力因素风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土壤的蒸散发能力,间接影响干旱的发生。吉林省东部山区盛行东南风,大风寻常出现在春、秋、冬三季,春季最多。中部丘陵平原区26级风日数为6012
38、0d,大于8级风日数为40100d,最大风速为30ms左右;西部平原及长白山东部,大于6级风日数为2060d,大于8级风日数为1040d,最大风速为2030ms.4.4 土壤结构因素不同的土壤,其蓄水及耐旱能力大不一致,对干旱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吉林省中、西部均有沙化土壤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平市、松原市、白城市、农安县和榆树市。该类土壤无团粒或少有团粒结构,疏松易耕,通透性强,所以蓄水保墙保肥能力差,易受风蚀,作物易受旱。4.5 社会经济因素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用水大量增多,使河道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使现有水利工程设施供水不足,加剧了旱情的发展。4.6 历史干旱灾难影响干旱作为一种自
39、然灾难,对农业有着广泛和显著的影响。从吉林省农业生产的实际状况看,旱灾损失位于各项自然灾难的第一位。从影响粮食产量看,旱灾的影响远大于洪涝灾难的影响。历史上吉林省干旱频繁发生,特别近年来干旱程度和范围逐年加大。据吉林省水旱灾难记载,19501990年41年系列中,发生全省性旱灾20年,其中严重旱灾2年,特大旱灾4年;在19902023年18年旱灾资料系列中,发生全省性的特大旱灾3年,严重旱灾6年,其余旱灾9年。旱灾对农业影响表现为:1990年以来,全省平均每年因旱粮食减产量为26.75亿公斤,农村因旱饮水困难人口为107.24万人,因旱饮水困难牲畜5.21万头,农业直接经济损失26.57亿元。
40、对城镇居民饮用水影响表现为:2023年受特大干旱影响,吉林省的长春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和白城市发生缺水危机。影响人口共计32.85万人,影响工业增加值15.08亿元。对牧业影响表现为:1990年以来,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牲畜14.79万头,死亡牲畜0.36万头,牧业直接经济损失0.05亿元。对生态环境影响表现为:湿地萎缩,草原退化,土壤沙漠化和盐碱化。仅以西部白城为例,随着旱情的加重和受旱面积的扩大,草地资源以年均跳的速度递减,而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分别以年均0.8%和0.5%的速度递增。第5章干旱风险评估5.1 评价指标体系5.1.1 指标及指标体系指标是构成指标体系的基本单位
41、,由反映总表达象的特定概念和具体的数值两部分构成。在统计学中,指标是指综合反映社会现象某一方面状况的绝对数、相对数或平均数,即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能够确定的反映出研究对象某一方面状况的特征依据,包括数量特征和质量特征。具有数量性、综合性、替代性、具体性、时间性、客观性等特征网。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指标所组成的有机系统。指标体系的构成是一个繁杂的过程。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层次性、系统性、理论性和目的性等特征。5. 1.2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代表性原则:建立的评价指标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综合性原则:尽量选择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的指标。系统性原则:要求
42、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层次明显、完整、全面、系统化,同时还要求各指标间存在一定的规律关系,使指标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合原则指标体系应尽可能选择可以量化的指标,不能量化的重要指标要用定性指标描述,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结合起来。简明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当考虑指标的数据资料来源,要求指标是易于获取、简明直观,易于技术人员操作。5.2评价体系指标选取5. 2.1致灾因子危险性指标的选择致灾因子危险性,主要是由灾变活动强度和活动频次决定的。旱灾致灾危险性一般是指导致旱灾发生的无雨或极少降雨、温度高、风速快、蒸发量大、空气枯燥等极端气象条件,作为危险性层面的待选指标体系
43、。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能够较好地反映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使得用同一干旱指标反映不同时间尺度和区域的干旱状况成为可能,因而得到广泛应用。SPI适合于不同类型的干旱定量化研究,时间尺度为524月的SPI可用于反映地下水位的变化;23月的SPI可反映农业干旱状况。6. 2.2成灾环境脆弱性指标的选择干旱灾难脆弱性主要有以下几点: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水文因素(流域、水系、水位变化等)、土壤因素(土壤类型、质地、持水量等)、地形地貌(海拔、高差、走向、形态等)和植被状况(植被类型、覆盖度、分布等)。成灾环境系统较繁杂,分析时应抓主要的。干旱灾难的脆弱性取决于气候影响、天气系统、降水量、蒸发量、地形、水系、土壤、植被等多个自然因素。本次选择蒸发量、地形地貌、土壤质地、植被覆状况、地下水埋深五个指标。7. 2.3承灾体暴露性指标的选择暴露性是指受到灾难袭击而被损毁的对象。暴露性(承灾体)的对象主要是人类和社会经济实体。而这些对象反映暴露性的指标较多,如人口密度、经济密度、牲畜总量、农作物播种面积百分比和土地利用状况等都会影响到承灾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708107.html